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書法理論
蔡邕
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董卓專權(quán)時被任為侍御史,官左中朗將。后董卓被誅,被王允所捕,死在獄中。通經(jīng)史、音律、天文、善辭章、工篆、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又傳說他在鴻都門見工匠用堊帚寫字,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飛白書。
欲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今譯)要創(chuàng)作書法,先默坐靜思,隨著心意所到,話不出口,氣息調(diào)勻。精神集中,好象對著皇上一般,那就沒有寫不好的。
(評講)書法創(chuàng)作時既要胸懷瀟散隨意,又要思想高度集中,只有把兩者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才能達到預(yù)期的效果。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今譯)下筆藏鋒收筆回鋒,筆力貫注在字的中間。下筆使用巧力,字的外表就會出現(xiàn)美麗的光彩。所以說:筆勢來時聽其自然不可制止,筆勢去時也宜聽其自然不可阻遏,只有筆軟才會使千奇百怪的用筆效果產(chǎn)生出來。
(評講)藏鋒用筆,字畫就圓渾有力,有了力,字的外表就會顯露光華,這是一定的道理。另外,對于筆勢的來去來說,既要發(fā)揮人工指揮的一面,但也不可遏止出于自然的一面。末了總結(jié)一句,只有用軟的毛筆才能使“奇怪生焉”,可見我國書法與書寫工具的關(guān)系是如何的密切了。
凡落筆結(jié)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今譯)總之落筆結(jié)字,上面的都要覆蓋下面,下面的用來承接上面,使得字形筆勢依次相互映襯,不要使筆勢違背而不相接續(xù)。
(評講)每一個字都是由具體筆畫和偏旁組成的統(tǒng)一整體,從書法角度來看,整個整體中的各局部之間都應(yīng)該是互相關(guān)連,彼此映襯的,否則就會象散沙一盤,那就稱不上是書法了。
衛(wèi)夫人
東晉女書法家。姓衛(wèi)名鑠,字茂漪。書法師鐘繇,妙傳其法。唐人評她的書法:“衛(wèi)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今譯)落筆點、畫、捺、曲折,都必須用全身的全身的力量來運筆。初學先寫大字,不能寫小字。善于賞鑒字的精神的人不摹寫字的外形,善于摹寫字的外形的人不一定領(lǐng)會字的精神。善于運用筆力的人字多骨,不善于運用筆力的人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做筋書,多肉而少骨的叫做墨豬。力多筋足的字佳,沒力沒筋的字差。寫字的人應(yīng)該一一根據(jù)具體情況掌握關(guān)鍵而運用它。
(評講)這段說下筆書寫及用筆要點,言詞雖簡,但卻對于后世書學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早年從衛(wèi)夫人學書,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鐘繇,一變漢、魏以來的質(zhì)樸書風,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今體。。他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草書濃纖折衷,千變?nèi)f化,純出自然。人稱“書圣”。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yù)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今譯)要想創(chuàng)作書法,先濃磨墨,集中思想靜靜思考,預(yù)先構(gòu)思字形大小、俯仰、平直、振動,使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再寫。如果平直相似,樣子象算籌,上下方整,便稱不上是書法,僅僅只是得到了一些字的點畫罷了。
(評講)這里第一層次是說創(chuàng)作前的思想準備,也就是所說的“意在筆前”。第二層次是說書法家要有參差的變化美,若“狀如算子”,那就“便不是書”了。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jié)思成矣。
(今譯)大凡作書,貴在沉靜,使意在筆前,字居心后,在沒有創(chuàng)作之前,就已經(jīng)構(gòu)思就緒了。
(評講)這里重復(fù)了《題衛(wèi)夫人》所說的“意在筆前”這句話,但如果要真正做到創(chuàng)作時的“意在筆前”,也就是胸有成竹的話,那就非得“貴乎沉靜”不可了。
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
(今譯)每當作書,在用筆速度上要有遲有急,用筆曲直上要有曲有直,藏鋒露鋒上要有藏有露,提按起伏上要有起有伏,這樣才能稱為書法。如果用直筆快速寫成牽裹的線條,這暫時看上去象書法,長久觀賞就會感到?jīng)]有動人的媚力。
(評講)這段講書法上相反相成的道理,極為精彩。所說遲急、曲直、藏出、起伏,雖則兩兩相對,卻又交相為用。只有這樣,才能造成書法上奇變百出、玩味不盡的美。否則“筆直急牽裹”,便會使人感到索然無味,也就稱不上算是書法了。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chuàng)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shù)也。
(今譯)開始臨寫的時候,不可一下子便窮盡帖上字跡的形勢。第一遍先把字寫端正,第二遍少許得了點帖上字跡的形勢,第三遍稍微寫得有點象帖了,第四遍再把遒麗滋潤加到字上,第五遍兼加抽毫出入。如果臨寫生澀,不可便停下來,兩行三行,始學臨寫只求寫得滑利挺健,不能夠只計算臨了幾遍。
(評講)臨帖要循序漸進,并且每一次或每一階段的臨寫都要有所側(cè)重。這里所說的臨帖方法,有階段,有層次,進程合理,值得借鑒。
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橫則正,如孤舟之橫江渚,豎則直,如春筍之抽寒谷。
(今譯)大字約束它貴寫得小,小字舒展它貴寫得大,這樣就自然寬緊得所,不失字的所宜了。橫畫要寫得正,象孤舟橫臥在江渚邊;豎畫要寫得直,象春筍抽生在寒谷里。
(評講)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陽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guān)”,就是一例。因此學者盡不可必拘泥固執(zhí)的。
夫?qū)W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不宜傷密,密則似疴瘵纏身;復(fù)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
(今譯)學書作字的根本,一定要遵守正確的法則。字的形勢上寬下狹;不應(yīng)當傷于密,密了就象癆病纏身;又不應(yīng)當傷于疏,疏了就象浸在水里的禽鳥;不應(yīng)當傷于長,長了就象死蛇掛在樹上;不應(yīng)當傷于短,短了就象踏死的癩蛤蟆。
(評講)本文說“作字之體,須遵正法,”然而所舉例子卻全是學書的弊端,但舉反可以知正,“不宜”什么的反面不就是應(yīng)當怎么樣嗎?這又要我們善于體會了。
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jié),如壯士之折一肱。
(今譯)如果寫得一點失卻位置,就好比美人壞了一只眼睛;一畫失于恰當,好比壯士斷了一只胳膊。
(評講)這里是說每一具體點畫的重要性,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那么任你整個字,以致于整篇布局再好,也會是美中不足的。
