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生地黃15g,當歸、赤芍各12g,桃仁、紅花各10g,川芎9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用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配以桃仁、紅花破血行瘀,功能祛瘀生新。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調經(jīng)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瘀血阻滯引起的經(jīng)閉、痛經(jīng)等病證。
本方具有舒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使微循環(huán)流速加快;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血小板聚集力及吸附力,對調節(jié)血液粘度有調節(jié)作用,兼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解除平滑肌痙攣,消炎,抗疲勞等作用。
?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用以瘀血阻滯、刺痛、皮膚瘀斑、舌紫、脈澀為其湯證之要點。
本方適用于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繼發(fā)性痛經(jīng)、閉經(jīng)、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眼底出血性疾病(恢復期)、動眼神經(jīng)麻痹、骨折、挫傷、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塊、月經(jīng)不調、不孕、肝硬化腹水、肺源性心臟病、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心肌炎、紅細胞增多癥、菱縮性胃炎、紅斑性皮膚病、紫癜性皮膚病、腦內血腫、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乳糜尿、斑禿、皮膚黑變病、銀屑病、人體蠕形螨病、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結石、膝關節(jié)積血、經(jīng)漏、先兆流產(chǎn)、產(chǎn)后惡露不凈、引產(chǎn)、白塞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胸痹、慢性胰島素過量綜合征,神經(jīng)性皮炎、復發(fā)性咽潰瘍、冠心病、急性闡尾炎、黃褐斑、震顫性麻痹、皮膚瘙癢、輸卵管阻塞、風濕舞蹈病、狂躁型精神分裂癥、習慣性便秘、酒渣鼻、蕁麻疹、慢性濕疹、鵝掌風、疥瘡、帶狀皰疹后遺疼痛癥、硬膜外血腫、牙周炎等病證,而必須癥見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行不暢或月經(jīng)不通,少腹疼痛,月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稠粘,或夾有瘀塊,舌質暗,脈細弦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用與主治疾病】
1.風濕舞蹈病(瘀熱熾盛,引動肝風型)治宜補血活血,通絡熄風。
以本方加鉤藤10g,地龍15g為主治方。
2.狂躁型精神分裂癥(瘀熱互結,擾動神明型)治宜活血化瘀,瀉熱解郁,重鎮(zhèn)安神。
以本方加珍珠母30g,甘草25g,柴胡10g為主治方。
