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 研 報 告
蔣守渭(指導) 鄧中裕(指導)
呂娜 羅丹吟 吳國鑒 章彩鳳韓彪 石宇欽 楊欽欽 呂曼
摘要:新昌調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是在新昌這片沃土之上開出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引起各界關注。然而幾年過去,外界眼中光環(huán)籠罩下的調腔如今保護的如何、發(fā)展如何,這都是人們關心的。借此,我們課題組深入新昌本地展開了調查,就調腔的基本情況作進一步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以此引起有關部門關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昌調腔
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5月,新昌調腔被批準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5月,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從先民們那里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無不寄托著勞動人民的情感追求,無不體現了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文化創(chuàng)造。然而,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沖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變,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從不曾須臾分開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傳統(tǒng),正在迅速地離我們而去。不少巧奪天工的傳統(tǒng)技藝后繼乏人,許多千姿百態(tài)的民俗事象瀕臨消失,我們的文化生態(tài)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面臨岌岌可危的境況。與此同時,我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深切地感悟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的文脈得以延續(xù),讓人們的精神家園不遭毀損,是如此的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因而“申遺”成功后,對她的培養(yǎng)、保護及傳承到底如何,一直是人們關心的。正因如此,課題組帶著一些期望、遐想以及疑問就以上問題進行實地調查。
二、新昌調腔簡介及現狀
新昌縣位于浙江省東部,風光秀麗,山水奇絕,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邃豐厚,自東晉以來就享有盛名。名人高士,或隱或游,歷代綿延不絕;新昌的靈山秀水也被賦予了佛、儒、道、茶、石、隱逸、唐詩等多種文化內涵,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新昌調腔就是在這片沃土之上開出的一朵奇葩。
新昌調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又名掉腔、紹興高調、新昌高腔,原以紹興、新昌為中心,流布于紹興、臺州舊府所屬各縣及寧波、金華、蕭山、舟山、溫州等地。關于它的源流,有人認為是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余姚腔的遺音,也有人認為出自弋陽腔或受弋陽腔影響??傊?,調腔的源流甚古。從現今保留的劇目來看,有出自目連戲的《救母記》等,有出自南戲的《荊釵記》、《白兔記》、《琵琶記》、《殺狗記》等,有出自元雜劇的《北西廂》、《漢宮秋》、《單刀會》。從現今保留的三百六十余只曲牌來看,其中有【風入松】、【急三槍】兩只曲牌,簡稱【風槍】,其曲牌聯(lián)綴形式別具一格。此外,新昌調腔的演唱風格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是“干唱”、“幫腔”和“疊板”。它那“不托絲竹,以板助節(jié);鑼鼓幫扶,后場(樂隊)幫接”的老南戲“干唱”形式在其他劇種中比較少見。
“調腔”一詞最早見于明末張岱所著的《陶庵夢憶》,可見形成的時間早在此前。根據書中的記載:調腔早在明崇禎年間以前已在紹興一帶盛行,當時的調腔在藝術上已相當成熟,其道白精煉,表演細膩,并不亞于昆腔,甚至某些地方一超過昆腔。入清之后,調腔在劇目、聲腔及表演上逐步走向民間,表演趨向粗狂強烈、氣勢磅礴,劇目也與表演和聲腔想配合,出現了反映宮廷斗爭和市民生活的時戲??傊髑鍟r期,可謂是調腔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班社眾多,除了職業(yè)的,還有非職業(yè)的,互相競爭,促進了調腔的發(fā)展,使調腔處于一個興盛期。
調腔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還是比較興盛的,后因為比較通俗的公侯將相劇目為主的武班亂彈班日益發(fā)展,其地位逐漸為亂彈班所代替。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藝人處境岌岌可危,紹興調腔蕩然無存,新昌調腔也是奄奄一息、朝不保夕。調腔的衰敗使一些劇目失傳,許多戲僅存幾個折子,一些調腔的絕活及表演特色隨著老藝人于貧病交加中過早去世而失傳。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調腔班已無存,調腔藝人都各自回鄉(xiāng)務農,另謀生路,這個古老的劇種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新中國成立后,新昌調腔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引起了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視,迎來了它的新生。1953年,二十余位老藝人參與的調腔劇目在首屆民間藝術大會串中演出,引起了專家、戲曲界同仁及媒體的關注和重視。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事業(yè)管理局調二十多名新昌調腔老藝人去杭州,內部演出三十五天,采取邊演出、邊錄音、邊整理的方式,搶救了一批調腔曲牌和劇目資料。
