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忡】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中字的來歷和演變
中:
(說文解字 篆體字)
(金文 )
(甲骨文 )
忡:
(說文解字 篆體字)
(六書通 篆體字)
甲骨文密碼
【甲骨密碼】
中:秘密。
忡:心中秘密。
【其他解讀】
中,甲骨文像兩旗相對,表示兩軍對峙。有的甲骨文在兩旗之間的對稱位置加一點,并在圓點上加兩點(分),表示在相互對峙的兩股軍事、政治力量。有的甲骨文將圓點簡化成"囗"(域),表示兩軍之間不偏不倚的地帶。有的甲骨文省去字形下端的旗幟,像一桿旗插在城邑(囗)的核心地帶。有的甲骨文將兩桿旗都省去,極大地簡化字形。金文、篆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
中,甲骨文
像兩旗
、
相對,表示兩軍對峙。有的甲骨文
在兩旗
之間的對稱位置加一點指事符號
,并在圓點上加兩點
(分),表示在相互對峙的兩股軍事、政治力量之間沒有傾向。有的甲骨文
將圓點
簡化成“囗”
(域),表示兩軍之間不偏不倚的地帶。有的甲骨文
省去字形
下端的旗幟
,像一桿旗
插在城邑(囗)
的核心地帶。有的甲骨文
將兩桿旗都省去,極大地簡化字形。造字本義:對峙的兩軍之間不偏不倚的非軍事地帶。金文
、篆文
承續(xù)甲骨文字形。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中,內(nèi)也。從口。丨,上下通。
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中,事物的內(nèi)部。字形采用"口"作字根。中間的一豎丨,表示上下貫通。
此外,從臺閩語「中」的發(fā)音 diong 接近 「重要」之「重」的發(fā)音 di?ng,而不是「重量」之「重」的發(fā)音 dáng 來看,「中」的本意也可能有「重要區(qū)域」、「重點區(qū)位」、「重心部位」的意思,這似乎也合於遠(yuǎn)古「中國」帶有以部落或部族會所爲(wèi)中心的生活領(lǐng)域的意義。
遠(yuǎn)古的「中國」可能只是代表ㄧ個以部落或部族的會所爲(wèi)中心的區(qū)劃範(fàn)圍較明確的生活領(lǐng)域,也就是和 English 的 zone 及 court 系出同源。zonk 也有「擊中」的意思。
“中”字的“〇”表示湖面,湖面上的旗子倒映在湖“中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名詞:對峙的兩軍之間無傾向的非軍事地帶。 zhōng
②名詞:與兩端等距離的位置。 zhōng 中道 中途 中耳 中指 中縫 中介 中人 中翼 中游 中美洲
中道而返中道還兄門。------《玉臺新詠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若中道而歸。------《后漢書 . 列女傳》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③名詞:與兩點等長的時間點。 zhōng 中班 中稻 中飯 中伏 中秋 中午 中夏 中耕 中古 中世 中葉 中斷 中繼 中年 中壽 中期 中旬 中試 中衰 中秋節(jié) / 進(jìn)行中
夜中,星殞如雨。------《春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陶淵明《桃花源記》
中古之世(此指虞夏時期)。------《韓非子 . 五蠹》
④名詞:與四周等距離的位置。 zhōng 中部 中間 中央 中餐 中東 中歐 中鋒 中衛(wèi) 中服 中衣 中裝 中共 中國 中華 中原 中堅 中空 中天 中山 中州 中式 中樞 中統(tǒng) 中土 中外 中西 中文 中藥 中醫(yī) 中心 中正 中子 中草藥 中山裝 中共中央 中華民國 中華民族 中心人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集中
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沖其中堅。------《后漢書 . 光武帝紀(jì)》
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梁 . 丘遲《與陳伯之書》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 . 揚權(quán)》
中間馳至九天。------唐 . 李朝威《柳毅傳》
⑤名詞:范圍之內(nèi),內(nèi)部。 zhōng 中情 / 山中 水中 心中
五中所主,何藏最貴。------《素問》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詩 . 鄘風(fēng) . 墻有茨》
皮樹中、閭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禮記 . 鄉(xiāng)射禮記》
察余之中情。------《楚辭 . 離騷》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新書 . 屬遠(yuǎn)》
