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每個人一生會經(jīng)歷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發(fā)現(xiàn)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情依舊是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明知道有些事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如果把上面這段話放在發(fā)展心理學中,也依然能巧妙銜接,那么這樣的話,人這一生的三次成長,其實每一次都是在破自戀。
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有一種叫做全能自戀的感覺,即“我一動念頭,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來運轉”,我就是世界的中心。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小嬰兒剛出生時,都活在全能自戀中。他們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是不分你我的,或者說,他只有“我”的概念,只要他想吃奶,就馬上有媽媽的乳房出現(xiàn),只要他一不舒服,媽媽就會立即給他創(chuàng)造最佳的休息環(huán)境,總之他的想法,甚至意念,因為最初的原始母性,都能被母親很好的感知,幫他實現(xiàn)。
大概在生命最初的六個月之后,這種最初的原始母性將變得弱化,嬰兒的全能自戀將被逐漸打破,他開始意識到媽媽和自己是獨立的存在,自己的意愿并不會都得到實現(xiàn),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他開始嘗試從自我中心的一元世界里走出來。
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很好的打破全能自戀,走出成長的第一步,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見一些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人就是任然處在全能自戀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逐漸發(fā)展出虛假自戀。所謂虛假自戀就是依照外在的、客觀的現(xiàn)實條件評價自己,這樣的心理依賴于我們生活環(huán)境中的評價方式而形成,比如,小時候我們按照父母的要求聽話,他們就會夸贊我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我們在學校里考了好成績,老師就會給我們獎勵,認為我們是好學生。這些外在的評價是我們做事的準則,做到了我們就體驗到快樂和榮耀,沒有做到,我們就會體驗到悲傷和內(nèi)疚。
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進一步增長,周圍環(huán)境也變得更加復雜。幼兒園,老師給每一位小朋友都發(fā)獎勵、都貼小紅花,等到我們進入小學、初中,老師就只給學習好的、表現(xiàn)好的同學發(fā)獎品,因為資源的有限性,我們開始體驗到“挫敗”,于是我們的虛假自戀開始被打破,我們開始意識到有時候做出了努力,有些事情還是會失敗,還是拿不到“獎勵”。
當然一些沒有打破虛假自戀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在少數(shù),一些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好面子,甚至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就是一直處于虛假自戀中,因為這些人不接受自己的“挫敗”事實,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完全依賴于外在的條件。
實體自戀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自戀,所謂實體自戀就是傾向性地認為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對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征,然而客觀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總是好的、對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只是我們的一種錯覺,然而也是在這種錯覺的支持下,讓我們才會去拼搏、去努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勢必會懂得敬畏,減弱紛爭之心。我們會認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于是我們開始承認自己不足,接受了別人的優(yōu)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實體自戀被進一步打破,我們獲得了第三次成長。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打破實體自戀的人比比皆是,因為實體自戀是年輕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特征,是生命的一種力量來源,它促使著我們變得更好,它就如同一股不服輸?shù)膭乓粯?,在年輕人的身上竄動。但是按照生理心理學的規(guī)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實體自戀還是會被打破,不得不說成長這件事不由得你,它是一個身心交互的自然過程。
羅振宇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打破,又重建的過程。那么在自戀外殼下的我們,伴隨著成長就必須勇于承認自戀,打破自戀,因為只有從內(nèi)打破才是破殼而出的生命,愿我們都能破自戀,得成長,活出最好的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