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是許多娛樂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麻將等。這里說的骰子是指純粹以骰子定輸贏的賭博。相傳,骰子的發(fā)明人是三國時代的文學(xué)家植,最初用做占卜工具。后來才演變成后宮嬪妃的游戲,擲骰子點數(shù)賭酒或賭絲綢香袋等物。當(dāng)時骰子的點穴上涂的是黑色,在唐代才增加描紅。
傳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后宮擲骰游樂,眼看要輸了,只有出現(xiàn)4點方能解救敗局,此時尚有一個仍在旋轉(zhuǎn)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連喊“4!4!”,塵埃落定后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興,就讓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可以描紅,紅色通常是不能亂用的。
自清代開始,骰子的娛樂方式被基本決定下來,一般采用3枚骰子和下骰盅。最簡單的骰盅可用木碗或瓦缽替代,下面墊上一塊底板,扔骰時用骰盅蓋上,莊家和玩家均不知道骰子的點數(shù)。這種方法帶有神秘感,便于莊家營造氣氛,以使玩家聚臺下注。在賭場,則有制作精美、與盅相配的骰盅賭具,名稱叫做骰寶。為防荷官疏乎搖骰或作弊,一代賭神葉漢發(fā)明了電動骰寶,迄今仍在澳門賭場使用。
骰子應(yīng)用十分廣泛,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有各種定位骰子、黃金骰子、打破無物骰子、感應(yīng)骰子、遙控骰子等。
一種游戲用具或賭具,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面分刻一 二 三 四 五 六點,有的地方叫色子。
現(xiàn)在的骰子有兩種顏色的點數(shù),即一點和四點為紅色,而其余的都是黑色,其顏色的變化與唐明皇有關(guān)。
tóu zǐ
骰子
賭具。也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戲。多以獸骨制成,為小正方塊,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一、四涂以紅色,馀涂黑色。擲之視所見點數(shù)或顏色為勝負(fù),故又稱投子、色子。相傳為 三國 魏 曹植 創(chuàng)制。 唐 溫庭筠 《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一:“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新五代史·梁廣王朱全昱傳》:“ 太祖 宴居宮中,與王飲博, 全昱 酒酣,取骰子擊盆而迸之?!?nbsp;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羣蠻聚博其上。骰子亦以骨為之,長寸馀而匾,狀若牌子,折竹為籌,以記勝負(fù)?!?nbsp;巴金 《家》十六:“在明亮的燈光下也有許多人圍著一張桌子吆喝地擲骰子?!眳㈤?nbsp;清 顧張思 《土風(fēng)錄》卷一。
中國古代最為重要,最有影響的博戲形式是擲骰子。骰子最早產(chǎn)生時形狀各異,上有各種刻紋,后來則統(tǒng)一為正方形或長方形,上刻一、二、三、四等點數(shù),并以紅、黑顏色相區(qū)別。
由于骰子的點數(shù)可有許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而擲骰時人們又無法預(yù)測所定的點數(shù),因此骰子從產(chǎn)生之日起,便與賭博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shù)博戲活動,都要通過擲骰來進(jìn)行,有些博戲是直接用擲骰的方式來決出勝負(fù),也有一些博戲則是要通過擲骰與行棋、打牌的結(jié)合才能決出勝負(fù)。前一種方式比較適合于文化層次較低、賭博意圖較強的人玩樂,而后一種方式則比較適合于文化層次較高,比較注重精神享受的人玩樂。但是盡管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這些游戲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懸于投"。漢代班固在《弈旨》一文中云:"博懸于投,不專在行。"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要通過擲骰子這種帶有很大偶然性的方式來進(jìn)行游戲。 這種"懸于投"的特點,也成為中國古代的"博"與"弈"之間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博雖然也有很多是要行棋的,但由于都要用到骰子,因此它們的實質(zhì)與完全憑智力來戰(zhàn)勝對手的圍棋、象棋有著很大的不同。
六博 中國古代的六博、樗蒲、雙陸等游戲形式,都是屬于行棋類的骰子博戲。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稱為"箸",小博用骰二枚,稱為"煢"?!额伿霞矣?xùn)》云:"古者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煢。"在比賽的時候,雙方互擲骰子,行棋步數(shù)則主要根據(jù)博彩而定。由此可見,六博之戲與骰子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由于博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六博在古代時主要就是一種博戲的形式。
