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窯包括今鞏義縣境內(nèi)一大片窯址區(qū),此前所稱鞏縣窯及黃冶窯、白河窯現(xiàn)在統(tǒng)一稱為鞏義窯。
鞏義窯始于漢(當時燒造陶器),發(fā)展于北魏(開始燒制瓷器),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北朝時期生產(chǎn)青瓷、白瓷,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隋代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唐代主要生產(chǎn)白瓷、絞胎瓷、黑釉、黃釉瓷等,這些燒制作品無不體現(xiàn)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唐三彩、唐青花更是中華民族呈獻給世界的珍貴遺產(chǎn)。
作為北方窯口,鞏義窯與南方窯口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第一,它擴大了品類,如南方不太生產(chǎn)的彩繪瓷,顏色釉瓷,還有青花瓷這一唐代確實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品種;第二,它雖然燒成了瓷器,但也秉承了仰韶文化后的彩陶文化,最著名的就是唐三彩。
▌白釉俑 隋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白胎,身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處紅彩繪條帶紋,釉有細小開片。塑像表情甜美,形象生動。
▌白釉獸面貼花罐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侈口,沿外卷,束頸,豐肩,平底,上腹堆塑六個獸面貼花,子母蓋,蓋呈碗形,白胎,青釉,施釉到底。
這件白釉獸面貼花罐是模制的,先是模制之后,再將外面的雕刻貼到罐體上,模制加粘貼。唐代的裝飾手法比較多樣,有貼塑,有堆貼,這個就是外面貼塑成瑞獸。
▌白釉雙龍尊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盤口,束頸,平肩,鼓腹,平底,腹部下收,肩部對稱飾兩龍頭狀柄,灰白胎,施白釉。
到了唐代,白瓷幾乎就作為鞏義窯的主要產(chǎn)品了,青瓷產(chǎn)量很少,白瓷大量的出土。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匣缽,說明當時精細的白瓷要經(jīng)過匣缽來燒,匣缽可以擋住窯渣、窯火、窯灰對于瓷器表面的腐蝕和破壞,使表面更加沉靜。
▌三彩鴨銜梅花杯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通體呈鴨形,鴨尾為一朵花,花中心為杯口。鴨曲背回首,口銜花瓣,鴨腹呈橢圓形,兩翼羽毛紋飾清晰,腹部羽毛為乳釘紋裝飾。造型優(yōu)美活潑,屬于國家一級文物。這件應該完全仿金銀器的造型。
▌三彩梅花枕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長方體脈枕,上、下均有橫六縱四方形梅花花紋,花蕊棕色,花瓣內(nèi)為白色,邊為黑色,除花外,枕上下面其它部分為綠色,邊沿為棕色,四側面均施以黃、白、棕、綠點彩,自然流釉。
▌三彩鎮(zhèn)墓獸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獸面,頭頂彎曲雙角,上有副角,根部有節(jié),根基部有一寶珠,腦后有火焰狀飾,板須,須毛濃重,板須前有小耳。胸肌發(fā)達,肩部生半月形雙耳。蹄足。蹲坐于鏤孔中空高臺座上。粉紅胎,除后角外其它均施黃綠棕三色自然流釉。
▌三彩馬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立式,馬首高抬,口張開,剪鬃,馬配飾攀胸、革帶,鞦帶上貼飾花形杏葉,馬背上置鞍,上搭棗紅色袱,立于長方形托盤上,胎為灰白色,質(zhì)細密堅硬。托盤、鞍背未施釉,鞍褥繪紅彩。身以黃釉為主,兼施深褐色、綠色釉。應為當時儀式馬,唐代有類似馬術表演的項目,這匹馬的各個部位都修剪的特別精致,馬很肥碩,是唐代的馬。一個時代的流行趨勢在器物上也有表現(xiàn),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風貌。馬尾處留了一個孔,說明馬尾是后插進去的,當時可能是由真的馬毛做成的馬尾,生動逼真。
