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西周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孟子·離婁上》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逼鋵崳g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為大?!?/p>
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后代的責任。
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jīng)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边@將“無后為大”曲解成為: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
實質上這是漢代人趙岐的個人理解,而后人的誤傳讓孟子為趙岐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孝為了不斷后,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了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