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大家介紹一些民族的手工紡織品。小店開服裝的,雖然是國外品牌,但我對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感到自豪,那些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令人嘆為觀止!
現(xiàn)在很多技藝都面臨失傳,不少已被國家、各省市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無形遺產(chǎn)),加以保護。國家保護的有:苗繡、水族馬尾繡、土族盤繡、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壯族織錦技藝、苗族蠟染技藝 ……很多,不一一列出,如有淘友喜歡,可以留言。
選一些介紹如下:
畬族彩帶
畬族彩帶,是畬族流傳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織品,既是美化衣著的裝飾物,以及用作腰帶、背帶等物的生活實用品,而且還是畬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親回禮和驅邪祝福的吉祥物。在畬鄉(xiāng),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畬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報曉雞留給畬家小妹,讓報曉雞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來,報曉雞與小妹訣別時說,在封金山,我喝過千年露水,嘗過萬種花草,內(nèi)臟被露水化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將我的腸子取出,就成為一條彩帶,將胰子取出,就成為一只香袋,當你定親時,把彩帶和香袋當作定情物,會祝福庇佑你們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的。小妹照辦了,生活果然美滿。于是,畬族婦女就照這式樣織起了彩帶,世代相傳。
織帶工藝在我國漢族和其他一些民族中,也有流傳。畬族傳統(tǒng)彩帶的神奇之處,在于它承載著遠古時代畬族先民的祈福信息,一成不變地保留了數(shù)千年前的原始的“意符文字”,成為一種至今“活”著的畬族 “文物”。
我們知道,我國最早形成原始文字約在6000年前,而我們今天所能識別的只是3000年前已經(jīng)成熟的甲骨文。專家們認為在這兩個歷史年代之間,有一個“意符文字”生成與流傳的時期。畬族傳統(tǒng)彩帶的織紋圖案,正是這一民族遠古時代的“原始文字”。
維吾爾族傳統(tǒng)木戳印花布
曾在新疆南部地區(qū)廣泛使用的維吾爾族傳統(tǒng)木戳印花布工藝,現(xiàn)已瀕臨失傳。木戳印花布分為橫戳多色印花和鏤版單色印花等不同工藝,裝飾紋樣多取材于花草、生活用品與幾何圖形。維吾爾族人民用它制作墻圍、壁掛、窗簾等,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傳統(tǒng)木戳印花布采用植物質(zhì)和礦物質(zhì)染料,如槐樹籽、桑樹根、核桃皮等,可以保持上百年不褪色,而現(xiàn)在的染料摻入了多種化學品,不褪色的工藝至今沒有恢復。
侗布
侗布制作這項由母輩傳授的古老手藝,已有千年歷史,近年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現(xiàn)在大部分的侗族人都穿著成衣;又因侗布的制作過程繁瑣而艱難,故今日侗
族婦女不再大量制作。 但在貴州從江縣高增鄉(xiāng)的小寨——小黃,因地處偏遠、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家家戶戶仍在制作侗布。走在寨子里,婦女敲打侗布之聲不絕于耳,居民也都仍穿著自制侗布制成的傳統(tǒng)樣式的服裝,無論年長或年幼的婦女都梳偏髻發(fā)型。
水族馬尾繡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chuàng)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最近馬尾繡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刺繡是流行于水族地區(qū)的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藝術造型豐富多彩,充分體現(xiàn)了水族人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水族刺繡技法的種類很多,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線繡及螺形繡等。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一般而言,刺繡一件成品需十來道工序,耗時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于用馬尾刺繡,依然采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其刺繡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按所設想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再配以五顏六色的絲線豐富所繡圖案的色彩。最后,用金色的小銅片點綴其間,閃閃發(fā)光,耀眼奪目,整個刺繡品類似彩色浮雕,精美絕倫。
