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見青青的一組轱轆體詩,當(dāng)時覺得挺有趣,但不及細(xì)考,今天忍不住拿出來學(xué)學(xué)。
轱轆體,又叫"轆轤體",是詩體的一種,雜體詩名。此體要求寫律詩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這公用的一句,分別用作五首詩的第一、二、四、六、八句?;蜃鹘^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則需換韻;若作絕句三首,公共句用各首的一、二、四句,無需換韻。因詩的韻律如水井之轆轤架旋轉(zhuǎn)而下,故名轆轤體。
這是與漢典相同的一種解釋。根此,根據(jù)新體詩的類別分,可以把轱轆體詩分為兩種形式:轱轆體律詩和轱轆體絕句。
轱轆體律詩:由五首律詩組成的一組律詩。第一首律詩的第一句須用韻,并分別作為第二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第四句,第四首的第六句,第五首的第八句,就是一二四六八了。這倒是跟律詩里單句對雙數(shù)位置字上的強(qiáng)調(diào)。
轱轆體詩始于何朝何代,何人創(chuàng)造,尚未查到,不過這個也不太重要。在古人中可以查到的轱轆體詩是宋楊萬里的《城上野步用轆轤體》,遺憾的是這詩目前只找到一首。
《城上野步用轆轤體》作者:楊萬里
守勁無遣暖,晴行失老懷。
葉飛楓骨立,萍盡沼喬開。
路好仍回首,泥殘敢放鞋。
登臨不須盡,留眼要重來。
這是第幾首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可能是以“萍盡沼喬開”這句為轱轆,若在第一首第一句出現(xiàn),那四句都沒有它起得自然而可延伸。
暫用今人一例,其詩水平姑且不論,引將下來好做參考:
七律轆轤體《腹有詩書氣自華》作者:花月主人
〔一〕比干
腹有詩書氣自華,忠臣名重帝王家。
奇才蓋世千秋頌,壯志凌云百世夸。
七竅丹心憂社稷,一腔碧血泣殘霞。
摘星樓下賢良死,無奈悲歌挽落花。
〔二〕屈原
峨冠風(fēng)采離騷詠,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世英名托鳳鳥,九歌怨曲笑昏鴉。
瀟湘冷月山河淚,秦楚烽煙兵馬車。
端午招魂君在否?汩羅江畔祭懷沙。
〔三〕諸葛亮
赤壁鏖兵瑜亮策,三分鼎立各生涯。
胸藏韜略師常勝,腹有詩書氣自華。
南討蠻夷開郡野,北征曹魏染悲笳。
定軍山下武侯墓,戰(zhàn)馬長嘶醉晚霞。
〔四〕文天祥
殘陽蜀鳥對吳花,鐵馬冰河戰(zhàn)鼓嘩。
忍看山河流血淚,堪悲宮闕演胡笳。
魂牽趙宋情猶在,腹有詩書氣自華。
身世浮沉終取義,丹心化日照天涯。
〔五〕姜子牙
渭水磻溪訪子牙,仙才豈可釣魚蝦?
耆英戰(zhàn)鼓關(guān)山遠(yuǎn),號角旌旗日影斜。
牧野交兵興霸業(yè),吊民伐罪滅商家。
封神榜上雖無位,腹有詩書氣自華。
轱轆體絕句:一種是由四首絕句組成的的一組絕句。第一首絕句的第一句也須用韻,并分別作為第二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第三句,第四首的第四句。這個可比轱轆體律詩好記多了。
但是這個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第一首的第一句用韻,必然是平聲,用在第二第四首都沒問題,但是在第三首,按照格律要求第三句尾字應(yīng)是仄聲,用平聲即為出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有了第三首第三句須換韻,具體如何換,沒有進(jìn)一步做說明。
另一種是由三首絕句組成的一組絕句,公用句子將不再在第三首的第三句出現(xiàn),也就沒有上面一種提到的換韻問題。
因古人的此類轱轆體詩難考,暫以今人一組為例:
七絕轆轤體《詠梅》依韻酬和煙雨朦朦(并序)作者:張清凌
序:昨日幸讀煙雨朦朦《尋隱者不遇--三(轆轤七絕)》,慨然有仙林隱逸之思,然而后便復(fù)悵惘移時,欲問隱者何在,不得其解,又復(fù)吟諷煙雨朦朦詩作,豁然而明,所謂隱者豈非梅邪?遂依韻酬和,余疏于狀物,措詞固窮,難達(dá)其巧,但憑胸臆之言以為酬資,望煙雨朦朦見諒。
〔一〕
緣如水月夢非花,雪后梅香自邇遐。
但倩東風(fēng)辭驛使,飛春萬里到天涯。
〔二〕
搖落眾芳公子家,緣如水月夢非花。
枝南枝北枝頭雪,幽獨(dú)風(fēng)姿分外嘉。
〔三〕
驛路蒼茫影跡賒,斷橋風(fēng)雪盡塵沙。
緣如水月花非夢,縹緲馨香一徑斜。
〔四〕
問君何處是生涯,皓質(zhì)凌寒枉咨嗟。
寂寞臨風(fēng)膺白雪,緣如水月夢非花。
在這組詩中,作者在第三首第三句中將字的位置進(jìn)行了調(diào)換,就是將“緣如水月夢非花”改為了“緣如水月花非夢”,即通過對句內(nèi)字的位置進(jìn)行了調(diào)換。我想這應(yīng)該不是唯一的辦法,各詩用詞遣句多不相同,可視實(shí)際靈活變動。
上面可以都是對轱轆體詩中一個句子位置的規(guī)定,至于這一組詩有沒有內(nèi)容上的要求,比如相互之間要有關(guān)聯(lián)什么的,倒是沒見規(guī)定,不過既然是同組,想來應(yīng)該是大家互相關(guān)聯(lián)為好。
除了漢典對轱轆體的這種解釋之外,還可見到的一種解釋就是:
在五、七律的首句不入韻,二、四句用一韻,六、八句則用前韻的鄰韻,此體又稱雙入雙出。
這種解釋與上面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可以單首詩成轱轆體,而無須一組詩,并且這首詩只能是律詩,不能是絕句,至于是五律還是七律都行。律詩的第一句不用韻,二和四句用同一韻,比如同用上平五微韻,到六和八句就不能再用這韻,而要用它的鄰韻,至于是上鄰還是下鄰,這個沒說,估計都可以,也就是說六和八句只能同時用上平四支韻或上平六魚韻。
這種形式的轱轆體詩比較少見,找不到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