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說寸口分屬
古人根據(jù)寸口脈氣的不同指感將寸口脈分成寸、關、尺三部,將人體的臟器按自己的主觀理解定位在寸口。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方法,結合已有的臨床資料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與偽科學并存。
2000多年來,關于人體臟腑在寸口脈上的定位,一直是根據(jù)所謂臟腑之脈氣在寸口脈上劃分區(qū)域,不按臟器的指感脈位來劃分。表1是歷代醫(yī)家關于寸、關、尺的臟腑分屬。
通觀中醫(yī)幾千年脈診學的寸口脈分屬多可歸納于表1的規(guī)則中。但醫(yī)學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特別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剖學教育使醫(yī)生很難理解與遵循表1的寸口分屬。張仲景以脈辨證,并不主張將寸口脈加以分屬。明代的張三錫則認為:“強分部位,起于王叔和……立論背經,遺害后世?!崩顣r珍在四百多年前對此類寸口分屬也掩飾過其不足。其日:“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當代任應秋先生在《脈學研究十講》中也言,“上不宗內經,下不符科學”,是“憑空臆說”。寸口脈氣代表人體臟腑之氣,寸口脈既然能候五臟六腑之氣,脈氣何不按人體內臟的位置順序分屬于寸口,而是左右上下倒置的脈氣順序。脈氣的現(xiàn)代醫(yī)學原理是什么?中醫(yī)一貫的候脈原則“左候左脈、右候右脈、上候上脈、下候下脈”與寸口分屬又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左寸口既然候的是人體左側的臟器脈氣,那么人體的肝膽不在左側呀?小腸沒有和心臟粘在一起呀?肺與大腸也沒有長在一塊呀……近代顏之亨等對古今著名醫(yī)案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疾病與原寸口脈的分屬符合率僅在10%上下。
關于寸口脈的分屬問題的爭論和分歧一直貫穿著古今。古脈學的分屬依據(jù)多宗《內經》“尺主腹中”而把小腸歸屬于尺脈。宗“肺與大腸相表里,心與小腸相表里”之說而把大腸分屬于右寸,把小腸分屬于左寸。不管怎樣的分屬都不能令歷代百家滿意,最終以李時珍“肺經之脈,非五臟六腑所居”為總結。作者認為:寸口脈的分屬是中醫(yī)脈學文化的主流,疾病與寸口分屬不符合,其主要的錯誤不在寸口分屬這一方法。錯誤之一主要在于古人對人體臟器的解剖和生理知識理解有誤,是隔皮識貨、“司外揣內”、“盲人摸象”的緣由。其二,還在于后人對脈象的曲解。《內經》、《難經》、《脈經》給后人帶來的是臨床徒手診斷疾病的方法,后人對其怎樣取舍與完善或賦予其科學的內涵則是每一時代的使命,任何一種偏廢都是對脈診學的褻瀆。寸口脈廢棄了寸口分屬就失去了脈診的內容和精華,就等于人體沒有了內臟。
找到匯通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脈氣寸口分屬,把經驗醫(yī)學科學化,找到有關證據(jù)加以證明,并進行大量的臨床實踐加以論證,使博大精深的中醫(yī)與時俱進,這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任務。我們已經基本具備用現(xiàn)代方法研究脈學的條件,但脈學的現(xiàn)代化研究進展緩慢,還需要有一個揚棄的過程。今人可以驚喜地看到《中醫(yī)診斷學》關于寸口脈的分屬已經有所不同,它代表現(xiàn)階段諸多醫(yī)學家對脈象寸口分屬新的認識。
脈象學是中醫(yī)的國粹,在中國幾千年經久不衰,有其存在的理由,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是不可能至今生存的。西醫(yī)學界不能普遍接受,是因為人們不能夠理解脈象學的原理,很大的原因:一是傳統(tǒng)脈學被籠罩上了唯心的保護層。五行學說是分析病癥時的辯證方法,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均是針灸時的尋經線路,將它牽強附會地加在脈象上,是流弊與蛇足。二是將脈診神秘化,只能言傳身教而難以自學與普及。三是脈診形象和指感特征性的描述過于會意,取物比擬脈象有牛唇馬嘴之別。要使脈象學走向世界,必須加以整理、歸納,揚棄與匯通。否則就若中藥的煎藥機器那樣仿制或進口國外的技術。
當風脈、邊脈、脈暈點、濁脈的發(fā)現(xiàn),和作者觀察將乳房、脾臟、膽囊、子宮等手術切除后的脈象變化,結合人體的生理、病理、解剖等對脈象的影響,清晰地發(fā)現(xiàn)寸口脈的分屬已有所不同于表1的形式了。著者認為需要重新審視寸口脈的分屬問題,當然審視方法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理念為窗口,仍采取寸口脈法,并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反復考證。
(二)新探寸口分屬