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
(今譯)陽剛之氣明則輝煌的骨架挺立,陰柔之氣充則風華神韻產(chǎn)生。
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nèi)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
(今譯)力足就豐潤,勢疾則凝澀;用筆緊則勁利,結(jié)體險則峻拔;字內(nèi)貴盈滿,字外貴虛和。提筆處不單只提,按筆處不單只按。)[后兩句謂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
王僧虔
南朝齊書法家。王羲之四世孫。善音律,工正、行書。據(jù)《南史》記載,齊高帝曾經(jīng)和王僧虔賭書幽魂 帝曰:“誰為第一?”僧虔對曰:“臣書人臣中第一,陛下書帝王中第一。”帝笑曰:“卿真會說話,既不失于自信,又不得罪人,真可謂善自謀矣。”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
(今譯)書法的神妙道理,神彩為上,形質(zhì)其次,神彩和形質(zhì)兩者兼善的方才可以說是直接古人了。
(評講)作書不僅要有美觀的外形,并且要有精神的內(nèi)蘊。這兩者雖說是對立的統(tǒng)一體,而卻是以內(nèi)在的精神為主導(dǎo)的。
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fā)死生。
(今譯)畫粗不感到重濁,畫細不感到輕飄。向背起于纖微,死生別于毫發(fā)。
歐陽詢
唐初書法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書法學二王而有所變化,于平正中見險絕,“森森焉若武庫矛戟”人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大書家。
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細緩紲徐收,梯不虛發(fā),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
(今譯)那用筆的體會,必定要深入地探索領(lǐng)會,裁奪把握,緩行慢收,筆不虛發(fā),落紙必有緣由。來去上下,悠閑妙美。
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崛吻而 ,麗則綺靡而清遒。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來往,宛轉(zhuǎn)兮似獸伏龍游。
(今譯)用筆剛的象鐵畫,用筆媚的如銀鉤;用筆壯則高聳而峻立。用筆麗則柔美而清勁。好似枯松的橫臥高山,巨石的躺跨巨溝;和鸞鳳的鼓翅而舞,鴛鴦的沉浮于水一樣。飄忽隱約得好比神仙來往,委宛轉(zhuǎn)折得恰似獸伏龍游。
唐太宗
唐太宗(599--646),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在位多政績,史稱“貞觀之治”。書法工楷、草、飛白書,并極推崇王羲之書法。他所寫的《晉祠銘》開創(chuàng)了以行書勒碑的先例。
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
(今譯)要創(chuàng)作書法的時候,應(yīng)當目不旁視耳不旁聽,斷絕思慮集中思想。心正氣和,字就合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就傾斜;志氣不和,字就必定傾倒。
(評講)本段敘說作書時要集中思想,絕慮凝神,才能“契于玄妙”,否則便會出現(xiàn)種種謬誤,不入正道的。
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今譯)看他書法點畫的精到,剪裁成功的神妙,有如煙飛露結(jié),形似斷而還連;鳳翔龍盤,勢如斜而返正。賞玩它不感到厭倦,觀覽它摸不到端倪。
孫過庭
唐武則天垂拱年間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字虔禮,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人,官率府錄事參軍。工持草書,傳王羲之一脈,米芾稱“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左右”。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蛑厝舯涝?,或輕如蟬翼。導(dǎo)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今譯)看那懸針垂露的變異,奔雷墜石的雄奇,鴻飛獸散的情姿,鸞舞蛇驚的度態(tài),斷岸危峰的氣勢,臨危憑枯的形狀。有的重得象層云的崩飛,有的輕得象知了的翅翼。筆勢導(dǎo)開來就象泉水的流注,頓下去就象山岳的安穩(wěn)。纖細得好似新月的升起在天邊,灑落得一如星輝的錯列在銀河。書法的神妙形象就和自然界各種美妙的存在一樣,不是單靠用力苦練所能成功的。達到了這一境界,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智慧技巧都趨上乘,心思手腕雙雙暢達了。筆不妄動,落紙必有道理。
(評講)這里作者用了好多生動的形象比喻來比擬鐘、張、二王書法的曼妙境象的獲得,不能排除對自然界所產(chǎn)生的一切生動形象的師法,如果一味關(guān)在門里“力運”,那是很難成功的。
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zhì),使轉(zhuǎn)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草乖使轉(zhuǎn),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今譯)草書不兼楷法,容易失去嚴密的法度;楷書不通草法,實在稱不上是好墨跡??瑫渣c畫為形體構(gòu)成,使轉(zhuǎn)為情性表露;草書以點畫為情性表露使轉(zhuǎn)為形體構(gòu)成。草書寫不好使轉(zhuǎn),字便不成樣子;楷書點畫缺工夫,還可書寫成文。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wù)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
(今譯)篆書崇尚婉轉(zhuǎn)而圓通,隸書要求精巧而縝密,草書貴在流動而暢快,章草書務(wù)必備法而便易。然后用風神來使它清雋,用妍潤來使它溫潤,用枯勁來使它振作,用閑雅來使它平和。所以書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作者的性格脾氣,披露作者的思想感情。
(評講)這段文字的“篆尚婉而通”起四句,將各種不同的書體的特殊性很精要地概括了出來。明代楊縝《墨池鎖錄》說:“此四決者,可謂‘鯨吞海水盡,落出珊瑚枝’矣。”后半段“然后凜之以風神”幾句,則說的是對各種不同書體的共同要求。“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兩句,清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矣。”“筆墨性情,皆以其人性情為本。”說明書法藝術(shù)也和其他藝術(shù)一樣,表現(xiàn)和寄托了作者的胸襟和感情,并從而產(chǎn)生出各種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形成了我國書法史上極為燦爛的百花爭艷的局面。
涉樂方笑,言哀已嘆。
(今譯)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
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guī)矩暗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今譯)用心不厭其精,運筆不忘其熟。如果運用窮盡于精熟,規(guī)矩熟諳于胸襟,那就自然從容回旋,意在筆先,瀟灑流暢,翰墨超逸而神采飛動了。
