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7)[轉(zhuǎn)載]知識樹小結(jié)整理 120個文言詩詞 18個文言虛詞

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是高考語文測試的重要內(nèi)容,《考試說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120個),能力層級為B

實詞測試形式
  高考中文言實詞的單獨測試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判斷加點詞解釋的正誤,有單字和雙字之分;一種是判斷加點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是否相同,只有雙字形式。此外,翻譯題中的采分點也大多落在對句中重點實詞含義和用法的翻譯上。

二需要我們掌握幾種語言現(xiàn)象

1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就是指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古代詞語相對較少,又多是單音節(jié)的詞,一個詞往往具有多重意義,因此,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如 “抗”字,在“抗詞慷慨”(《<指南錄>后序》)中為“剛正不屈”;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過秦論》)中作形容詞,為“高、強”。如 “諸”字,在句中可作形容詞,如“懷王與諸將約曰”(《鴻門宴》)中,為“眾”“各”;用在句中還可是是兼詞,當“之于”講,兼代代詞"之"和介詞"于"兩個詞, 如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而用在句尾時,則兼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如“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文言實詞的義項應(yīng)重點掌握,特別是文言實詞的基本義(本義)要作為重點記憶。再由本義獲得引申義或比喻義,這樣可以較快捷地掌握詞語的含義,以簡馭繁,事半功倍。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考實際中,文言實詞的考查并非局限于這120個常見的文言實詞,考察時有些詞語較為生僻,有的甚至是雙音節(jié)詞語,這時需要根據(jù)已知的文言實詞含義和選文的上下文文意來推斷實詞的含義。

應(yīng)掌握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

 

復(fù)

內(nèi)

使

數(shù)

質(zhì)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1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yǎng)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chǔ))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復(fù)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nèi)(兵符,復(fù)合詞,古代調(diào)兵用的憑證)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ㄔ?jīng))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fēng)雪(冒著)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xué))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yīng)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xué)習(xí))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9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òng次于最親的親屬,堂房親屬)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反對秦國策略) 
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辦事)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于,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學(xué)則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zhí)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yīng)當,應(yīng)該) 
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shù)?,人立而啼(阻,攔) 
10一夫當關(guān),萬人莫開(占據(jù)、把守) 
1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懷其璧,從徑道亡(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規(guī)律) 
4于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xué)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wù)摚?nbsp;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guī)律)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dǎo)、引導(dǎo))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yīng)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推測,估計) 
3度義而后動(考慮)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碼)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飛度鏡湖月(通"渡"渡過,越過)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常態(tài)) 
10崔九堂前幾度聞(量詞、次、回、個) 
11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譜曲) 
12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過) 
13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離俗出生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6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復(fù) 
1昭王南征而不復(fù)(返回?;貋恚?nbsp;
2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恢復(fù)) 
3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復(fù)疑無路(重復(fù)) 
5王辭而不復(fù)(回答) 
6有北面復(fù)匈奴之志。(報復(fù)) 
7沛幸得復(fù),豐未得復(fù)。(免除賦稅徭役) 
8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通"覆",遮蓋,蓋上) 
9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復(fù)算,追究) 
 
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使……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nbsp;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責通“債”)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7蓋鐘子期死,伯樂終身不復(fù)鼓琴(發(fā)語詞,不譯) 
8蓋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肯定判斷、原來是)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guān)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chǎn)(原來 ,本來) 
9故臣復(fù)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zhí))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堅守、安定)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zhuǎn)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國家的)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國都,京城) 
4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區(qū),地域) 
5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栋⒎繉m賦》(經(jīng)過,通過)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勝過) 
4以其境過清(過分,過于)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 
6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 
7今公子故過之(訪問) 
8一日,大母過余曰(到,到來) 
 
1卻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詞) 
2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什么,代詞) 
3又何間焉(怎么,為什么,狀語)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樣,怎么樣)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辦,奈---何:對---怎么辦)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辦) 
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遺憾,不滿意) 
2此恨綿綿無決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感到遺憾) 
4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恨恨:惆悵、悲傷) 
區(qū)別:恨,憾,怨?!昂蕖焙汀昂丁倍急硎具z憾?!霸埂北硎境鹨?、懷恨
 
1國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tǒng)稱)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憂慮。擔心) 
2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六國論》)(憂慮,擔心) 
3為操后患(《赤壁之戰(zhàn)》)(禍患)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禍害,災(zāi)禍) 
5愈膏肓之患難(疾?。?nbsp;
6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諱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危害) 
9趙宣子驟諫,公患之(厭恨) 
10時有患瘧疾者(生?。?nbsp;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有人) 
2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相當"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時,偶或) 
4云霞明滅或目睹(也許,或許) 
5賤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用在動詞前,加強不定語氣) 
6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nbsp;
2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點,毛?。?nbsp;
5龐涓恐其賢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舉疾首而相告曰(疾首:頭痛) 
7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速、捷) 
8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中,而聞?wù)哒茫◤?、猛烈?nbsp;
9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銳利) 
 
1懷王悔,追張儀,不及(趕上,追上) 
2燒北船,延及岸上營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到達) 
4一人飛升,仙及雞犬(涉及,牽連) 
5其賢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說備使撫表眾(和,并) 
7及第:科舉考試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難(遭受) 
11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已(表他轉(zhuǎn),至于) 
 
