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1922.10.1-)
安徽
合肥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
合肥。1923年父親
楊武之赴美留學,隨母親留合肥居住,4歲時開始跟母親學習認字。1928年父親學成回國,受聘為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教授,隨父母赴廈門,入當?shù)匦W。1929年,父親受聘于清華大學,隨之入清華園內(nèi)成志小學。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返回合肥,入廬州中學。1938年2月與家人被父親接到
昆明,入
昆明昆華中學高二。同年秋考取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化學系,入校后改入物理系,得到
朱自清、
聞一多、
羅常培、王力、
吳有訓、
周培源等名師的教誨,學士論文指導老師為
吳大猷,1942年畢業(yè)。同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為
王竹溪。在
吳大猷、
王竹溪的指導下,始終把對稱原理和統(tǒng)計力學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1944年畢業(yè),同年考取留美公費生,同年秋至1945年夏在西南聯(lián)大附屬中學教書一年。1945年11月到達
美國。1946年入芝加哥大學,注冊為研究生,受到著名物理學家E. 費米(Fermi)和E. 泰勒(Teller)的教誨和影響。1948年畢業(yè),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一年。1949年,申請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做博士后,所長為著名物理學家,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奧本海默。1950年與
杜聿明將軍的長女
杜致禮結婚。1953年至1954年應邀到
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1954年重回普林斯頓,工作至1966年。1955年晉升為教授。1956年,與
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推翻了
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恒定律”。1957年,獲
愛因斯坦物理獎,同年10月,因宇稱不守恒理論與
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應邀至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創(chuàng)辦并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使石溪成為
美國優(yōu)秀的研究中心之一。1971年夏訪問新中國,是知名華人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1983年在
香港創(chuàng)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任主席。1986年起,應
陳省身邀請,在南開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組建理論物理研究室,同年任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至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主任。1998年起,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1999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譽教授。2004年定居北京清華大學,同年9月開始為本科生開設物理課程。
1980年獲得拉姆福德(Rumford)獎,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3年獲得富蘭克林獎,1994年獲鮑爾(Bower)獎,1996年獲包古列波夫獎,1999年獲翁薩格獎,2001年獲費瑟國
王國際獎。
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布魯克林理工學院、Gustavus Adolphus 學院、馬里蘭大學、德列斯大學、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華盛頓學院,
波蘭Wroclaw大學,
英國杜翰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中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復旦大學等校名譽學位。
1965年任美國國家科學院物理委員會理論物理組主席;1972年至1976年,任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聯(lián)合會粒子物理和場論組主席;1970年至1971年,任美國物理學會粒子物理和場論組主席;1980年至1983年,任
德國馬克斯譜郎克研究院主席。1977至1980年,任全美華人協(xié)會會長;1989年至1994年,任亞太物理學會會長;1996年至2001年,任亞太理論物理中心總裁。此外,曾任庫倫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評議會、IBM科學咨議委員會、高能物理咨議委員會、洛克菲勒大學董事會、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董事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理事會、美國
沙克研究院董事會、美國神經(jīng)科學研究院理事會、科學美國人雜志理事會、美國國會圖書館學者評議會、石溪基金會董事會、布魯克哈芬科學聯(lián)合會董事會等會員。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
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領域,在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楊—米爾斯場論、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發(fā)現(xiàn)及楊—巴克斯特方程為最重要的學術貢獻。
楊—米爾斯場論方面,1953年與R. L. 米爾斯(Mills)提出了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的理論,即著名的楊—米爾斯場論,引進了非阿貝爾規(guī)范不變性及與其相關的規(guī)范場論,為整個粒子物理學奠定了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原理與方程。該場論對數(shù)學也造成很大沖擊,數(shù)學家用楊—米爾斯場論作為工具解釋微分流形的性質(zhì)。
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發(fā)現(xiàn)方面,1956年,與李政道通過許多計算證明過去的β衰變試驗中的宇稱選擇定則原來都不夠復雜,都不能證明在β衰變中宇稱守恒,并提出幾類新實驗。1957年初,著名
吳健雄公布了他們根據(jù)楊振寧、李政道建議所做實驗的結果,在β衰變中宇稱確實不守恒。后來經(jīng)過兩三年的實驗證實,基本上所有弱相互作用中宇稱都不守恒。
楊—巴克斯特方程方面,1967年討論了一個極簡單的一維空間量子多體問題,并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方程來解決這個問題。1972年,R. J.巴克斯特(Baxter)在一個二維空間經(jīng)典統(tǒng)計力學問題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方程的重要性。1981年這個方程被命名為楊—巴克斯特方程。該方程在物理和數(shù)學中有極廣泛的意義。
此外,在粒子物理學方面,在弱作用的強度、費米—楊模型、G宇稱、電荷共軛與時間反演不守恒、二分量中
微子理論、高能中
微子實驗分析、中間玻色子的研究、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規(guī)范場的積分形式與纖維叢、高能碰撞中的幾何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統(tǒng)計學方面,在自發(fā)磁化強度和臨界指數(shù)、液態(tài)相變的研究與單位圓定理、貝特假設的發(fā)展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成果。凝聚態(tài)物理學方面,主要成就有: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釋、非對角長程序的概念和關于阿哈芮昂諾夫—玻姆實驗的建議。
情感婚姻
楊振寧現(xiàn)居于北京清華大學,同時身兼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楊振寧的結發(fā)太太是
杜聿明的女兒
杜致禮,2003年10月因病過世。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翻譯系碩士班學生
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三河鎮(zhèn) 三河鎮(zhèn)地處皖中,位于安徽省會合肥市西南部,隸屬省會合肥管轄,與巢湖、六安兩市交界,東瀕巢湖,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位于國家5-旅游景區(qū)黃山、九華山的黃金旅游線上,合銅公路穿鎮(zhèn)而過,京九鐵路、合銅黃高速傍鎮(zhèn)而過,交通便利,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全鎮(zhèn)面積70平方公里,轄19個村,7個居委會,人口7.2萬,其中三河古鎮(zhèn)景區(qū)面積4.71平方公里,人口3萬多。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