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笨鬃拥母赣H叔梁紇,也作孔紇,字叔梁,死后葬于防山。防山在哪里?人們一般認為就是現(xiàn)在稱為“梁公林”的地方,具體位置在曲阜城東二十五里,嵐兗公路以南、防山北麓?!妒酚浾x·括地志》云:“防山在兗州曲阜縣東二十五里?!抖Y記》云孔子母合葬于防也。”
然而,“梁公林”是否孔子父墓處,值得商榷。
其一,《史記·孔子世家》云:“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痹谶@里,司馬遷明白無誤地指出“防山在魯東”。所謂“魯東”,指的應該是“魯國的東部”,而不是“魯國都城曲阜的東部”。
其二,孔子長到十七歲竟然不知父墓處,令人費解。父親去世時,孔子只有三歲,不記得父親葬在何處,說得過去;長到十七歲了,仍然不知道父親的墓地,就不好解釋了。司馬遷只提到是因為“母諱之”,并未作更深入的記述。
孔母為什么不告訴孔子父墓處?后人有過多種猜測。較普遍的說法是,叔梁紇去世時,孔母顏征在因為年少(據說只有二十歲)守寡,為避嫌疑,沒有去墓地送葬,所以不知道叔梁紇墓的具體位置,因此無法告訴孔子(司馬貞《史記索隱》)。
另一種說法是,顏征在恥于自己與叔梁紇的婚姻不合于禮(即《史記·孔子世家》所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見孔子知悉禮儀,就故意說不知道;她所謂不知道,也是因為確實不知道孔子父墓處的具體位置(《禮記·檀弓上》鄭注)。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啄笡]有親自到墓地送葬,自然不清楚孔子父墓處的具體位置,因此也就無法告知孔子了。
不過,疑團仍未解開。孔子從母親那里打聽不到父墓處,為什么不向其他知情人打聽呢?如果墓地與曲阜只有二十五里的距離,要想隱瞞十幾年是很難做到的。
只有一種合乎情理的解釋,就是孔子父墓處在很遙遠的地方。因為路途遙遠,孔母沒有親自到墓地送葬,孔子無法獲知父墓處。
(二)
孔子父墓處不在“梁公林”,那又會在哪里呢?
《禮記·檀弓上》云:“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于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于鄒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蹦赣H去世后,乃先將其母淺葬于一塊叫做“五父之衢”的墓地。據考證,“五父之衢”是一塊埋葬橫死無主之鬼的葬所(《左傳》定公六年:“詛于五父之衢。”),由此可以看出孔母的身份是多么卑賤,孔子的家境是多么貧寒。孔子不甘心如此草率地埋葬母親,決心將其與父親合葬在一處,卻又苦于不知父墓所在。鄒曼父,《史記》作“郰人挽父”,是郰地的喪車執(zhí)紼者,他是知情人,知道孔父墓地的確切位置??鬃油ㄟ^鄒曼父的母親,終于打聽到了父墓處。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孔子父墓處在“防”。
說到“防”,和孔氏家族的關系就太深了。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先祖微子啟是宋國的開國之君,國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縣南。傳至第十三代孔防叔,“為華氏所逼而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世本》)。孔防叔由宋奔魯,擔任防邑大夫(管理防邑的行政長官)。從孔防叔開始,孔氏家族才正式成為魯國人。
“防”是孔氏家族從宋國來到魯國后的第一個定居之處。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世代定居于“防”?!胺馈蹦丝资瞎室?,孔氏家族墓地也在“防”。叔梁紇雖然離開“防”地,投奔到魯國貴族孟獻子門下,并擔任了郰邑(位于曲阜東南約四十里)大夫,但他死后葬于“防”地的孔氏家族墓地,也是理所當然。
關于“防”的位置,國學大師錢穆認為:“魯有東防西防,防叔所治為東防,在今費縣東北?!保ㄥX穆《孔子傳》第一章)
費縣位于曲阜以東二百七十里,春秋時為魯國屬地。魯國的疆域,東到今沂水之東,南到今魯、蘇兩省交界處,西到今鄆城、巨野、成武、單縣境,北到泰山及汶水之北,以泰山山脈及汶水北岸地與齊為界。費縣在沂水以南,差不多到了魯國的最東部。這也就與司馬遷所說“防山在魯東”相一致了。
(三)
“防”的具體位置,在今費縣東北四十五里的方城鎮(zhèn)古城里村。方城在清代光緒年間還叫“防城”。據光緒二十五年《費縣志》記載:“防城集之北三里許,有城,遺址尚整,土人呼為東古城?!惫饩w二十二年《費邑古跡考》記載:“今縣治東北四十余里,有數(shù)防城村,而防城集為大,俱無城址。迤北數(shù)里,有城址曰古城,當是華城?!陡尽吩疲?/span>‘華城即春秋防邑。’”
“防”地北依蒙山,瀕臨防城河,土層肥厚,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司馬遷所說的“防山”,應該是指“防”地附近的山丘。
獲知父墓處的確切位置之后,十七歲的孔丘來到“防”的孔氏家族墓地,掘開了叔梁紇的墳墓,將母親的遺骨與父親的遺骨合葬在一起。這一年是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禮記·檀弓上》云:“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谑欠庵?,崇四尺?!卑凑展糯Y節(jié),人死之后只能平埋,不筑墳頭。鑒于尋找父墓處的艱難,也為了記住父母的墓地,孔子對殯葬習俗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改革,即在墓處堆起了高四尺的墳頭,以便識別、祭拜。據說,墓而墳、夫妻合葬等習俗,皆自孔子始。
由于年代久遠,孔子父母的墓地已經無處可尋,很可能被雨水沖塌或毀于兵亂。其實,當時就有被雨水沖塌的記載:“孔子先反,門人后。雨甚至??鬃訂栄?,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保ā抖Y記·檀弓上》)既然已有門人,說明是在孔子三十歲授徒設教之后,距合葬堆墳之時至少已有十幾年了。
孔子被尊為“圣人”之后,孔子父母的墳墓也被從費縣遷移到曲阜城東的“防山”,即現(xiàn)在“梁公林”的位置。據文字記載,“梁公林”的地上建筑始建于金代。金代與孔子時代相距1600多年,孔子父墓處恐已無處可尋,只能憑空造一個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