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男,陜西漢中人,陜西中醫(yī)學院主任醫(yī)師、終身教授,首屆國醫(yī)大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老從事中醫(yī)工作60余年,精通內(nèi)科,尤擅長雜病、中醫(yī)心腦疾病的治療。
國醫(yī)大師張學文教授治療疑難病中藥應用心得
牛膝分川懷,補消兩擅長
牛膝,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性平,其味甘苦酸,臨床用途甚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其“主寒濕痹痿,四肢拘攣,膝痛不可曲,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爆F(xiàn)代藥理研究已知其對子宮和腸胃有收縮作用,并能擴張心腦血管、降壓、利尿等。此藥性平,無寒熱燥膩之弊,補消兼長,臨床常用,每收效理想。
(一)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善治頭部諸疾
牛膝之功,前人多謂其善補肝腎,強筋骨,善治腰膝酸痛和下肢無力,此誠然也。但驗之臨床,消多于補。因其形狀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謂其名牛膝。然而,其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實屬其主要功能??肌耙滦小敝Z,自《本草衍義補遺》提出以后,遂為后世所重視?!侗静萁?jīng)疏》曰其“走而能補,性善下行?!庇绕鋸堝a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說:“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為治腦充血證之好品”,所以其鎮(zhèn)肝熄風湯、建瓴湯中均重用此品至30g,臨床收效頗佳。查《名醫(yī)別錄》有牛膝“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之語,張老根據(jù)多年臨床體會,認識到牛膝之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腦部諸疾。比如臨床可用治①肝陽上亢:患者常有血壓高,或不穩(wěn)定頭痛,頭麻木,四肢困乏等癥者,以川牛膝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簽草、地龍等,取其既可補益肝腎,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g左右,療效較好。②中風證屬風中經(jīng)絡(luò):常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偏癱、言語謇澀、手足痿廢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參、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兼氣虛者可加炙黃芪等,具有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③梅尼埃綜合征:以眩暈不能站立,甚則嘔惡等癥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陳湯,加磁石、丹參、桑寄生、鉤藤、天麻等,治療多例,甚為效驗。④老年性癡呆癥:此病多表現(xiàn)為反應遲鈍、記憶力明顯減退等,若屬腎虛血瘀者,可用懷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絲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⑤頭痛:牛膝性平微苦,凡實火或虛火上沖之頭痛、瘀血頭痛均可以此作主藥,引瘀熱下行,而頭痛可愈。實火頭痛用川牛膝配黃連、石膏、龍膽草、梔子、菊花、川芎等;虛火頭痛配生地、玄參、知母、黃柏、蔓荊子等;瘀血頭痛可配川芎、白芷、丹參、桃仁、當歸、赤芍等。⑥心絞痛、心肌炎、牙痛、齦腫、口舌生瘡、吐衄、咽腫者,亦可在辨證方中酌加牛膝以引血引熱下行??傊?,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頭部及胸部等瘀熱所致疑難病證中應用甚廣,其證以實證或虛實夾雜證較多,故均用川牛膝為主。
(二)活血兼引血,引藥達病所,善治婦產(chǎn)科疑難之證
牛膝的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對肝腎、沖任、胞宮等下部瘀阻之證也甚為常用,具有引血下行、引藥直達病所、化瘀止痛等多種作用。①治經(jīng)閉、痛經(jīng):牛膝配伍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元胡等,可治婦女經(jīng)閉、痛經(jīng)屬瘀血阻滯者,有很好的化瘀止痛調(diào)經(jīng)作用。②治產(chǎn)后惡露不行,瘀阻疼痛或倒經(jīng)吐衄:李時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逼洹办類貉敝Z,即包括牛膝可治產(chǎn)后惡漏不行,瘀阻腹痛在內(nèi)。張錫純亦謂:“重用牛膝,佐以涼瀉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應月事,此一舉兩得之法也?!迸R床若以牛膝配伍生地、當歸、白芍、梔子、白茅根之屬,治經(jīng)行衄屬血熱妄行者,用后多有顯效。③治癜瘕積聚:牛膝藥性較平和,雖化瘀而不太傷正氣,故可久服。《日華子本草》及《本草備要》皆記載其“破癜結(jié)”。臨床常以牛膝配丹參、三棱、莪術(shù)、蟄蟲等品,可治瘕瘕積聚,有緩化慢消之功。
(三)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善治腰膝酸痛、水腫、下肢無力等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功,臨床應用甚廣,但對其補益之功強與弱,后人知之甚少?!侗静菡x》明確指出:“其所謂補中續(xù)絕、填骨髓、益精、利陰氣諸說,皆壅滯既疏,正氣自旺,萬不可誤認牛膝為填補之品?!庇纱丝磥恚Oブa肝腎并非填精補髓,結(jié)合李時珍“得酒則能補肝腎"之語,知其補多為以通為補,通滯為主,補為次。筆者多喜用川牛膝,以其通滯化瘀之力強于懷牛膝故爾。①治腰膝酸軟無力,屬肝腎不足者,可用懷牛膝,但須配杜仲、桑寄生、續(xù)斷、木瓜等品;若治痿證可配伍熟地、龜甲、鎖陽、白芍、豹骨等;②治風濕痹者:常用于腰膝以下之風濕痹痛,此品有較好的通利血脈,破瘀導滯之功,如獨活寄生湯中用之即屬此意。在此用懷牛膝。③治腎炎水腫:川牛膝活血化瘀暢行血脈而利水。 《本草綱目》載其可治“五淋尿血,莖中痛”?!吨兴帉W》也記載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臨床除用于淋證外,張老常用于慢性腎炎水腫。如治一16歲中學生周×,患腎炎1年多,前后住院1年多,仍離不開激素維持,其形已有滿月臉、水牛背,輕度浮腫不退。用牛膝配合萆薢、白茅根、益母草、桃仁、紅花等和腎氣丸服用,6付顯效,繼服10余付,明顯好轉(zhuǎn),浮腫消退,無任何不適。④治頸椎?。撼E涓鸶?、當歸、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等品。
牛膝有川牛膝、懷牛膝之分,補消之力各有擅長。川牛膝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擅長用治頭腦部、心胸部瘀阻及下焦、肝腎沖任等處瘀滯之證,故認為其有引血、引熱、引水下行之力。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力稍強,善治腰膝酸軟之疾,但多以通為補取效。
張教授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瘀血阻絡(luò)為中風病理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中風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實質(zhì)上是瘀血這一主要矛盾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發(fā)展過程,無論是肥胖、高血壓、腦血管痙攣、腦梗塞、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還是腦出血,其病理改變都符合中醫(yī)瘀血的范疇。他總結(jié)了中風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將其概括為四期六證:即中風先兆期,急性發(fā)作期,病中恢復期,疾病后遺期,而六證(肝熱血瘀、氣虛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顱腦水瘀、腎虛血瘀)又表現(xiàn)于四大期內(nèi)。
1、肝熱血瘀證:
該證主要見于中風先兆期,中風乃大證,不但發(fā)病率高,而且一旦發(fā)病,病死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均很高。二次中風或二次以上中風者,其病死率、致殘率比第一次中風時成倍增高。故在中風先兆階段,積極地進行干預性防治與調(diào)養(yǎng),對醫(yī)者來說,事半功倍,對患者而言,受益匪淺。認為中風先兆證的病機關(guān)鍵是“肝熱血瘀”。
張學文教授臨證對舌脈的觀察細致入微,對判斷病證的輕淺深重、發(fā)展預后有獨特見解。他認為,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脈,肝主藏血,而舌質(zhì)紫暗、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絡(luò)脈瘀曲、怒張、瘀絲,是為瘀血證;舌質(zhì)紅或舌尖紅均為心經(jīng)、肝經(jīng)有熱。脈象弦滑或弦硬或弦澀均為肝經(jīng)病脈,弦澀屬血脈不利,弦硬則屬血管硬化,此皆為肝經(jīng)郁熱,肝腎陰虛,宗氣不行,精血難充之象。
基于以上的臨床觀察和分析,他認為,肝熱血瘀乃為中風發(fā)病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此證為中風早期常見的病理表現(xiàn),治宜清肝化瘀通絡(luò),自擬清腦通絡(luò)湯,基本藥物是:草決明30g,川芎12g,赤芍l0g,山楂15g,丹參15g,磁石30g(先煎),菊花12g,葛根15g,地龍l0g,茜薟草15g,川牛膝15g,水蛭3g,大便干結(jié)可加大黃。并按具體情況隨證稍事加減。氣虛者加黃芪25~30g泡水送服,兼痰熱者加竹瀝水15g兌水沖服,頭昏眼赤者加菊花12g泡水送服。另囑患者節(jié)飲食、適情志、起居有常、勞逸有度、適其寒溫、保持腑氣通暢。
2、氣虛血瘀證