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是在神經及體液控制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又協(xié)調于人體九大系統(tǒng)。這是生命現(xiàn)象的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因此脈象的研究乃至寸口脈的分屬圍繞這一主體思路將使我們的研究富有收獲。
人體臟器的寸口脈定位是人體臟器在寸口脈上新的分屬。它主要依據(jù)軀體神經、植物神經的分布,血液供應的范圍來研究脈位,并仍然沿用傳統(tǒng)脈象學習慣來命名,經臨床實踐的反復驗證而成立。
氣血探寸口
中醫(yī)認為人體的氣血盛衰是影響脈象的主要因素,并認為血是運行于脈道的水谷精微,氣是體內流動的精微,泛指臟器的機能狀態(tài)。就脈象的寸、關、尺分屬,我們發(fā)現(xiàn)與人體諸多臟器的血液供應(除植物神經分屬以外)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
——頭、頸、胸、上肢及其所屬各器官,其血液供應主要是主動脈弓的第一級分支,屬于中醫(yī)寸脈的感應分區(qū)。其中:
頭部的脈象信息在寸脈的遠心端。
頸部的脈象信息在寸脈的中部。
胸腔其所含臟器的脈象信息覆蓋于寸脈部。
——人體中腹部臟器,其中包括:肝、膽、胰、脾、胃、雙側腎臟、腎上腺、部分腸管(結腸的右曲、空、回腸、腸系膜)。它們的血液供應基本來源于腹主動脈的分支,并基本呈一個層面,它相當于關脈的分屬區(qū)域。
肝、膽、脾胃的脈象信息在關脈的遠心端。
腎、胰腺、腸等脈氣在關脈的近心端。
——人體盆腔臟器和下肢血液供應為髂內外動脈。
它相當于一個層面。包括的臟器有膀胱、前列腺、輸尿管、子宮、附件、結腸左曲及直腸,雙下肢等,相當于雙尺脈的感應區(qū)域。見圖2。
既然人體的血液供應分為三個層面,那么觸摸人體上下血管,它們的脈壓一定是不一樣的,血管內外的張力等因素也各不相同,這就產生了不同脈象。《內經》記載的遍診法就是手觸全身上下的血管,感應它們間的差異從而了解各臟器的氣血變化,寸口脈法同樣具有如此道理。就脈壓來說,人的主動脈弓壓力最高,中腹部次之,髂動脈脈壓較弱。中醫(yī)把寸、關、尺脈勢與人體的整體血液供應相對應。通過手觸脈管的感覺來判斷它們的改變是有一定道理的。醫(yī)生手觸橈動脈候脈,三指在橈動脈上分遠心端(寸脈)、近心端(尺脈)、二者之間(關脈),來感應人體主動脈分屬(寸脈)、腹腔動脈分屬(關脈)、髂動脈分屬(尺脈),感應它們九大脈素的異同,從而了解各分屬器官的氣血差異即各臟器的功能狀態(tài),將有觸管(寸口脈)知病的作用。
就人體發(fā)育的先后來說,胚胎第四周,上肢動脈開始發(fā)育,此時人體的心臟、頭、頸、胸各器官已經在發(fā)育。因而我們的寸脈感應區(qū)域(上肢芽的前端)當應感應頭頸胸部,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信息刻錄。也就是說,接受主動脈弓血液供應器官的信息在胚胎第四周時已經逐漸記錄在寸脈上了(刻錄的順序應當相同于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順序)。其次隨著胚胎的發(fā)育,中腹部器官的脈氣刻錄在關脈、盆腔及下肢的脈氣刻錄在尺脈。見圖3。
心臟為動脈管的起始端。主動脈上的分支為第一分支,腹腔動脈為第二分支,髂動脈為第三分支。當?shù)谝环种鶎倥K器發(fā)生病變時,其脈暈出現(xiàn)在脈流的前端,在脈道上感應其脈氣也在前端,在寸口脈上感應則屬寸部。第二分支所屬臟器發(fā)生病變時,其脈暈出現(xiàn)在脈流的中端,在脈道上感應其脈氣在中端,寸口脈上感應則在關脈。同理第三分支疾病臟器的脈暈在尺脈。見圖4。
我們驚訝于祖先的聰明。西方醫(yī)學在尸體上解剖了幾千年,而我們的先人知道用三個手指在兩千多年前通過對橈動脈脈氣的九大脈素的不同來研究人體的健康狀態(tài),這是偉大的發(fā)現(xiàn)。
心臟搏動出的血流,其前端須克服脈管的阻力,中端、末端次之。這是因為脈管是有彈性的。就心肌的收縮力來說,心臟的收縮早期肌力最大,收縮的中期肌力次之,收縮的末期肌力較小。這種機能狀態(tài)也與人體的脈勢相匹配。事實上,自心臟搏動出來的血流也帶有一定的勢能,勢能的最前端脈勢最強,中、末漸次之。如此種種勢能的差別與匹配將共同組成人體氣血的循環(huán)。人體血液供應三分屬、內臟神經分布的三分屬及寸關尺三分屬問的有機結合將是中醫(yī)脈勢和脈氣的本質。橈動脈的血流在進人手時,手部動、靜脈的通暢情況直接影響到橈動脈管內的壓力。測量橈動脈的九大脈象要素的改變即可了解手的血液供應情況,同時也可比擬人體和各器官的氣血情況。如果把右手橈動脈在手魚際處阻斷,則右寸脈的脈力增強就是這一道理。這是因為橈動脈前方遇到了阻力。若手部長了腫瘤,此時橈動脈前端的脈力也會增強,寸脈的脈力也增強。
人體解剖學讓我們知道:人體的右手動脈與右頸總動脈同時開口于主動脈弓的右側,左手動脈與左頸總動脈相鄰開口于主動脈弓的左側。人體左側腦部出現(xiàn)病變時(腦占位性病變、腦梗塞、炎癥等),人體左寸脈力一定也增高。同理,人體右側腦部出現(xiàn)占位性病變時,右側寸脈脈力也增強。壓迫一側頸總動脈,則其同側寸脈脈力增強。這是因為心臟的搏力不變,上臂動脈的內壓增高而微循環(huán)不能及時有效地調節(jié),在接近臟器的前端(在手為寸脈部)會出現(xiàn)脈暈增強的脈暈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