1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靠近,接近) 
2項伯即入見沛公(立即,馬上) 
3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當,當時) 
4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與"則"的用法相同,相當于"那就"的意思) 
6其傷于縛者,即幸留(即使) 
7聞雞鳴。即起盥櫛(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登上帝位) 
 
1言未既(盡,完) 
2既克,公問其故(已經(jīng),---以后) 
3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軍既惑且疑(既----又---并列關(guān)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借)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3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寬容)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不真,與"真"相對) 
5假令仆伏法受誅(假令:假如) 
6漢人未可假大兵權(quán)(給與) 
7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間(兩事物的當中) 
2奉命于危難之間(中間,期間) 
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一會兒) 
4安得廣廈千萬間(指房屋的間數(shù)) 
5彼節(jié)者有間(間隙,空隙) 
6遂與外人間隔(隔離) 
7間以詩記所遭(間或) 
8讒人間之可謂窮矣(離間) 
9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10骨微傷,病間月(間月:隔月,一個月以上) 
11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間關(guān):形容鳥聲宛轉(zhuǎn)) 
12秦間來人,趙奢善食而遣之(間諜) 
13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表時間有時、偶然) 
14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表狀態(tài),從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間語曰(表情態(tài),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見耳聞(看見) 
2項伯即入見沛公(拜見,會見) 
3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召見,接見) 
4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見解,見識)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示被動,相當于"被") 
6冀君實或見恕也(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已怎么樣,可譯"我")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同"現(xiàn)"出現(xiàn)) 
8軍無見糧(現(xiàn)成的) 
9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看見的東西)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剖開,分解動物的肢體) 
2悉埋于地,解其棕縛(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解開,使分開)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解釋,解答) 
5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別2指大小便3解除危難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渙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軍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消散、離散) 
10胡虜益解(通“懈”,松解,懈?。?nbsp;
 
1金就礪則利(接近,依靠) 
2連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職) 
3軻自知事不就(完成,達到目的) 
4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即,隨即) 
6若無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荊軻遂就車而去(上車、上路) 
 
1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舉起,抬起) 
2舉類邇而見義遠(舉出,提出)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fā)動,舉行) 
4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推薦,推舉) 
5將軍向?qū)?,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薦,推舉) 
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總合,聚合,拿) 
7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8殺人如不能舉(盡) 
9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舉言:發(fā)言) 
10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舉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包舉:并吞) 
12兔起鳧舉(飛) 
13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動問) 
14卒叫,函谷舉(攻占、占領(lǐng)) 
15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舉動) 
 
1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斷絕) 
2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阻絕) 
4佛印絕類彌勒(極,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完全,絕對,全然) 
6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7絕代:1久遠的年代2當代獨一無二 
8絕倫:獨一無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與之絕(絕交) 
10搶呼欲絕(絕命) 
11以為妙絕(達到極點) 
12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陡峭的)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經(jīng)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貍祠下(能夠,可以)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能夠,可以) 
4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勝任) 
 
1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能夠) 
2然操遂能克紹(戰(zhàn)勝,攻破) 
3克已復(fù)禮為仁(克制) 
4子克家(肩負,引申為擔當、勝任,擔當家務(wù)) 
5克已奉公(克制、約束) 
6與克期俱至(限定、約定) 
7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種類) 
2舉類邇而見義遠(事例) 
3中會殿閣,類蘭若(類似,象) 
4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類推) 
5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條例) 
6近歲風(fēng)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大都、大多) 
 
1獨不憐公子姊耶?(憐憫,同情) 
2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可憐:可愛) 
3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疼愛、愛惜) 
4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愛戴) 
5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值得同情) 
6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霽,薺麥彌望(滿,遍) 
2奉之彌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彌留(彌留:病危將死) 
4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經(jīng)、終) 
 
1至莫夜月明(通"暮"讀mu,日落的時候,傍晚) 
2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沒有(誰),沒有(什么) 
3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長攻敵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通"漠",廣大) 
6其事體莫須有(表測度、或許) 
 
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卻,竟然) 
4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只,僅僅) 
5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求之,自以為得其實(表意外,竟然) 
內(nèi) 
1少間,簾內(nèi)擲一紙出(里面,跟“外”相對) 
2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內(nèi)部,常指國家內(nèi)部,朝廷內(nèi)部) 
3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內(nèi)心) 
4家有一堂二內(nèi)(內(nèi)室) 
5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通“納”,接納) 
6內(nèi)狼于囊(通“納”,放進) 
8百姓內(nèi)粟千石,拜爵一級(交納) 
 
1失期,法皆斬(日期,期限)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希望) 
3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周(年),月) 
4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約定,約會)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以----為奇,驚異)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shù)) 
4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適宜,適合) 
5此奇貨可居(珍貴的) 
6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使人不測的) 
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佳、好、宜) 
8奇生怪(怪物、異物) 
 
1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遷移) 
2終繼五國遷滅,何哉(改變) 
3再遷為太史令(調(diào)動官職) 
4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貶謫,放逐) 
 
1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件事) 
2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請求,相當于請允許我,請讓我) 
3諸將請所之(請教,請示) 
4乃置酒請之(宴請) 
5請命:①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請示③請求任命官職 
6請獻十金(愿意) 
7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謁見、謁問) 
8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邀請、約請) 
 
1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困窘,處境困難)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3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貧困) 
4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窮盡) 
5復(fù)前行,欲窮其林(尋求到盡頭) 
6窮巷陋室窮山惡水(僻、荒) 
7公孫衍窮張儀(困窘) 
8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窮冬,嚴冬) 
 