可見于中風病初期、缺血性中風發(fā)作期及中風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系因元氣虧虛,中氣不足而致氣無力行血,血行緩慢為瘀的一種證候。缺血性中風病患者有以下特點:一是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年逾四旬之人。二是形盛氣衰之人易得之。三是眩暈、肢體麻木之人易得之。四是病至者,多靜臥而得之。陽動陰靜,臥則血歸于肝,陽入于陰,故氣血流行緩慢,易停而為瘀,瘀血痹阻經(jīng)脈,氣血不能上達于腦髓,致腦失所養(yǎng),故在夜間睡眠時或安靜狀態(tài)下,易于發(fā)生本病。
基于對本病病因病機的高度認識,故在治療上非常推崇清·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認為本方補陽者,實大補宗氣也,使氣盛血行,氣血通暢,“血行風自滅”,血行則津液得以運行,痰飲自消,故治中風有奇效。他根據(jù)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通脈舒絡(luò)湯,藥由黃芪、紅花、川芎、地龍、川牛膝、丹參、桂枝、山楂等組成。
3、痰瘀閉竅證:
常見于中風急性期的閉證。指因瘀滯脈絡(luò),脈絡(luò)不利,氣不行津,津聚為痰;或因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生,聚而成痰,阻滯脈絡(luò);或火熱灼津耗血而為痰的一類證候。治宜滌痰開竅,活血化瘀。研制了院內(nèi)制劑“蒲金丹”(郁金、石菖蒲、丹參等)針劑,收效甚佳,配合“清開靈”滴注效果更好。
在中風急性期的治療中主張緊扣病機及其演變規(guī)律,在辨證的前提下,對于危重患者,可用中醫(yī)辨證,西醫(yī)辨病,病證合參的方法,運用多途徑,多次層的綜合性治療手段,盡快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張老認為對于急性腦出血、腦水腫或有腦疝形成的患者,由于目前的中醫(yī)藥尚缺乏滿意的治療措施,所以,在緊扣其病機關(guān)鍵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同時,酌情運用中醫(yī)辨證辨病的病證合參方法,可相互補己之短,揚其所長。
4、瘀熱腑實證:
常見于中風急性期。癥見: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舌歪斜,面紅氣粗,痰聲轆轆,嘔惡便閉。舌質(zhì)紅,苔黃膩或黑,脈弦滑,治宜通腑化痰,活血化瘀。方用三化湯加減:生大黃、芒硝、丹參、川牛膝、菖蒲、膽南星、瓜蔞、決明子等。此方妙用大黃伍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不行;石菖蒲配膽南星醒神開竅,滌痰化濁;瓜蔞與芒硝同用,宣通氣機,助其下行之力;決明子清肝明目,佐以潤利大便,諸藥合用,以達上下通利之效。
急性中風之升降逆亂中,治療應首先暢利中焦,腑氣通,中焦氣暢,樞機運轉(zhuǎn)正常,氣血循于常道,則神識轉(zhuǎn)清。痰火、瘀血漸消,病情轉(zhuǎn)安。
5、顱腦水瘀證:
張學文教授認為顱腦水瘀證是指顱腦瘀血與水濕痰濁互阻于腦竅為主要病機,以神明失主、肢體失用、九竅失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腦病。大多具有病程長,病情復雜,癥狀表現(xiàn)多端且一般療法難奏效之特點。
在顱腦水瘀證治中,純化瘀則水不去,單利水則瘀不散,惟有化瘀利水同施,才是正治。張學文教授據(jù)此認識,擬出通竅活血利水方,以治顱腦水瘀諸病證;基本方如下:丹參15~30g,川芎10~12g,赤芍10~12g,桃仁10~15g,紅花10~15g,益母草15—30g,川牛膝10~15g,茯苓15~24g,麝香0。1—0。2g(沖服),缺麝香時可用白芷10~12g,冰片0.1—0.15g(沖服)代替之。此方在通竅活血湯基礎(chǔ)上加入丹參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功,加茯苓、益母草以利水化濁,加川牛膝以補益肝腎、活血利水,且引水引血下行,諸藥借麝香辛香走竄之力,共奏醒腦通竅、活血利水、升清降濁之功。
6、腎虛血瘀證:
系因腎精不足,血虧液乏,血脈不利為瘀,液虧不能上承清竅所致。癥見音喑失語,心悸口干,腰膝酸軟,半身不遂,舌質(zhì)紅或黯紅,脈沉細等。肝腎同源,精血相生。中風之病本為肝腎陰虛,精血澀少,加之肝陽上亢而加重病情,或中風病后期,肝之精血更衰,脈絡(luò)之瘀滯不去,使清竅失濡,肢體失用,治宜補腎益精,活血化瘀,常用地黃飲子去桂、附,加丹參、鹿銜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蓯蓉、桃仁、紅花等,或佐黃芪以益氣活血,水蛭以祛瘀生新。
總之,張學文教授采用“四期六證”辨證方法治療中風病,活血化瘀法貫穿始終。活血化瘀藥物治療中風的卓越功效早己為臨床和實驗所證實,瘀血不祛,新血不生。這些藥物可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luò),祛瘀生新,可使梗塞部位的側(cè)支循環(huán)開放,增加毛細血管網(wǎng)的數(shù)量,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但臨床用之必須有的放矢,適可而止,不可濫用,以免過用傷正。
張學文,男,漢族,陜西漢中人。1935年10月出生,陜西中醫(yī)學院主任醫(yī)師、教授,首屆國醫(yī)大師,中醫(yī)急癥高手,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主編、合編有:《瘀血證治》、《舌診圖鑒》、《中醫(yī)內(nèi)科急癥學簡編》等。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60余篇。
從容淡定、舉止儒雅是陜西中醫(yī)學院教授張學文給人的第一印象。他那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陜南話,讓人感到親切、溫暖、沒有距離。接觸多了,人們會被他那高深的理論見解、深厚的中醫(yī)功底所折服。在患者心中,他既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父兄朋友,也是言必引經(jīng)、用必據(jù)典的專家教授,更是德高望重、醫(yī)術(shù)精湛的名醫(yī)大家。
在首屆國醫(yī)大師中,已經(jīng)74歲的張學文年齡最小,被稱為“年輕的國醫(yī)大師”。殊不知,張學文是陜西唯一的國醫(yī)大師,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國醫(yī)大師。他從醫(yī)50余年,執(zhí)教40余載,在中醫(yī)急癥、溫病學、疑難病等領(lǐng)域均有較高造詣,對一些病機理論有頗多創(chuàng)新。由于他擅長治療中風等急癥,又有中醫(yī)急癥高手之美譽。
三次進修奠定學術(shù)堅實基礎(chǔ)
“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是張學文幼年苦讀醫(yī)書的真實寫照。對《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等經(jīng)典,他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每有體會則點批強記。
1935年,張學文出生于陜西漢中的一個中醫(yī)世家。年幼時,他在祖父和父親的指導下,背誦《醫(yī)學三字經(jīng)》、《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很快跨進了中醫(yī)藥的神秘之門。
“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是張學文幼年苦讀醫(yī)書的真實寫照。從15歲起,他隨父親學習中醫(yī),臨證診病,辨認藥材。張學文回憶,每天父親都聽自己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稍有錯誤,馬上給予糾正,并要求反復吟誦。自己也從不敢懈怠,早背誦,晚抄寫,直到學會記牢。對古代經(jīng)典著作,他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每有體會則點批強記。
18歲,張學文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tǒng)一考試。他至今還記得當時考試的情景??脊賳柨忌?,知道“龍虎湯”的舉手,張學文左右看看,自己是唯一舉手的。在50名考生中,他是年齡最小的,個頭最矮的,交卷最早的,成績是第一的。以優(yōu)異成績出師后,他開始了獨立的從醫(yī)生涯。1953年,張學文到該縣武鄉(xiāng)鎮(zhèn)父親創(chuàng)辦的“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6年,張學文考入“漢中中醫(yī)進修班”學習,重點攻讀了《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等經(jīng)典著作。日后之所以能成為臨床大家,與他對經(jīng)典醫(yī)籍的熟讀深悟、強記硬背、靈活運用分不開。
1958年,張學文又考入陜西省中醫(yī)進修學校(陜西中醫(yī)學院前身)中醫(yī)師資班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1959年,他參加衛(wèi)生部委托南京中醫(yī)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全國著名中醫(yī)內(nèi)科專家孟澍江教授。在此期間,他大開眼界,學習興趣日益高漲,特別對溫病學說等學派產(chǎn)生濃厚興趣,對其學術(shù)細細研究品味,并擷取其精華。
妙手施治屢起沉疴
把千人生命從死神手中奪回
他自擬“綠豆甘草解毒湯”,使許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采用中藥湯沖服安宮牛黃丸方法,使乙腦學生3天清醒;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手段治療急性黃疸型重癥肝炎,患者7天后病情減輕。
“中醫(yī)不是慢郎中,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中醫(yī)都是非常重視急癥的?!睆垖W文解釋,古代傳染病多,死亡率高,中醫(yī)在急、危、重、難病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癥上的治療優(yōu)勢功不可沒。多年來,他精心鉆研和實踐,在中風、高熱、昏迷、中毒等病證的機理探討和治法方藥研究中,總結(jié)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經(jīng)驗。
1977年,張學文帶領(lǐng)學生在岐山縣高店鎮(zhèn)開門辦學。當天晚飯后,他和學生一起散步到地段醫(yī)院,卻發(fā)現(xiàn)醫(yī)院搶救室外放著一口棺材。大家議論:“這地方人真奇怪,人還沒死怎么棺材先拉來了?”