(評講)要使書法創(chuàng)作進入“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理想天國,那就不能忘了“心不厭精”的“規(guī)矩暗于胸中”和“運用盡于精熟”。平時人們常說“得心應(yīng)手”,也就是說既要得之于心,又要應(yīng)之于手,心手相應(yīng),缺一不可。如果有得于心,不應(yīng)于手,或者運用精熟,心無妙想,都是不能趨于書法圓滿境界的。
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今譯)至于象初學分行布白的,只要求平正;既掌握了平正,務(wù)必要追求險絕;既掌握了險絕,又回到平正中來。最初達不到一定的藝術(shù)要求,中間階段又寫得過了頭,最后才融會貫通。融會貫通之時,人和書法都老到了。
(評講)學習書法有“三時”,這最后階段所說的“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已是爐火純青“人書俱老”了,其所達到的是寓神奇于平淡的深一層的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與初學分布時的“但求平正”是有著本質(zhì)上的差別的。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guī)矩,戒不活與滯;終能成熟,戒狂怪與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開闔長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與滯,如土塑木雕,不說不笑,板定固窒,無生氣矣??窆峙c俗,如醉酒巫風,兒村漢,胡行亂語,顛仆丑陋矣。”
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tài)于豪端,合情調(diào)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
(今譯)一個點可以成就一個字的規(guī)模,一個字可以定下整幅篇章的準則。相違卻不相犯,相和卻不一樣。留筆不經(jīng)常遲,行筆不經(jīng)???,帶些燥筆方見滋潤,拿些濃墨成就蒼枯。泯沒規(guī)矩在方圓當中,跳出鉤繩的曲直作用。忽地顯示忽地隱跡,好似行動好似靜止。窮盡變態(tài)在筆尖,融合情調(diào)到紙上。得心應(yīng)手,忘了法度。
(評講)本段從點畫形態(tài)、運筆速度及用墨方法等方面來說書法藝術(shù)中相反適足以相成的道理。關(guān)于用墨的要點,唐歐陽詢曾經(jīng)說過“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宋姜也在《續(xù)書譜》里說到“行草要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都是要言不繁,對實際富有指導(dǎo)意義。末了本段又指出“窮變態(tài)、”“合情調(diào)”,在技法嫻熟的基礎(chǔ)上擇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遺產(chǎn)融合新機,可使作品跳出古人藩籬,另辟新機。
韓方明
唐德宗貞元年間書法家。生平事跡不詳,字跡也不傳于世。他在《授筆要說》中曾自述說:“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受法于東海徐公鑄,十七年受法于清河崔公 ,由來遠矣。”
夫執(zhí)筆在乎便穩(wěn),用筆在乎輕健。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故每點畫須依筆法,然始稱書,乃同古人之跡,所為合于作者也。
(今譯)執(zhí)筆在于便和穩(wěn),用筆在于輕和健。所以輕就必須沉著,便就必須遲澀,是說的要藏鋒??!如果行筆不澀則險勁的姿態(tài)沒法產(chǎn)生,太流利了又會造成浮滑;一浮滑則字就俗了。所以寫每一個點畫都一定要按照筆法,這樣才能稱得上是書法,然后才能與古人的書跡媲美,能做到這樣,就符合一個書法作者的要求了。
(評講)這段是說書法用筆相反相成的道理,如用筆“輕”不要忘了“沉”,用筆“便”不要忘了“澀”,否則只顧一頭,如“太流則便成浮滑”,就會導(dǎo)致失敗。
蘇軾
蘇軾,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第二子。官至翰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為人心胸曠達,雖在仕途上屢遭貶謫,幾經(jīng)升沉,但卻能隨遇而安,處之泰然。他才氣橫溢,詩文書畫俱為一代宗匠。書法上,以天真爛漫著稱。
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大字難于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
(今譯)大凡社會上所看重的,必定看重事物中難以做到的??瑫y在飄揚,草書難在莊重,大字難在結(jié)構(gòu)緊密而沒有空隙,小字難在結(jié)字寬綽而有余地。
(評講)這是蘇軾極為著名的一段論書題跋,文中充滿了辯證思想。因為楷書端正,所以難在飄揚;草書飛動,所以難在莊重;大字寬綽,所以難在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結(jié)密,所以通讀在寬綽而有余。所舉楷書、草書、大字、小字,兩兩相對。舉所難則所貴可知矣。
黃庭堅: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他出于蘇軾門下而又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擅長行、草書,初以周越為師,后來又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并受到楊凝式的一定影響,《瘞鶴銘》的用筆圓實則更使他浸淫久之得力不少。他的字用筆渾圓縱肆,結(jié)體縱橫奇倔,風韻妍媚,自成風格。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今譯)學習書法經(jīng)常臨摹,可以得到形體上的相似。關(guān)鍵是多拿古代書法仔細觀看,使之入神,方才能夠探索到帖中奧妙的地方。只有用心不分散,才是達到出神入化境地的重要途徑。)
心能轉(zhuǎn)腕,手能轉(zhuǎn)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今譯)心能夠指揮手腕,手能夠指揮筆,寫出來的字就會稱心如意。古代人精通書法沒有其他奇異的決竅,只是能夠用筆罷了。
(評講)寫字要眼高手高,也就是說要眼界高、技法熟,才能“書字便如人意。”否則眼高手低、眼低手低就不會“如人意”了。但又有人會問,如果是眼低手高,即眼界低、技法熟,會不會“如人意”呢?我的回答是,這訓人最多也只不過是個寫字匠罷了,要“如”,就如他的“意”吧!在藝術(shù)上是必定站不住腳的。
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今譯)草書奧妙的地方,必須讓學習書法的人自己去體會掌握,但這要學得時間長了才會知道其中的道理。池水盡墨退筆成冢的勤苦,不是傳說者虛構(gòu)出來的。
(評講)古代有人曾經(jīng)請教學者董遇怎么讀書,董遇回答了這么兩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多讀熟能生巧,自然會體會書中的義理的。黃庭堅在這里對學習草書提出了“學久乃能知之”,并以“墨池筆冢”為例,說的也無非就是這個道理。
凡書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梳妝,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tài)也。
(今譯)大凡書法要拙樸的本色多于人工的巧飾。當今年輕人寫字,好比新娘子梳妝,百般打扮,到底沒有象烈士女子那一種本色的風姿??!
