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藝術?脫唄!什么叫勇敢?二唄!什么叫幽默?貧唄!……這個網上流傳的言語過于犀利的段子,卻精辟地總結了如今充斥于電視熒屏的病態(tài)。 愛說“風涼話”的著名電視人崔永元,不止一次地憤憤地感慨,“這個圈里毛病太多了”“這個圈我覺得不進取”“這個圈簡直讓人失望”“這個圈就是這個德性”…… 收視率、迎合大眾口味等由頭,被視為電視臺習慣性跟風,電視節(jié)目奔向同質化、低俗化、娛樂化的萬惡之源。于是,為搶收視率,炒作、營銷行為被搬上臺本,制造噱頭是必須手段;為得到漂亮的收視率,收買樣本戶等做法屢見不鮮…… 雖然“收視率本身并不是一個準確的參考辦法”已然成為共識,“它太片面了,且不說數據的可操作性,就數字本身而言,目前只統(tǒng)計了42城的收視率,時代在改變,依然采用這一標準太不準確了”,“數字不能代表觀眾的喜好和具體情感反應,這些是我們讀不到的”。但是,似乎沒有人愿意或有勇氣去打破這樣的禁錮。 于是,那些為迎合受眾口味而攝制的電視節(jié)目,卻最終被認為背離了基本價值觀、背離了觀眾。 那么,那些決定了黃金時段收視率的觀眾是誰?他們在哪里?他們需要迎合的口味又是什么? 主導中國電視劇收視率統(tǒng)計的兩家營利性調查機構--尼爾森和索福瑞的統(tǒng)計表明,絕大多數抗戰(zhàn)劇、諜戰(zhàn)劇、家斗劇,在每天晚上的黃金時段能夠得到很好的收視效果,而思想含量豐富和藝術質量嚴謹的電視作品,則不大受觀眾追棒。 然而,仔細觀察國內幾檔高收視率節(jié)目的觀眾構成會發(fā)現,“三低一高”人群(學歷低,收入低,地位低,年齡高)占了總收視人群的八成以上。事實是否如此? 想起被認為獨一無二的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所推崇的邏輯,“消費者壓根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直到你將產品擺到他們眼前”。這份具有濃厚積淀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勇氣,顯然沒能給中國的電視圈帶來些許的力量。 且不說創(chuàng)新出令受眾耳目一新的節(jié)目,即便能夠吸引高端受眾回歸電視,恐怕也令圈內人士頗感為難。 事實上,電視節(jié)目娛樂化、低俗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敵人”,因為這類節(jié)目成本低廉,但收視率很高,廣告收入頗豐,這對于自食其力的電視臺來講至關重要。 只是各國自有制敵良方。與美國的分級制、德法層層立法不同,中國的管理者更像一家之長,“哪里不平哪兒有我”,事無巨細而“靈活機動”地用一紙禁令將不良思潮扼殺在萌芽之中。 從盡可能不出現落選歌手淚流滿面等鏡頭,到停止口播和字幕中使用外語縮略詞,從易誤導青少年的《流星花園》被禁,到防止過度娛樂化的“限娛令”,再到革命歷史題材要敵我分明的“六不”禁令等,事無巨細的規(guī)范隨時出現在廣電總局的官方網站上,表達著這位一家之長的好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