進去一打聽,原來是一個30歲村婦喝“敵敵畏”自殺,醫(yī)院全力搶救一天后,告知家人準備后事。張學文二話沒說,立即為病人診療。他果斷采用自創(chuàng)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為病人鼻飼、灌腸,并囑咐早晚多次服藥。他說,患者屬于熱毒傷陰證型者,運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護陰液。在張學文等人的全力搶救下,這個已經(jīng)走上“黃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轉(zhuǎn)。以后10天連續(xù)使用中西藥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時任陜西中醫(yī)學院院長的張學文聽說一學生在外地實習患了乙腦,不僅高熱、抽風,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趕到學生住處看望,并為其診脈。他認為,這個學生是熱極生風,理當清肝熄風。于是,開了一服中藥,沖服安宮牛黃丸??僧?shù)貨]有安宮牛黃丸,他立即派另一學生連夜往返咸陽取回?;颊叻幒?天清醒了,高燒退了。
一個病人在切除脾臟后的60天內(nèi),在大醫(yī)院花了57萬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張學文開的10余劑中藥后,奇跡般地起死回生;被診斷為急性黃疸型重癥肝炎患者被4個人抬進了張學文的診室,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的手段為其治療,病人服藥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顯減輕,幾個月后病人痊愈。
恪盡職守有求必應
將“萬事德為先”作為人生準則
從醫(yī)50余載,始終堅持“對病人似親人”的祖訓,把治病救人當成自己的日常工作。打電話的,到家中求診的,他熱情接待,有求必應。遇到困難者,他也盡自己最大能力,一幫到底。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張學文認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騰,會加重病情。為此,他都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多年來,雖然身居多職,他仍堅持定期出診;無論是外出講學還是開會,他都一視同仁地為患者免費診病。
在陜西中醫(yī)學院一附院,記者見到張學文剛為一位患者診病結(jié)束,又趕到病房查房。他仔細為患者診脈,查看舌苔,叮囑患者服藥、生活注意事項,并一一指導學生。在走向另一間病房途中,被一中年婦女攔住,說有病人叫他。張學文急忙趕去看望,原來這位病人聽到張學文的聲音,讓病友家屬喊他為自己診病。已是晚上8點多鐘了,在張學文診所門前還有幾位老人排隊。一個說,張大夫限掛20個號,自己擔心掛不上號,中午11點就來了;另一個說,是下午1點多來的,再晚就排不上號了。
第二天7點剛過,張學文就來到診所,一直工作到下午兩三點。診所面積不大,條件非常簡陋,幾個電扇呼呼地吹著,張學文被患者團團圍住。站在診桌旁的一患者說,這里掛號費低廉,一服藥也只有10多元,很便宜,老百姓都能承受。另一候診患者說,聽朋友說張大夫的藥靈,態(tài)度好,收費低,自己才從甘肅慕名趕來的。
遇到生活困難的患者,張學文總是用最經(jīng)濟實惠的方藥為他們治病,甚至親自為患者交納費用。咸陽禮泉農(nóng)村一位貧困患者飽受心臟病折磨,張學文知道后幫其解決了一些困難,還精心治療使其康復。前不久,這位患者專程送來一份珍藏了20年的發(fā)黃藥方,以表達感激之情。
如今,他每周分別在陜西中醫(yī)學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診所出診,病人依然絡(luò)繹不絕??吹竭@種情況,張學文感到很不安。他坦言自己年紀大了,已經(jīng)力不從心,不像年輕時有求必應了。怎么解決這個難題,有人提議預約掛號,張學文擔心外地病人掛不上;提高掛號費,惟恐把貧困患者擋在了門外;讓學生應診,認為慕名而來的患者不樂意??傊壳耙M力而為,做好一切工作,對得起患者,對得起國醫(yī)大師這個稱號,張學文如是說。
師古不泥大膽創(chuàng)新
新觀點、新方藥、新成果接連不斷
他提出“顱腦水瘀證”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辟了中醫(y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他改變傳統(tǒng)中藥給藥途徑,研制了一系列方藥,參與制訂《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等。
“中風病屬急癥之一。中風病常常發(fā)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luò)是中風發(fā)病的關(guān)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fā)生發(fā)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急性發(fā)作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他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辟中醫(y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擬訂“化瘀利水、醒腦通竅”大法進行治療,還研制了“腦竅通口服液”,臨床效果良好。
治療中風病,傳統(tǒng)的口服煎劑給藥法對于危重病人來說多有緩不濟急之弊。張學文師古不泥,大膽創(chuàng)新,將臨床證明的有效方藥通過實驗改成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他擬訂的“清腦通絡(luò)片”處方,曾多次獲獎。并由陜西中醫(yī)學院轉(zhuǎn)讓給天津天士力藥廠正在申報新藥。
由于改變了傳統(tǒng)中藥的給藥途徑,藥效發(fā)揮更加突出,21nx.com臨床療效明顯提高。如用“通脈舒絡(luò)液”配合中藥湯劑辨證治療中風急癥237例,總有效率達99.1%,治愈率達74%,與傳統(tǒng)療法及西藥對照觀察比較,具有療效高、療程短、安全可靠、后遺癥少等優(yōu)點。由他主持研究的這項課題榮獲1986年度國家中醫(yī)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
其實,當時研制純中藥靜脈滴注劑是冒很大風險的。對剛研制的制劑,張學文并沒有給患者試用,而是先給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靜脈滴注1周,親身體會安全無毒后才給病人使用。此后多批次制劑生產(chǎn)出來都是這樣。30多年來,這種院內(nèi)制劑在臨床用于治療內(nèi)、外、婦、腫瘤各科屬氣虛血瘀證患者逾萬人,均取得了顯著療效,且無一例嚴重毒副作用發(fā)生。
“七五”計劃開始后,張學文先后任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學會中風急癥協(xié)作組副組長、組長以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中風病急癥協(xié)作組組長。在短短8年間,中風協(xié)作組取得11項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的表彰。特別是他參與制定的《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為中醫(y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制定開創(chuàng)了先河。此后,又先后參與制訂了中風病護理常規(guī)、預防及康復規(guī)范和中風病證候辨證量表以及中風先兆證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
探究張學文成為國醫(yī)大師的內(nèi)在原因,樂于臨證、勤于筆耕是其關(guān)鍵。他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有70余篇,先后出版的《張學文中醫(yī)世家經(jīng)驗輯要》、《醫(yī)學求索集》、《疑難病論治》及《中風病》等10余部專著,凝聚著他為振興中醫(yī)急癥事業(yè)的一片心血。
言傳身教弘揚岐黃
時時履行中醫(yī)傳承使命
他執(zhí)教40余載,聆聽過其教誨的學子不計其數(shù),培養(yǎng)的弟子也有百余名,很多學生已成為享譽全國、聞名海外的高級中醫(yī)藥專家。
“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傳授醫(yī)術(shù)不厭其煩。對學生不但有學術(shù)要求,為人品行要求更高。同時,他率先垂范,實為楷模。師從導師多年,受益匪淺。”張學文的研究生、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教授姜良鐸這樣評價張學文。
1997年,張學文聽說陜西中醫(yī)學院不少山區(qū)來的特困學生生活困難,常常只吃饃夾辣椒,便主動將自己的國務(wù)院特殊津貼捐給了兩位大學生,一直到他們畢業(yè)。
在臨床上,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床r,他邊為患者診脈,邊告訴學生,“五十不止身無病,數(shù)內(nèi)有止皆知定。”意思是說,脈搏跳動的快慢、強弱以及有無間歇,依此可以判斷患者病情的輕重。