樗蒲和雙陸 樗蒲、雙陸等戲,也要經(jīng)過擲骰子來決定行棋程序。樗蒲所用的骰子共有五枚,有黑有白,稱為"五木"。它們可以組成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也就是六種彩。其中全黑的稱為"盧",是最高彩,四黑一白的稱為"雉",次于盧,其余四種稱為"梟"或"犢",為雜彩。擲到貴彩的,可以連擲,或打馬,或過關(guān),雜彩則不能。雙陸中的骰子為二枚,棋子稱為"馬"。行馬時,可以根據(jù)兩枚骰子的不同點數(shù)分別行兩馬,也可按兩枚骰子點數(shù)之和獨行一馬。如擲得三和五,合為八點,可一馬走三步,一馬走五步,也可一馬走八步。有的雙陸還規(guī)定"歸梁"后要將馬出盡。兩枚骰子之和在六點以上者出二馬,不足六點者不得出馬。
五木、投瓊和彩戰(zhàn)等 也有一些是不通過行棋而直接依靠擲骰子來分出勝負(fù)的博戲方式,這類博戲由于全憑骰子之彩的偶然性來決定勝負(fù),不需要認(rèn)真思考,因此其賭博性更強,也更受喜歡物質(zhì)刺激之人的歡迎。如流行于東晉時的"五木",流行于唐代時期的"投瓊"、"彩戰(zhàn)"等形式就是如此?!?quot;五木"本是樗蒲行棋時的一種擲骰活動,但后來"五木"逐漸從樗蒲中游離出來,變成為一種獨立的游戲。玩五木時不需要進(jìn)行復(fù)雜的行棋,只要擲出骰子便可決定勝負(fù)。因此此法一出,便立即盛行于世。當(dāng)時的許多士族、庶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歡用這種方式來進(jìn)行博戲。
唐代"投瓊"、"彩戰(zhàn)"之戲的形式與五木十分相仿。隨著雙陸的盛行,雙陸中的骰子在唐朝時也開始從雙陸中游離出來,由于它的排列組合比五木復(fù)雜,有趣得多,因此它很快就取代了五木,成為唐后一千余年中最為流行的博戲方式。
雙陸中的骰子原為兩顆,唐中期以后,發(fā)展為六顆,六顆骰子可以組成難以計數(shù)的排列組合方式,于是便形成了后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它們的總體原則是,以同色(又稱"渾花",全部為一種點數(shù))為貴,駁雜為賤。在同色中,又以紅色為貴。各彩都有特殊的名稱,如四枚"四"稱為"滿園春",為最高彩,四枚"幺"稱為"滿盤星",四枚"六"稱為"混江龍",四枚"三"稱為"雁行兒"等等?! 〉搅饲宕鷷r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擲骰博戲在中國的各個城鎮(zhèn)中大量普及起來,其名目和形式也極其繁多,如"趕老羊"、"擲挖窖"、"搖攤"、"壓寶"等等。這些博戲都是利用骰子來開展活動,它們大都具有十分深厚的賭博性質(zhì),其輸贏結(jié)果會使人或大發(fā)橫財,或傾家蕩產(chǎn)。
馬吊牌
博具。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jīng)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合四十葉紙牌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子、文錢四門(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四人同玩,每人八葉,余置中央,出牌以大打小。見明潘之恒《葉子譜》、馮夢龍《馬吊牌經(jīng)》。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余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莊。
馬吊牌和麻將
麻將據(jù)說是中國人的國技。相比較而言,圍棋適合于高人逸士,太清冷了一些;象棋容易讓人和光膀子搖蒲扇高聲吆喝的大老爺們兒聯(lián)系在一起,難免粗魯;麻將則沒有了性別年齡的限制,男女老少咸宜,充分體現(xiàn)著世俗生活的庸?,嵥楹蜔狒[,滿是人間煙火氣。
麻將始于清代,是從“馬吊牌”演變而來?!榜R吊牌”亦稱“葉子戲”,由四十張紙牌組合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十字、萬字兩門的紙牌上畫的是《水滸》梁山群雄的肖像,索字、文錢兩門則畫錢索圖形。玩時需四人,每人八張紙牌。剩余的牌放置中間,出牌時以大打小。通常認(rèn)為“馬吊牌”產(chǎn)生于明代中葉,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吳梅村《綏寇紀(jì)略》云:“萬歷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于牌而斗之,至崇禎時大盛?!泵鞔奈娜瞬坏珶嶂写说?,許多人還著述加以研究。如潘之恒的《葉子譜》,馮夢龍的《馬吊牌經(jīng)》。事實上,“葉子戲”在唐代的博戲場所已然盛行,至于北宋出現(xiàn)的宣和牌、碰和牌則隱約顯出麻將的雛形。杜亞泉《博史》云:“天啟馬吊牌,雖在清乾隆時尚行,但在明末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之影響,加之東南西北四將,即成為麻將牌?!?