3.過敏性紫癜(瘀血阻絡、邪毒未盡型)治宜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以本方加蒲公英15g,黃芩12g為主治方。
若腹痛者,加川楝子15g,玄胡索12g。關節(jié)疼痛者,加乳香、沒藥各12g。蛋白尿者,加益母草30g。
4.骨性關節(jié)炎(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以本方合澤蘭湯(澤蘭、川牛膝各10g)加威靈仙15g為主治方。
若全身肢體乏力者,加黃芪15g,黨參10g。腰酸痛者,加杜仲、川續(xù)斷各10g。四肢冰冷者,加制附片、桂枝各10g。
5.食管癌(瘀毒阻滯型)治宜活血化瘀,祛邪解毒。
以本方加減:丹參30g,金銀花、夏枯草、當歸尾、赤芍藥、蘇木各15g,郁金10g,桃仁、紅花、紫草各9g為主治方。
若哽噎明顯者,加莪術、生南星,生半夏各6g,沉香3g。劇痛者,可服白屈菜30g,郁金、元胡10g,窯粟殼8g。
6.胃癌(瘀毒內阻型)治宜活血化瘀,養(yǎng)陰清熱。
以本方加減:側柏葉18g,藕節(jié)15g,沙參、麥冬各12g,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川楝子、石斛、玉竹各9g為主治方。
若出血明顯者,加血余炭,陳棕炭各30g,仙鵝草12g??诟裳试镎?,加天花粉、肥知母各12g。
7.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瘀毒內阻型)治宜化瘀解毒。
以本方合銀花甘草湯加減:龍葵30g,金銀花20g,夏枯草、當歸尾、赤芍各15g,桃仁、紅花、劉寄奴、元胡、生甘草各10g為主治方。
若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仙鵝草各30g,三七、白及各10g。腰背痛甚者,加白屈菜30g,元胡10g,乳香、沒藥各3g。大便秘結難下者,加重桃仁至15g,加生大黃(后下),芒硝(沖服)各10g。
8.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瘀血內阻型)治宜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以本方加景天三七、丹皮、茜草、丹參各10g為主治方。
若出血重者,去赤芍、丹參,加紫草15g,仙鶴草30g。氣虛者,加黨參、炙黃芪各15g。血腫及疼痛不移者,加五靈脂、蒲黃各12g。血虛者,加阿膠(烊化)15g,雞血藤30g。
9.月經(jīng)過多(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安沖止血。
以本方加三七粉2g(分沖),茜草10g為主治方。
若小腹冷痛,畏寒者,加艾葉炭、炮姜各10g。小腹痛甚者,加失笑散(生蒲黃、生五靈脂(均包煎)各10g。
10.月經(jīng)過少(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養(yǎng)血調經(jīng)。
以本方加益母草25g,香附10g為主治方。
若胸脅、乳房、小腹脹痛,心煩易怒者,加柴胡、郁金各10g。小腹冷痛,得熱痛減者,加肉桂10g,吳茱萸6g。
11.黃體蔓縮不全(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止血調經(jīng)。
以本方加益母草20g,香附10g,三七粉1.5g(分沖)為主治方。
若經(jīng)行不暢者,加生牛膝、枳實各10g。小腹痛甚者。加失笑散(生蒲黃、生五靈脂各10g)。
12.慢性子宮內膜炎(瘀血內阻型)治宜活血化瘀止痛。
以本方合失笑散(蒲黃、五靈脂各10g),加枳殼、益母草各15g,茜草10g為主治方。
若小腹脹痛明顯,脈弦者,加臺烏藥、制香附各10g。小腹冷痛,畏寒,得熱痛減,苔白者,加艾葉、小茴香各10g,13.血栓性淺靜脈炎(瘀阻脈絡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以本方去白芍,加地龍15g,山甲、川牛膝各10g,水蛭6g為主治方。