1欲呼張良與俱去(離開) 
2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過去的) 
3為漢家除殘去穢(除去,除掉) 
4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離) 
5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表示動作的趨勢)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丟棄、厭棄、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去去:越去越遠,往前走了又走)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quán)召瑜還(勸說) 
3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必勸(受到鼓勵)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去掉、消除) 
7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從)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把)---怎么辦) 
 
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也表示復(fù)數(shù),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辦,怎么樣 
7若---何“對……怎么辦”“對……怎么樣”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擅長: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繕",修治。引申為揩拭) 
5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詞,可譯為"好""對") 
6嘗學(xué)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時著名琵琶師,后也作以指琵琶師或曲師)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yōu)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shù)量小,不多。這里為少數(shù)人。) 
2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通"小"少子:小兒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7顯王左右素習(xí)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8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少數(shù)人) 
9少間、少頃、少時、少焉、少刻等詞語都表示“一會兒”,“不一會兒”、“不久”)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為渡過) 
2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3今少卿抱不測罪,涉旬月,迫季東(經(jīng)歷,經(jīng)過)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nbsp;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zhàn)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yōu)美的,好的)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nbsp;
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ū硎究隙ㄅ袛啵?nbsp;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又以適去,竟不自得(流放,貶職)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2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文字)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于庭(國書) 
6舉世唯知其書(書法、字體) 
7《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jīng)書)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哪里比得上) 
4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孰(成熟) 
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3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屬(掌管) 
5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類)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數(shù) 
1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數(shù)目,數(shù)量) 
2每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命運) 
4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計算) 
5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6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算術(shù))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shù)矣(法則、規(guī)律) 
8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技藝、方術(shù)) 
9范增數(shù)目項王(屢次) 
 
1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帶領(lǐng),率領(lǐng))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大致,一般,這個意義又說成"大率") 
3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4將率不能(主將)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順著、沿著) 
6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規(guī)格、標準) 
7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頻率、比率) 
 
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明)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1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私交、秘密的活動)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白色的生絹) 
2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5披心腹,見情素(真情、本心) 
6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沒有文采的)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里,湯慰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4湯池:1就溫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嚴密的護城河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3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淚) 
4目淚下,鼻涕長一尺(鼻涕)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伙,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僅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屬:所屬的人)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7高祖亭長,為送徒酈山(指服勞役的犯人)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通"無"沒有) 
6孔子伺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一國的君主) 
2沛公欲王關(guān)中,(稱王,統(tǒng)治天下) 
3妃嬪媵嬙,王子皇孫(王子:君主的兒子,也指貴族子弟) 
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師:封建時代政府的軍隊)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遠看,觀察) 
2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3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希望) 
4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聲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為"望") 
6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臨近) 
 
1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厭惡,嫉妒) 
2廉君宣惡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怎么,哪) 
 
1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不暴露,深奧) 
3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小,微?。?nbsp;
4動刀甚微(輕微,輕) 
5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稍微,略微) 
6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數(shù)名,寸的百萬分之一,常喻指細小的事情) 
8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表否定,不、不是) 
 
1趙王悉召群臣議(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周全,詳盡)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4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盡其所有) 
5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詳盡地敘述) 
 
1伯樂學(xué)相馬(觀察,審察) 
2兒已薄祿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幫助,輔助) 
4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丞相,相國) 
5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互相) 
6雜然相許(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代詞) 
7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古代主持禮儀的官) 
8于是舍人相與諫曰(相與、一起)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 
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應(yīng)(相應(yīng)、合適) 
 
1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認錯) 
3乃令張良留謝(辭別) 
4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 
5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6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 
7及花之既謝(凋落) 
8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請問)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實,忠誠,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確實,實在,的確) 
4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隨意,隨便) 
5欲信大義于天下(同“伸”,伸張)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誠的誓言) 
7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 
8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憑據(jù)) 
9西憶岐陽信(音訊、消息)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興起,發(fā)生) 
2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發(fā)動,調(diào)發(fā)) 
3大楚興,陳勝王(興盛,復(fù)興) 
4遇游僧澄源至,興甚濃(興致) 
5夙興夜寐(起、起來) 
6事不成則禮樂不興(作) 
7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興辦、舉辦) 
 
1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ㄐ凶撸?nbsp;
2趙王畏秦,欲毋行(去,離開;前往) 
3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實行;做)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行為,品行) 
5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將,將要) 
6古詩的一種體裁。例白居易的《琵琶行》 
7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行列,隊伍) 
 
1則吾斯役之不幸(幸運) 
2大王亦幸赦臣(僥幸,幸而,幸虧) 
3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寵愛)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皇帝到來) 
5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希望) 
 
1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修建,修造) 
3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訂,修改) 
4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學(xué)習(xí),研究) 
5鄒忌修八尺有余(長,高) 
6掌修國史(撰寫)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8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修養(yǎng))修身:修養(yǎng)身心 
徐 
1不徐不疾(遲緩) 
2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答應(yīng),允許)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期望) 
3高可二黍許(表示大約和數(shù)量) 
4不知何許人也(處所)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陽光,太陽) 
3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溫暖) 
4儋陽為傅其奴(通“佯”,表面上,假裝) 
5周秦古璽,多作陽文(出的,外露的) 
 
