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九四二》的原著作者和編劇的劉震云,無疑是這部情懷之作的“始作俑者”。對話中,這位中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guī)ьI我們追溯創(chuàng)作緣起和改編歷程,并詳細解讀了1942年的這場災難所展現(xiàn)出的民族性啟示?;仡欉^去,關照現(xiàn)實,他認為災難中的中國人在死亡面前的幽默,更有探究意義,更讓人感到悲涼。(作者:秦婉)
劉震云接受鳳凰娛樂對話
身為《一九四二》的原著作者和編劇的劉震云,無疑是這部情懷之作的“始作俑者”。對話中,這位中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guī)ьI我們追溯創(chuàng)作緣起和改編歷程,并詳細解讀了1942年的這場災難所展現(xiàn)出的民族性啟示。
正如他自己所言,“羅馬街上的聲音比較嘈雜,在嘈雜的聲音中回到1942年格外有它的意韻。”回顧過去,關照現(xiàn)實,他認為災難中的中國人在死亡面前的幽默,更有探究意義,更讓人感到悲涼。
【一九四二】
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300萬人在死亡面前的幽默
談起自己創(chuàng)作小說的出發(fā)點,劉震云表示,在1942的饑荒之年,那300萬河南人面臨死亡的態(tài)度比事實本身更有讓人探究的意義,“如果是一個歐洲人或者是一個美國人,臨死的時候一定要追問自己為什么要死,誰把自己餓死的,但是河南人臨死的時候沒有追問,但是給世界留下了最后一次幽默?!?/p>
“就是老張要死了,他想起了三天前餓死的老李,我比老李多活兩天,多活三天,我值了。我覺得這種對自己生死之間的幽默態(tài)度,對我的震撼比前面所有的原因都大的多。災難在任何民族面前也有,但用幽默的態(tài)度證明,這個事情發(fā)生得太頻繁了。嚴峻通常讓人變得非常麻木,更麻木地對付嚴峻,嚴峻就會變成比嚴峻更嚴峻,用嚴峻的態(tài)度來對付嚴峻,嚴峻就會變成一塊鐵,雞蛋撞到鐵上就粉碎了,但是你用幽默的態(tài)度來對付嚴峻,嚴峻就會變成一塊冰,冰掉在幽默的大海里就熔化了。這個幽默的態(tài)度比嚴峻的態(tài)度更讓人悲涼一些?!?/p>
合作催化劑:王朔的提醒與推波助瀾
當年王朔將小說《溫故1942》推薦給了馮小剛,才生發(fā)出電影《一九四二》。劉震云認為,王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他的認同,特別是對災民的幽默態(tài)度的認同,是促使這個小說到電影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這種有見識的看法傳遞給另外一個特別有見識的人馮小剛,就促使了我跟小剛的由小說到電影的這種合作?!?/p>
劉震云透露,盡管改編電影之路艱難,但不管是馮小剛還是他,從來沒有對這個事情失去過信心,“因為我們跟作品里的人物,也就是餓死的300萬人發(fā)生了血肉的聯(lián)系,什么時候想起的300萬人,心里是一個特別揪心和放不下的事,這是堅持下來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王朔也起著極大的提醒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去年年初,因為《非誠勿擾》系列有非常好的票房,馮小剛本想乘勝追擊,繼續(xù)拍一部喜劇,王朔卻認為應該把《非誠勿擾3》給停下來,轉拍《溫故1942》,就是這樣的提議和轉折,起著至關重要的催化劑的作用?!?/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