14.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脈瘀阻型)治宜活血通絡,行瘀止痛。
以本方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赤芍30g,當歸、毛冬青、生黃芪各20g、制乳沒、元胡、川牛膝、祁蛇、桃仁、紅花各10g為主治方。
15.腎外傷(創(chuàng)傷出血型)治宜化瘀止血,活血消腫
以本方合失笑散[生蒲黃、生五靈脂(均包)各10g],去熟地,加澤瀉、元胡各10g,小薊30g,參三七粉(分沖)3g,大黃6g為主治方。
若驚惕不安者,加朱砂,琥珀粉(分沖)。腰部腫脹明顯者,加茯苓10g,薏苡仁15g,蘇木6g。腰痛劇烈者,加制乳香,制沒藥各5g,川牛膝9g。觸及癥塊者,加莪術、穿山甲、地鱉蟲各6g。嚴重血尿者,加白茅根30g,槐花、茜草各8g、16.精囊炎(瘀血內結型)治宜活血止血,散瘀止痛以本方去熟地,合失笑散(生蒲黃、生五靈脂各10g,均包),加澤蘭10g,凌霄花8g,琥珀粉,元胡粉(均分沖)各3g為主治方。
若血精重者,加三七粉1g(沖)、血余炭7g。腎虛不固者,加服五子衍宗丸。濕熱未盡者,加車前子(包)、黃芩、敗醬草各9g。
17.鞘膜積液(絡傷濕停型)治宜活血行水,散瘀消腫。
以本方去熟地,加川牛膝、茯苓各15g,蘇木12g,生蒲黃(包)10g,枳殼、桂枝、生大黃各6g為主治方。
18.陰囊血腫、鞘膜積血(絡傷血溢型)治宜化瘀止血,活血消腫。
以本方去熟地、合失笑散(生蒲黃、炒五靈脂,均包,各10g),加小薊30g,地榆20g,茜草10g,生甘草6g,三七粉(分沖)3g為主治方。
若初起即見陰囊皮膚腫脹,瘀斑偏紅者,加蒲公英、生地各20g,黃柏10g。疼痛較甚者,加制乳香6g,川牛膝9g。驚惕不安者,加琥珀粉3g。
19.精索靜脈曲張(血瘀絡阻,痰瘀互結型)治宜活血通絡,化瘀散結。以本方去熟地,合失笑散(生蒲黃、五靈脂,均包煎,各10g),加生牡蠣(先煎)30g,川牛膝、橘核各15g,川貝母12g,元胡10g為主治方。
若陰囊腫物明顯者,加莪術8g,地鱉蟲6g。突發(fā)腫脹熱痛,嘔惡發(fā)熱等,是為濕熱蘊阻,氣血凝滯,當選用蒼術、黃柏、紅花、蘇木、薏苡仁、車前子、牛膝、草薢、川楝子、赤芍、丹皮、柴胡等藥,待濕熱去后,繼用活血通絡,化痰散結等藥。
20.肛管直腸癌(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以本方熟地換生地,加白芍15g,香附14g,莪術12g,連翹、三棱、穿山甲、枳殼各10g為主治方。
若大便干結,排便困難者,加郁李仁10g,大黃6g。出血多者,加地榆炭、茜草各10g。
21.肛門尖銳濕疣(氣滯血瘀型)治宜活面化瘀,理氣止痛。
以本方熟地換生地,合逍遙散(白芍12g,茯苓、白術各10g),加丹皮10g,牛膝8g為主治方。
若局部疼痛者,加枳殼,降香各10g.
22.脂肪瘤(痰濕血瘀型)治宜化痰祛濕活血。
以本方化裁:生牡蠣30g,生山楂12g,當歸、赤芍、陳皮各9g,莪術、桃仁、紅花各6g,三棱3g,甘草2g為主治方。
23.暴露性角膜炎(脈絡瘀阻型)治宜活血通絡,平肝退翳。
以宗本方加減:石決明、草決明、生地各15g,當歸、赤芍、川芎、菊花、荊芥、防風、白蒺藜各10g,甘草3g為主治方。
24.黃斑出血(氣滯血瘀型)治宜理氣活血。
以本方去桃仁,加澤蘭12g,白芷、蘇木各10g為主治方。
若陳舊性出血者,加花蕊石10g,田三七5g。新鮮出血者,加白茅根30g,側柏葉12g。反復出血者,加仙鶴草15g,炒蒲黃10g。
25.眼瞼腫瘤(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
以本方去桃仁,加蘇木10g,三棱、莪術各6g為主治方。
26.外耳道乳頭狀瘤(血瘀濕聚型)治宜活血化瘀,祛濕散結。
