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男,44 歲。首診:2001 年10 月23 日。
因“胃脘疼痛反復(fù)發(fā)作3年,加重半月”就診。患者近3年來,反復(fù)出現(xiàn)胃脘疼痛,疼痛發(fā)作時無明顯誘因。曾在紅會醫(yī)院做纖維胃鏡示:淺表性糜爛性胃炎,食道炎。腹部B超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曾服多種中西藥治療,癥狀時輕時重。近半月疼痛再作,饑餓時加重,進(jìn)食后減輕,但食后腹脹,惡心欲嘔,未嘔吐,時有泛酸,大便每日2~3 次,時稀時溏,便而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膩,脈弦細(xì)。查體:一般情況可,面色萎黃,心肺未查見明顯異常,腹平軟,劍突下深壓痛,無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腸鳴音正常。
西醫(y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胃痛(脾虛肝胃不和)。
治法:健脾疏肝,理氣和胃。
方藥:調(diào)胃降逆湯加減。
太子參30g 白 術(shù)15g 茯 苓15g 砂 仁10g(后下)
竹 茹10g 蘇 梗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佛 手15g 白 及15g 蒲公英15g 薏苡仁30g
炒麥芽15g 甘 草6g
5 劑,水煎服。
二診(2001 年10 月30 日):服上方5 劑后,胃脘疼痛較前減輕,仍感脘腹脹悶,時有惡心,不思飲食,大便稀,每日2 次,舌淡紅,苔根薄膩,脈弦細(xì)。故上方炒麥芽加量為30g,并加炒枳殼15g 以加強(qiáng)消食理氣之力。
太子參30g 白 術(shù)15g 茯 苓15g 砂 仁10g(后下)
竹 茹10g 蘇 梗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佛 手15g 白 及15g 蒲公英15g 薏苡仁30g
炒麥芽30g 炒枳殼15g 甘 草6g
5 劑,水煎服。
三診(2001 年11 月6 日):服上方5 劑后,胃脘疼痛明顯減輕,已無惡心,仍感脘腹脹悶,食少,口干,大便稍稀,每日1 ~ 2 次,舌淡紅,苔根薄膩,脈弦細(xì)。因患者出現(xiàn)口干,故上方去砂仁以防溫燥傷陰,加葛根生津、升清止瀉。
太子參30g 白 術(shù)15g 茯 苓15g 竹 茹10g
蘇 梗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佛 手15g
白 及30g 蒲公英30g 薏苡仁30g 炒麥芽30g
炒枳殼15g 葛 根15g 甘 草 6g
5 劑,水煎服。
四診(2001年11月16日):患者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飲食增加,大便基本成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xì)。繼予上方加減調(diào)理1個月,患者病情穩(wěn)定,精神轉(zhuǎn)佳,飲食、大便正常。
【按】該患者反復(fù)胃痛3年,癥狀時輕時重,既有饑餓時痛甚、進(jìn)食后減輕、大便稀溏等脾胃虛弱的表現(xiàn),又有食后腹脹、惡心欲嘔、泛酸、大便不暢、舌苔白膩等肝胃不和、濕滯中阻的表現(xiàn),結(jié)合舌脈象,該病辨為虛實夾雜之胃痛,治以標(biāo)本兼顧,健脾滲濕與疏肝理氣同治,方用龍祖宏教授自擬之調(diào)胃降逆湯加減而取效。方中白及、蒲公英為龍祖宏教授常用的對藥,白及苦、甘、澀,微寒,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殺蟲斂瘡之功效;蒲公英苦、甘、寒,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兩藥合用,既能止血消腫、生肌斂瘡,又能清熱解毒利濕,與四君子湯及理氣藥合用,標(biāo)本兼治,且能牽制方中白術(shù)、砂仁等藥的溫燥之性。方中再加薏苡仁健脾滲濕,炒麥芽健脾消食。二診時患者胃痛減輕,但腹脹仍明顯,飲食仍少,故加用炒枳殼及增加炒麥芽用量以增強(qiáng)理氣消食之力。三診時患者出現(xiàn)口干癥狀,故去溫燥之砂仁,加葛根以生津,同時葛根能升清止瀉,一藥多效而收到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