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畫論摘錄
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矣.
清.方薰<<山靜居畫論>>
字有收放,畫亦有收放.當收不收境界填塞,當放不放境不舒展。樹石布局須疏密相間,虛實模上相生,乃得畫理。
清。蔣和《學畫雜論》
學(畫)者心有筆墨處求法度,從無筆墨處求神理;更從無筆無墨外參法度,從有筆有墨參神理。
明。王紱《書畫傳習錄》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潑墨審成畫。夫學畫者每念“惜墨” “潑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過半矣。
明。董其昌《畫旨》
凡作一圖,用筆有粗有細,有濃有淡,有干有濕方為好手若出一律則光矣。
清人周棠《畫品》云:“形不可盡,取之以神。”所謂神,即神通,明清以來一直被看作中國繪畫藝術的至高境界。這一境界,正是超越真實與寫實的境界,正是一種抽象境界。
石濤云:“法于何立?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這里之所謂“一畫為法”,不僅講的是諸法歸一的統(tǒng)一性,也講的是中國寫意畫的抽象性。
明人屠隆《畫箋》云:
“評者謂士夫畫,在獨尚之。蓋士氣畫者,乃士林中能作隸家畫者。全法氣韻生動,不求物趣,而以得天趣為高。觀其曰‘寫’而不曰‘畫’者,蓋欲脫盡畫工院氣故耳。”
元人錢選論畫云:
“愈工愈遠。只要得天然于世,故不以贊毀撓懷。”
清人王學浩《山南論畫》云:
“有人問如何是士夫畫?曰:只一‘寫’字盡之。字要寫,不要描,畫也如之,一入描,便為俗品矣。”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
“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也,而成仔細。”(后來貶工筆畫之所謂“匠氣”,就是指“精之為病,而成仔細也。”)
蘇轍云:“畫格有四,曰能、妙、神、逸。蓋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故唐人論畫則云:逸格不拘常法
。”
黃休復《益州名畫論》云:
“畫之逸格,最難為法。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清惲格《畫跋》云:
“香山曰: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所以為‘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