(評講)寫字要有一段天然的風韻,不能“百種點綴”,否則便會舍本逐末,墮入魔道。
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yī)也。
(今譯)學習書法要心中有道義,又要用圣人和先哲的學問來擴充自己,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可貴。士大夫處世做人可以有多種作為,但不可以俗,一俗就不可以醫(yī)了。
(評講)這段文字特別重要,雖然看起來講的是一些書法之外的東西,其實卻對書法關(guān)系至密。因為說到底,書法是表現(xiàn)個性人格的,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修養(yǎng),他的書法才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所謂“書如其人”,學習書法的人只有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徹底改變自己的氣質(zhì),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今譯)古人學習書法不全是臨摹,把古人書法張掛在墻壁上,看得入神著了迷,這樣落筆時才會隨著作書者的要求表現(xiàn)出來。
學書既成,且養(yǎng)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楷式。
(今譯)書法學成之后,并且要加強心中的修養(yǎng)使得沒有俗氣,然后才可以作書給人看成為楷模。
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如左規(guī)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閑淡,乃入微耳。
(今譯)寫楷書法要象快馬沖進陣地,寫草書法要左右都規(guī)矩,此正是古人高妙的地方??!寫字雖然好壞在于人的功力,但要妙一定在于年老腕底有力,心意閑適淡泊,這樣的人才能進入書法的微妙境界。
(評講)楷書容易寫得呆板,所以“欲如快馬入陣”草書容易寫得出格,所以“欲左規(guī)右矩”。其目的就是為了糾偏,是符合辯證法的。
米芾
米芾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屬湖北),后定居潤洲(今江蘇鎮(zhèn)江)。宋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舉止顛狂,所以人們又稱為“米顛”。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喜收藏名跡。行、草書綜合各家之長,尤得力于王獻之,用筆俊邁,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
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
(今譯)我寫小字行書,好像大字,只有寫在家藏真跡跋尾上的,有時可以看到,不把這給求書的人。心里既存了古人的筆意,因此隨便落筆,都能自然,極為古雅。壯年沒有能夠成家,人家說我的字為“集古字”,原來是博采眾長,綜合而成的。到老,才開始自成一家,人家見了,不知道學的是誰。
(評講)這條原文可分為兩個層次來講。第一層次是說米芾自己的小字行書寫得“有如大字”的,亦不多見。言外之意是要達到這一水平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層次是說“集古字”。“集古字”是社芾善于學習古人長處的心得之談,也是集古能變的關(guān)鍵所在,否則死守一家,終成“奴書”,是成不了自己面目的。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經(jīng)生祖述,間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見也。
(今譯)大凡寫大字要寫得象小字,小字寫得象大字。褚遂良小字寫得象大字,此后經(jīng)生效法,偶然有達到妙境的。大字寫得象小字的,沒有看到過。
(評講)米芾認為,大字的用筆,要寫得象小字一樣從容,大字的結(jié)體,要寫得象小字一樣結(jié)密;反過來說,也就是小字的用筆,要寫得象大字一樣寬展,小字的結(jié)體,要象大字一樣開張。這完全是辯證法的書法審美觀,是米芾一生精鑒的心得之語,值得我們玩味。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貼乃秀潤生。布置穩(wěn)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tài)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
(今譯)字要有骨骼,肉要裹住筋,筋要藏在肉里,這樣字帖才能生出秀潤來。字的布置要穩(wěn)而不俗,險而不怪,老而不枯,肥而不濕。字的改變形態(tài)貴在形美不貴粗惡,粗惡生怒張,怒張生丑怪;貴在形美不貴做作,做作入于描畫,描畫入于流俗,這些都是字的毛病?。?span lang="EN-US">
(評講)前一層次說字的筋、骨、肉,后一層次說字的“變態(tài)”。這里說說“變態(tài)”。所謂字的“變態(tài)”,就是改變字的形態(tài)。一般認為,在米芾所處的時代,基本上以方塊的楷書為漢字的基本形態(tài)。若要“變態(tài)”,就得在書寫的藝術(shù)處理上,改變這種基本的形態(tài),或把字寫長、寫扁,寫斜,或在字畫的疏密里討生活,把字畫的疏處寫得更疏,密處寫更密。但所要提醒的是,“變態(tài)”的目的是要把字形變得更美,而有意地去求變則又往往會弄巧成拙,走向反面,這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
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刻廢書也。
(今譯)一天不寫字,就感到書思遲鈍,想來古人是一刻也不廢棄書法的??!