張學文的研究生、陜西中醫(yī)學院院長周永學體會,老師切脈后善于和患者溝通,其實他是運用了心理療法。一些溫和鼓勵的話語,對心境不佳的病人影響很大,起到了增強信心的作用。
周永學還記得,當時老師帶他在乾縣開門辦學時,百姓前來看病,老師開方必有丹參,一時竟造成乾縣無丹參。老師對丹參情有獨鐘,在中醫(yī)學術(shù)界素有“張丹參”雅稱。老師對伏天怕冷的怪病,采用溫陽活血的方法進行治療,讓病人堅持服用含有丹參的中藥,1年后逐漸康復。
運用丹參時,張學文說,丹參具有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排膿生肌功效,治療癰毒瘡疥皆可應用。同時也告誡學生,凡脾虛便溏者、妊娠者慎用丹參。另外,丹參之用量,古今差別很大,要先從較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
在教學上,張學文率先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中醫(yī)內(nèi)科急癥的強化教學。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高級中醫(yī)人才。他不辭勞苦,常常奔波于全國各地講學、診病,傳播中醫(yī)急癥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近年來,他退而不休,先后為廣東、浙江、陜西帶教高級學徒7人。如今,很多學生已成為享譽全國、聞名海外的高級中醫(yī)藥專家,成為推動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
“開朗、樂觀的老師,使我們的中醫(yī)學習變得輕松而愉快?!睆V東省中醫(yī)院針灸科主任符文彬是張學文的學術(shù)繼承人,他說,老師每年兩三次來廣東講課,通常水都不喝一口,一氣講到下課,老師對腦病、溫病研究得很透,處方用藥很特別。跟師上門診多次,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的笑容。
在發(fā)揮余熱的同時,張學文打算做好3件事:一是寫書,完成“疑難病重癥危癥醫(yī)案”、“全國名老中醫(yī)講習班講稿集粹”以及《中國中醫(yī)昆侖》約稿的寫作任務(wù);二是教書,繼續(xù)做好傳幫帶,把多年的診療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傳給后學;三是看病,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患者,特別是為貧困患者解除病痛,減輕他們的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
一個“杏林恩師”牌匾懸掛在張學文的客廳里,這是學生們在他70歲大壽送的。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肮⒅睘槿?,認真做事,實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則;治病救人,培養(yǎng)學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繼承發(fā)揚、整理創(chuàng)新中醫(yī)學,是我終生奮斗的目標?!睆垖W文的治學格言,道出他為人從醫(yī)的遠大志向,也彰顯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張學文小傳
1935年,生于陜西漢中一中醫(yī)世家
1949年至1953年,隨父學習,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tǒng)一考試,以優(yōu)異成績出師
1953年,進入原南鄭縣武鄉(xiāng)鎮(zhèn)“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6年-1959年,先后在“漢中中醫(yī)進修班”、陜西省中醫(yī)進修學校(陜西中醫(yī)學院前身)中醫(yī)師資班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又進入“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孟澍江教授
1963年-1987年,先后擔任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陜西中醫(yī)學院醫(yī)療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指導老師
2008年,被評為陜西省首屆名老中醫(y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yī)大師
國醫(yī)大師張學文教授在5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對疑難病的診治用藥更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本版從今起將其運用黃芪、水蛭、牛膝、三棱、鹿銜草、山楂、三七、益母草、黑木耳、豨薟草的經(jīng)驗陸續(xù)刊出,以饗讀者?! ?/div>
黃芪益氣為棟梁
黃芪是臨床應用最廣的一味補氣中藥,幾千年來被廣泛地用于多種病證的治療,而且其作用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所治病證也越來越多。
補氣升陽 用廣效良
關(guān)于黃芪之甘溫補氣升陽,《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即有類似記載。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其有類性激素作用和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應用很廣,也確有很好的療效。張學文應用黃芪幾十年,體會到此藥的補氣作用和升陽作用非常顯著,如辨證準確,配伍得當,往往可以收到理想效果。
補氣療虛 主治久病元氣虛損,身體羸弱之少氣懶言,語言低弱,四肢疲乏,精神不振等。此時常與人參等配伍。古人認為,黃芪善補肌表氣虛,人參善補五臟之氣,兩藥合用,則內(nèi)外表里氣虛皆補,適用于元氣虛損較重者。如保元湯、十全大補湯等均是參、芪并用,補力強勁。
補氣健脾 黃芪補氣,尤長于補中益氣。脾胃氣虛,疲乏無力,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泄瀉者,炙黃芪配伍白術(shù)、茯苓、黨參、山藥等,有很好的益氣健脾作用。如古之名方補中益氣湯、黃芪健中湯等。
補氣生血 黃芪補氣為主,而氣血同源,故可用于氣虛兼血虛之證,通過補氣而生血。適用于勞倦內(nèi)傷之肌熱面赤,脈洪大而虛或血虛頭昏頭暈者。常配伍當歸,如當歸補血湯,也可配伍桂圓肉、鹿角膠、雞血藤、阿膠等補血藥。
補氣攝血 用于氣虛不攝之便血、崩漏、月經(jīng)過多等。常配伍人參、白術(shù)、桂圓肉、當歸等,如歸脾湯。
補氣助陽 氣虛日久,常兼陽虛。黃芪甘溫,如配伍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氣陽兩虛之證。如再造散即益氣助陽兼解表證之方,黃芪在方中可補元氣,固肌表,助藥勢,有助于驅(qū)邪外出。
補氣升陽 黃芪補氣,味薄而主升清,本身就有一定升提清陽作用,如配伍人參、白術(shù)、柴胡、升麻之品,則可升發(fā)脾胃清陽,主治中氣下陷之久泄、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清陽下陷之證,如補中益氣湯、升陷湯。
補氣生津 對氣陰兩傷、氣化不行之消渴,亦可用黃芪之補氣作用,敷布津液而治消渴,如玉液湯。
補氣活血 其功卓越
黃芪之益氣作用,世所公認,而對其活血作用,尚認識不足。其實,早在《名醫(yī)別錄》中就有它“逐五臟間惡血”的記載,《本經(jīng)逢源》云其可以“通調(diào)血脈,流行經(jīng)絡(luò),可無礙于壅滯也”。
從臨床實踐看,瘀血證存在于眾多疾病的各種階段及證型中,而氣虛血瘀又是造成血瘀證的一種常見病因。因黃芪能補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運無力,必然運行遲滯而瘀,故氣壯則血暢行?!侗窘?jīng)疏證》說:“黃芪利營衛(wèi)之氣,故凡營衛(wèi)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也?!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有強心、增加心搏出量、擴張外周血管等作用。因此,黃芪的補氣活血作用,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臨床實踐中均是有充分根據(jù)的,以此來治療疑難病證,用途甚廣。
補氣活血,擅治氣虛血瘀中風 黃芪大補脾胃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可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中風。常用炙黃芪20~30克,配合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等,如補陽還五湯,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下肢痿廢、小便頻數(shù)等癥。經(jīng)多年臨床運用,確有較好療效。病久氣虛甚者,黃芪用量可逐漸加大至60~90克。