1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簡要) 
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險要) 
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需要,符合,適合) 
4張良出,要項伯(同"邀",邀請) 
5惟大辟無吏可要,然猶質(zhì)其首(要挾) 
6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相約,誓約) 
7要在安國家,利人民(要點、關(guān)鍵)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希望) 
9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總括、概括) 
10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約束、控制) 
 
1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適宜,合適) 
2誠宜開張圣聽(應(yīng)當,應(yīng)該) 
3今陰陽不調(diào),宜更歷之過也(表推測,大概)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 
2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漏,忽略) 
3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遺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排泄(大小便)] 
5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送給,給予) 
6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遺蹤:遺跡,舊址) 
7地有遺利,民有遺力(剩余的)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贈送) 
2我之懷矣。自貽伊戚(遺留) 
3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造成) 
4貽人口實(給、被)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換,換?。?nbsp;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變,更改) 
3采掇者易辨識耳(容易,平易) 
4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地勢,平坦,平易) 
5是以古之易財,非仁者,財多也(輕視) 
6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整治) 
7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很,非常) 
 
1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陰暗) 
3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陰冷,寒) 
4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影,樹蔭) 
5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暗中,暗地里) 
6惟漢印多用陰文(凹入的) 
7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陰險)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右邊,與"左"相對) 
2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因而指較高的地位,引申為上) 
3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古稱世家大族為"右族"、"右姓") 
4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古代戰(zhàn)車上坐在右邊負責警衛(wèi)并防止車身傾側(cè)的力士稱“車右”,也稱為“右”) 
5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尊重、重視) 
6右韓而左魏(新近、袒護)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兩次) 
2一彈再三嘆(再三:屢次,多次) 
 
1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到達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4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制定) 
5小子有造(培養(yǎng),造就) 

6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感覺,感到)      

 4其真不知馬也(識別) 
5孰為汝多知乎(知識)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主持,管理)      

 8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知已、朋友) 
9絕賓客之知(交情)                     

10子產(chǎn)將知政矣(主持、管理) 
 
1致敬亭于幕府(送達,送來)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達,表示)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4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取得) 
5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來) 
6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招納,招引) 
7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盡,極) 
9先享無窮逸致矣(意志,意境) 

10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意態(tài)、情趣) 
質(zhì) 
1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人質(zhì)或抵押) 

2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通"贄",信物) 
3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資質(zhì);質(zhì)地) 
4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質(zhì)詢,問) 
5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通“锧”,刑具,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 
6形者神之質(zhì)(本質(zhì)、實質(zhì))      7質(zhì)明,避哨竹林中(正、剛剛) 
 
1故治國無法則亂(管理,治理) 
2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安定,有秩序,與"亂"相對) 
3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修理,整訓(xùn))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醫(yī)治) 
5不效則治臣之罪(懲處,處置) 
6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整理)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對付、抵御) 
8此吾所以為治平之民慮也(治平;社會安定) 
 
1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各,眾多) 
2投諸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詞)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之乎"合音詞) 
4潘崇曰:"能事諸乎?"(代詞,他、她、它(們))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禍害,危害) 
2忍能對面為盜賊(作亂叛國或外來侵犯的人) 
3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會荊軻為賊(刺客) 
4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強盜) 
5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shù)過千其門,幾落賊手死(敵人) 
4二人相憎欲相賊也(殺害) 
5董卓狼戾(兇狠)賊忍(殘忍)(狠毒)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親屬,引申為"類") 
2族庖月更刀,折也(眾,一般的) 
3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叢聚、集結(jié)之處)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眾(步兵,士兵) 
2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古軍隊編制,一百人為卒) 
3初,魯肅聞劉表卒(死) 4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終于) 
5五萬兵難卒合(通"猝",突然,倉猝)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逃跑) 
3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之逃跑) 
4竊計欲亡趙走燕(奔向、趨附) 5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走向) 
6太史公中馬走司馬遷再拜言(仆人) 7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快) 
8走雖為敏(謙稱、我)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左邊) 2人莫能左畫方右畫圓也(左手) 
3古代地理上以東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東面) 
4古代以右為尊,左為較低的地位。諸士在已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較低的地位) 
5古代車上以左為尊。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車上的尊位) 
 
1項王,項伯東向坐(坐著,坐下) 
2因擊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由于) 
4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 
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6坐法去官(觸犯) 

2古今異義

同一個詞古今意義發(fā)生了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古今異義。古今漢語中,除大部分連綿詞意義相同外,其余大多數(shù)詞語即使詞形相同,含義也多有不同。這種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
  (1)詞義擴大。例如“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鴻門宴》)中的“河”,古代專指黃河,現(xiàn)在泛指河流。
  (2)詞義縮小。例如“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中的“金”,古代指一切金屬,現(xiàn)在專指黃金。
  (3)詞義轉(zhuǎn)移。例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中的“烈士”,古代指有抱負、有操守的男子,現(xiàn)在指為正義事業(yè)獻身的人。
  (4)感情色彩變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鄙”,古代指見識淺陋,沒有貶義,現(xiàn)在指品質(zhì)惡劣,含有貶義。
  (5)名稱說法改變。例如古代的“首”,現(xiàn)在改稱“頭”,“口”改稱“嘴”。

3偏義復(fù)詞

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此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的意義,沒有“圃”這個語素的意義,“園圃”是偏義復(fù)詞。也有人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偏義復(fù)指”。

1.語義相對的偏義復(fù)詞。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異同:偏指“異”,“不同”)

