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你就能成為真正的高手了嗎?別傻了,最多只是個熟手而已。
讀這篇文章的人每一個都睡了1萬小時了吧,你就成了睡覺專家嗎?為什么1萬小時還不行,有人又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刻意練習,便又提出了刻意練習的所謂方法,可效果也不理想。
為什么呢?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進行真正的刻意練習或者說是根本做不到刻意練習。
首先,我們來看看提出這些理論的牛人。對于知識我們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從源頭來看看這些觀點。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赫伯特·西蒙,在1973年和威廉·蔡斯在《美國科學家》雜志上寫過一篇心理學的論文,這篇論文主要研究國際象棋大師的學習行為和內在機理。論文的結尾有這么一段話,國際象棋沒有速成專家——肯定沒有速成的大師或者超級大師。全神貫注于該項運動的時間不超過十年,卻達到超級大師水平的,有案可查的一個都沒有。
論文中提到的鮑比·菲舍爾是第11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棋手之一。人們?yōu)榱藦娬{,將西蒙在論文里最后的那段話歸結于西蒙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
1993年瑞典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以德國柏林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練習時間為研究對象,將結論寫成論文《刻意練習在獲得專家級演奏中的作用》發(fā)表在知名的《心理學評論》期刊上。埃里克森第一次體系統(tǒng)的提出了刻意練習的概念,他發(fā)現最佳小提琴手的平均電器時間是1萬小時,而且技能水平和練習時間緊密相關。次年他同事調查了鋼琴演奏者,結果類似。2013年埃里克森重新對刻意練習的概念進行了修正,表述為:在一項訓練活動中,用全部的專注去工作,目的是對某特定方面的表現進行改正,以及通過重復和問題解決而逐漸獲得經濟改善的各種機會。
這就是一萬小時和刻意練習的由來。
其次,我們從刻意練習的概念來看。實現刻意練習的充分條件用通俗的語言可以表述為幾個關鍵詞,專注、改進、目標、重復、思考、耐心、機會。實際上,刻意練習是有自己的限定條件的。主要包括資源方面,動機,堅持時間。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理論的來源主要是研究了棋類,音樂,藝術等技能類(包括體育也屬于技能類),這些都是具備明確步驟,方法,目標的領域,而不是適合所有的領域。只是順應了人們意識里的成功來自于苦練,所以被傳播推崇。像目前多數的知識工作者的領域不可能有明確,規(guī)范的訓練方法,也不可能重復訓練和刻意練習。
所以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進行真正的刻意練習。
就算你正在從事的是音樂,藝術,體育類的工作,也需要破除資源,動機,努力的限制。你需要有老師的指點,訓練材料,這些都需要資金,甚至大把的資金。李娜的訓練團隊一年需要幾百萬的費用,她的經紀人,教練,體能教練都是世界知名的。名師的指點能讓你每次練習都知道要改進什么,練習方法是不是正確。練習方法錯誤,練習時間越長越糟糕。
你有錢資源不成問題,那么你還需要解決動機問題,刻意練習不是快樂的,也不會今天練習了就會有人給你多少錢,你能忍受這種無聊的重復嗎?最后就是你每天練習究竟能持續(xù)多長時間,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每天抽出10分鐘時間去做一件事,何況是每天一個小時呢。
所以,大部分人沒有機會進行真正的刻意練習,或者普通人基本上做不到刻意練習。
但是,刻意練習還是可以給我們普通人一些借鑒的。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真正的提升機會,成為高人的機會在于解決具體的問題中,尤其是解決一些復雜困難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成為高人。在解決問題當中不斷反思,刻意練習。思考每次的不足,改進,思考不同的解決辦法。尤其要刻意的思考,復盤每一件做過的事情,及時總結。對于一些基本技能,如語言表達,演講技巧,PPT制作等已有成熟方法和步驟的,可以借鑒刻意練習的方式去訓練。
以上內容參考田志剛的《如何成為專家》一書
我是張東,關注個人成長和時間管理。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