以本方去熟地,加生薏苡仁30g,車前子(包)15g,莪術、穿山甲、浙貝母各12g,三棱10g,甘草6g為主治方。
若染毒紅腫者,加蒲公英15g,黃芩12g,黃連10g。
27.復發(fā)性口瘡(氣血瘀滯型)治宜活血化瘀,收斂漬爛。
以本方化裁:郁金、懷牛膝、生山楂各15g,生地20g,桃仁、紅花、柴胡、赤芍、白芷、甘草各6g,川芎9g,水蛭3g為主治方。
28.口腔扁平苔蘚(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消斑。
以本方加郁金15g,柴胡、白鮮皮各12g,白芷、生甘草各6g為主治方。29.唇炎(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以本方化裁:當歸、生地、白僵蠶各12g,赤芍、浙貝母各10g,桃仁、紅花、土元、制南星、甘草各6g為主治方。
若濕熱,滲液混濁,或結濁痂者,加生薏苡仁30g,車前子15g。
30.上瞼下垂(氣滯血瘀型)治宜行氣活血,祛瘀通絡。
以本方去桃仁,加絡石藤10g,劉寄奴9g,益母草、枳殼各6g,甘草3g為主治方。
31.淚腺炎(氣滯血瘀型)治宜行氣活血,消腫導滯。
以本方加枳殼10g,生甘草3g為主治方。
32.聲帶粘膜下出血(氣虛血瘀型)治宜益氣攝血,活血化瘀。
以本方合四君子湯(黨參15g,白術、茯苓各12g,甘草6g),加黃芪15g為主治方。
若出血久瘀不消者,加桂枝3g。
33.腎病綜合征(水瘀交阻型)治宜活血化瘀,利濕消腫。
以本方去熟地,加車前子(包)20g,益母草15g,防己,厚樸、澤蘭各12g為主治方。
若水腫明顯者,加澤瀉15g,茯苓12g。
34.冠心病(氣滯血瘀,心脈痹粗型)治宜疏通氣血。
以本方加丹參為主治方。
35.結節(jié)性紅斑(濕熱蘊結,脈絡阻塞型)治宜祛濕活血。
以本方加丹參30g,川牛膝15g,郁金9g為主治方。
36.急性闌尾炎(氣滯血瘀型)治宜消炎活血。
以本方加白花蛇舌草60g為主治方。
37.慢性盆腔炎(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以本方加醋元胡12g,五靈脂,車前子各15g為主治方。
38.黃褐斑(血熱夾瘀型)治宜涼血化瘀。
以本方加丹參、益母草各15g,香附、郁金各9g為主治方。
39.震顫性麻痹(肝風內動型)治宜散風活瘀。
以本方加薏苡仁60g,伸筋草30g,雙鉤藤12g為主治方。
40.皮膚瘙癢癥(血虛血瘀風燥型)治宜益氣活血。
以本方加丹參、白蒺藜各15g為主治方。
41.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血虛肝郁型)治宜活血疏肝止痛。
以本方加白蒺藜20g,生麥芽15g,醋元胡12g為主治方。
42.輸卵管阻塞(瘀熱型)治宜清熱化瘀活血。
以本方加減:金銀花、蒲公英各50g,桃仁、紅花、赤芍各20g,當歸、穿山甲、川芎、香附各15g,水蛭10g為主治方。
43.術后繼發(fā)性不孕(瘀熱型)治宜清熱祛瘀調經(jīng)。
以本方加敗醬草、益母草各30g,懷牛膝15g為主治方。
44.球結膜下出血(瘀血阻絡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絡。
以本方加丹參15g,蘇木10g,生蒲黃6g,甘草3g為主治方。
45.習慣性便秘(血阻于腸,升降不利型)治宜養(yǎng)血潤腸通便。
以本方加制首烏20g,火麻仁、郁李仁各·10g為主治方。
46.前列腺肥大(久病瘀滯,尿道被阻型)治宜活血化瘀養(yǎng)血。
以本方加炮山甲、水蛭、虻蟲各8g為主治方。
47.斑禿[血不養(yǎng)發(fā)(瘀血不去,新血難生)型]治宜養(yǎng)血活血祛瘀。
以本方加側柏仁、桑葉各10g,制首烏20g,女貞子、桑椹子各15g為主治方。
48.神經(jīng)性皮炎(瘀血痹阻型)治宜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
