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往東北行走數(shù)十公里,有一個叫崔莊的小村落。小村落看上去毫不起眼,村落里藏有一巨型大墓,讓人大開眼界,此墓呈橢圓形,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封土南北長70米,東西寬100米,最高處2米。
氣勢磅礴,風度碩然。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這是哪位隱士藏龍于此?墓碑上書七個大字解開了人們心頭之謎——“陶朱公范蠡之墓”。
“陶朱公范蠡”何許人也?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的,“范蠡輔越滅吳后,棄官經(jīng)商,先到齊國,后定居于陶,自稱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p>
如此算來,那位“陶朱公范蠡”距今也有差不多三千年歷史了。如今,墓地周圍還可揀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陶器殘片。
歷史有記載以來,他應該算得上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富豪。我們不禁好奇,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大多“輕商重文”,這樣一個富豪是如何誕生的?
范蠡畫像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城三戶(今河南南陽)人。一生活了八十八年(前536-前448年)。可以說,八十八年人生履歷是頗為傳奇、曲折而令人擊掌的,堪稱曠世奇才。司馬遷贊之“范蠡三遷皆有榮名”。李斯更是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越國相國、上將軍、政治家、軍事家……這些榮譽加身,對于任何一個人而言,足可以榮耀祖宗、澤被后世了??煞扼痪影菜嘉#簧加幸活w清醒的頭腦。
都道江湖險惡,豈知政壇是更險惡的江湖,很多時候都是高空走鋼絲,命懸一線間。范蠡因而悟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傳世絕句,并非偶然。
史載,范蠡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少年有志,時人未知?!对浇^書》里說他“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圣賢之明。人莫可與語”“被發(fā)佯狂不與于世”?!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稱他“佯狂倜儻負俗”——假裝瘋癲,與一般人行為迥異。
時任宛縣縣令名叫文種,此人有政治抱負,認為“狂夫多賢士,眾賊有君子”,于是想找范蠡共同干一番事業(yè)。經(jīng)“兩顧茅廬”,終得范蠡認可,兩人“抵掌而談”、“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從”。
公元前511年,二十五歲的范蠡和文種離開楚國進入越國,越王勾踐慧眼識珠,將他們吸入麾下。范蠡官至相國,文種拜為大夫。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時,在檇李(浙江嘉興)之戰(zhàn)中大敗,因傷勢過重,不久死去。吳王闔閭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越王勾踐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日夜籌備攻越,以報殺父之仇。勾踐意欲先發(fā)制人,搶先伐吳。范蠡權衡利弊,力諫不可。但勾踐一意孤行,導致滅頂之災,伐吳的結果是僅剩殘兵五千,在會稽被吳軍包圍得鐵桶一般。勾踐后悔莫及,一籌莫展,最后是范蠡審時度勢,答應吳國的所有條件以求保全性命。
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勾踐夫婦等到吳國為人質(zhì),昔日的國王、王后、上大夫盡執(zhí)賤役。危難之際,范蠡主動隨勾踐同往,留下文種在國內(nèi)發(fā)揮重要作用,說:“四封之內(nèi),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蔽<睍r刻,范蠡舍身而取義,既保護了自己,更保存了越國。
夫差欣賞范蠡的文武兼?zhèn)?,讓他棄越歸吳。一邊是享錦衣玉食,一邊是伴亡國之君,范蠡卻十分坦然:“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闭f得有理有節(jié),“臣在越國不能輔佐越王為善,以致得罪大王,不被誅滅,已是萬幸。”
夫差曾在遠處高臺上眺望范蠡與勾踐夫婦,雖亂頭粗服,身處馬圈,做笨重骯臟之活,但恪守君臣之禮,處困厄艱險而不失規(guī)矩秩序,夫差禁不住贊嘆歆羨。這樣處心積慮背后,由范蠡導演、勾踐出演了一出出荒誕好劇,以迷惑夫差。一次在夫差病時,范蠡還指使勾踐嘗夫差之糞便,夫差不禁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臥薪嘗膽。范蠡力諫勾踐勸農(nóng)桑,務積谷,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jīng)濟,繼而親民,穩(wěn)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內(nèi)親群臣,下義百姓……短短數(shù)年,百廢待舉,百姓安定。
元氣恢復,范蠡重建國都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筑城墻,以迷惑夫差。
