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
內
容
簡
介《人間詞話》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近代最經典和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及傳統(tǒng)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自然融入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研究,在中國近代文學評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觀點新穎,論證精辟,自成體系,一直是備受推崇的經典之作。
編者推薦
王國維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其學問貫通古今中外,涉及文、經、史、哲、文字學、美學等,可謂一代全才。而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這部國學研究和評論的經典《人間詞話》。
在這部薄薄的小冊子里,王國維先生獨辟蹊徑,提出了人生治學的“境界說”,為全書的核心觀點。
所謂“境界說”,是巧借宋代詩詞中的三個句子來比喻喻人生治學和事業(yè)追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引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王先生借此意在闡明做大事業(yè)大學問的人首先應不畏人生路上的凄苦悲楚與迷茫無助,而是激流勇進,奮發(fā)向上,唯此方能登高望遠,取得一番成就。這種精神類似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韌不拔的意境。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取自宋朝詞人柳永《鳳棲梧》,將本用來表達愛情的詩句升華,是說經過第一階段的痛苦摸索后,找到了人生的目標,而后全力以赴,身體力行,孜孜不倦地去踐行人生理想。
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取自北宋詩人辛棄疾的《青玉案》。這句最妙!經歷了苦苦尋覓和追求的前兩重境界,驀然回首的剎那,卻豁然開朗,突然醒悟到人生的真諦,所思所悟,不經意間一一畢現(xiàn)。 這是經歷了前兩階段的痛苦摸索后的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的結果。
無獨有偶。王國維先生關于人生三重境界的觀點與禪宗所說的“悟道求索三境界”不謀而合。
禪宗的悟道三境界是這么說的:“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初見知識,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雖然二者一個是講人生治學,一個說的是禪宗之道,可細細尋味,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微言大義,醍醐灌頂。
創(chuàng)作背景
王國維生活在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沒落崩潰,社會失控,價值體系紊亂,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歷著劇烈動蕩,個體生命在精神上處于迷茫和苦痛。王國維的人生也經歷著時代痛苦的洗禮。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回國,他說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虛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于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于哲學的研究”。人生問題的困擾使他走向了哲學。在哲學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華哲學,希望通過哲學能夠揭示人生的真理,擺脫人生的痛苦與無奈。但是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1907年,他又感嘆:“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睂τ谕鯂S來說,“可信”與“不可愛”的哲學是以現(xiàn)象界為對象,可以得到確切的實證科學知識,這種知識可信,不過這種知識只是陳述經驗事實,并不能滿足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所以他覺得不可愛。他追求的是“可愛”與“可信”的統(tǒng)一,這就便他陷入學術界自近代以來形而上學與科學實證的內在緊張,非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沖突、對峙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王國維本以為研究哲學可以解決“人生之問題”,從中尋覓人生解脫之途。但事與愿違,倒使王國維陷入了“可愛”與“可信”兩難境地的煩悶之中,他不得不放棄哲學的研究,另尋解脫之路。他的學術注意力由哲學移于文學,以期在文學中能夠尋覓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與目標。在文學研究中,文學本身的非功利給他帶來了審美的愉悅,于是在1906—1908年之間他撰寫了《人間詞話》。
作品影響
《人間詞話》在學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如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于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蓖踟涝凇哆x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p>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及傳統(tǒng)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間詞話》,在理論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問題上頗有創(chuàng)見。
這的確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也許是第一部在西方哲學美學思想影響下的詩詞品評類書籍,是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一次華麗的轉身。在他之后,再無來者。
在這部書中,王國維要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世界,一個中西方理論相結合的詩詞欣賞的世界。用葉嘉瑩先生的話來說,王國維開辟的這條詩詞鑒賞之路,是讓我們從詩詞中不僅要看到那些作者寫了什么,還要看到作者更為豐富的言外之意(大意)。我們可以這么認為,有時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本意,也有時候,作品會在無意間透露出作者自己都不曾想到的心境。如此的探尋之路,是多么神秘,多么令人向往。
然而,擺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崎嶇的小道。
對于王國維的“境界”說,對于他究竟受了叔本華尼采(或許還有康德和席勒等等)的影響有多少,以及對于《人間詞話》本身,眾多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專家已經爭論了一百年了,短期之內恐怕還得爭論下去。偏偏王國維在這本書中,使用的都是中文中常見的詞匯,但很有可能不是其本意,而是王老先生有自己內心的解釋。他究竟想說什么?這是我想知道的,當然,也許你也想。
當然,也許它真的只是詞話而已。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后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主編/監(jiān)制:春天排版/制作:姜婷文 編:李小貓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