(評講)這里米芾自述學書之勤。他兒子米友仁在跋米芾《臨右軍四帖》中也說他父親“所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于幾上,手不釋筆臨學之。夜乃收于不筐,置枕邊乃眠。”可見米芾學書精勤,是他取得成功的生要途徑之一。
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
(今譯)學習書法要獲得其中的樂趣,把其他愛好都忘掉,才能入妙。如果讓其他一種愛好縈纏的話,就寫不精了。
(評講)學習書法要專心致志,用心不雜,才能入妙。這是不言而喻的。但米芾的意思并不是說不要再接觸其他事物了。事實上,終身守住書法,沒有其他愛好的人,恰恰是學不好書法的。
海岳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shù)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 逸韻,蔡襄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fù)問:“卿書何如?”對曰:“臣書刷字。”
(今譯)米芾以書學博士的身分被宋徽宗召見,徽宗問他本朝以書法享名的有好幾個,米芾都根據(jù)他們的情況一一回答說:“蔡京不得筆法,蔡卞得筆法而缺少逸韻,蔡襄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宋徽宗又問:“你的書法怎么樣?”米芾回答道:“我的書法刷字。”
(評講)這段文字很不好講,倒是明代李日華的一段話有見解,他說:“勒字,顏法也;描字,虞永興(世南)法也;畫字,徐委海(浩)法也;刷字,本出飛白之義,言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筆,揮霍迅速,中含枯潤,有天成之妙,右軍法也。隱然凌轢諸老,自占一頭地。”讀之可以加深理解。
趙構(gòu)
南宋的高宗皇帝。初封康王,徽、欽二宗被俘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來南遷楊州,再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在政治上,他始終貫徹投降路線,向金稱臣納貢,割棄淮北;然而在書法上,他卻用力極勤,所得頗深。
昔人自制草書,筆悉用長毫,以利縱舍之便。其為得法,必至于此。
(古人自作草書,筆都是用的長鋒,以有利于放筆寫去之便。他們的草書法,必定在于這一點。)
姜夔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生沒有做過官。一生好學,精通音律,工詩詞書法。在書法上,他運筆遒勁,波瀾老成。
故翟伯壽問于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夫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
(今譯)所以翟伯壽問米芾說:“書法用筆應(yīng)當注意什么?”米芾回答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但這一定要極精極熟,然后才能做到,古人留下來的墨跡,即使是只得到一點一畫的一鱗半爪,但也精彩煥發(fā)和現(xiàn)在人絕不相同,這是因為他們用筆精妙的緣故??!
(評講)古人極重用筆,所以書法與今人迥異。這里,米老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兩語,可謂用筆的度世金針,宜熟練掌握。
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水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今譯)用筆不要太肥,太肥了造型就會惡濁;又不要太瘦,太瘦了造型就會枯槁;不要多露鋒芒,多露了就會意態(tài)不莊重;不要深藏梭角,深藏了就會形體不精神;寫豎畫不要上面大下面小,寫橫畫不要左面高右面低,占地位不要先前多后來少。
(評講)這里都說用筆“不欲”什么什么,我們不難從它的反面看出,避開“不欲”,就是要怎么樣怎么樣??傊?,用筆要愉到好處,不能走向極端,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復(fù)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huán)盤紆,皆以勢為主。
(今譯)大致草書用筆有緩有急,有出鋒,有藏鋒,有承接上字,有映帶下字,忽慢忽快,忽去又收。用筆緩以仿效古法,用筆急以出奇制勝;用出鋒來煥發(fā)字的精神,用藏鋒來包含字的韻味;橫斜曲直,鉤環(huán)盤旋,一切都以氣勢為主。
(評講)草書的用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有速度緩急的不同,有鋒與無鋒的不同,有橫斜曲直的直線條和鉤環(huán)盤紆的曲線條的不同,它們之間交相為用,相互穿插,從而形成草書千姿萬態(tài)的變化。但不管怎樣,總不要忘了“以勢為主”的總則才好。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論。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
(今譯)彎折釵股要使筆畫曲折圓而有力,屋壁漏痕要使筆畫橫直勻而藏鋒,用錐畫沙要使筆畫看不出起收的痕跡,墻壁坼裂要使筆畫看不出布置的巧妙。但都不一定要這樣,筆正了鋒就藏起,筆臥倒鋒就躍出,用筆一起一倒,一暗一明,而神妙的變化就會比這陰陽的交替中產(chǎn)生。經(jīng)常要使筆鋒保持在筆畫的正中,那么筆畫的兩邊就都沒有弊端了。
(評講)用筆如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壁坼,其實都是個“常欲筆鋒在畫中”的問題,所以作者在闡述這四種用筆法的同時,提出了“皆不必若是”的觀點。同時他還認為,用筆只有鋒藏、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的陰陽交替,才能產(chǎn)生“神奇出焉”的效果。無疑,這一得之見是值得重視的。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
(今譯)凡是寫楷書,用墨要干,但也不可太燥。寫行、草書則要求墨燥與墨潤糅合在一起,用潤來取得妍媚,用燥來取得險絕。墨太濃了就會粘滯筆毫,太燥了就會使筆畫干枯,也是不可以不掌握了。
