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個子女生穿多高的鞋才不傷腳?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
穿鞋與年齡、性別、身材、季節(jié)以及與其他服飾的配合等方面,很有講究的必要,即要有整體觀念,符合和諧美的原則。譬如,身穿西裝,而腳卻穿涼鞋或旅游鞋,便使人感到不倫不類,因此必須穿上皮鞋。反之,如穿的是民族服裝,則可穿上便鞋。特別是婦女,身穿漢裝或村姑服裝,若配上繡花鞋,既美觀,又富韻味,換成皮鞋就不相稱了。若穿的是運動衫,腳上穿一雙旅游鞋,就顯得灑脫、健美、朝氣。
另外,鞋的色彩與季節(jié)、年齡也有密切關系。夏天淡裝,宜穿素色鞋子;而冬天穿呢、絨、皮、毛料衣服,若穿上白色的鞋子,必然大煞風景,故宜穿深色鞋為佳。一般來說,老年人宜穿深色鞋子,以顯得穩(wěn)重、端莊;青年人宜穿淺色,以顯得活潑、瀟灑。
鞋子的款式選擇還應注意與人體形貌特征相協(xié)調(diào),較胖的男子不宜穿狹長形的鞋子;較瘦的男子,不宜穿寬短的鞋子。
鞋跟支撐著人體的重量,維持人體的直立與穩(wěn)定。尺碼適中的鞋跟不僅給人以美感,還由于后跟的適當墊起,改變了從下肢向上傳導的沖力方向,緩沖由于走路、跑、跳等對顱腦所產(chǎn)生內(nèi)震蕩,對人是有益的。
女青年穿著鞋跟高度適中的鞋,可以維持足弓,防止因行走而引起肌肉、韌帶的勞損以及腰痛、頭痛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少女因雙腳骨骼尚未發(fā)育成熟,腳骨可塑性較大,過早穿高跟鞋,會使腳骨依高跟鞋的角度而畸變,腳趾、腳掌的骨骼會因受力過重而長粗,使腳的各個關節(jié)的靈活性受到限制。時間長了,還會發(fā)生趾骨骨折,腳痛病。穿平跟鞋,全身重量均勻地落在兩腳外側(cè)部位,但穿上高跟鞋后,全身重量都會落在腳掌、腳趾上。為了保持身體平衡,上身就向前傾斜,臀部向后凸出,膝關節(jié)僵直。由于身體的重力作用,使骨盆兩側(cè)內(nèi)收或接合的骨移位,日久使骨盆狹窄或變形。尤其是小個子女生,她們總是設法將自己的鞋跟墊高。其實,這樣反而會造成全身比例平衡的失調(diào),時而還可以出現(xiàn)摔傷引起的骨折、小腦震蕩等意外弊端。所以,理想的鞋后跟高度以不超過一寸(約3.3厘米)為宜。
穿鞋是否科學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生理學研究表明,人腳部皮膚的表面積約為0. 05平方米,占人體總表面積的3. 5%,在28~33攝氏度時感覺最舒服,低于此就會影響血液循環(huán)。我國俗語中有"寒從足下起"之說,腳在鞋中的濕氣散發(fā)量為20~50克/12小時,為了使腳的溫度調(diào)節(jié)適宜,要將鞋的濕氣(汗)透散出去,否則腳會變涼,易感風寒而引起種種腳病。有過一個測算:一個人若在20攝氏度,相對濕度為40%的微風條件下勞動12小時,他的腳部就會向鞋內(nèi)散發(fā)20~50克潮氣,如不及時將這些潮氣散放出去,各類細菌、霉菌就會在鞋內(nèi)繁殖,引起多種腳病。因此,要選擇透氣性、吸濕性好,又能保暖、防臭、消臭的鞋子,以防止造成細菌、霉菌的生存條件。
鞋的歷史可追溯到很遠很遠,據(jù)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記載,古代有草制的履,即今所謂草鞋;帛制的履,即今所謂緞鞋;麻制的鞋,即今所謂布鞋;以皮作底的履,即今所謂皮鞋。
鞋發(fā)展至今日,其品種、花樣已變得十分豐富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發(fā)明了許多功能鞋,諸如藥用鞋、磁熱鞋、夜光鞋、避雷鞋、解臭鞋、音樂鞋、行水鞋、快速鞋、液壓鞋、氣囊鞋等。藥用鞋、磁熱鞋成為腳的衛(wèi)士,可以防凍、暖腳與消除腳氣病,消除腳癢;夜光鞋、避雷鞋則適宜在野外作業(yè)與黑暗中工作、行路的人穿;音樂鞋可以說是少年兒童們的"天使",它會隨兒童載歌載舞,發(fā)出音符聲響的曲調(diào),別有情趣;快速鞋的外形類似皮靴,只是外側(cè)裝有兩個小型發(fā)電機,用來帶動裝在鞋跟里的壓氣機。當人們行走時,壓氣機就往路面上噴射氣流所產(chǎn)生的反作用,把人向前推進,使行速每小時可達20多公里,穿上它,活像哪叱腳下的風火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