他留人的火絨土布
永勝他留人(彝族支系)編織的火絨土布,是迄今踏破鐵鞋難覓的,真正稱得上名符其實的土布。 這種火絨土布的歷史,幾乎和鉆木取火一樣久遠。據(jù)民族學家考證:火絨系一種野生“火草”背面的絨棉,人們將新鮮的火草從山上采摘回來后,趁潮將“火草”背面的絨棉撕下來,這種一條條的火絨曬干后,捻成團附捏在一種打火石上,再用鐵制的“火鐮”輕輕一劃,飛濺的火星便能將火絨引燃。
在永勝解放初期的他留男子和家庭主婦中,吸煙取火都是用這種方式。 而他留人在發(fā)現(xiàn)了“火絨”取火之后,又進一步發(fā)明“腰織機”,將一條條火絨捻成線,紡成布,縫成毯、衣、挎包、裙、褲等。直到今天,勤勞聰慧的他留人,仍然在一年一度的“火草節(jié)”里,成群地上山采摘火草,回來在火塘邊一條條地撕下火絨,順手捻成一根根火絨線…… 用火絨布做成的衣褲裙毯十分柔軟保暖。在當?shù)兀朔Q火絨對襟衣為“火汗褡”、火絨毯為“火龍?zhí)骸钡?。火絨土布如今已成為貴重之物,在當?shù)厥悄谢榕薜亩ㄓH信物,在外來者是難得買到的奇貨。
苗族刺繡
刺繡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很多作品都具有技術高超,造型奇特,想象豐富,色調(diào)強烈,風格古樸的特點。刺繡針法很多,有平繡、凸繡、辮繡、堆花、縐繡、纏繡等十多種,都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如各地流行的平繡,著重于圖案布局的美觀勻稱,色調(diào)分明,給人以明顯的物感。凸繡,流行于臺黔東南凱里、臺江部份地區(qū),它是用多層次的針法,使圖象具有立體造型,并通過不同的色調(diào),再突出圖象的層次,使立體感更加強烈。辮繡,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帶才有,其方法是將若干根色線編成“辮子”,按設計圖案平輔于布上,用絲線釘牢即成。紋理清晰,走向明朗,給人以一種深沉、結實、粗放、豪邁的感受。堆花,也流行于黔東南,其方法是用綾子剪作很多的三角形,再把每個三角的兩角折成帶尾的小三角。然后把它一個個輔于布上,后面的一個壓住前面一個的大半,隨壓隨縫,便成了所需的花鳥圖案
。
苗族錫繡
錫繡苗族女裝被稱為世界苗族服飾一絕, 其端莊古樸的服飾特點至今遺存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武士的甲胄之風, 深受歐洲有關人士喜愛,國外博物館爭相收藏。錫繡在全國僅存于劍河柳富、繞號等地。其特點是以藏青色白織布為載體,用黑、紅、藍、綠四色絲線將金屬錫片,按傳統(tǒng)圖案繡綴于頭巾、上衣、百褶裙和布鞋上,銀白色的錫片縫在藏青色布料上,對比分明,閃光明亮,酷似銀衣。穿戴時配以銀耳環(huán)、銀項圈、銀鎖鏈、銀手鐲,極其華麗高貴,其獨特的匠心深受國內(nèi)外客人賞識。
侗族侗錦
侗錦是侗族人民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品,技藝精絕,色彩艷麗,設色和諧,民族紋樣,奇異變幻,自然天成,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侗錦以其獨特的編織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亮麗和諧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質(zhì)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我國著名的織錦之一,
侗錦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zhàn)國以至漢代。 傳統(tǒng) 的 侗 錦有“素錦”和“彩錦”之分。用黑白棉線織成的稱為“素錦”。用黑白線和彩線交織成花工藝編織的稱為“彩錦”。根據(jù)用途的不同,又可分為:日用錦、壽錦、法錦等。其中,日用錦又分為12種類型,被面、墊毯、衣服料布、頭帕、背帶、蓋布、綁腿等。壽錦專門用于老人死后墊棺。法錦則專門用于祭祀時作為掛單和祭師披掛的法毯等。
黎族黎錦
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歷史已經(jīng)超過3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書上就稱其為“吉貝布”,其紡織技藝領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島因黎錦而成為中國棉紡織業(yè)的發(fā)祥地。黎錦服飾異彩紛呈,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古稱“崖州被”)等,用黎族織錦和單、雙面繡布料制作的黎錦筒裙絢麗多彩,黎族婦女還要在上面鑲嵌上諸如云母片、貝殼片、銀片、琉璃珠,穿上鑲嵌珠寶的筒裙,行動或跳舞時,熠熠生輝。
附幾張圖
資料收集網(wǎng)上
用木棰捶打半干的“亮布”,讓它更平整
愛尼姑娘用簡易古老的織布機織布
岜沙苗族
傣族編織
德昂族傳統(tǒng)織布
鄂倫春婦女在制作狍皮衣服
基諾族織布
黎族編織圍巾
苗族布是擂出來的
彝民制作披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