(評講)楷書因為一點一畫左規(guī)右矩地寫,所以用墨要干一些,否則便會化散開來,不好收拾,但也不能太燥,太燥了就會導(dǎo)致筆畫的干枯。寫行、草書則要求不同,宜“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但也不可過濃過燥,不然也要產(chǎn)生弊病的。
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
(今譯)筆要鋒長勁而圓;筆鋒長則含墨量多,可以取其連續(xù)運動書寫,筆鋒勁挺則健而有力度,筆鋒圓則寫出來的字畫妍美。
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 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tài)備具,真有真之態(tài)度,行有行之態(tài)度,草有草之態(tài)度。必須博學,可以兼通。
(今譯)總之以筆法老練為貴,即使行筆少許有些失誤,也可前后輝映。所貴在于肥瘦交錯,血脈連貫,筋骨老健,風神開朗,各種姿態(tài)都具備,正楷有正楷的姿態(tài)風度,行書有行書的姿態(tài)風度,草書有草書的姿態(tài)風度。必須廣泛學習,然后才能夠相互融會貫通。
(評講)書法要以用筆老練為貴,這是總則,但楷、行、草各種書體之間,又各有它們自己的獨具的姿態(tài)和風韻,因此必須在廣泛學習的基礎(chǔ)上,然后才能彼此融會,寫出新意。
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然而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書尤忌橫直分明,橫直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之氣。
(今譯)方和圓兩者,分別是正、草書的體和用??瑫F方,草書貴圓??瑫诜嚼飬⑦M圓的草書在圓里參進方的,這樣才稱得上是妙啊。但是方與圓、直與曲,又不可以完全表露在而上,一定要包含內(nèi)蘊出于自然才好。譬如拿草書來說更加忌諱橫直畫寫得分明,橫直畫多了字就好比堆積木柴,捆扎蘆葦?shù)臉幼?,而沒有一種蕭灑的逸氣了。
(評講)雖說楷書貴方,草書貴圓,但也要彼此方圓相參,出于自然為好。末了“草書尤忌橫直畫分明”一句,決破草書奧妙,宜熟記。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者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今譯)若要字有風險神,一須人品高,二要取法古,三要紙筆好,四要結(jié)體險用筆勁,五要神情高爽,六要墨氣潤澤,七要點畫偏旁向背得當,八要經(jīng)常冒出新意。如果做到這樣,那就自然使得長的字象秀潤端莊的君子,短的字象精明強干的健兒,瘦的字象山林大澤的隱士,肥的字象出身顯貴的公子,勁的字象赳赳武夫,媚的字象娟娟美女,傾斜的字象瑤池醉仙,端正的字象廟堂賢士。
(評講)這里所說的風神,實在是泛指一切佳妙的書法。要書法佳妙,就得有一定主客觀條件的配合,文中所舉八端,我們應(yīng)從人品修養(yǎng),筆墨技巧及碑帖(師法古)紙筆等方面來加以概括,然后才能得其要領(lǐng)。末了點出只要字寫得好,不管長、短、瘦、肥、勁、媚、欹斜、廟楷,是都能進入美的王國的。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后為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務(wù)速,又多失勢。
(今譯)以運筆遲來求取妍媚,運筆速來求險勁。必定先要能夠運筆速,然后再去求取運筆遲。如果平時運筆一向不能快速卻反而要特意去求取遲緩,那就會使字失去神氣;如果一味追求運筆迅速,又常會失卻字的體勢的。
(評講)運筆要能遲能速,遲速結(jié)合,才能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使妍媚與險勁交相輝映。如果不能速而求遲,不能遲而求速,或一味求遲一味求速,都說不上是懂得書法的。
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山谷云:“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豈欺我哉!
(今譯)我曾經(jīng)廣泛觀賞古代著名書跡,沒有不是點畫振迅飛動,好象當場看到他們在揮毫運筆似的。黃山谷說:“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這難道是欺騙人的說話嗎!
(評講)書法要有振動的用筆意趣,字才顯得有韻,這就好比佛家經(jīng)偈之中有關(guān)眼一樣,是一些兒馬虎缺少不得的。
趙孟
元代書畫家。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后裔,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文公,謚文敏。幼聰明,讀書過目成誦。為人才氣英邁,詩文清遠。書法各體俱精,楷、行更為擅長。他書法體格變了三次,起初學宋高宗趙構(gòu),中年取法鐘繇及王羲之、王獻之諸家,晚年學李邕。據(jù)說他字寫得極快,落筆如風雨,一天能寫上一萬個字,但卻點畫到家,法度俱備。
或者議論坡公書太肥,而公卻自云:“短長肥瘦各有度,玉環(huán)飛燕誰敢爭。”又云:“余書如棉裹鐵。”余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nèi)剛,真所謂棉裹鐵也。夫有志于書法者,心力已竭而不能進,見古名書則長一倍。余見此,豈止一倍而已?
(今譯)有人議論蘇東坡寫的字太肥,而蘇東坡卻自己做詩說:“短長肥瘦各有體,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又說:“我的書法如棉裹鐵。”我看這帖,瀟灑縱橫,雖然豐肥然而卻沒有墨豬癡胖的樣子,外柔內(nèi)剛,真是所說的棉裹鐵了。一些有志于書法的人,心力已經(jīng)用盡而不能進步,看到古代名家書跡則進步增長一倍?,F(xiàn)在我看到這帖,難道只僅僅長進一倍嗎?
(評講)蘇軾的字雖然寫得肥,但也象楊貴妃一樣,肥得漂亮。當趙孟 看到蘇軾肥而如棉裹鐵的真跡時,則更是受到很深的啟發(fā),無怪乎他要說出“豈止一倍而已”的話了。
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
(今譯)過去人們得古代刻本幾行,專心而學之,便可稱名當代,又何況《蘭亭序》是王右軍的得意之作,臨學不停,哪里會顧慮不超過別人呢?