▌三彩文俑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文俑拱手而立,頭戴進賢冠,,面部安祥,頸胸袒露,身著交領寬袖長袍,腰束帶,胸前假兩,下著長裙,腳穿笏頭履。文官俑代表著墓葬主人的級別,一定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配有。文俑非常寫實,這一點,從他們佩戴的帽子上可以看出。面部表情都很文靜、肅穆。頭上原來施了特別鮮艷的彩繪,現(xiàn)在已經(jīng)剝落。
▌三彩女俑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女俑拱手站于托盤上,身微左側,頭戴寬沿外卷風帽,黑發(fā)外露,袒面帶微笑,眉清目秀,臉擦紅粉,嘴邊有黑痣,身著大翻領長袍,束腰帶,腰間挎壺,腳穿穿靴,右手持寶,左手上托,作獻寶狀
▌三彩天王俑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立式,頭戴展翅朱雀冠,雀首下視如馬頭,雀尾高翹展翅,帽沿外卷。眉蹙,瞠目,嘴上有上卷的八字胡。身著鎧甲,甲身胸、腰系索帶,肩披龍首披膊,胸部兩園護,腹護半圓形,下有短蔽膝,甲身下擺素邊,腿著膝褲,足著靴。服飾是當時的典型服飾。左手卡腰,右手握拳交舉,左腿直立,踏在牛背上,右腿曲于牛頭上。牛臥于縷孔中空的底座上。神情和姿態(tài)都特別好,雕塑的肌肉感也好,表現(xiàn)了武士當時穿著的真貌。
▌青瓷盤口瓶 隋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盤口,束短頸,鼓腹平足,口沿、頸、肩、上腹分別分布有陽刻弦紋,除腹底和平足未施釉外,其它均施以青釉,胎為粉紅色。
▌黃釉熏爐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斂口、斜肩、直壁、圈足,口、肩、壁上共飾三道弦紋,上腹部三圓形鏤孔與三組六條七孔長鏤孔相間。胎質(zhì)堅硬,內(nèi)部未施釉,外部除底外均施黃釉,釉色溫潤,灰白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熏爐,這件黃釉熏爐做得比較別致,它是整體拉坯之后,后來由人手工切成豎楞,手工和模制綜合做成,造型比較別致。
▌黑釉三足爐 唐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外翻口,束頸,鼓腹,小平底內(nèi)凹,腹下部附有三足外撇。腹近底部飾凹弦紋一周。黑釉。器內(nèi)滿釉,器表施釉近底部。白胎。它的工藝和青瓷是一致的,只不過它的顏色不同,從斷層上看,它成色的基本原理是施釉非常厚,鐵的含量要比青瓷高得多,這種瓷在當?shù)匾膊皇谴罅康某霈F(xiàn)的,只有少量。除了白瓷之外,鞏義窯也燒黑瓷。
▌淺黃釉絞胎枕 唐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整體長方形抹角,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圖案,周邊為木理紋,周壁有五組不規(guī)則木理紋。器表施黃釉。粉白胎。它是由一深一淺兩種瓷泥雜糅而成,主要是白的磁泥和深色的瓷泥,都做成片狀之后,然后交疊在一起,捻出來的,類似于家庭做金銀花卷的做法,然后把它切開了,直接粘起來就可以了。它的成品率不高,有時候為了節(jié)約,當時的工匠將花紋表現(xiàn)于最突出的枕面上,花紋做的特別精美,側面就做得簡單一些。
▌彩繪武士俑 唐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身著甲衣,披臂,束帶,胸前左右各配一圓護。束甲使用絲帶,自領以垂直向下至腰際橫束。膝部各飾一獸面,足著尖頭黑靴。通身分別施以紅、黃、醬、黑色彩繪。
▌男女蛇身交尾俑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這件彩繪陶是粉紅胎,胎質(zhì)較堅硬,中空底座,座上男女俑相背交尾,形成圜狀,圜狀呈蛇體形,蛇體上有脊狀突起。
它是一男一女兩個背對背,是人祖伏羲、女媧的的形象,呈蛇形交尾。這種雕塑的形象在唐代還是不多見的。這件展品經(jīng)常出國展出,因為它讓人有想象的空間。外國人指名要這件。因為它是先燒成素胎,然后在上面畫上彩繪,就不再燒了,所以很難保持彩,出土了之后,只是留有片片的痕跡。
▌三彩駱駝 唐
鞏義市博物館藏
這對駱駝是一個墓葬出土的,一一對應。這一個的身體施黃釉,那個身體施褐釉,駝峰,這個施褐釉,那個就施黃釉,一點點對應下來,所有的部位是完全一對一相反的。所以是一對,特別難得。
▌葵口碗 唐代
鞏義市博物館藏
唐碗還出現(xiàn)了這種葵口,捏成了花瓣形的,里面有粗筋,造型更靈巧,有金銀器的感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