②晝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勞作”)

③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偏指“去”,“離去”)

2.語義相近的偏義復(fù)詞。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長”)

4通假字與古今字、異體字

所謂“通假字”,是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或假借某個本字的現(xiàn)象。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保ā霸椤蓖霸纭保ā而欓T宴》)。由于古今語音的變異,有的通假字現(xiàn)在的讀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甚遠。如: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亡”同“無”)。

古今字,是指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例如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莫”同“暮”)(《石鐘山記》)”.中學(xué)教學(xué)中,把古今字也視為通假字。

異體字,是指音同義同,形不同。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俛”同“俯”)(《過秦論》),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釋。

識別通假字的方法:

1 字義分析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本字”)在字義上一般沒有關(guān)系。如果用A來解釋,A字的字意與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換成本字B來解釋,句子通順,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A”通“B”。①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報任安書》)②天下云合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①句中“責”根據(jù)前文有“償”,理解為“責任”、是不通的,而理解為“債”可通,故可以斷定其通“債”。②句中“景”理解為“景物”“情景”“景色”均說不通,故可以考慮這是一個通假字?!熬啊蓖ā坝啊保鳡钫Z。

2 字音分析

A與B原則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①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②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例中的“知”與“智”、“頒”與“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3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與本字有共同的聲符,或是本字的聲符,或是通假字的聲符。①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蛾惿媸兰摇罚谠覆哐猿贾桓冶兜乱?。(《鴻門宴》)③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①“被”與“披”,共同的聲符是“皮”。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聲符。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聲符。

通假字是約定俗成的,不能隨意通假,因此,熟記課文中所學(xué)過的通假字的情況,在根據(jù)上下文而理解不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它是否存在通假現(xiàn)象。

4兼詞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jié)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jié)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兼詞并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常用兼詞的具體用法

""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于"兩個詞,而用在句尾時,則兼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

(1)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莊暴見孟子》)

  句(1)(2)的"諸"為"之于"的合詞,而句(3)的"諸"為"之乎"的合詞.

""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

  "",""("曷"通"盍")兩詞都是兼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兩個詞。

 (1)子曰:"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

  (2)時日曷喪 予及汝偕之!(《尚書·湯誓》)

""兼否定副詞"不"和能愿動詞"可"兩個詞。

(1)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后漢書·呂布傳》)

  (2)居心叵測.

  ""這個兼詞比較少用,兼代詞"之"和語氣詞"焉"兩個詞。如:舍旃舍旃,茍亦無然(《詩經(jīng)·采苓》)。

  兼詞、之比較

  古代漢語中,兼詞“諸”、“焉”出現(xiàn)的頻率頗高,且為兩類不同兼詞的典型。對之加以比較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兼詞的一般特點,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諸”是合音兼詞;“焉”是非合音兼詞。

  “諸”不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為一的,而且讀音也是由兩個字的聲韻調(diào)拼合而成,類似反切注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diào)。如:

  (1)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zhàn)》)

  (2)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1)例中的“諸”字,是“之于”的合音,之(zhī)+于(yū)=諸(zhū)。──此處“于”依古音韻體系說,“于”屬“魚韻”,故其韻母為U;(2)例中的“諸”字,則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諸(zhū)。

 而“焉”在讀音上不存在象“諸”那樣的拼合關(guān)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述而》)

  此例中“焉”字僅僅兼有“于之”兩字的意思,讀音上卻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諸”既可用在陳述句中,又可用在疑問句和感嘆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陳述句末。

  “諸”用在陳述句中,相當于“之于”。如:

  (4)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諸”用在疑問句末和用在感嘆句末,都相當于“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6)雖有粟,吾得而食諸?。ā墩撜Z·顏淵》)

  “焉”作為兼詞,既不用在陳述句中,亦不用在疑問句末,只使用在陳述句末。如:

  (7)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三、“諸”、“焉”從詞性上看,均為實詞和虛詞的結(jié)合,不過它們結(jié)合的形式相異,“諸”是實詞在前,虛詞在后,而“焉”正好與之相反,虛詞在前,實詞在后。

  “諸”有兩種結(jié)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詞+介詞;句末“之乎”,即代詞+語氣助詞。如:

  (8)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9)湯誅桀,武王伐紂,有諸?(《左傳》)

  (8)例“諸”是“之于”的結(jié)合,“之”稱代“促織”;“于”引進介紹對象;(9)例“諸”是“之乎”的結(jié)合,“之”稱代“湯誅桀”、“武王伐紂”這兩件事,“乎”為語氣助詞。

  “焉”用在句末,即介詞+代詞,介詞僅是“于”字,代詞有“之”、“是”、“彼”等等。如

  (10)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庖丁解牛》)

  (1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勸學(xué)》)

  (12)祁奚告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四、“諸”用在及物動詞后,或作賓語,或作賓語以及用“于”字引出動作等的補語;“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后,僅做補語。

  “諸”在疑問句末作及物動詞的賓語。如:

  (13)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諸”在陳述句中作及物動詞的賓語以及用“于”引出動作等的補語。如:

  (14)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肴之戰(zhàn)》)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的后面,充當處所、對象、范圍和比較性的補語。如:

  (1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

  “焉”充當不及物動詞“出”的補語,上述(7)(11)兩例同此。

  (16)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焉”充當形容詞“大”的補語。

  (17)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焉”充當動賓詞組“收爾骨”的補語。上述(3)(10)(12)兩例同此。