(評講)這段文字極為著名。學習古人的關(guān)鍵首先在于專心致志,其次才是好的帖刻。這里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今譯)書法以用筆為上,但結(jié)字也要精到。原來結(jié)字順著時代相傳而變,用筆卻是千古不改的。
(評講)這段說書法的結(jié)字、用筆,極為扼要。
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
(今譯)蘇東坡詩說:“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習《蘭亭序》也這樣。黃太史也說:“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這意味不是學習書法的人是不會知道的。
(評講)學習書法也和做詩一樣,不能只學外表,否則就會連皮毛也學不到的。
解縉
明代學術(shù)家、書法家。字大坤,號春雨,吉水(今屬江西)人。二十歲舉進士,曾因上萬言書批評明太祖,被罷官八年。永樂初任翰林學士時曾主持篡修《永樂大 》,很受成祖重視。他為人議論無所顧忌,為人所忌,后在獄中遇害。他小楷精絕,行、草兼善。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工夫。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鐘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 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才進膳;唐太宗皇帝簡板馬一字,夜半起把燭學《蘭亭記》。大字須藏間架,古人以帚濡水,學書于砌,或書于幾,幾石皆陷。
(學習書法的方法,如果不是老師口傳心授的話,是得不到它的精義的。一定要臨寫古人墨跡,得其布置結(jié)構(gòu),捏破筆管,寫破紙頭,方才有功底。張芝臨池學習書法,池水全部被他染黑了;鐘繇入抱犢山十年,山上的樹木石頭都被他寫黑了;魏國公趙子昂學習書法十年不下樓;康里子山平章每天公事辦完后,寫一千個字才進餐;唐朝的太宗皇帝在馬上以簡板作書帖鉆研書法,半夜起來點著蠟燭學習《蘭亭序》。寫大字要內(nèi)含骨架,古人用帚子蘸水,在階沿石上練字,或者寫在幾案上,幾案和階沿石都寫穿了。)
學書以沉著頓挫為體,以變化牽 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專事一偏,便非到至論。如魯公之沉著,何嘗不嘉?懷素之飛動,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謂魯公不如懷素,是東坡所謂“嘗夢見王右軍腳汗氣”耶?
(學習草書書法以沉著頓挫為本,以變化牽 為用,二者不可缺少一樣。如果專門從事一個偏向,就不是高論。譬如顏魯公的以沉著為本,有什么不好?懷素的以飛動為用,多的是意趣。社會上淺薄的門外漢說顏魯公不及懷素,這就是蘇東坡所說的“曾經(jīng)夢見過王羲之的腳汗氣”嗎?)
且其遺跡偶然之作,枯燥重濕, 淡相間,蓋不經(jīng)意肆筆為之,適符天巧,奇妙出焉。此不可以強為,亦不可以強學,惟日日臨名書,無吝紙筆,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況且鐘繇、王羲之遺跡偶然所寫的,枯的燥的重的濕的,濃淡夾雜,原來是在隨便中放任這管筆寫出來的,這恰好符合天然的工巧,奇妙變化就這樣產(chǎn)生了。這不可以硬性去做,也不可以硬性去學,只有天天臨寫古人名跡,不要吝嗇紙筆,侍到工夫成熟,時間一長就自然了。)
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忽然貫通焉,忘情筆墨之間,和調(diào)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間。體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為能學書之至爾。
(看看越接近古人而越不接近,越要達到而越達不到,仔細地研究它,反復(fù)地琢磨它。學習書法雖說已經(jīng)很精到了,但還要進一步的精益求精,等到一旦忽然融會貫通了其中的要妙,要寫字的時候忘情于筆墨之間,通調(diào)了心和手的作用,不感到客觀外物與主觀自我之間的區(qū)別,達到了合乎自然生成書法的境界,然后才能說是到了學習書法的頂峰啊?。?span lang="EN-US">
董其昌
明代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別署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禮部尚書。在書法上初學顏真卿,后改學虞世南,又覺唐書不及魏、晉,轉(zhuǎn)學鐘繇、王羲之。自謂于率易中得秀色。
米海岳書“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然須結(jié)字得勢。海岳自謂“集古字”,蓋于結(jié)字最得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今譯)米芾論書法曾經(jīng)說過“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話,這八個字真是揭示書法用筆精粹的“真言”,是具有無上神效的“無等等咒”。但也必須在結(jié)字上得體勢。米芾自已稱自己的字為取古人各家長處,合而成之的“集古字”。原因是在結(jié)字上最留心下功夫,只是等到他的晚年,方才開始出新意的。
(評講)這段文字闡述用筆真言,但用筆不能脫離結(jié)構(gòu),所以亦“須結(jié)字得勢”,只有兩者緊密結(jié)合,才能“自出新意。”
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均,且如一字之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
(今譯)作書最忌的是結(jié)構(gòu)位置等勻,譬如說在一個字結(jié)構(gòu)的內(nèi)部,一定要有收有放,有精神相呼應(yīng)的地方。
(評講)在字的結(jié)構(gòu)內(nèi)部,要注意局部的收放和呼應(yīng),“位置等勻”的平均分配,是配不上書法藝術(shù)的。
余嘗題永師《千文》后曰:“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jié),不可信筆。后代人作書,皆信筆耳。”“信筆”兩字,最當玩味。吾所云須懸腕,須正鋒者,皆為破信筆之病也。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
