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兩種溝通,一種是沒有愛的,一種是為了愛的”,這句話出自臺灣森林小學(xué)校長朱臺翔寫的教養(yǎng)書。
在后半句,她說:沒有愛的溝通,其實應(yīng)該換個名字,叫做“談判”,為了愛的溝通,其實不止是溝通,而是愛的傳遞。
正確的溝通方式是要讓對方相互了解,進而相互疼愛,相互幫助。
若是借溝通之名,行“命令”,批評”,“教訓(xùn)”,甚至“發(fā)泄情緒”之實,那就極有可能造成對方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傷害,其影響甚至比肉體的傷害來得更嚴(yán)重。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我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可以說,朱校長“為愛的溝通”的主張和非暴力溝通是相通的。
從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來看,《非暴力溝通》一書提出的觀點,“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p>
而杜絕暴力的溝通方式,意味著要讓愛融入生活。
眾所周知,愛是人的基本需要,但愛的功課卻不是所有人都修夠?qū)W分的。
在愛和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學(xué)習(xí)如何說話,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他人,甚至如何“投其所好”,而這幾個方面,也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里不厭其煩談到的。
所以,一起來讀這本書吧,嘗試非暴力溝通開始,和自己對話,和別人相處。
看到不符合價值觀的行為,可能說:暴力是不好的,殺人者是邪惡的。
如果有人開車橫沖直撞到我面前,那他就是“混蛋”。
為什么要打自己的小孩,因為他跑到街上。
告訴別人/自己,不管是否喜歡,有些事不得不做。
……
看到上面幾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接觸到道德批判,回避責(zé)任,進行比較或者強人所難,具體到語言上,如使用“不應(yīng)該”“應(yīng)該”和“不得不”的表達方式,在《非暴力溝通》里將這些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人們越是習(xí)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quán)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biāo)準(zhǔn)。
非暴力溝通指導(dǎo)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yīng),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地觀察,發(fā)現(xiàn)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
從談話和聆聽這兩個動作作為開端,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guān)切地傾聽他人,進而形成信息傳遞和反饋的互動循環(huán)。
不管是理解自己,還是用非暴力溝通來改善人際關(guān)系,其精髓在于對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覺察,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系。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
1 / 觀察
仔細留意發(fā)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的結(jié)果,而不含任何評論,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非暴力溝通不主張絕對化的結(jié)論,而是提倡基于特定的時間和環(huán)境中,忌諱以偏概全,以小見大。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觀察與評論的區(qū)別。
2 / 感受
就和積極聆聽中的回饋語都是用“你”開頭一樣,“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都是用“我”開頭。
這里的真實,是指當(dāng)時最直接的感受,像“我很難過”,“我很著急”,而“你不愛我了”“你不懂事”都是后來才引發(fā)的。
被誤解的想法,可能對應(yīng)的是著急的感覺,被忽略的想法,可能是感到難過,在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中,需要我們區(qū)分哪些是想法,哪些是感覺。
說出感受的另外一個難點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察覺到自己的真實感受,又或者不敢去承認自己的感覺。
這也是為什么一開始在用非暴力溝通來對話,可能會很變扭,甚至覺得矯情,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都把真實而脆弱的一面能隱藏起來了,藏到后來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實的感覺和需要。
要記得適當(dāng)?shù)氖救?,有助于解決沖突。
3 / 需要
五色鳥在NEP工作坊中談到:愛一個人,是沒法直接給予對方愛,而是給予對方所需要的,讓對方自覺地產(chǎn)生愛的感覺。
這就像廣告界里的名言:要創(chuàng)造消費者的需求。你不能強迫一個人購買,你只能讓他覺得自己想要這個東西,不管是出于跟風(fēng),還是出于產(chǎn)品喜好,或者其他原因。
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是,感受是源于自身的。
那個“感”,就是基于事實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表達悲傷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4 / 請求
最后一個元素是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具體行動),清楚地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么。
例如,在家庭中,希望對方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來陪孩子,其請求可以是: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里陪孩子(嗯,可以借鑒下SMART原則)。
有時候,可以請求反饋,來確保雙方在同一語境來理解談話內(nèi)容,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
這里需要區(qū)別的是請求和命令,不想讓溝通過程前功盡棄,這個不能馬虎。
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zé),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nèi)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書里提到的溝通應(yīng)用不僅僅是這三種,只是選取三組來體會下非暴力溝通和其他溝通方式有何異同。
1 / 愛自己
要培養(yǎng)自己的愛,轉(zhuǎn)變自我評價很重要,我們的改變是出自對生命的愛,而不是愧疚或自我憎恨。
“我應(yīng)該早點知道”,“我真受不了自己這個樣子,我必須要加強鍛煉了”,像這兩個句子里的“應(yīng)該”“必須”都是讓自己陷入責(zé)備和強迫,其言下之意,還是回到尚未被滿足的需要。
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又在痛罵自己: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轉(zhuǎn)念問問自己,是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是直面苦難的強有力的武器,推動我們?nèi)タ紤]如何滿足需要,從而找到解決辦法。
如何愛自己?書里提到的另外一個深得我意的方法是,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直接上方法。
2 / 表達憤怒
當(dāng)你不喜歡他的行為時,請問自己兩個問題:我希望他怎么做?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
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需要未被滿足,因此,當(dāng)憤怒來臨時,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其關(guān)鍵還是回到自身的需要,即便不說出去,也要自己明白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生氣了。
這方式同樣適用于治療自己的喪。
3 / 表達感激
表達感激的思路,同理可用在表達贊美,有事沒事,多夸夸人~
最后,再來分享下書里一個關(guān)于人生三階段的提法。
第一階段是“情感的奴隸”,在這個階段,常見的是委屈,甚至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的需要,相信自己要為他人負責(zé)。
第二階段是“面目可憎”,到了這個階段,發(fā)現(xiàn)迎合別人的日子那么憋屈,意識到要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了,即便會和他人的需要相違背。
第三階段是“生活的主人”,真正的樂于助人,會幫助別人,不是因為迎合,而是出于愛,在能表達自己的情況下,真正自由而快樂的選擇。
今天微博刷屏的一句話是:你太好相處,可能只是因為隱藏了自己。但愿我們都能時時刻刻做生活的主人,即便是需要隱藏,也必須知道自己藏的是什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