  以上我們只是從讀音、位置、結(jié)構(gòu)和語法成分等四方面對“諸”和“焉”進行了比較分析。概而言之,“諸”兼有“之于”、“之乎”的意思和作用,且為它們的合音,一般用在疑問句末和陳述句中的及物動詞后做賓語,或做賓語以及用“于”引出動作等的補語?!把伞眲t兼有“于之”等意思和作用,與讀音無必然聯(lián)系,一般用在陳述句末充當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的補語。

   推斷實詞詞義的方法

每個實詞都是多義詞,除了對它們的詞義進行基本記憶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對實詞的推斷能力。下面介紹理解文言實詞常用的推斷方法。

1、代入法

古漢語單音詞占多數(shù),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后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

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壽為諫大夫      擢:提拔??梢越M詞為“擢升”,與答案所示的“提拔”近義。D.門卒當車,愿有所言     愿:希望??梢越M詞為“愿望”,與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兩個詞代入原文都能作通暢的理解,所以是正確的解釋。

2、  根據(jù)造字法進行推斷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體,嚴格來講有四種造字法,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形聲字占了漢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聲字的形旁就叫“義符”,它顯示了這個字的表意范圍,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這是很貴重的。

如2008年高考卷重慶卷翻譯題:

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死背相望。

“餒”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指氣餒,但是這個字的本意是饑餓,因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當然這里也可以根據(jù)詞語構(gòu)成法來幫助推斷。

譯為:用盡財物不能夠完成賦稅,費盡體力不能夠完成勞役,老百姓饑寒交迫,凍餓而死的尸體到處都是。 

3、根據(jù)詞語構(gòu)成推斷詞義

漢語的構(gòu)詞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規(guī)律進行合理推斷。古漢語中不少詞語是由并列成分構(gòu)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這種構(gòu)詞特點也可以正確地解答試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使用的詞是打擊,愛憎,愉快,詞語中的各個部分有時是可以相互注釋的。)

(1)如2008高考卷江蘇卷的翻譯題:

及得召見,遂見親信。這里牽涉到“見”這個特殊詞的用法,有兩種解釋比較特殊:“被”和作代詞。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見,那么應(yīng)該是被“親信”,所以親信應(yīng)該是動詞,古今異義了。這是個同義復(fù)合詞,解釋為“親近信任”所以應(yīng)該翻譯為:“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薄?/p>

(2).每讀書至治亂得失。治:主管?!爸蝸y得失”是由兩個相反意思的詞語構(gòu)成的并列短語,其中“得”與“失”相對,那么“治”與“亂”也該相對,由此推出“治”應(yīng)該是形容詞,解釋為動詞“主管”錯誤。
  (3)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將:攙扶?!胺觥迸c“將”是同義復(fù)詞,都是“攙扶”之意,解釋正確。
   (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出去?!俺鋈搿痹诰渲惺瞧x復(fù)詞,“出”是襯字,無意義,解釋為“出去”錯誤。

4、整齊句式推斷法

利用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推斷詞義。有些文句的結(jié)構(gòu)整齊,那么處于同一位置上的詞應(yīng)該是用法一致,詞義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結(jié)構(gòu)整齊,“忠賢”近義,“用”和“以”處于同一位置,那么語法功能應(yīng)該一致,并且詞義相近。那么“以”也解釋為“任用”,這種解釋雖不常見,但卻可以據(jù)此推斷出來。如2008年高考卷天津卷的第二個翻譯題

(2)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jù)“惡人者”即是“憎惡別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應(yīng)該是個動詞,而不是名詞“利益”,那么這句話應(yīng)該翻譯為: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跟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

5、語境推斷法

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這種方法是無論采用什么推斷方法都必須結(jié)合起來使用的方法,因為要求解釋的實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實詞。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周窮振乏,家無余財      振作

B、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    收留

C、訪復(fù)以舟師造湘城        前往

D、訪威風(fēng)既著,遠近悅服    愉快

A應(yīng)為“賑濟”,因為對于“窮乏”當然只能是“賑濟”而不是“振作”了。B 應(yīng)為“抓獲、扣留、收監(jiān)”既然官吏錯誤地“收訪”,若是“收留”,周訪不用奮力反抗了。根據(jù)語境即可得知理解錯誤。C選項屬于理解不周,應(yīng)該是“高興地降服”。
6、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推斷詞義

如果這個實詞的表面意思在這個語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們可以結(jié)合語境聯(lián)想它在其他場合特別是教材上出現(xiàn)過的意思。

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            益:漸漸

B.度吾所能行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終了

C項,據(jù)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內(nèi)容“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和叔孫通笑著說:“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眾儒生被征召的情況來看,叔孫通此處斷不會認為他們“品德低下”,應(yīng)當譯為“見識淺陋”。課文《曹劌論戰(zhàn)》有“肉食者鄙”,《出師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7、語法結(jié)構(gòu)推斷法

將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葉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斷其用法即詞性,可以在具體的選擇中使用排除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虛詞的用法判斷和文言文的翻譯中。)如2008年高考卷全國卷一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部使者檄剛撫定                    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                    喻:開導(dǎo)。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                  杜:制止。

答案A。分析這個句子的主語應(yīng)該是“部使者”,“剛”是廖剛,廖剛做什么呢,去“撫定”,所以中間的“檄”就不是名詞“文告”,而應(yīng)該是個動詞“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

