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曾說:人和人最大的區(qū)別是認知。
不同的認知,決定了我們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采取千差萬別的行動。
而這些選擇和行動最終又反過來影響了我們擁有或精彩或黯淡的人生。
那么,認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認知水平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答案是:元認知。
1.元認知是什么
“元”字在漢字里有“首、大、頭”的意思,代表著最高級別。
比如,元老指的是資歷最高的人,元首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人。
所以,元認知,也是最高級別的認知。
是指對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從而找到更好的思維方式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迭代思維方式,讓自己的思考不斷地更新?lián)Q代。
這么說可能還是有些抽象,拿我自己舉例:
有段時間我非常熱衷于參加各種圈子,結(jié)交不同的朋友,想著以后說不定就用得上,畢竟老話不是說“出門靠朋友”嘛。
但后來有次我真的需要幫忙時,這些“所謂的朋友”要么聯(lián)系不上,要么就是各種推脫。
這件事,讓我一度懷疑人生,同時也開始思考社交的本質(zhì),最終認清了一個扎心的真相:
可以一個桌子吃飯、談天說地的不是朋友,可以交換資源和感情的才算是朋友。
同時,意識到自己遇到問題時,總是習慣調(diào)用已知的經(jīng)驗,去做選擇和判斷,指導自身行動。
因而,很容易隨波逐流,盲目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經(jīng)驗。
卻從來不去主動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還有不同的做法嗎?別人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通過這次思考,也讓我意識到:擁有批判性思維是多么重要,辯證地看問題才能理性客觀地看透本質(zhì)。
看到了嗎?這個思考過程,實際上就是啟用元認知,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的過程。
那么,元認知和我們常說的反思,有什么不同呢?
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換成是以前,遇到同樣的情況,我可能會感慨一句:
果然是患難見真情或日久見人心,就沒有然后了。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通常的反思,是在原有的思考方式下,只對結(jié)果進行反思;
而元認知,卻是從結(jié)果出發(fā),對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和升級,找出思維漏洞的過程。
就好比電腦反應慢,前者是用殺毒軟件進行修復,而后者則直接選擇了重裝系統(tǒng)。
差別是不是顯而易見?
2. 元認知的差別,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所以,認知上的差別,本質(zhì)上其實是元認知的差別。
元認知的差別,可以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思考深度,第二是思考維度。
思考深度很好理解,通俗來說就是看問題時,透過現(xiàn)象看透本質(zhì)的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這種能力體現(xiàn)在,有的同學善于舉一反三,學東西特別快;
而有的同學則是做了一堆習題,但稍微變下條件,往往就又被難住了。
對于成年人來說,這種能力體現(xiàn)在,有人總是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抓住要害,解決問題。
對于管理者來說,這種能力則體現(xiàn)在準確預測趨勢、把控方向,帶領(lǐng)團隊良性地發(fā)展下去。
那么,思考維度是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和2D相比,3D效果的更生動逼真。
以此類推,4D效果的更加生動逼真,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
這是因為真實的世界,本來就是立體多面的,看到的維度越多,越能看清事物的原貌。
同理,思考維度也是如此。
比方說,小孩子的思考維度就是一維的,他們常常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蛋。
而成年人的思考維度就多了很多,比如說,找工作時,我們不僅會考慮薪資待遇,還會考慮上升空間、公司前景等等。
和多維思考相比,使用單一維度看問題難免片面,思維也容易固化,讓問題陷入無解的死循環(huán)中。
NLP領(lǐng)域的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邏輯思維分為6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為:環(huán)境層、行為層、能力層、價值觀層、身份層與愿景層。
假如一個人最高的思考維度停留在行為層,那么他就會認為自己生活窘迫,是不夠勤勞和節(jié)約造成的。
于是,他會通過拼命加班和節(jié)省開支,增加收入,可這只能讓情況有所改觀。
但如果他的最高思考維度在能力層,他則會去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從而大幅提高收入水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很多看似無解的問題,必須通過提升思考維度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3.如何提升元認知能力
既然元認知如此重要,那么該如何修復自身思維缺陷,提升元認知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找出自己的思維路徑。
什么是思維路徑呢?
比如,發(fā)現(xiàn)熊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那么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大腦依然會默認使用這種方法;
一種菜,用某種方法烹制,被家人朋友吃了個精光還連連稱贊。
那么以后炒這道菜時,大腦就會自動調(diào)取這種方法,而不愿意嘗試別的方法。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愛偷懶,一旦形成固定的思維路徑,大腦就會越來越依賴它,從此再懶得動腦子思考。
因而,想要找出思維路徑,必須經(jīng)常反思,寫下自己的思考過程,并對這一過程進行梳理和歸納。
就能從看似不同的問題和事情中,跨越時間,找到自己固定的思維路徑。
就比如說,“杠精”的思維路徑一般是聽到別人的觀點后先否定,再找出極端的例子進行驗證,直到讓對方啞口無言;
“自卑者”的思維路徑通常是聽到別人的批評或表揚后,自卑感加劇或減輕,自我懷疑也隨之增加或減少,如此反復。
第二,觀察優(yōu)秀的人的思維路徑,并與之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我以前做一件事時,會馬上開始行動,還一度為自己較強的執(zhí)行力而自豪。
直到很多次在中途,遇到各種想不到的問題,不知所措停下來,才發(fā)覺效率極低。
于是,我觀察了身邊一位優(yōu)秀的人,發(fā)現(xiàn)她和我恰恰相反:
她總是先想好事情的步驟和順序,以及會遇到的各種可能,做好了準備工作再開始行動。
雖然看起來速度慢了不少,但是,因為提前考慮周全,效率卻很高。
那么,我的不足之處就是開始一件事前,沒有推演各種情況,盲目開始,導致在過程中總是手忙腳亂、問題百出,拉低了效率。
第三,學習思維模型,并試著多運用,進階思考深度和維度。
比如著名的思維模型“黃金思維圈”,它建議我們做一件事時,先問為什么,再問是什么,最后才去考慮該如何行動。
舉個例子,假如去買手機,同款產(chǎn)品,銷售A巴拉巴拉地告訴你這款手機用了什么高科技,獲得了什么獎項等,買了有多賺。
而銷售B則告訴你這是一款專門為年輕人設(shè)計的產(chǎn)品,給你展示了這款產(chǎn)品夜晚自拍,仍舊能做到清晰的效果。
下載N部電視劇速度依然流暢等,體驗有多棒。
你覺得哪種推銷方式,更能打動你呢?是不是B?
其實,他就是用了“黃金思維圈”模型。
首先,他講了設(shè)計這款產(chǎn)品的目的(為什么),接著演示了效果(是什么),最后建議購買(強調(diào)體驗)。
而A講重點始終在產(chǎn)品是什么上,但卻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fā),告訴消費者為什么要買這款產(chǎn)品,這款產(chǎn)品能解決什么樣的需求。
所以,怎么能打動消費者呢?畢竟是讓我們掏出真金白銀,總得來點實在的嘛。
說到這,是不是感覺提升元認知水平,相當重要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是墨菲和魚,一個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專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