以本方加烏梢蛇、白鮮皮、苦參各15g,珍珠母20g,甘草6g為主治方。49.扁平疣(氣血凝滯,肌肉弗澤型)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以本方加連翹10g,惹苡仁、生牡蠣各30g,皂角刺20g,板藍根15g為主治方。
50.蕁麻疹(外風襲肌膚,郁滯腠理型)治宜涼血活血,祛風止癢。
以本方加干蟾皮5g,白鮮皮、浮萍、地膚子各10g為主治方。
51.灑渣鼻(肺經(jīng)血熱,遇寒外束,血瘀凝結型)治宜宜肺化滯。
以本方加酒黃芩、酒大黃各6g,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15g為主治方。外用硫黃、大風子仁各30g,杏仁20g,共研細末,香油調成稀糊狀,每晚睡前搽病損處。
52.慢性濕疹(瘀阻血燥型)治宜養(yǎng)血化瘀,潤燥止癢。
以本方加白鮮皮、干蟾皮各30g,防風、蛇床子、荊芥各10g為主治方。53.帶狀皰疹后遺疼痛癥(陰血偏虛,瘀血阻滯型)治宜活血、養(yǎng)血、祛瘀。
以本方加玄胡索15g,牡蠣30g,甘草5g為主治方。
54.硬膜外血腫(外傷后顱內瘀血阻滯,氣機素亂,肝氣上逆型)治宜活血化瘀,平肝降逆。
以本方加夏枯草、雞血藤、茜草、玳瑁(打碎先煎)各15g,鉤藤(后下)20g,生石決明(先煎)60g,丹參30g為主治方。
55.產(chǎn)后惡露不絕(瘀血阻宮,血不歸經(jīng)型)治宜破瘀活血。
以本方加水蛭2g為主治方。
56.牙周炎(氣血雙虧,腎度型)治宜補血活血,化瘀行滯,消腫止痛。以本方加丹參10g,大黃5g,三七2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氣虛加人參、黃芪。
2.熱盛加金銀花、蒲公英。
3.血熱加丹皮、水牛角、紫草。
4.氣滯加香附、青皮。
5.血虛加阿膠、何首烏、雞血藤。
6.肝風內動加全蝎、蜈蚣、天麻。
7.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少腹逐瘀湯加減。
8.經(jīng)漏加丹皮、丹參、蒲黃。
9.先兆流產(chǎn)加丹參、川楝子。
10.產(chǎn)后惡露不凈加水蛭。
11.不孕癥之卵泡期加紅藤、敗醬草。
12.盆腔炎性腫塊加蒲公英、黃柏、茯苓、三棱、莪術。
13.坐骨神經(jīng)痛加蜈蚣。
14.肺源性心臟病加黨參、黃芪。
15.早搏加丹參、瓜蔞、薤白。
16.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瓜蔞、薤白。
17.心肌炎加桂枝、丹參、薤白。
18.百日咳加桔梗為主。熱盛加桑白皮,黃芩。痰多粘稠加瓜蔞、川貝母、竹瀝、半夏。
19.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加水蛭、蜜蟲。
20.萎縮性胃炎加五靈脂、蒲黃。
21.腎病綜合征加丹參、益母草。
22.過敏性紫癜加雞血藤、丹皮。
23.胸痹加黃芪、人參、附子。
24.骨折加補骨脂、自然鍋。
25.膝關節(jié)積血合五苓散。
26.眼瞼黃色瘤加首烏、黃芪、黃精、丹參。
27.禿發(fā)去生地,加丹參、桂枝、乳香、沒藥、黃芪、雞血藤、首烏。
28.神經(jīng)性皮炎加烏梢蛇、何首烏。
29.扁平疣加蟬衣、桔梗。
30.疣類疾病加炮山甲、何首烏、夏枯草、板藍根。
31.紅斑類皮膚病加丹參、牡丹皮。
32.人體蠕形螨病加白芷、冀本、辛夷、桑白皮。
33.酒渣鼻加大黃、黃芩。
34.眼挫傷加五靈脂、蒲黃。
35.肝血瘀滯型青光眼加蘇木、羌活、滑石塊
36.急性結膜炎加荊芥、防風、黃芩、菊花。
37.復發(fā)性咽潰瘍加五靈脂、蒲黃、粉葛根、紅丹參、地龍干。
(【注意事項】
體質虛弱者,外感發(fā)熱者均應慎用,無瘀血證者,有孕之婦均應忌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