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不雨亦瀟瀟 · 主播 | 宸聲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曾國藩: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在梁啟超看來,曾國藩是古今中外難得一見的人物。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曾國藩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還被后人尊稱為“晚清半圣”呢?
其實,曾國藩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便在于他始終信奉這一宗旨:
能“受氣”,方成器。
傲氣不可有
曾國藩說: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p>
從一個天賦平平的讀書人,搖身變?yōu)楣賵錾系拇笕宋铮鴩巧蠲鞔死?,才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道光年間,曾國藩多次被提拔,十年之間竟連升數(shù)級,位居三品。
當(dāng)時朝廷規(guī)定,正三品大員乘坐的轎子可以由藍色換為綠色,護轎人員可增加兩名,轎前還要增加引路官和護衛(wèi)。
然而,令文武百官意想不到的是,除了身邊必須要增加的兩名護衛(wèi)外,曾國藩將引路官與扶轎的人統(tǒng)統(tǒng)省去,轎子也沒有換成綠色,仍是原來的藍轎。
不久,曾國藩又一次高升,官居二品。
按照官制,三品以上官員可以乘八人抬的綠轎,就是俗稱的“八抬大轎”。
因為這并非硬性規(guī)定,曾國藩又深知“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之理,便打定主意,不坐這“八抬大轎”,仍乘原來的轎子。
所以,當(dāng)時京城三品以上的官員出行,都不敢橫行霸道,唯恐那藍轎中坐的是曾國藩。
老舍先生說: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驕兵必敗”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唯有防止傲氣滋生,才可避免落入失敗的陷阱。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一日,隋朝大臣薛道衡去鐘山開善寺游覽。
途中,薛道衡發(fā)現(xiàn),寺廟中的金剛怒目圓睜,而菩薩則是低眉善目。
就在這時,迎面剛好走來一位小和尚,薛道衡便向小和尚詢問原因。
小和尚回答道:“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p>
薛道衡聽后沉思良久,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謙遜,是一種寂靜無聲的偉大,比狂傲更有力量。
《格言聯(lián)璧》有言:“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xué)者,必不夸學(xué)?!?/p>
現(xiàn)實生活中,越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往往越懂得對萬事萬物抱以謙虛之心。
這樣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
驕傲,只會使你落入萬丈深淵;保持謙遜之心,你才能走得更遠。
骨氣不可無
《水滸全傳》有言:“人無剛骨,安身不牢?!?/p>
骨氣,彰顯了人格的硬度。
有骨氣的人,等同于披上一層鎧甲,可以抵抗外界的侵蝕與誘惑。
人若活得有骨氣,面對狂風(fēng)暴雨時才能有勇氣。
曾國藩16歲時開始考秀才,連續(xù)考了四次均以失敗告終。
第五次時,他終于取得了佾生資格。
“佾生”指的是雖沒有入闈,但成績不錯的考生,因此佾生又被稱為“半個秀才”。
按照常理,曾國藩應(yīng)該高興才是,但在他的眼中,“半個”秀才對于已經(jīng)考了五次的自己來說,不是榮譽,而是恥辱。
知恥后勇的曾國藩繼續(xù)發(fā)奮讀書,然而第六次考試,他又一次落榜。
這件事若是放在旁人身上,也許便會放棄讀書,經(jīng)歷六次打擊的曾國藩卻依然選擇堅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七次考試,曾國藩終于入闈。
回首曾國藩的科舉之路,挫折與打擊乃是常態(tài)。
而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便是源于那堅毅的骨氣。
曾國藩說:
“至于‘倔強’二字,卻不可少。
功業(yè)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p>
骨氣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成事之基,它猶如一條在崇山峻嶺間奔騰不息的河流,給予我們追尋遠方的動力。
南宋末年,抗元失敗后,時任宰相的文天祥不幸被俘。
當(dāng)文天祥被押至蒙古軍將領(lǐng)張弘范面前時,左右官員都命他向張弘范行跪拜之禮,而他并沒有就此屈服。
因他威名遠揚,張弘范便以賓客之禮接待他,并要他寫信以招降南宋將領(lǐng)。
其實,在這之前的幾個月中,文天祥的母親病逝,幼子夭折,妻子也被敵軍俘虜。
因此,在被俘的這段日子里,他的內(nèi)心十分煎熬。
屈服很容易,只要一低頭,一切困難都會消失。
然而,縱然心如刀割,文天祥也沒有停下反抗的腳步,他只怕自己一回頭,便會前功盡棄。
面對張弘范讓他寫招降信的要求,文天祥說:
“我不能救國,難道還能教人叛國嗎?”