五帝之中無傳政。------《荀子 . 非相》
趙高用事于中。------《史記》
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史記 . 淮陰侯列傳》
以益中外之累。------《后漢書 . 列女傳》
憂從中來。------曹操《短歌行》
公來自中,天子所倚。------唐 . 韓愈《祭董相公文》
中有都柱。------《后漢書 . 張衡傳》
⑥形容詞:居平均水平的,無傾向的。 zhōng 中飽 中波 中欄 中流 中常 中和 中庸 中層 中等 中策 中詞 中點 中隊 中農(nóng) 中師’ 中將 中士 中尉 中校 中性 中學(xué) 中雨 中丞 中專 中量級 中學(xué)生 中層干部 中產(chǎn)階級 中篇小說 中庸之道
頭頸必中。------《禮記 . 玉藻》
儒有衣冠中。------《禮記 . 儒行》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 . 雍也》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受中賞。------《戰(zhàn)國策 . 齊策》
材能不及中庸。------漢 . 賈誼《過秦論》
才能不及中人。------漢 . 賈誼《過秦論》
中軍臨川殿下。------南朝梁 . 丘遲《與陳伯之書》
中軍置酒飲歸客。------唐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副詞:在一半位置,不偏不倚地。 zhōng 中輟 中挫 中休 中止 中立 中興 中轉(zhuǎn)
天門中斷。------唐 . 李白《望天門山》
何不以鋸中截而入?------三國魏 . 邯鄲淳《笑林》
⑧動詞:合乎心意,合乎。 zhòng 中看 中用 中肯 中意 中不中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 . 養(yǎng)生主》
其曲中規(guī)。------《荀子 . 勸學(xué)》
⑨動詞:到位,達(dá)成目標(biāo)。 zhòng 中標(biāo) 中的 中簽 中彩 中獎 中舉 中選 / 猜中 命中 擊中
中其莖。------《考工記 . 桃氏》
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戰(zhàn)國策 . 齊策二》
敵中則奪。------《荀子 . 彊國》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
射者中。------宋 . 歐陽修《醉翁亭記》
⑩動詞:遭受,受到。 zhòng 中彈 中毒 中風(fēng) 中計 中魔 中傷 中暑 中邪
欲以吏事中商。------《漢書 . 何武傳》
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傷。------《后漢書 . 楊秉傳》
好事者未嘗不中。------《淮南子 . 原道》
國字的來歷和演變
(說文解字 篆體字)
(金文 )
甲骨文密碼
【甲骨密碼】
國:干戈之地。甲骨文的後期才引申為部落。
【其他解讀】
"或"是"域"、"國"的本字?;?,甲骨文
=(戈,武力)+(囗,城邑),造字本義:武力守衛(wèi)的一方疆域。當(dāng)"或"的"疆域"本義消失后,金文
再加(囗,城邑)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衛(wèi)的城邦。有的金文
=
(或,即"域",領(lǐng)地)+(王),強(qiáng)調(diào)"國"是"王的領(lǐng)地"。篆文承續(xù)金文字形。
“或”是“域”、“國”的本字。或,甲骨文
(戈,武力)
(囗,城邑),表示有武力護(hù)衛(wèi)的城邑、疆域。當(dāng)“或”的“疆域”本義消失后,金文
再加“囗”
(四境)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衛(wèi)的城邦。有的金文
(或,即“域”,領(lǐng)地)
(王),強(qiáng)調(diào)“國”是“王的領(lǐng)地”。造字本義:武力守衛(wèi)的一方疆域。篆文
承續(xù)金文字形。俗體楷書
綜合金文字形
和
,在“囗”(四境)內(nèi)的“王”(擁有最高軍權(quán)者)字上加一點(不是“玉”),寫成指事字,表示“四境之內(nèi)皆為王土”?!稘h字簡化方案》承續(xù)了這一簡化。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國,邦也。從囗從或。
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國,諸候受封之地。字形采用"囗、或"會義。
或=戈+口,此“口”是人口,非“囗”。字形上有很大區(qū)別。表示有武裝力量和人口的部落。先民沒有嚴(yán)格的地域概念,“或”與和城邦的“囗”意義