補氣通滯,可治血痹 黃芪補氣,使營衛(wèi)氣足,可推動血運,如配合養(yǎng)血活血藥,可治血痹。如黃芪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血痹證之肢體麻木。現(xiàn)代用此方化裁,可用于坐骨神經(jīng)痛等疑難病證,有較好療效。若以黃芪配伍姜黃、當歸、赤芍、防風、羌活等即蠲痹湯,可用于上肢風濕痹痛,現(xiàn)用于肩周炎等,也取其補氣活血通痹之功。故在臨床上,凡屬血痹證者可大膽用之。
補氣活血,可消癥散結(jié) 部分癥積、腫瘤病人,元氣虛弱,不但因氣虛無力推動氣血運行而致血滯痰凝,而且因氣虛血弱,無力抵抗病邪,驅(qū)邪外出,致成癥積、腫瘤。可用黃芪配伍其他扶正、活血、化痰軟堅、消散癥積之品,用于腫瘤的防治,起到扶正祛邪,補氣活血的作用?,F(xiàn)代許多腫瘤防治方中均配伍黃芪,其意即在于補氣扶正,消癥散結(jié)。
補氣活血,可治折傷、惡血凝滯腫痛 《普濟方》有黃芪散(黃芪、白芍、生地、附子、當歸、續(xù)斷、桂心、干姜、大黃、花椒)可治跌打、骨折所致惡血瘀滯,凝滯疼痛,具有補氣活血消腫之功。該書還用黃芪配桔梗治療胸痹,也是此意。
益氣解毒 托毒生肌
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已證實,黃芪的補氣作用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可用于多種因免疫功能低下之慢性炎癥及瘡癰潰后久不收口之癥,能取得良好效果。
益氣解毒,可治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腎炎等疾病 黃芪補氣作用顯著,具有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的作用,配伍白術(shù)、茯苓、五味子、甘草等益氣健脾藥及茵陳、板藍根、白花蛇舌草、虎杖、蚤休等解毒利濕藥,可治療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現(xiàn)已廣泛地運用于臨床,效果良好。若配伍郁金、烏梅、金錢草,可治慢性膽囊炎;配伍黃柏、知母、蒲公英、芡實等,可治慢性泌尿系感染;配伍黨參、白術(shù)、益母草、茯苓、白茅根、防己等可用于慢性腎炎,消除蛋白尿;配伍肉桂、吳茱萸、枳殼、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等,可用于治療萎縮性胃炎,其他如慢性骨髓炎,陰性膿腫等的某些證型,也多有配伍黃芪的。
益氣托毒,可用于瘡瘍潰后久不收口等 黃芪有良好的益氣托毒生肌之功,古今廣泛應用它治療氣虛無力托毒外出之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收口者。如黃芪配伍當歸、穿山甲、皂角刺、川芎(即《外科正宗》透膿散),用于瘡癰已成膿,外不易潰破且漫腫無頭等癥。若配伍人參、當歸、熟地、川芎、茯苓、官桂等,可治瘡瘍潰后久不收口者,如內(nèi)補黃芪湯。
益氣固表 表虛自汗必用
黃芪具有很好的益衛(wèi)固表作用,是治療表虛自汗要藥。如配伍防風、白術(shù),即玉屏風散,專治表虛自汗、易感冒者。配伍牡蠣、小麥、麻黃根,即牡蠣散,可治表虛之自汗或盜汗;配伍當歸、生熟地、黃連、黃柏、黃芩,即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火擾之盜汗。因黃芪最擅長益氣走表,故表虛自汗者多視為必用之品。
利水退腫 可治風水、皮水
黃芪的利尿作用較顯著,用藥后尿量可增加64%,已為實驗證實。古方防己黃芪湯,以黃芪配伍防己、白術(shù)、甘草,主治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之風水;防己茯苓湯,以黃芪配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主治水在皮膚之四肢腫屬皮水者?,F(xiàn)代對氣虛水腫病人也常用黃芪,但以生者為佳。
小 結(jié)
黃芪是補氣的上品,扶正的良劑,性甘溫質(zhì)柔和,許多疑難病中凡氣虛、氣陷、氣虛血瘀、氣虛水腫、癰瘍久潰不收等證,黃芪皆為首選。但用量差異很大,輕者10~15克即可,若配桂枝、甘草等可益氣升陽升壓;中等15~30克,可補中益氣,降壓攝血;大量30~60克,可補氣化瘀。益氣,固表宜炙用,托毒利水宜生用。黃芪性總屬甘溫,用大量又欲避其溫性時,可稍配知母等,制其偏溫燥之弊,以免化熱助熱。
三棱破氣又化瘀、力宏性平擅止痛
三棱,首載于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其味苦性平,歸肝、脾兩經(jīng)。歷代本草記載其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可治癥瘕積聚、氣血凝滯、心腹疼痛、脅下脹痛、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瘡腫堅硬等。習慣看法認為其為破血之品,或認為其攻破之力甚強,久服易傷正氣,故臨床多畏其力而少用。
張學文認為,治療一些疑難重癥或久病屬瘀血所致者,如萎縮性胃炎、肝硬化、經(jīng)閉日久等,用一般活血化瘀藥而力嫌不足者,用三棱后往往能收到較好療效。如一李姓老翁,65歲,因口干口苦、納差、胃脘部疼痛10余年而就診?;颊咦允銎淇诟擅黠@但不欲飲水,時有口苦,納食較差,且進食后自覺消化不良,時有胃脘部疼痛不適感。曾在多家醫(yī)院診治無效,胃鏡檢查示“萎縮性胃炎”,并有“氣管炎”、“尿路感染”、“增生性脊柱炎”等病史。舌質(zhì)暗紅,苔薄黃,舌下脈絡(luò)迂曲、瘀絲明顯,脈弦緩。張學文辨為肝胃不和證,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六君子湯加白芍、烏梅、山楂、石斛、丹參,服10劑而諸癥稍減,病情改善不明顯,張學文認為可能是此方藥化瘀力不足,故而收效差。于是在上方中加三棱10克,服后胃脘疼痛銳減。此后則以柴胡疏肝散與香砂六君子湯兩方為基礎(chǔ),交替加減,但每次均用三棱,調(diào)治3個月而愈。于是臨證每遇頑固之胃脘痛,時間經(jīng)久不愈,有瘀血癥,用一般化瘀止痛藥如丹參、延胡索等作用不佳者,均加三棱,收效均很理想,且未見不良反應。
《醫(yī)學切要》載三棱“破一切血,下一切氣”,王好古認為其“破血中之氣”,《本草綱目》認為其能“破氣散結(jié),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則知古今醫(yī)家對其“破氣破血,久服損真”的認識是一致的。然其力究竟是峻是緩,損傷正氣是強是弱,還需臨床驗證。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三棱條下,謂其“氣味俱淡,微有辛意,性微溫,為化瘀之要藥,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經(jīng)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氣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脅下脹痛,一切血凝氣滯之證?!睆垖W文認為前人所謂“破氣破血”之說,無非說明力強而已,而臨床一些疑難久病,氣滯血瘀頑固不化者,三棱為其首選之品。筆者臨證對萎縮性胃炎遷延日久,癥見痛處不移,痛時拒按,夜晚較甚,舌下絡(luò)脈迂曲或怒張,舌質(zhì)淡紫者,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加焦三仙、丹參、三棱等,收效甚捷。尤其對一般化瘀止痛藥不效或初用有效而久用無效者,加用三棱或莪術(shù)后,每見止痛之效甚顯。其次對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大等久治乏效者,三棱均可應用。惟其劑量不宜過大,一般6~10克即可。
水蛭祛瘀化痼疾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歸肝經(jīng),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治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利水道”。張仲景的大黃 蟲丸以水蛭與大黃、 蟲、桃仁、虻蟲等藥配伍,治五勞虛極羸瘦、干血內(nèi)結(jié)、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婦女經(jīng)閉不通等癥?,F(xiàn)用此方治肝硬化,亦有很好的療效。在鱉甲煎丸、抵當湯、抵當丸中,均配有水蛭一藥,以治瘧母、蓄血證。細審仲景用水蛭所治之證,多為瘀血日久成積聚或癥瘕,需緩消漸化者,且多入丸散劑。查古代文獻,水蛭所治之癥雖較廣,均言有破血逐瘀通經(jīng)之功效,用于蓄血、癥瘕、積聚、婦女經(jīng)閉、干血成癆、跌撲損傷、目赤痛、云翳等癥。
《本草經(jīng)百種錄》記載:“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蓋血既離經(jīng),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之輕藥則拒而不納,藥過峻,又反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苯Y(jié)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水蛭主要含蛋白質(zhì),新鮮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種抗凝血物質(zhì)水蛭素,水蛭素不耐熱,稀鹽酸易破壞,還有肝素、抗血栓素,能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之作用,阻礙血液凝固,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強于虻蟲、 蟲、桃仁。