于是,便揮手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此詩后,張弘范將它笑著收藏。
某日,元軍中舉辦酒宴時,張弘范對文天祥說:“丞相如此忠心,若是能對大元改變態(tài)度,一定不會失去宰相之位?!?/p>
文天祥回答道:“我身為臣子,若是不能救國,死有余罪,怎敢茍且偷生呢?”
聽完此番話后,張弘范被文天祥的仁義打動,派人將他護送回京師。
孟子云: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是為金錢而失掉原則,因名利而降低底線,沒了尊嚴的同時,也會丟了骨氣。
那些堅守心中信念的人,即便身陷囹圄,也能夠在苦難中品嘗到快樂的滋味。
人生道路上,總會有幾道坎。
遇到坎坷時,咬緊牙關(guān)邁過去,平坦大道終會到來。
志氣不能丟
孟子有言:
“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p>
志向是人前行時的動力,能支撐著一個筋疲力盡的人翻過高山,越過沼澤。
志向之于人生,就如地基之于房屋。
只有地基打得穩(wěn),房屋才能夠遮風(fēng)避雨;同樣,人只有立志,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曾國藩以一介布衣寒士的身份進入京師翰林院之后,并未如常人一般沾沾自喜,他的內(nèi)心全然被志向填滿。
初涉京師,曾國藩便將“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作為座右銘來鞭策自己。
立定下“君子之志”后,曾國藩便將精力全部傾注于求學(xué)交友中。
他在給弟弟們的書信中否定了過去的生活,認為當(dāng)時的同學(xué)均為“庸鄙無志者”,還勸誡弟弟們早日立下遠大志向,以便日后能建功立業(yè)。
《抱樸子》說:
“志堅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嶺?!?/p>
堅定的志向是成功的基石,能助你攀登人生的高峰。
與曾國藩一樣,王陽明在成為圣賢這件事上也有著遠大志向,甚至在年幼時,他便立志要成為圣賢。
12歲時,王陽明曾向他的老師提出一個很不尋常的問題,他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老師當(dāng)時的回答是:“惟讀書登第耳!”
誰知王陽明卻反駁老師說:“登第恐怕不是人生的第一等事,成為圣賢才是最重要的。”
當(dāng)時中了狀元的父親聽聞兒子這番話后,笑他說:
“圣賢可是孔子、孟子努力一生才能達到的巔峰,你這是不著邊際的想法啊!”
但是,王陽明并沒有放棄成為圣賢的志向,他甚至把這一目標當(dāng)做一生的追求。
也正是這遠大志向,鞭策著他不斷前進,最終成就了他心學(xué)大家的地位。
林清玄說:“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會迷途?!?/p>
很多時候,志向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與格局。
沒有志向的人,或是被前路的困難嚇住而止步不前,或是因眼前的成就而安于現(xiàn)狀。
有一副對聯(lián)概括了曾國藩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p>
從未有人一生都能一帆風(fēng)順,曾國藩也不例外。
回顧他的一生便會發(fā)現(xiàn),曾國藩并沒有顯赫家世與卓越天賦加持,科舉之路也頗為坎坷。
而他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豐功偉業(yè),除了深明為人處世之道外,也離不開這“能‘受氣’,方成器”的六字秘訣。
不生傲氣,謙遜待人,以謙卑之心拓寬人生之路;
不丟骨氣,堅忍不拔,以堅強人格鑄就燦爛人生;
不損志氣,志在千里,以鴻鵠之志翱翔廣闊天空。
以上,與諸君共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