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下班回家,一出電梯,鄰居女主人穿著睡衣,和年幼的孩子正在門口慌里慌張。
她說,出來時不小心把門帶上了,沒拿鑰匙,鍋里還燉著肉,正不知道怎么辦好。
我趕緊把手機給她,讓他跟老公聯(lián)系送鑰匙,結(jié)果老公去了外地趕不回來。
我說,那你去找物業(yè),我?guī)湍阏湛春⒆印?/p>
于是她匆匆下樓,找來了物業(yè),又給修鎖師傅打了電話。
當(dāng)門被打開時,鍋里的肉幾乎干鍋。
要是沒遇上我這個鄰居幫忙,恐怕女主人焦頭爛額,也無策可施。
這不僅很快解決問題,還避免了一場事故。
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抵對門。
生活中,遇到為難著窄,有時鄰居才是最好的應(yīng)急。
拿別人當(dāng)回事,是一種修行
當(dāng)下生活快節(jié)奏,難免只顧自己,輕視他人。
居住五步之遙的鄰居,首當(dāng)其沖是被我們忽視的人,彼此大門禁閉,冷冷清清,就是樓道狹路相逢,也是點頭即過。
不知什么時候,鄰里關(guān)系從以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到現(xiàn)在“防人之心不可無”。是社會進步了,還是人心變薄了?
古人云,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家有難鄰里幫。
人生在世,離不開遠親近鄰,不把鄰居當(dāng)回事,熟視無睹,是和鄰居合不來的。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鄰里關(guān)系就十分重視。
他在給兒子紀(jì)澤的信中寫道:李申夫的母親曾經(jīng)說過,“有些人家用錢和酒款待遠方的親戚,可一旦遇到火災(zāi)、盜賊,卻只能央求鄰居幫忙”。
這是告誡富貴人家不能只知道善待遠方的親戚而怠慢近在眼前的鄰居。
在處理鄰里關(guān)系方面,曾國藩更注重一些細節(jié)。
咸豐二年,在太湖縣任職的曾國藩接到母親病故的噩耗,連忙返鄉(xiāng)奔喪。
途中,他怕弟弟和兒子因此事影響鄰里關(guān)系就寫了一封信給他們,特別叮囑不要催討親族鄉(xiāng)鄰欠他們家的款項,并強調(diào)即使送來也可退還。
欠債還錢本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何況曾家遭遇考妣之喪。
但曾國藩也借過錢,知道借錢的人都在極為窘迫時,才萬不得已開口。
所以,曾國藩不催討是體諒借錢鄰里的難處。
能拿回本來屬于自己的卻不拿是一種品格,能心甘情愿讓弱者占便宜是一種胸懷。
正是這種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的做法,為曾家換來了和諧的鄰里關(guān)系,并助力曾國藩成為百姓口碑中的好官。
一個人在順暢得意之時予人同情憐憫,很容易做到,難得的是,落魄不堪仍還選擇體諒包容,無非是拿別人當(dāng)回事,把對方看得很重。
之所以不看輕,就是因為對方再怎么微弱,或許就在你需要之時,那些微光卻散發(fā)出來耀眼的光芒。
以退為進,是一種智慧
人與人相處,難免磕磕碰碰,弄不好就會陷入利益恩怨的糾纏中。
這時候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分并不吃虧。
人都是將心比心,尤其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
清朝康熙年間,大學(xué)士張英收到老家來信,說為了三尺宅基地,和鄰居吵了起來,要他幫忙。
張英老家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
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
雙方爭執(zhí)不下,將官司打到當(dāng)?shù)乜h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
張英看后一笑,認為應(yīng)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到信后,馬上不爭了,還主動讓出三尺空地。
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
這件事后來成了著名的“六尺巷美談”。
退一步,不是軟弱,謙讓不等于妥協(xié),而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種良方妙策。
《菜根譚》里有這樣一句話:知退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意思是:人情反復(fù)無常,世上的路崎嶇不平。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一步的道理,行得通的時候,一定要讓幾分好處給別人。
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畢竟鄰居是和我們朝夕相見的人,因為瑣碎糾紛,鬧得雞飛狗跳的確不是一個雙商都在線的人所作為。
人都有功利心,但是成大事的人卻不會為眼前唾手而得的利益,爭個你死我活,他們更懂得勠力普惠,讓利于人,用品德贏得他人。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以退為進才是人生智慧的金鑰匙。
真正的善良都帶點鋒芒
很多人都沒忘記歷史上著名的“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
從前,村里有兩戶人家。一個富裕,一個貧窮。
有一年天下大旱,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富人家就說:“你到我家來,我給你一升米給你應(yīng)急?!备F人欣然前往,并且?guī)Я艘簧谆貋怼?/p>
后來窮人又接二連三的向富人家借米。但是富人家所購買的糧食也不多,經(jīng)過幾次出借之后已經(jīng)不夠自己食用的了。
這時窮人便非常生氣,認為富人非常的小氣。不僅自己私下里這樣認為,而且逢人便說富人的小氣,全然忘了別人曾經(jīng)的好,并且兩家人就此反目成仇。
這是鄰里關(guān)系的教訓(xùn):不知道感恩是人性中最大的惡。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就怕你的行善,沒有良性循壞,卻慣出對方的貪婪,犯了紅眼病,弄得兩敗俱傷。
白巖松在《幸福了嗎》一書中很沉痛地寫道:
這個社會最大的危機是: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只要于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
不要低估人性,也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guān)系。
不是你對所有人好,別人就知道感恩,好處給了貪得無厭的人,就變成了理所應(yīng)當(dāng)。善意給了無底線的人,就可能反過來被踐踏。
“大衣哥”朱之文出名后,給村里修路,翻修幼兒園,借錢給相親鄰居,做了很多好事。
可是村民還不依不饒,要求給每人一臺小轎車,對此朱之文一忍再忍。最后居然有人踹他家的門,侵犯隱私蹭流量,朱之文仍然陪著笑臉迎合。
行善是美德,但是軟弱的善良,就會慣出人性惡的暴露。
鄰里關(guān)系雖淡,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更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人生百態(tài)。
遇上好鄰居是我們一生的福氣,懂得鄰里和睦相處,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修為,你怎樣對待鄰居,世界就將怎樣對待你。
《論語》里記載著孔子與弟子原思的一個橋段: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p>
大意是:弟子原思做了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斗作為俸祿,他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余的,就給你的鄰里鄉(xiāng)親吧!”
孔子教育弟子,如果有余糧最好分發(fā)給鄉(xiāng)里鄰居,因為他們是離我們最近,息息相關(guān)的人。
有人說,這是一個“遠親近鄰一樣生分”的時代。
的確,鄰居或許不如朋友交往親密,且被水泥框架密封在了自我天地,但畢竟家家戶戶房連山,地連邊,你連著我,我連著你。
鄰里關(guān)系,以和為貴,以讓為禮,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多了信任,世界也多了溫度和美好。
就如《教兒經(jīng)》所說:
莫把鄰居看輕了,許多好處說你聽。
夜來盜賊憑誰趕,必須喊叫左右鄰。
萬一不幸遭火災(zāi),左右鄰舍求紛紛。
或是走腳或報信,左右鄰居亦可行。
或是耕田并作地,左右鄰居好請人。
或是家中有不和,左右鄰居善調(diào)停。鄰居不是陌生人,愿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與鄰居多些熱情,少些冷淡,多些讓步,少些索取,相處舒服開心,把最美的表情符號留給那個叫“對門”的人。
※ 本文系京博國學(xué)原創(chuàng),作者莞爾一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