土國地漕。——《詩 ? 邶風(fēng) ? 擊鼓》 應(yīng)該是:土國城漕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名詞:有獨立軍政體系的主權(quán)社會。 國度 國家 國寶 國粹 國故 國賓 國舅 國戚 國柄 國界 國境 國土 國產(chǎn) 國營 國有 國策 國典 國法 國恥 國難 國殤 國喪 國都 國號 國徽 國魂 國歌 國旗 國防 國力 國格 國籍 國光 國威 國花 國色 國畫 國貨 國會 國宴 國技 國術(shù) 國際 國內(nèi) 國外 國腳 國手 國君 國王 國庫 國債 國立 國慶 國民 國賊 國情 國事 國務(wù) 國勢 國運 國文 國音 國語 國務(wù)卿 國子監(jiān) 國務(wù)院 國計民生 國民經(jīng)濟(jì) 國民收入 國民政府 國難當(dāng)頭 國色天香 國泰民安 / 邦國 故國 戰(zhàn)國 中國 諸侯國 皇親國戚 天姿國色
國,邦也。------《說文》
土國城漕。------《詩 . 邶風(fēng) . 擊鼓》
聊以行國。------《詩 . 魏風(fēng) . 園有桃》
國無有殘。------《詩 . 大雅 . 民勞》
以佐王治邦國。------《周禮 . 太宰》
方千里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周禮 . 大司馬》
三曰國禁。------《周禮 . 士師》
丘也聞有國有邦者。------《論語 . 微子》
驪姬者,國色也。------《公羊傳 . 僖公十年》
在國曰市井之臣。------《孟子》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 . 隱公元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 . 隱公元年》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 . 莊公十年》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 . 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戰(zhàn)國策 . 齊策》
孟嘗君就國于薛。------《戰(zhàn)國策 . 齊策》
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yǎng)交而已耳,謂之賊。------《荀子 . 臣道》
國中九經(jīng)九緯。------《考工記 . 匠人》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史記 . 留侯之家》
臣愚以為宜隱郊祀之事,以崇國防。------《后漢書 . 孔融傳》
愿相國與諸大夫關(guān)定國是也。------《后漢書 . 桓譚傳》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 .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唐 . 劉禹錫《賞牡丹》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宋 .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
②名詞:地域,地區(qū)。 / 北國 南國 樂國 雪國 理想國 小人國
中(方位詞)
在《破譯甲骨文字二十四》中,我破譯了作為上和下之間的中字。因為甲骨文字在造字之初是單義的,即一字一義。所以在甲古文中另有一字表示作為方位詞的中。
這個作為方位詞的中字,象形是一面旗幟,這個中字的上下部是飄揚的旌羽,在旗幟的中部無一例外地都有一個口字。這個口字代表什么呢?我認(rèn)為它一定和這面旗幟的用途相關(guān)。
遠(yuǎn)古的旗幟不外乎兩種用途:一是所謂大纛,作戰(zhàn)時和軍事指揮在一起,用于集聚標(biāo)志和指揮用;二是祭祀時使用,所謂本氏族的標(biāo)志。無論這兩種用途的那一種,旗幟都是立于中心的,所以卜辭用這面旗幟來表示方位的中心。這是中字是一個象形字,它的本義是:軍中戰(zhàn)旗。引申為方位詞中心。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的結(jié)論:中字中間的口,是戰(zhàn)鼓或者祭祀用的鼓。我國遠(yuǎn)古祭祀時有以牲血釁鼓的習(xí)俗。戰(zhàn)斗中有鳴鼓進(jìn)攻的慣例?!恫軇フ搼?zhàn)》中就有“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钡挠浭?。
四川涪陵出土的東周時期的巴人淳于的14枚銅編鐘中的一件,上面也有這個中字的甲骨文圖形,如圖:
圖中船上的右側(cè)是鳳凰,一種吉兆;左側(cè)就是中字的原型。何新解釋為飾羽鼓,我基本贊成。但是這個所謂飾羽鼓是用來做什么的呢?從這個圖案分析,是巴人用來祭祀的可能性較大。巴人采用飾羽鼓(卜辭中字)、鳳凰(中原視為吉兆)和船的圖案作為自己的祭祀符號說明:這些巴人是來自中原,他們是乘船溯江河而上到達(dá)四川涪陵的.太陽被船超越,說明他們是從東方來。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jié)】
中的本義:軍中戰(zhàn)旗(曲柄旗)。引申為方位詞中心。
或與國