古今論述均說明,水蛭是一種較好的活血祛瘀藥,其力較強,善緩化慢消人體之瘀血,而又不傷新血,故對疑難病中瘀阻較久,難以化除消散者,加用水蛭可以提高療效,尤其是中風、心痛等心腦血管疾病中的頑病痼疾,水蛭不失為一個要藥,臨床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近年還報道水蛭可用于肺心病、高脂血癥、腦出血及顱內(nèi)血腫、血栓性靜脈炎等。
但水蛭總屬力量比較強的化瘀消瘕藥。一般活血祛瘀藥可以奏效的,不一定要用水蛭,以免耗散正氣太過;一些易出血的病人也不宜用之。前人所謂水蛭有“小毒”的結(jié)論,張學文認為即指其活血化瘀之力較猛,用之不當可以產(chǎn)生出血等副作用而言,并非對人有毒害作用。另外,對水蛭用法,有主張焙干研粉沖服者,也有水煎內(nèi)服者,當視其病情而論。張學文一般水煎用3~6克,焙干沖服者1~3克即可,丸散劑也用1~3克,未見毒副反應。
牛膝分川懷 消補兩擅長
牛膝,因其形狀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謂其名牛膝。牛膝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性平,其味甘、苦、酸,臨床用途甚廣?!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載其“主寒濕痹痿,四肢拘攣,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已知其對子宮和腸胃有收縮作用,并能擴張心腦血管、降壓、利尿等。此藥性平,無寒熱燥膩之弊,補消兼長,臨床常用。
牛膝有川牛膝、懷牛膝之分,補消之力各有擅長。川牛膝擅長用治頭腦部、心胸部瘀阻及下焦、肝腎沖任等處瘀滯之證,故認為其有引血、引熱、引水下行之力,其通滯化瘀之力強于懷牛膝;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力稍強,善治腰膝酸軟之疾,但多以通為補取效。
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善治頭部諸疾
牛膝之功,驗之臨床,消多于補,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實屬其主要功能??肌耙滦小敝Z,自《本草衍義補遺》提出以后,遂為后世所重視?!侗静萁?jīng)疏》曰其“走而能補,性善下行”。尤其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說:“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為治腦充血證之好品”,所以其鎮(zhèn)肝熄風湯、建瓴湯中均重用此品至30克,臨床收效頗佳?!睹t(yī)別錄》有牛膝“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之語,張學文根據(jù)多年臨床體會,認識到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腦部諸疾。
肝陽上亢 患者常有血壓高,或不穩(wěn)定頭痛,頭麻木,四肢困乏等癥者,以川牛膝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薟草、地龍等,取其既可補益肝腎,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克左右,療效較好。
中風證屬中經(jīng)絡(luò) 常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偏癱,言語謇澀,手足痿廢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參、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兼氣虛者可加炙黃芪等,具有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
美尼爾氏綜合征 以眩暈不能站立,甚則嘔惡等癥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陳湯,加磁石、丹參、桑寄生、鉤藤、天麻等,治療多例,甚為效驗。
老年性癡呆癥 表現(xiàn)為反應遲鈍、記憶力明顯減退等,若屬腎虛血瘀者,可用懷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絲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頭痛 牛膝性平微苦,凡實火或虛火上沖之頭痛、瘀血頭痛均可以其為主藥,引瘀熱下行,而頭痛可愈。實火頭痛用川牛膝配黃連、石膏、龍膽草、梔子、菊花、川芎等;虛火頭痛配生地、玄參、知母、黃柏、蔓荊子等;瘀血頭痛可配川芎、白芷、丹參、桃仁、當歸、赤芍等。
其他 心絞痛、心肌炎、牙痛齦腫、口舌生瘡、吐衄、咽腫者,亦可在辨證方中酌加牛膝以引血引熱下行。
總之,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頭部及胸部等瘀熱所致疑難病證中應用甚廣,其證以實證或虛實夾雜證較多。
活血引血,引藥達病所
善治婦產(chǎn)科疑難病證
牛膝也常用于肝腎、沖任、胞宮等下部瘀阻之證,具有引血下行、引藥直達病所、化瘀止痛等多種作用。
經(jīng)閉、痛經(jīng) 牛膝配伍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延胡索等,可治婦女經(jīng)閉、痛經(jīng)屬瘀血阻滯者,有很好的化瘀止痛調(diào)經(jīng)作用。
產(chǎn)后惡露不行,瘀阻疼痛或倒經(jīng)吐衄 李時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逼洹办類貉敝Z,即包括牛膝可治產(chǎn)后惡漏不行,瘀阻腹痛在內(nèi)。張錫純亦謂:“重用牛膝,佐以涼瀉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應月事,此一舉兩得之法也?!迸R床若以牛膝配伍生地、當歸、白芍、梔子、白茅根之屬,治經(jīng)行衄屬血熱妄行者,用后多有顯效。
癥瘕積聚 牛膝藥性較平和,雖化瘀而不太傷正氣,故可久服。《日華子本草》及《本草備要》皆記載其“破癥結(jié)”。臨床常以牛膝配丹參、三棱、莪術(shù)等品,可治癥瘕積聚,有緩化慢消之功。
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
善治腰膝酸軟無力、水腫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功,臨床應用甚廣,但對其補益之功強與弱,后人知之甚少。《本草正義》明確指出:“其所謂補中續(xù)絕、填骨髓、益精、利陰氣諸說,皆壅滯既疏,正氣自旺,萬不可誤認牛膝為填補之品。”由此看來,牛膝之補肝腎并非填精補髓,結(jié)合李時珍“得酒則能補肝腎”之語,知其補多為以通為補,通滯為主,補為次。
腰膝酸軟無力屬肝腎不足者 可用懷牛膝,但須配杜仲、桑寄生、續(xù)斷、木瓜等品;若治痿證可配伍熟地、龜甲、鎖陽、白芍、豹骨等。
風濕痹者 常用于腰膝以下之風濕痹痛,此品有較好的通利血脈,破瘀導滯之功,如獨活寄生湯中用之即屬此意。在此當用懷牛膝。
腎炎水腫 川牛膝活血化瘀暢行血脈而利水?!侗静菥V目》載其可治“五淋尿血,莖中痛”。《中藥學》也記載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臨床除用于淋證外,張學文常用于慢性腎炎水腫。
頸椎病 常配葛根、當歸、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等品。
降壓降脂性平和 治心治腦鹿銜草
鹿銜草首載《滇南本草》,《植物名實圖考》稱為“破血丹”,陜西地區(qū)稱之為“鹿壽茶”。此藥甘平無毒,性柔和不峻。有補虛益腎、祛風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等功效。《植物名實圖考》載其“通經(jīng),強筋健骨,補腰腎,生津液”;《陜西中草藥》載其“補腎壯陽,調(diào)經(jīng)活血,收斂止血,治虛勞咳嗽,腎虛盜汗,腰膝無力,風濕及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帶,結(jié)膜炎,各種出血”。張學文從上世紀70年代起,試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現(xiàn)其藥源廣泛,性平無毒,補瀉兼能,宜于久服。
張學文曾治一張姓女工人,59歲,自述經(jīng)常發(fā)生胸悶、胸痛、氣短約2年之久,近來胸痛加重半月。診見舌質(zhì)黯,苔薄白,舌邊有齒痕,脈細。辨證屬心脈痹阻,宗氣不暢。治以宣通胸氣,暢行血脈,用鹿銜草15克加入瓜蔞、薤白、丹參、川芎、葛根、降香、赤芍、草決明、枳實、菊花等方中,連服12劑,胸痹癥狀大減,療效十分顯著,后以上方加減,繼服30余劑而愈。此方用瓜蔞、薤白、枳實行氣化痰,寬胸散結(jié);丹參、川芎、降香、赤芍、葛根活血行氣消瘀;鹿銜草、草決明、菊花清肝,降壓,降脂,軟化血管。此方用治多例痰阻血瘀證患者,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鹿銜草有強心、降壓、降血脂作用,對衰弱的蛙心能增強心搏,調(diào)正心律,但對正常蛙心無明顯作用;能擴張血管而使血壓下降。對老年性心腦血管疾病療效更為明顯。強心時可配伍附子、人參、桂枝等,降血壓則可配伍杜仲、豨薟草、夏枯草、鉤藤等,而降血脂常與草決明、生山楂等同用。張學文認為它補腎強腰膝、祛風濕的作用也比較顯著,可與杜仲、桑寄生、懷牛膝等配伍應用。
