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孝,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有些話當說不說,就像該如廁不如廁一樣難受。一段時間以來,兩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關(guān)于‘孝’與‘養(yǎng)’的兩句話一直在鬧騰著我。今天早上剛一睜開眼,‘是謂能養(yǎng)’的話又灌進腦子來了,實在忍受不了這種折磨,只好打開電腦,再撒一次了。
關(guān)于‘孝’的理解,其實很簡單,孔老夫子的比喻很形象、也很貼切。后人自亞圣孟子以來直至今人于丹對孝的解讀都很透徹。但我不大贊同一些人把‘孝’理解為‘孝敬’甚至‘孝順’。在我看來,如此理解‘孝’是機械的,守舊的。他們這樣理解孔子的話,雖然比較符合當時的語境和孔子的本意,但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文明程度的增加,如果后人尤其是今人只從這樣一個層面理解前人的思想,本身就是缺乏思想、缺少高度的。
很明顯,把‘孝’來理解成到‘孝敬’與‘孝順’不但是繼承了前人的智慧,還把自己囿于一個落后的時代里去了。
梁實秋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雙親對社會的發(fā)展會變得越來越不敏感,越來越保守;做子女的則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積累越來越多,眼界也越來越開闊。這時候,做子女的有責任反過來‘教育’年邁的雙親。比如,鼓勵他們認識一些新鮮的事物,享受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成果,甚至對他們一些不適當?shù)淖龇ㄒo予校正。梁先生的文章我讀的并不多,但幾年前讀過的梁的這篇關(guān)于‘教育’父母的文章則印象非常深刻,也很以為是。
如果只是以‘孝敬’或‘孝順’的角度去理解孔子關(guān)于孝的思想,那么,梁實秋‘教育’父母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我認為,在繼承傳統(tǒng)的時一定要融入社會進步所產(chǎn)生的一些精華的東西,否則就是泥古。
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時,必不可少的就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相互溝通、相互來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現(xiàn)代社會中,子女與父母之間如果不能融入這種‘人人平等’的思想,不能做到‘相互溝通、相互來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而是一味地強調(diào)‘孝敬’與‘孝順’,我們只能說這種所謂的孝道是一種有悖時代精神的愚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