西周初始有國字?;蚺c國的區(qū)別僅僅在于或字無周圍的半包圍結(jié)構(gòu),而國字有一個半包圍結(jié)構(gòu)“匚”。如圖;
金文·古文
卜辭
或:從戈,從口。這個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意義,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這個字里,口表示的是宮殿或者社。宮殿和社是形影不離的兩種建筑,宮殿是統(tǒng)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的祭祀場所。戰(zhàn)士執(zhí)戈保衛(wèi)宮殿或者保衛(wèi)社,意味著或是一個國家的首都的意思。就是說,或的甲骨文本義是首都,國都。
到了西周初期,或的首都和國都的本義產(chǎn)生了國這個字。國在或的基礎(chǔ)上加了一個半包圍結(jié)構(gòu)“匚”。這個“匚”代表的是國都的城墻。西周的兩
京都是三面圍城,剩下一面是有衛(wèi)兵守護(hù)的大門。“匚”表示西周豐、鎬兩京的大門可能是朝向正東的,因為如果城門正門向南,其國字的半包圍結(jié)構(gòu)也可以向下成為“冂”?!兑葜軙ぷ黯媒狻酚涊d的東周的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北邙山)”說明東周國都似乎也是有城墻的。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考古學(xué)的證據(jù)證明:夏二里頭,商殷墟,周豐鎬,楚郢都早期都是沒有城墻的。雖然國有城墻得到《世本》“鯀作城郭”記載的支持,但是國沒有城墻也是得到了先秦的文獻(xiàn)支持的。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jié)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wù)成功。民無內(nèi)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這是《左傳·昭二十三年》中楚國大夫沈尹戌為楚令解釋國為什么不用城垣的說辭。而事實上,自楚文王遷都到湖北江陵紀(jì)南城以后,就一直沒有建城垣。知道楚平王之世才開始建造城墻。有《水經(jīng)注》為證。“江陵西北有紀(jì)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水經(jīng)注·沔水篇》
國字從甲骨文開始的演變說明了商殷墟到西周早期一般建都不用城墻。西周后期因為當(dāng)時經(jīng)濟(jì)的繁榮和國際關(guān)系的緊張等一系列原因,國都開始建造城垣了。于是國字逐漸取代了或字成為國都的專用字。
這種三面圍墻的城是鯀發(fā)明的。帝堯之時洪水泛濫,鯀奉命治水,他采取的方法是堵和防?!妒辣尽酚涊d“鯀作城郭”?!痘茨献印ぴ馈酚小跋孽呑魅鹬恰?,說明那時的城郭是三面圍墻,缺其一面以戰(zhàn)士持戈把守。說明金文國字中的半包圍結(jié)構(gòu)“匚”正是那時城墻的象形。
這個國字在商的甲骨文中為什么就沒有“匚”半包圍結(jié)構(gòu)呢?這就要從卜辭的產(chǎn)生時代考證一下。卜辭產(chǎn)生于晚商,就是盤庚遷殷以后。中商三期的洹北商城發(fā)掘中沒有出土刻辭的甲骨。殷墟甲骨中盤庚朝的甲骨也非常少見,這就證明甲骨文成熟于盤庚朝以后的晚商時期。殷墟考古已經(jīng)是碩果累累,有一點可以確證,晚商自殷墟以后國都是沒有圍墻的。從甲骨文或字也可以反證,殷墟作為商的晚期國都是沒有圍墻的?!豆疟局駮o(jì)年》所說的“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說明盡管晚商時代宮殿區(qū)和商王的寢宮可能有向南向北遷邑的情況,但是作為國都的殷墟一直在不斷地擴(kuò)張中。到了武王伐紂時,晚商的國都朝歌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王畿千里”和處處離宮的狀態(tài)。但是迄今為止的考古沒有證據(jù)證明盤庚遷殷以后這二百七十三年中晚商的國都曾經(jīng)有過城墻。
我們從造字原則、甲骨文結(jié)構(gòu)、卜辭本義考證了晚商國都或,是沒有城墻的。但是截止商紂滅亡時,這個或(西周以后為國)字的本義是不是國都呢?這就需要從歷史文獻(xiàn)中獲得印證。
《說文》囗部“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土?!?div style="height:15px;">
段注固然不錯,但是段玉裁忽視了這個字古今的演化是有歷史事實作為依據(jù)的。殷商國都無城垣,故卜辭從或;西周國都有城垣,故金文從國。當(dāng)然在殷商之前的偃師商城、鄭州商城、洹北商城都是有城垣的,但是,卜辭的造字源于殷商時期的現(xiàn)實。在卜辭中,或可當(dāng)國都解。
再看《漢書》:太原郡晉陽,“故《詩》唐國”。《左傳·定四年》祝佗謂唐叔封于夏墟,啓以夏政。服虔以為堯居冀州,虞夏因之。是夏之都即是唐堯舊都。這里的唐國的國本義是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