山楂消食又活血
山楂是常用消食藥,傳統(tǒng)認為其善消肉食油膩之積,但經(jīng)多年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其還能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流量,降低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強心及收縮子宮等,對心腦血管病作用廣泛,療效顯著。
疑難病治以活血化瘀,山楂可當重任
久病頑疾等疑難病,多有瘀血阻滯之勢,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結(jié)等病理,這些病理產(chǎn)物堆積日久,成為頑癥痼疾,而患者又往往治病心切,此時應告知患者及家屬切忌急躁,并制定持久之戰(zhàn)略,建穩(wěn)中求效之法,方為上策。
活血化瘀藥中,其力峻較猛者如水蛭、虻蟲、三棱、莪術(shù)等,久用易耗氣傷血,對久病邪盛正衰者,可暫用而不可久服。桃仁、紅花、川芎之屬,其力亦稍嫌峻,用于年老體弱者,若搭配不當仍有一定弊端。而丹參、生山楂等,藥性平和,作用廣泛,一藥多能,活血化瘀功效確切,久用或較大劑量應用,未見副作用。久病頑疾屬瘀血兼正虛所致者可首選之。筆者用其治療中風、胸痹、高血壓、高血脂等,多收良效。
活血祛瘀當防耗血傷血,山楂可趨利避害
瘀血現(xiàn)象存在于多種疾病多種證型之中,活血化瘀確能解決不少疑難之癥,但對活血化瘀藥可能帶來的耗血傷血之弊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對疑難雜病需久服者,應對每味藥的偏性、弊端有所了解,盡可能地趨利避害。《雷公炮炙藥性解》中說“山楂之甘,宜歸脾臟,消食積而不傷于刻,行氣血而不傷于蕩”,是對山楂藥力有深刻見解的評語。張錫純也謂山楂“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郁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兩位先輩均明確指出了山楂消食活血、藥性平和的特點。在治療疑難病(如老年人血管硬化、高血脂所致的冠心病、高血壓病、缺血性中風等)的療程中運用山楂一藥,既可以活血化瘀,又可以防止傷血,還有消食降血脂之功,故用之常可一舉數(shù)得。肝陽上亢者,可配夏枯草、菊花、川牛膝;冠心病屬胸陽不振,痰濁內(nèi)阻者,可配伍瓜蔞、薤白、姜半夏、丹參等;婦女痛經(jīng),產(chǎn)后下腹瘀阻疼痛者,常配當歸、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
擇藥當盡其所能,山楂一藥多用
山楂是傳統(tǒng)的消食藥,歷來主要將其炮焦(焦山楂),用來消導各種肉食油膩之積。山楂一藥,酸甘可口,其性平和,生熟皆可消食,其對胃酸缺乏,小兒乳食不消,常服甚有效驗。除此而外,生山楂還可活血化瘀以消瘀滯,西醫(yī)學認為其能降血脂,擴張血管而降血壓,對心腦血管疾病中瘀血癥狀、血管硬化、血脂高、冠狀動脈供血不良及婦女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等屬瘀滯所致的,山楂一藥可起多種治療作用。其次,山楂炒炭配合三七、白芍、陳棕炭可治胃出血,配合三棱、延胡索可治萎縮性胃炎之胃痛,具有活血止痛及酸甘化陰的雙重作用。山楂還具有較好的抑制痢疾桿菌的作用,配合肉豆蔻、木香治療慢性結(jié)腸炎之腹痛腹瀉,配枳殼治食滯脘腹痞滿。
山楂酸味較甚,《本草綱目》認為“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饑,損齒,齒齲人尤不宜”?!峨S息居飲食譜》認為“多食耗氣,損齒,易饑,空腹及羸弱人或虛病后忌之”。胃酸過多常有泛酸者也不宜服用。
三七化瘀有奇功 內(nèi)服外用止瘀痛
三七是常用的化瘀止血藥,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在瘀血與出血單獨或同時出現(xiàn)之時,具有其他單味藥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侗静菥V目》首載其藥,謂其有“止血,散血,定痛”的功效,可治金刃箭傷,跌仆杖瘡血出不止者,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產(chǎn)后惡血不下、赤目癰腫諸病。其藥力甚強,療效顯著,古代多作止血藥應用,其主治無論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還是各種出血,皆以化瘀止血為主效,臨床運用十分廣泛?,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三七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且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有明顯、迅速的降壓作用等等。多年臨床應用,體會到該藥可用于下列病癥。
冠心病心絞痛
用三七粉3克(沖服)配合瓜蔞、薤白、降香、丹參、桂枝、杜仲、鹿銜草、生山楂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交阻者,有明顯的緩解疼痛、減少發(fā)作的效果。而且用一般化瘀止痛藥效果不明顯或作用不佳者,加用三七后其效果明顯增強。部分服用心痛定、心得安或硝酸甘油片不能控制心絞痛發(fā)作,或效果不滿意者,用三七后,均取得明顯的緩解疼痛、減少發(fā)作的效果,證明其確有良好的化瘀止痛作用。
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
三七配伍丹參、炙甘草、苦參、桂枝、川芎、赤芍、當歸、山楂等或加入桃紅四物湯中應用。曾治一例16歲少女,患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胸悶心慌,左胸部有時刺痛,關(guān)節(jié)疼痛,頭暈,月經(jīng)量多。以上方加減化裁,診治6次,服藥30余劑,兩次心臟拍片對比,心界明顯縮小,癥狀明顯減輕,心慌心悸大減。
高血壓病
三七可配合菊花、生地、草決明、葛根、地龍、川牛膝、豨薟草、路路通等應用,有明顯清腦降壓通絡(luò)作用,尤適用于有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心腦病變同時存在者,效果甚為明顯,曾多次應用,均取得較理想療效。三七配伍川芎、地龍、蔓荊子、桃仁、紅花等,對頑固性頭痛,刺痛久治不愈者,可收化瘀止痛之效。
中風
三七治中風,應用較廣,無論是對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皆為首選藥物。腦血栓形成之中經(jīng)絡(luò)者,常以補陽還五湯加三七粉3克沖服,具有良好的益氣活血化瘀之功;腦溢血者出血期,可單用三七粉化瘀止血;后遺癥期,三七可配伍黃芪、當歸、川芎、路路通、菖蒲、桑寄生等藥物,以消散瘀血。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氣滯血瘀型者,可用三七加入柴胡、白芍、枳殼、川芎、香附、鱉甲、三棱、女貞子、焦三仙等,有活血止痛,改善肝血瘀滯癥狀的作用。如一女性病人,患“乙肝”3年,經(jīng)常脅肋、胃脘部脹滿不適,噯氣,泛酸,納差,大便不調(diào),雙目干澀,脈弦細,多方治療,效果不顯,辨為肝氣郁滯,肝胃不和,用柴胡疏肝散加三七,6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堅持用藥1月余,癥狀基本消失。此后每遇“乙肝”病人,凡屬氣滯血瘀或肝氣犯胃,致胸脅脹滿疼痛或胃痛者,均適量加入三七3克,止痛作用明顯增強。
風濕痹痛
常用三七配伍黃芪、當歸、威靈仙、獨活、細辛、川牛膝、桂枝、淫羊藿等,發(fā)現(xiàn)其能緩解疼痛,可能與其增強化瘀止痛作用有關(guān)。
胃痛出血
三七對消化系統(tǒng)的腸胃出血有止血之功,特別是對胃脘痛(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或伴有黑便者,尤為適宜,它既可以化瘀生血,又能化瘀止痛。可配伍蒲黃、五靈脂、丹參、延胡索等應用。
至于古今之用于婦科崩漏、產(chǎn)后出血、刀傷、癰腫、跌打損傷、骨折等癥,人皆盡知,此不贅述。
三七之用法,張學文多用三七粉沖服,每天3克。此藥沖服用量較小,節(jié)省藥材,吸收較好,值得提倡。湯劑煎服,用量需大一些,一般6~10克為宜。曾有文章報道用三七粉一次沖服6克引起房室傳導阻滯者。張學文1993年曾治一例嚴重肝硬化腹水男性患者,病人曾誤將每日3克的三七粉用到每日30克,連服7日,不但未見毒副作用,反而諸癥減輕,效果明顯。故三七的標準用量尚需繼續(xù)觀察研究。
總之,三七化瘀、止血、止痛,內(nèi)外上下疾患皆宜,內(nèi)服外用皆可,既止血又化瘀,一藥二用,對于出血兼瘀滯疼痛者尤宜。
化瘀利水益母草
