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
宣德時期的釉里紅燒制得極為成功,擺脫了元末明初那種黑紅、粉紅的晦暗色調(diào),形成鮮艷的寶石般的紅色。由于對銅紅釉的呈色技術掌握得較好,紋飾的濃妝淡抹均能運用自如;即使是淡描,亦色彩鮮亮,紋飾清晰。
如釉里紅云龍紋合碗,其龍紋線條纖細,雖輕描淡寫,但色澤仍很明快。
另有釉里紅三魚梨壺、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杯及外壁里心均繪龍紋的撇口碗及繪枝花、獅球、海馬、八怪的盤、碗與高足碗等,其瑩潤的桔皮紋白釉與明艷的釉里紅紋飾互相輝映。
除以釉里紅繪畫外,同時尚有以白釉鋪地剔花填紅釉紋飾的新技法,所填紅釉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見有海水云龍梅瓶。
清代康熙、雍正時仿制的宣德釉里紅三魚、三果高足碗等,雖頗能亂真,但仍帶有本時代的特征。近年臺灣省仿制的釉里紅器,效果更佳。
因之,在鑒別時,要特別注意每一時期的器型、胎釉、色調(diào)、紋飾、器足、款識等的不同特點,尤其要留神于那些易被忽略的細微差別。
青花釉里紅
俗稱“青花加紫”,此品種最早見于元代,明初中斷,永樂、宣德時再現(xiàn)。
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云龍紋合碗,青花云和釉里紅龍的色澤都很鮮艷,融匯一體,更加綺麗。此品種于明、清兩代延續(xù)不斷,成為一個傳統(tǒng)品種,深受人們的喜愛。
五彩
宣德一朝有無五彩瓷,曾經(jīng)是陶瓷史上的一個謎。據(jù)《博物要覽》記載:“宣德五彩深厚堆垛”。但長期以來未見傳世品,“不識廬山眞面目”。多年來,陶瓷界同仁均對之著意探討,盡力尋求,連傳世的無款五彩器與出土殘片也不放過。直到一九八四年,攝影家王露女士于西藏薩迦寺偶然拍攝到的一對青花五彩官窯碗的照片,引起文物出版社編輯胡昭靜女士的注意,經(jīng)其提交耿寶昌先生鑒定確認為宣德器,這才揭開了宣德五彩之謎。
薩迦寺為元代薩迦王朝國師八思巴的圣地,寺中有大量明初永樂和宣德時的金屬與陶瓷施品,乃為文物寶庫。上述這一對宣德青花五彩碗為撇口,垂腹,收底,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為飾;器心繪蓮池鴛鴦,外口沿飾寬帶青花云龍紋,腹壁繪對稱出水芙蓉,兩組成對的鴛鴦游戈其中;器底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官窯六字款?;B紋分別以紅、黃、綠、絳紫諸彩點飾;紅彩泛黑,綠彩閃黃,黃彩淺淡、鮮亮;絳紫微褐,近似于成化時的姹紫。其色彩均淸晰、明快、艷麗,并非“堆垛”。
此罕世珍品的復出,證明:明代五彩與斗彩并非于成化時才發(fā)明,早在宣德時就有了成熟的青花五彩器,它既是對元代五彩與明初洪武五彩的承襲與發(fā)展,也是后來成化斗彩的前身;同時又說明,南京市明故宮遺址出土洪武紅彩云龍盤,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遺址出土永樂紅彩鳳穿花墩式碗與黃釉綠彩、綠釉紅彩龍紋梨壺及盤、碗,河北省安次縣出土宣德紅彩纏枝蓮托八寶三足爐,等等,均非偶然,這些品種均為同期五彩瓷的派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