自會稽之敗后,范蠡的見識卓絕讓他深孚勾踐的信任,勾踐對他言聽計從。報仇雪恨的過程中,范蠡是運籌帷幄的靈魂人物。史載,勾踐常問范蠡:“我們現(xiàn)在攻伐吳國可以了嗎?”范蠡每次都說:“不行?!庇幸淮喂篡`又問他:“可以了嗎?”范蠡終于說:“可以了?!?/p>
十年磨一劍。公元前476年,范蠡建議勾踐興兵伐吳。公元前473年,吳軍全線崩潰,勾踐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吳王夫差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允許保留吳國社稷,而自己也會像當年的勾踐一樣倒過來為之服役。
勾踐動搖了,這時范蠡站出來,陳述利弊,平復了勾踐動搖的心態(tài)。夫差悔恨萬分,此刻方想起當初未采信大臣伍子胥“今不滅越,后必悔之”的進言,遂蒙面自殺。
范蠡還是一個出色的商業(yè)家。
范蠡因此向勾踐辭職,在遭拒之后便收拾細軟悄然逃走,乘舟浮海前往齊國領地,同時更改姓名,自稱“鴟夷子皮”(夷,指一種皮革制成的袋子),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耕于海畔,苦身戮力”。
懂得進退出處的分寸和君臣關系的微妙,這是范蠡的智慧。二十年足可以看清一個人的秉性與韜略。其時,范蠡早已將勾踐看穿?!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記載,范蠡認為勾踐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因而他放棄任何幻想,進退有序,張弛有度,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激流勇退,避開了政治旋渦,機智地棄官從商。
范蠡選擇地處膠東半島沿海地帶的齊國,并非偶然為之,齊國當時便是社會經(jīng)濟相當發(fā)達的諸侯國。沒過幾年,就積貯了數(shù)十萬銀兩。
已經(jīng)富起來的范蠡并未擺脫從政的“陰影”,因他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亂世中已經(jīng)看淡了政治的范蠡,僅僅“從”了三年便又一次急流勇退,拒絕齊國人的高官厚祿,散盡家財,隨身攜帶少量珍稀寶物,悠閑自在地離去。
一身布衣,兩袖清風。范蠡第三次遷徙至一個叫作“陶”(今山東定陶)的地方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過上了閑云野鶴的生活??此坡市?,其實他是看中了這個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天下之中”,認為是最佳經(jīng)商之地。因而,沒出幾年,又成巨富。
政治跟商業(yè)可謂殊途同歸,本質(zhì)上源于同一道理。其實,陶朱公的致富之謎也并不神秘,與他的治國之道可謂同一經(jīng)脈。他將其“計然之策”(根據(jù)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靈活運用于商業(yè)實踐。具體說來,大致有五——
其一,市場行情,如陰陽五行,輪回循環(huán),變動不居;大地時旱時澇,谷物時豐時歉。旱時造舟船,澇時修車馬,以備后乏,這是萬物之理。
其次,“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敝缿?zhàn)爭要爆發(fā),就要積極做好戰(zhàn)備;了解各類貨物為人需求的時令,才能把握市場行情的變化。
再次,商品價格,瞬息萬變,物價貴到極點,必然下跌,賤到極點,必定攀升。當商品昂貴之時,就應毫不猶豫迅速拋出,視之如糞土而不惜;當商品低廉之際,又要毅然乘時買入,視同珠玉而倍加珍惜。
其四,積貯貨物,務求完好,以防日后滯銷。易腐易蝕的貨物,即使價格再高,也不要長期存留,不能輕易囤積居奇。
其五,水納百川,奔流不息,方能匯成大江大河。貨幣也一樣,如果讓資金積滯不用,就會成為一堆死錢。只有使它周轉不息,才能變成與日俱增的利潤。
一言以蔽之,范蠡的經(jīng)商訣竅,在于運用市場價格變化來掌握供求關系,采取“貴拋賤收”經(jīng)營對策。據(jù)時而動,得失均衡。正如他的名言:“貴上極則反賤,下賤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p>
范蠡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與其說是亂世,不如說是自由時代,人們擁有流動的自由、從商的自由、思考的自由。自由流通是商業(yè)繁榮之“根”。某種程度上講,正是有了這自由的環(huán)境,范蠡的生意才會風生水起,如魚得水。
范蠡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商思想和較為完整的經(jīng)商理論,無論是對他的同代人,還是后代人,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受范蠡經(jīng)商思想、理論影響之最深者,當數(shù)越王勾踐本人。越王深知范之道能振興國家,完成報仇雪恥之重任,所以勵精圖治,“治牧江南,七年而擒吳”,建立霸業(yè),全仗“商賈”興國。
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從春秋到漢武帝時代,排列出眾多豪民巨富,“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現(xiàn)的兩位,除范蠡之外,第二個便是子貢,孔夫子的高足。
從歷史的高度看,范蠡和子貢的成功不僅因為他們有智謀、善于捕捉商機,更為重要的,是得益于他們都從事過政治活動,以此開闊了眼界,聚集了人脈……這些資源,受用終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