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每隔24小時有一次覺醒與睡眠的節(jié)律性交替。睡眠可分為正相睡眠期(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異相睡眠期(快速眼動睡眠期REM),健康人睡眠開始于正相睡眠期﹐維持70~100分鐘后轉入異相睡眠期,再維持20~30分鐘后又轉入正相睡眠期,如此重復約4~6次,睡眠量常依年齡不同而異。新生兒需睡18~20小時,兒童12~14小時,成人7~9小時,老年人一般只需5~7小時。
對睡眠和睡眠障礙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當時從因患腦炎而發(fā)生意識障礙的病案中發(fā)現(xiàn),病變的定位不在大腦皮層而在腦干灰質,因而人們把腦干看成是維持意識的中心。其后從尋找睡眠中樞的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中樞在丘腦與延髓之間。巴甫洛夫在實驗中使狗喪失視﹑聽﹑嗅覺結果引起了長期睡眠,他認為感覺刺激的不斷作用在維持覺醒狀態(tài)有重要意義。20世紀40年代后,許多研究者發(fā)現(xiàn),腦干網(wǎng)狀結構上行性激活系統(tǒng)對維持覺醒有重要作用,如果該系統(tǒng)的非特異性沖動減弱,大腦皮層的緊張性就會下降而出現(xiàn)睡眠狀態(tài),因此他們把睡眠看作是該系統(tǒng)的被動抑制與覺醒的簡單終結。60年代后的研究證明,橋腦中藍斑和縫際核與REM的發(fā)生有關﹐而中腦的縫際核可能與NREM有關;縫際核含有5-羥色胺能神經元,藍斑含有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用化學方法使5-羥色胺增加或減少,可使NREM和REM易化或抑制;因此,5-羥色胺能神經元中樞通路可能與NREM的維持和REM的激發(fā)有關,而去甲腎上腺能神經元中樞通路可能與REM的維持與覺醒有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