(1)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位置的詞語應(yīng)該是名詞,如果解釋成動詞就是錯的。
例1稟至行,養(yǎng)親必己力。稟:賜與  (2009年) “稟”做“至行”的主語,應(yīng)為名詞,解釋為動詞“賜與”錯誤。

例2 自放驢,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樵”作動詞“取”的賓語,是名詞,解釋成動詞“打柴”錯誤。

(2)名詞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詞后、用在介賓短語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關(guān)系)要解釋為動詞。
例1善才繩之。繩:捆綁。 “繩”是名詞,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動詞,解釋為“捆綁”正確。
例2.立謂所親曰。親:親屬?!坝H”字用在“所”字后,是動詞用法,解釋為“親屬”錯誤。
例3.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詞不能修飾名詞,“意”應(yīng)是動詞“料想”。
例4.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詞和介賓短語搭配,要活用作動詞,“吏”應(yīng)是動詞“做官”。
例5.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東:向東。方位詞“東”用在“而”后,活用作動詞“向東”。
(3).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要解釋為動詞,通常是指第一個字。
例.塵土積三尺,雨雪,泥沒股。雨雪:下雪。 “雨雪”是兩個名詞連用,“雨”活用作動詞,“雨雪”即“下雪”。

8.根據(jù)成語推斷法
  文言文有些實詞的意義今天雖不常見,但在某些成語中還保留著,所以在做文言實詞題時,可以借助成語來推斷。
  例如:今姑貸汝。貸:借給。
  分析:結(jié)合成語“嚴懲不貸”和上下文,可知“貨”是“饒恕”的意思,而非“借給”。
  再如:畏其敏。畏:擔憂。
  分析:結(jié)合成語“后生可畏”和上下文,可知“畏”是“敬佩”的意思,而非“擔憂”。
    這幾種推斷方法能靈活運用,還是要依賴于比較好的語詞基礎(chǔ)。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單獨運用或者綜合運用這幾種方法來解題,就比只憑識記來應(yīng)對更有效率。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高考語文測試的重要內(nèi)容,《考試說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B

測試形式

文言虛詞的單獨測試形式只有一種,即判斷4組8句中的加點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9年北京卷第7題,天津卷第9題。但在翻譯中也有文言虛詞的采分點。

落實18個常見文言虛詞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對這18個文言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從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兩個方面比較區(qū)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較的方法,以類相從,同類集中。同時抓住課文進行掌握,課文是虛詞運用的典范,對重點虛詞一定要結(jié)合文章反復(fù)吟詠體味。

一、 
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二、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nbsp;
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三、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于"于"。    如: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nbsp;
四、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六、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如: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br>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七、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shè),相當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八、所 
1.用作助詞。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九、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nbsp;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十一、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二、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nbsp;
十三、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十四、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十五、與
1介詞,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跟”“和”。
例1:秦伯說,與鄭人盟。         例2:豎子不足與謀!
2連詞,表并列,相當于“和”。
例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例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語氣助詞,通“歟”。
例5:無乃爾是過與?
4固定結(jié)構(gòu)“孰與”“與……孰”,相當于“跟……相比,哪一個…   ”。
例6:吾與徐公孰美?            例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十六、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十七、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十八、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推斷虛詞詞義的方法

1看教材例句

高考文言虛詞用法題共4組,8個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個句子一般都選自中學(xué)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幾年選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記》,也涉及了一些傳統(tǒng)篇目,如《出師表》《過秦論》《促織》《游褒禪山記》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傳統(tǒng)篇目中的常見虛詞用法,再加以比較,就能推斷出答案。這是解答虛詞用法題的主要方法。
例1. 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2009年江西卷)“乃”: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前一個譯作“才”,后一個出自重點課文《鴻門宴》,學(xué)生很熟悉,在本句中譯作“就”,兩句用法不同。
2、看語法特點
   借助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

(1)“以”字前后是動詞性(形容詞性)詞語或短語,“以”是連詞;“以”字后面是名詞性詞語或短語,“以”是介詞。
例1吾將以身死白之。險以遠,則至者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詞性結(jié)構(gòu),組成介賓短語做“白”的狀語,“以”在句中是介詞。后句“以”字前后的“險”和“遠”都是形容詞,“以”在句中是連詞,兩句“以”字用法不同。
例2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前句“以”字前后的“緩攻”和“待其事”都是動詞性結(jié)構(gòu),“以”是連詞;后句“以”字前后的“窮予生之光陰”和“療梅”也都是動詞性結(jié)構(gòu),“以”是連詞,兩句“以”字用法相同。
(2)“以”或“于”兩字常和后面的名詞性結(jié)構(gòu)組成介賓短語,搭配對象類別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1.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殺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兩個“以”字都是介詞,前句搭配的“百騎”是“人”,后句搭配的“鐘磬”是“物”,由不同類推出意義不同。
例2.遣使約降于燕。故內(nèi)惑于鄭袖。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國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鄭袖”是人名,類別不同?!坝凇痹谇熬渲邢喈斢凇暗健?,在后句中相當于“被”,意義不同。

(3)“之”子在文言中有助詞、代詞和動詞三種用法,要針對語境細分析。

例1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莊子·秋水》)

“仲尼之聞”是偏正短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例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師道之不傳”是主謂短語,作“久矣”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不譯。

例3太后盛氣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揖之”是動賓短語,“之”做了“揖”的賓語,是代詞,這里指代觸龍。