1954年成立新藝高腔劇團,為縣屬民間職業(yè)劇團。1957年招辦第一期調腔訓練班,由于當時新昌調腔演員斷層現象嚴重,采取“突擊基本功訓練與搶救繼承劇目相結合”的方式訓練學員。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學員們刻苦學會了古戲十八折、時戲二十余本。調腔劇目、音樂、表演等各方面的技藝得到傳承,辦團條件已成熟。 1959年10月正式成立新昌調腔劇團。1960年招辦第二期調腔訓練班。1963年舉辦第三期調腔訓練班。1972年、1973年舉辦第四期調腔訓練班。1978年舉辦第五期訓練班。1987年舉辦第六期訓練班。2005年5月,新昌調腔被批準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5月,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兩次“申遺”的成功,引起各界關注?,F如今,新昌藝校調腔五年制中專班,在調腔老藝人及社會各界的呼吁下,在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重視下,于2007年9月5日正式開學。本期學員將為調腔劇團注入新鮮血液,是未來的調腔接班人。
三、調腔劇團所處困境及運行過程存在的問題
調腔劇團作為新昌調腔的實踐主體,承擔著保護、傳承以及培養(yǎng)新人的重任,然而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它并沒有想象中的輝煌。此次調研,采取了專訪和座談會兩種形式,對調腔進行了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原以為作為我國古老聲腔之一的調腔,它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韻味,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環(huán),在當地理應頗受重視與追捧。但是調查的結果卻讓我們倍感落寞。
——專訪。新昌調腔劇團的團部設在新昌縣文化中心,沒有外界想象般富麗堂皇,甚至有些許德簡陋,作為當地唯一的調腔劇團,它居然沒有自己獨立的團部!此外,劇團的資料室也十分簡陋,很難想象那些珍貴的孤本及影像資料就放在里面。還有,陳列室里的獎牌已經蒙上了一層灰,并且所謂的陳列室跟儲藏室?guī)捉愃?,讓人的心不由一顫。我們一行人前往調研,團長丁黎鴻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關于調腔,他給我們做了一個粗淺的總體介紹,從他的介紹中我們得知調腔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光環(huán)在外界看來似乎很耀眼,但實際上當地政府對它的重視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另外,如今的調腔劇團面臨著幾個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劇團的進一步發(fā)展:1、資金不足。雖然上級有關部門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一個劇團的良好運作所需的資金數額是較為龐大的,學員的培訓、行頭的添置、各項日常事務的開支,都需要一定數額的資金。資金的不充足就直接增加了劇團繼承古戲、排練新戲的難度。2、技藝的失傳。調腔的一些絕活及表演特色是藝人代代相傳的,隨著一些老藝人的去世,這些技藝就失傳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劇團沒有將這些珍貴的藝術以影像或紙質資料的形式保留下來,這其中也部分涉及到資金的問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3、人才流失。劇團招辦的幾期訓練班培養(yǎng)了不少學員,其中有一部分由于報酬待遇的問題,不得不另謀出路,如第五期訓練班中的舒靜霞,現在是越劇演員,獲梅花獎;第六期訓練班中的蔡浙飛,現在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演員,也小有名氣。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調腔現有的市場太小,它已經遠不如明清時期那般盛行,所以為了發(fā)展,演員選擇了離開。
——座談會。2010年7月18日,課題組在新昌縣茗香閣大雅堂舉行關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昌調腔”和新昌飲食文化的研討會,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邀請到調腔著名編劇潘兆民先生、調腔推廣者石永彬先生、著名演員章華琴女士,幾位老人對調腔事業(yè)的貢獻是相當大的。潘兆民先生對調腔做了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他指出:調腔是很復雜的,至今是個謎,是中國最有研究價值的聲腔之一,是南腔與北調的融合,是最有歷史、最古老的曲調。但是,這樣寶貴的民族財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調腔在當地的影響力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大,與越劇差距之大可想而知。石永彬先生和章華琴女士也指出,調腔的傳承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雖然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更不能進行有效地傳承。我們此前走訪劇團得到的調查結果也在研討會上得到這些當地名人的證實,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當地領導雖對調腔文化也顯重視,但還停留在面上,政策力度還不夠;資金投入不足,這嚴重制約了調腔的挖掘與保護;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不健全,現在主要以老藝人親自教授學生為主,一些臺步、聲腔,是幾近失傳了,而更讓人痛心的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有部分由于經費的問題,轉向其他劇種謀求發(fā)展,使得調腔的前途更加岌岌可危。