至于“馬吊牌”之名,潘之恒謂之“馬掉”,“謂馬四足失一,則不可行”。因為“馬吊牌”也是四人同玩,三缺一即無法進(jìn)行,故名。
葉子戲
關(guān)于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xiàn)代撲克起源于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并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中,將橋牌的發(fā)明權(quán)歸于中國人。法國的學(xué)者萊麥撒也說:"歐洲人最初玩的紙牌,以形狀、圖式、大小以及數(shù)目,皆與中國人所用的相同,或亦為蒙古輸入歐洲。"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甚至有"中國是橋牌的故鄉(xiāng)"一說。葉子戲于元代傳到西方,變化成了塔羅牌及現(xiàn)代撲克,而在中國,則逐漸變成麻將及牌九。
葉子戲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見于唐人蘇鶚的《同昌公主傳》,內(nèi)有"韋氏諸宗,好為時子戲。"的記載,據(jù)考證,發(fā)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xué)家張遂(一行和尚),供玄宗與宮娥玩耍。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么大,故稱葉于戲。以后傳人民間,文人學(xué)士趨之如騖,很快流傳開來。到了五代時期,記載紙牌戲的書已經(jīng)大量涌現(xiàn),著名的有《偏金子格》、《小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等。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上非常盛行的一種博戲形式。當(dāng)時的葉子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印有骨牌圖案的骨牌葉子,這種葉子戲?qū)嶋H上是骨牌的翻版,只不過是將牌的材料由骨制改為紙制而已。但由于改成了紙制,骨牌葉子的流傳就較原來傳統(tǒng)的骨牌廣泛得多。原來的骨牌體積大,分量重,制作不易,因此不利于普及推廣。改為紙制后,其制作過程變得十分容易,價格成本也要遠(yuǎn)遠(yuǎn)低于骨牌,因此這種形式在當(dāng)時社會,特別是在廣大下層市民中廣泛流行起來。很多貧苦的市民無力購買骨牌,但卻可以用這種紙牌來代替,以解其博癮。
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與西方紙牌是一脈相通的。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后一律仰放,由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和撲克牌的打法相差無幾。
木版紙牌
木版刻印的紙制博具。唐代即有“葉子戲”,明代稱“紙牌”,后又有“馬吊”之稱。民間流行的紙牌是在“馬吊”牌基礎(chǔ)上變化而來,多為長條形、雕木版刻印,附上人物和裝飾紋樣,民間也稱作“花花牌”。較有名的如陳洪綬繪、黃肇初刻的《水滸葉子》即為紙牌一種。明代馮夢龍有《馬吊牌經(jīng)》一書傳世。
最近從中國民間美術(shù)分類學(xué)中知道“木版紙牌”和“木版彩選格”屬于中國民間美術(shù)范疇。
民間美術(shù)共分七大類:
一、木版畫與農(nóng)民畫 29種;
二、織繡與印染 41種;
三、編織與編結(jié) 17種;
四、剪紙與皮影 31種;
五、陶瓷與雕塑 48種;
六、舞具與玩具 19種;
七、裝璜與紙扎 28種;
“木版紙牌”與古代戲子戲相近的“木版彩選格”是第一大類“木版畫與農(nóng)民畫”29種中的兩種。
這對于我們中國紙牌收藏者來說,更覺得收藏的意義重大。我們要為保存中國民間美術(shù)作品——木版紙牌,盡一份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