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圣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②以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樸⑤,少私寡欲;絕學無憂⑥。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tài)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
1、絕圣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此處“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養(yǎng)境界解,而是自作聰明之意。
2、此三者:指圣智、仁義、巧利。
3、文:條文、法則。
4、屬:歸屬、適從。
5、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是同義詞。
6、絕學無憂:指棄絕仁義圣智之學。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圣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非聖智不足以知道,使聖智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聖智之本,而見其末,以為以巧勝物者也,於是馳騁於其末流,而民始不勝其害矣。故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仁義所以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竊仁義之名以要利於世,於是子有違父,而父有虐子,此則仁義之跡為之也。故絕仁棄義,則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濟物也,二者非以為盜,盜賊不得則不行。故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些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世之貴此三者,以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qū)僦}智,或?qū)僦柿x,或?qū)僦衫w將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復其性,雖有三者,無所用之矣。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則聖智之大,仁義之至,巧利之極也。然孔子以仁義禮樂治天下,老子絕而棄之,或者以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鬃又畱]後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老子則不然,志於明道而急於開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於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而昧者執(zhí)似以陷於偽。故後世執(zhí)老子之言以亂天下者有之,而學孔子者無大過。因老子之言以達道者不少,而求之於孔子者??嗥錈o所從入。二聖人者,皆不得已也,全於此,必略於彼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