四、新昌調腔的保護與傳承方面應對策略
針對新昌調腔的保護和傳承,必須采取非常措施,制定相關規(guī)定,統(tǒng)籌規(guī)劃予以嚴加保護。分為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部分。
靜態(tài)保護、搶救工作主要是將關于調腔的珍貴資料收集、編制起來。包括: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調腔資料整理工作,盡最大努力收集流散于民間的有關調腔的資料,同時,把現保存于縣檔案館的調腔資料做有系統(tǒng)的翻拍,并整理成冊,按規(guī)范入檔;2、把調腔劇目的名段,以及生、旦、凈、末、丑各行當的特色表演錄制成光盤集錦,為調腔留下形象與實體資料;3、健全調腔藝術研究室,組織調腔老藝人與有關專家對調腔的歷史、劇目、聲腔、表演藝術、舞臺美術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挖掘與研究,將研究成果編纂成文,匯編成集,或公開出版,或作內部出版。
動態(tài)保護、搶救工作則主要是以將這種藝術呈現出來,甚至是拓寬市場的方式來實行的。包括:1、重視發(fā)揮調腔老藝人的作用,在生活上、藝術上關心和支持老藝人,讓老藝人發(fā)揮余熱,為搶救調腔貢獻力量;2、開拓調腔生存空間,編制教材,在全縣中小學中開展調腔藝術基礎知識普及教育,并在可能的范圍內向兄弟縣、市推介;3、積極培養(yǎng)調腔業(yè)余演員(包括眾多的調腔坐唱班)、調腔戲迷和調腔觀眾群,為調腔的生存、發(fā)展、繁榮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形成廣泛的群眾基礎;4、舉辦調腔培訓班(或藝校),培養(yǎng)新一代調腔藝人,使調腔藝術后繼有人;5、根據現有條件,立即組建一支調腔演出隊伍,開展正常演出,回復上演舊有劇目,進行新劇目的創(chuàng)作,力創(chuàng)精品以滿足觀眾的需求;6、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等宣傳工具,把調腔作為一項文化品牌進行推廣宣傳,并通過重大節(jié)慶活動展示調腔藝術,提高調腔的知名度,擴大調腔劇目上演的影響力。
各項措施可以說制定得非常合理可行,但是實施力度究竟如何,外界不得而知。從此次調研的結果看,各項措施的實施情況是不甚樂觀的。調腔的保護與傳承絕對不是政府部門組織群眾高喊幾句口號,或是劇團拿著足夠的資金關起門來演戲給自己看可以做到的。這種古老藝術的發(fā)展需要廣大人民的支持與擁護,因此,政府部門、劇團要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認識調腔、了解調腔、喜愛調腔,不要讓調腔僅成為專家們心中的寶貝,要讓它像京劇、越劇等劇種一樣,走進廣大觀眾的心里。為此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資料的整理工作應緊張有序的進行。從此次調研的結果來看,資料的整理工作還有欠缺。新昌縣檔案館現有的調腔資料并不完善,而調腔劇團自己的資料室里保存的資料并沒有做合理的整理,卻是有些雜亂地放置在那里。我們也從老藝人處了解到,雖然有成立研究會,但他們每年碰頭的次數屈指可數,缺少適當的組織。因此,我們再次強烈呼吁調腔的資料整理工作應加快速度進行,畢竟部分老藝人年事已高,我們不能再讓寶貴的技藝失傳。
2、調腔的宣傳要恰當合理。調腔以教材形式在全縣中小學推廣、在民間培養(yǎng)調腔業(yè)余演員、調腔戲迷、調腔觀眾群,都是很好的宣傳方法。但是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卻是一大難題,如果因一時心急而適得其反就與政府部門制定這幾項措施的初衷背道而馳了。所以在宣傳方面政府及劇團要密切關注,適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
3、打造專屬品牌。調腔的很多技藝和特色表演是其他劇種無法企及的,把這些閃光點做一個系統(tǒng)的包裝,為它打造一個自己的市場,將有助于它的進一步發(fā)展。除了打造劇種的品牌,還要努力去打造演員的品牌,其他劇種都有屬于自己的明星,那些演員也是吸引觀眾群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演員的明星效應也不可小覷。
五、對新昌劇團運行發(fā)展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調研得知的調腔劇團存在的問題及困境,提出以下幾點解決對策:
1、提高政府重視程度。政府部門在保護調腔方面已經做了很大的努力,包括已出臺的搶救措施中也提到了政府部門需要貢獻的力量。但是從調研結果看,政府的工作還是只停留在面上,甚至有些虛套,沒有切實地起到幫助作用。當然,對于如此瀕危的劇種,搶救難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政府部門的工作難度也是相當之大。在當前的社會,政府部門應當采取宏觀調控手段,人為地拓寬一些調腔的市場,并投入資金對其進行一定的包裝,建立品牌,使其在社會上形成屬于自己的影響力,擁有大批的觀眾群,如京劇、越劇、昆曲,她們的市場前景就遠比調腔樂觀。
2、加大資金投入。由于劇團的各項運作所需資金數額不小,所以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定的經費,以便劇團編排更貼近現代社會的新戲,有創(chuàng)新地去繼承古老的藝術。如此一來,也有利于該劇種吸引更大的觀眾群,拓寬市場。
3、健全人才培養(yǎng)機制。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學員另謀出路,是劇團的損失,更是該劇種的損失,因此健全培養(yǎng)機制刻不容緩。如何給予演員應有的待遇,是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資金的投入量。
綜上幾點,其實各個問題是層層相扣的,增加資金的投入,才能健全培養(yǎng)機制以及保證劇團的正常運作,優(yōu)秀的演員、學員們有創(chuàng)新地去繼承古戲、編排新戲,以此吸引更大的觀眾群,拓寬現有市場。當調腔也能以京劇、越劇等劇種的姿態(tài)呈現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也就達到了保護與傳承它的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