例4 輟耕之壟上(司馬遷《陳涉世家》)

“之壟上”是動補短語,“之”是動詞,“去”“往”的意思,“壟上”是補充說明“之”的處所。因此“之”是一個實詞,而不是虛詞。
3、看對應(yīng)位置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1) 舟遙遙以輕颺,風(fēng)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

“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因”和“乘”處于對應(yīng)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

(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東山》)

“矣”和“思”處于對應(yīng)位置,由“矣”是語氣助詞可推斷“思”也是語氣助詞。

(4)噫吁嚱,危乎高哉?。ɡ畎住妒竦离y》)

“乎”和“哉”處于對應(yīng)位置,由“哉”是表感嘆的語氣助詞,可推斷“乎”與“哉”同義。(5).“其”字用在感官動詞或心理動詞后,是能充當主語的人稱代詞;用在名詞前是指示代詞或是充當定語的人稱代詞;用在主語和謂語表委婉語氣;出現(xiàn)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
例1.一則羨其不孤;秦貪,負其強。
前句的“羨”是羨慕,是感官動詞,“其”是代詞“他”;后句“負”是一般動詞,“其”是代詞“他的”,意義不同。
例2.其孰能譏之乎?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前句“其”在句首,表反問語氣;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語氣,意義不同。
例3.秦王恐其破璧。則或咎其欲出者。
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動詞,前句的“其”能充當主語,是人稱代詞“他”;后句的“其”不能充當主語,是指示代詞“那個”,意義不同。
(6).“之”字前后分別是名詞和動詞(或形容詞),“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爸弊智昂笫莿釉~性(或形容詞性)結(jié)構(gòu)和名詞,“之”是助詞,譯為“的”。
例1.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句“之”用在名詞“?!焙托稳菰~“深”之間,后句“之”用在名詞“李渤”和形容詞“陋”之間,用法相同。
例2.太子之死也。從容受死之意。
前句“之”字用在名詞“太子”和動詞“死”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動詞性結(jié)構(gòu)“從容受死”和名詞“意”之間,是助詞“的”,兩句用法不同。

4、看特殊標志

文言文段與段、句與句銜接過渡,起承轉(zhuǎn)合,常由一些虛詞充當?shù)臉酥拘栽~語。這些詞語多用來發(fā)議論、轉(zhuǎn)話題、抒感嘆、表關(guān)聯(lián)等。根據(jù)標志性詞語,可推斷其用法。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蘭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發(fā)議論,是發(fā)語詞,可不譯。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若夫”“故夫”“且夫”“蓋”等。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蘇洵《六國論》)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說一層意思,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至”“至若”“至如

(3)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陽樓記》)

“嗟夫”用在段首抒發(fā)感嘆,可譯為“唉”。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噫”“嗚呼”等。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是故”表事情的關(guān)聯(lián),可譯為“因此”。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是以”“雖然”“然則”“蓋”等。

5、 看語氣表達

有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根據(jù)語句所表達的語氣來推斷。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但所表達的語氣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1)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全國卷)

“其”表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

(2)其真不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其”表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

(3)吾其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其”表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表命令語氣,可譯為“一定”。

6、看所處語境

文言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要確定一個虛詞的用法就必須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

(1) 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胺伞奔础胺谀抢铩?。

(2)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語境是交代寫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

(3) 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備得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

(4) 圣心備焉(荀子《勸學(xué)》)

“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

7、看刪換變化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介詞。

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領(lǐng)以沒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從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題,先要確定“以”得詞性,然后作具體分析??刹捎谩皠h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得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guān)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確答案是C。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兩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jù)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

8、 看句式特點

要準確把握以下句中帶點的虛詞的用法,可根據(jù)句式特點進行推斷。

(1)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是介賓短語后首句,“于南畝之農(nóng)夫”介賓短語,“于”是介詞“比”的意思。

(2)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

是定語后置句,“”“石”是中心語,“鏗然有聲者”是定語,“之”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何以戰(zhàn)(《左傳·曹劌論戰(zhàn)》)

是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

豎子不足與謀(司馬遷《鴻門宴》)

是省略句式,“與”后面省略了賓語“之”,“與(之)”是介賓短語,“與”是介詞“和、跟”的意思。⑤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蒲松齡《促織》)

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是介詞“被”的意思。

總結(jié)   解答虛詞題的思路:①檢索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②辨認課內(nèi)語句的出處和意義、用法③放回原文,結(jié)合較寬的語境加以代入、確認。

提醒:熟記常見虛詞意義和用法是解題的前提,了解課文出處并理解正確是成功的關(guān)鍵。

另外:在日常復(fù)習(xí)中,我們大多講一詞多義,這固然是不錯的,但為了更好地掌握大量的實詞虛詞,還應(yīng)該強調(diào)多詞一義,例如:“造”、“詣”、“之”、“適”、“徂”、“至”、“往”等詞,它們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到。再如:“尋”、“旋”、“須臾”、“俄而”、“俄”、“俄頃”、“既而”、“未幾”等都有不久的意思,如果我們在考前多總結(jié)這種多詞一義現(xiàn)象,就會掌握大量的實詞和虛詞,使用起來也就會更得心應(yīng)手,在理解文言字詞上就會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關(guān)于高考的語文知識
文言虛詞用法推斷
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文言虛詞
2011高考語文文言虛詞
學(xué)霸筆記|2023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知識清單及答題技巧
2011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專題突破: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