(今譯)我曾經(jīng)在智永禪師《千字文》后面題跋說:“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jié),不可信筆,后代人作書,皆信筆耳。”“信筆”兩個字,最應(yīng)當體會。我所說的一定要懸腕,一定要正鋒的原因是,都是為了破除信筆的毛病。蘇東坡寫字筆都落得很重,米芾稱他為“畫字,”這是說他的字有“信筆”的地方?。?span lang="EN-US">
(評講)作書提得筆起,起、結(jié)分明,不可“信筆”。為了破除“信筆”的弊端,董其昌還提出了“須懸腕,須正鋒”的辦法,可作參考。
筆畫中須直,不得輕易偏軟。
(今譯)筆畫中間部分一定要直,不能隨便偏向一側(cè)或軟弱無力。
(評講)筆畫中間部分一定要直,這是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學者不要隨意放過。
作書最要泯沒棱痕,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東坡詩論書法云:“天真爛漫是吾師。”此一句丹髓也。
(今譯)作書最要緊的是消除用筆棱角,不使筆筆在紙頭絹素上形成刻板的樣子。蘇東坡詩論書法說:“天真爛漫是吾師。”這一句是最關(guān)緊要的。
(評講)作書用筆要泯沒棱痕,否則便會板刻而少風韻,這在書法上是很犯忌的,學者一定要注意克服。
顏平原屋漏痕、折釵股,謂欲藏鋒。后人遂以墨豬當之,皆成偃筆,癡人前不得說夢。欲知屋漏痕、折釵股,于圓熟求之,未可朝執(zhí)筆而暮合轍也。
(顏真卿指出的“屋漏痕”、“折釵股”,說的是要藏鋒。后人于是就把臃腫的用筆來適合這個藏鋒的要求,所以就成變成了平臥的“偃筆”,這真應(yīng)了“癡人前不得說夢”這句話。要知道“屋漏痕”、“折釵股”,只有在用筆圓熟的基礎(chǔ)上才能求得,不能夠早上學執(zhí)筆而晚上就符合規(guī)矩要求了。)
古人神氣淋漓翰墨間,妙處在隨意所如,自成體勢。故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書。
古人神氣淋漓酣暢地顯現(xiàn)在筆墨之中,其高妙之處往往在于隨著自己的心意所到,自然就形成了字的體格局勢。故意做作著去寫的人,就會把字寫得象算籌似的,這就算不上是書法了。
書家好觀《閣帖》,此正是病。蓋王著輩絕不識晉、唐人筆意,專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癡能會其趣耳。今當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隱居、大令帖幾種為宗,余俱不必學。
(今譯)書法家們喜歡看《淳化閣帖》,這正是他們的毛病。原來王著等人一點兒也不懂得晉、唐人的筆意,只一北京電視臺心思地求他們的形跡,所以多的只是“正局”。字要奇異峻蕩,風流瀟灑,經(jīng)常顯現(xiàn)出新的風致來,把奇變當作正規(guī),不專主那老的一套,這是趙孟 所沒有夢見到的,只有米芾能體會其中的妙趣罷了?,F(xiàn)在當把王僧虔、王徽之、陶弘景、王獻之等人的帖幾種作為學習對象,其他的都不必去學。
()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
(今譯)字的巧妙之處在于用筆,更加在于用墨,但如果不是多多看到古人真跡的話,是不能夠和他說這決竅的。
(評講)古人用墨確實很有講究,這一點,只有真正多看古人墨跡才能明白,珂羅版印刷是表示不出來的,當然,刻本就更不在話下了。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
(今譯)用墨一定要讓它滋潤,不可讓它枯燥,尤其忌諱肥厚臃腫---肥厚臃腫就成了大惡道了。
(評講)這里所說用墨宜忌,是指一般的常規(guī),而這些常規(guī)目前書家也已經(jīng)有所突破,但對初學者來說,還是以遵循為好。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今譯)古人論書把布局當作一件大事,所說的就是“行間茂密”了。我看到米芾小楷,寫的是《西園雅集圖記》,是寫在細絹制成的團扇上的,那一行行寫得象弓弦一樣筆直。這一定不是有其他辦法,只是平時留心布局罷了。王羲之《蘭亭敘》布局為古今第一,帖上的字都彼此關(guān)連著寫出,這就是《蘭亭敘》所以稱神品的道理。
(評講)這里舉米芾小楷《西園雅集圖記》和王羲之的《蘭亭序》來說明書法布局的要點,學者用這去求行間茂密,就比較形象了。
晉、唐人結(jié)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guān)要。
(晉、唐人書法的結(jié)字,要一一摘錄出來,時常觀摹取法,這是最要緊的。)
以平原《爭座位帖》求蘇、米,方知其變,宋人無不寫《爭座位帖》也。
(今譯)從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來探究蘇軾、米芾的書法,方才知道他們從《爭座位帖》變化出來,宋朝人學書法沒有不寫《爭座位帖》的。
(評講)指示宋朝書家的胎息由來,要言不繁。
晉、宋從書但以風流勝,不為無法,而妙處不在法,至唐人始專以法為蹊徑,而盡態(tài)極妍矣。
(今譯)晉、宋時人的書法只以風流取勝,不是沒有法則,然而妙處卻不在法上,到唐朝時人才開始專門把法作門徑,這才窮盡姿態(tài),極度妍媚了。)
(評講)晉、宋人書法與唐不同,這里指出兩者差異,有利于學者把握區(qū)分。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今譯)觀摹法帖好比一下子碰上不平凡的人,不必看他的耳目手足頭面等形貌,而應(yīng)當看到他的舉止行動表情言談,精神流露的地方,這就是《莊子》一書所說的眼睛看到而道理就在那里了。
(評講)人們讀帖大致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只看帖的外貌,一種是遺貌取神,一種是形神兼顧。第一種自然不可取,第二種深了一層,就是這里董其昌所說的,但不顧其形,亦未免言之太過。因此讀帖的最好方法,我看還是形神兼顧為要。
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斷截之意,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細參《玉潤帖》,思過半矣。
(今譯)書法雖然以藏鋒為貴,但不能夠把用筆模糊不清當作藏鋒,必須有用筆象太阿利劍割截砍斷物品一般干凈利落的意趣。大致以勁利取氣勢,以虛和取韻味,這就是顏真卿所說的用筆象用印印在泥地里,象用錐劃在沙灘上啊。仔細體會《玉潤帖》筆意,想到的就超過一半以上了。
(評講)這段文字述說不得以模糊混充藏鋒,而藏鋒的要求應(yīng)該是象印按在泥上一樣的清晰厚實,象錐劃在沙灘上一般的堅勁圓渾,雖然不見起止痕跡,但其用筆交待卻是很清楚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