益母草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即有記載,名曰益母、益明,《本草圖經(jīng)》始稱益母草。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主要作為婦科常用藥,治療產(chǎn)后病、痛經(jīng)、癥瘕、癮疹瘙癢等。后世用于治療急性腎炎浮腫和血尿,服后水腫消退迅速,食欲增加。張學文據(jù)其所具有的活血利水雙重作用,將之用于治療腦水腫、小兒腦積水,也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李時珍認為其“活血破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治胎漏產(chǎn)難,胎衣不下,血運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nèi)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芍婺覆菥哂谢钛?、利尿、解毒等多種功能,一藥而兼化瘀利水,水瘀互結(jié)可用之。《本草匯言》載:“益母草行血養(yǎng)血,行血而不傷新血,養(yǎng)血而不滯瘀血,誠為血家之圣藥也?!薄侗静萸笳妗芬舱J為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diào)經(jīng)解毒,為胎前胎后要劑……味辛則于風可散,血可活,味苦則瘀可消,結(jié)可除,加以氣寒,則熱可療,并能臨證酌施,則與母自有益耳?!睆囊陨线@些論述,可知益母草的作用甚為平和,雖有活血利水解毒之能,但久服重用不傷正氣,對體虛體弱,年幼年老者之水瘀互結(jié)之證,甚為合適。臨床常用于治療以下病證。
痛經(jīng)
治氣滯血瘀引起的痛經(jīng),常與延胡索、當歸、白芍、香附、川牛膝等補血養(yǎng)血,行氣止痛藥物組合成方,益母草劑量要大一些,常用量30克左右,大多有明顯效果。
產(chǎn)后病
如產(chǎn)后出血或惡露不絕,腹部脹痛,出血量少,或夾雜血塊,由子宮收縮無力引起者,常配合當歸、酒白芍、艾葉、川芎、焦山楂,偏寒者再加炮姜、臺烏藥等,效果較為理想?,F(xiàn)在已經(jīng)證實益母草可以收縮子宮,顯著增加子宮肌肉的收縮力和緊張性。對外傷內(nèi)有瘀血者也可用,如《外臺秘要》記載的益母草膏。
急性腎炎水腫、血尿
用益母草30~60克,生品用量可以更大一些,單用或加入辨證方劑中用,甚為有效。常配伍豬苓、茯苓、連翹、白茅根、丹參、浮萍、桑白皮之類,現(xiàn)已為臨床所常用。治腎結(jié)石也可配伍冬葵子、石韋、雞內(nèi)金、海金沙等同用。有報道用益母草90~120克治急性腎炎水腫,利水消腫作用顯著,近期療效較佳。
解顱
解顱多為西醫(yī)之腦積水,病機多為水瘀互結(jié)證。益母草既可活血又可利水,甚合其病機。常配伍當歸、赤芍、紅花、川芎、葛根、丹參、白茅根、澤瀉、琥珀、茯苓、麝香、車前子、山楂等,用后效果明顯,已有多例治驗病案。
高血壓、冠心病
據(jù)報道,益母草水浸劑等靜脈注射給麻醉動物后有降壓作用,其乙醇制劑對在位兔心有輕度興奮作用,還有抗血栓形成和促進血栓溶解作用,故用于高血壓病,既可以因其利尿作用而降低血容量,又可因其活血、溶栓、強心作用,改善外周血循環(huán)。凡高血壓病頭目眩暈、心慌心悸或有輕度浮腫者,用之有較好效果。常配伍平肝清肝之菊花、天麻、鉤藤、石決明、白芍、牛膝、磁石等應用。古方天麻鉤藤飲中有益母草一藥,不少人難解其作用,其實即通過其利尿活血作用降血壓而已。
癥瘕積聚(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
取本品有活血祛瘀而性平,可久服以緩化慢消之特點,常配伍當歸、丹參、三棱、赤芍、紅花、牛膝、小茴香、臺烏藥等組方治療癥瘕,但要久服方有效。
總之,益母草雖日“益母”,但不止用于婦科,對內(nèi)科水瘀互結(jié)之證療效亦好。中醫(yī)認為“血不利則為水”,而益母草既可活血消癥,又可利水消腫,對凡瘀血久留,水瘀互結(jié)之腦水腫、顱內(nèi)壓增高、急性腎炎、高血壓等,均可以之治療。但此藥作用平和而力弱,用量一般較大,30~60克為成人常用量,治腎炎時干品用90~120克或鮮品180~240克,方有顯效。
菌類黑木耳 食藥兩相宜
木耳一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附于桑根白皮之后,有“益氣不饑,輕身強志”之功。蘇恭曰:“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療痔。”李時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慎。”可見古之木耳,早已入藥,鑒于生于不同種木材,而具有不同功能。近代隨著食用菌科學的發(fā)展,人工栽培的木耳產(chǎn)量、質(zhì)量都大大提高,現(xiàn)今多人工培育菌種植于青崗木之上,多視為食療保健之佳品,藥用則較少。
木耳之性,多云甘平,入胃、大腸經(jīng),古之記載有涼血、止血,治腸風、血痢、血淋、崩漏、痔瘡之功。其生于桑樹上者名桑耳,色黑,主女人漏下赤白汁,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其白者止久瀉,益氣不饑。其黃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孟詵認為黑木耳有“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的作用。張學文受前賢論述的啟發(fā),多年來將黑木耳試用于一些疑難雜病,收到較好效果。
高血脂
黑木耳甘平,偏涼質(zhì)潤。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據(jù)研究每500克木耳含蛋白質(zhì)53克,脂肪1克,糖35克,粗纖維35克,鈣1.785克,磷1.005克,鐵0.925克,核黃素2.75克,尼克酸13.5克等。故凡年老體弱,血脂高,手發(fā)麻,頭昏,血行不利等,均可在炒菜時加用泡軟洗凈之木耳30~60克,經(jīng)常食用能明顯改善癥狀,也可煮湯或研粉沖服,但要堅持長期使用才能有效。
誤吞金屬
以黑木耳30克,溫水泡軟,洗凈除去雜質(zhì),與韭菜同炒后食用,可因緩下作用帶出金屬物。
胃柿石
黑木耳30克,泡軟洗凈,加入蜂蜜適量,吃木耳喝蜂蜜水,堅持服用3~4天,能排除胃柿石。張學文用此法已治愈4人。推其機理可能是利用其“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作用,潤腸緩下。
血痢日夜不止
《圣惠方》記載: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疞痛,心神麻悶,取黑木耳一兩(30克),水二大盞,煮木耳令熟。先以鹽、醋食木耳凈,后服其汁,日二服。
治崩漏
驗方用木耳250克,炒見煙,為末,每服木耳末6克加頭發(fā)灰1克,共用好黃酒調(diào)服出汗?,F(xiàn)用木耳,多為人工培育在青崗樹朽木上食用菌類,故無毒,食用藥用均安全。但據(jù)報道,木耳采集后必須曬干后貯存?zhèn)溆茫迈r之品不宜食用,防止雜有它菌。
價廉效佳豨薟草
豨薟草是價廉易行的祛風濕藥,首載于唐代《新修本草》,謂其“味苦,寒,有小毒”,“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迄至宋代《本草圖經(jīng)》始首次記載其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發(fā),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已明顯指出其具有祛風濕,補肝腎之功。明代《滇南本草》進一步明確指出其“治諸風,風濕癥,內(nèi)無六經(jīng)形癥,外見半身不遂,口眼?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赤白癜風,須眉脫落”。從其所列癥狀看,至少在明代已發(fā)現(xiàn)其具有治中風、通脈絡(luò)的功效。
張學文臨床應用豨薟草多年,對于前人言其“有小毒”卻又有不同體會。它雖屬苦寒之品,但藥力比較平和,臨床多用至每劑30克,亦未見有何毒副作用。豨薟草古人有生熟兩種用法,生用則苦寒之性較強,主要用于癰腫瘡毒,濕疹瘙癢,內(nèi)服外洗皆可。若加黃酒蒸制,則苦寒之性降而溫通之性加強,故可用于風濕痹證,代表方劑如豨薟丸、豨酮丸。但目前藥房所供者,大多屬生品,為加強治痹療效,可讓患者自己加黃酒蒸制為佳?!侗静菡x》說:“豨薟草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于走竄開泄……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關(guān),和調(diào)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詢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闭媸菍ωg薟草作用的真知灼見之語。豨薟草臨床主要用于以下病癥。
高血壓病
豨薟草之浸液已被證實有降壓作用,對于高血壓病人四肢麻木、腰膝無力者尤宜。張學文臨床常將之與川牛膝、天麻、草決明、地龍、菊花、生龍骨、生牡蠣等同用,劑量一般用30克左右,似有較好的改善肢體麻木、頭暈等癥狀的作用。由于其性苦寒,對有肝陽上亢夾肝熱者也甚相宜。
中風
對豨薟草之用于中風,古人早有認識,臨床體會主要用于風中經(jīng)絡(luò)之肢體麻木癱瘓、口眼?斜等屬氣虛血瘀型病人。常加入補陽還五湯中應用,配伍路路通、桂枝、水蛭等有較好作用。豨薟草因有祛血中風濕及解毒功用,似有活血暢通經(jīng)絡(luò)之作用,故缺血性中風用之甚當。朱良春認為“考之于古,驗之于今,豨薟草有解毒活血之功,勿以平易而忽之”。
風濕痹痛
實驗已證實:豨薟草與臭梧桐組成的豨桐丸對實驗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明顯抗炎作用,因此,臨床可用于治療四肢風濕痹痛,尤其兼腰膝冷痛者,常配伍威靈仙、秦艽、桑枝、桂枝、川芎、當歸、乳香、沒藥等。對虛寒性風濕痹痛一定要用黃酒蒸制,以改變其苦寒之性,加強溫通之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