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如翔
“祀岳”,是古代封建王朝極為重要的典禮,即通過祭祀五岳之神,以求風調(diào)雨順。清順治改祀之前的“北岳”是指位于河北境內(nèi)的大茂山,曲陽的北岳廟由此而建。順治之前,北岳廟是祭祀北岳的重要場所。然而,隨著“北岳”改封山西渾源,曲陽的北岳廟也逐漸沉寂,當?shù)厝烁嗟胤Q之為“竇王殿”。
“曲陽鬼”(資料圖)
北岳廟1982年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nèi)遺存的眾多古建筑、壁畫以及石雕、碑刻,都堪稱藝術(shù)瑰寶。而圍繞著這座“失落”的祀岳之廟,還有著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說起五岳,人們早已耳熟能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提起北岳,人們則通常會聯(lián)想起那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以懸空寺和步云路而聞名于世的恒山。但在歷史上,北岳恒山的名號曾長期歸屬于位于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
大茂山古名恒山,也稱神仙山、神尖山?!端?jīng)注》對大茂山有過精彩的描述:
“國之大事,在戎與祀”,祭祀是古代極為重要的國家活動?!皩ξ逶赖摹漓搿枪糯鷩壹漓胫蟹浅V匾囊豁梼?nèi)容。”曲陽縣文物保護所所長劉占利說,自漢代至清初,歷代帝王均尊大茂山為北岳,祭祀地點即在位于曲陽縣內(nèi)的北岳廟。而自明代開始,因大茂山和北岳廟均位于京城以南,與京城方位不符,才逐漸有了改祀北岳于山西渾源的提議。
大茂山(資料圖)
明代朝廷內(nèi)部對改祀北岳有著激烈的爭論,主張和反對改祀的人分為兩派,爭執(zhí)不下。至明萬歷年間,則出現(xiàn)了“兩個北岳”的局面:把原屬河北大茂山的北岳名號,改封于山西渾源的玄武峰,但遙祀的地點并未改變,依然在河北曲陽的北岳廟。據(jù)《清朝文獻通考·都社考》記載,直到清代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才正式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渾源州。
“大茂山腳下也有一個上廟,北岳廟是下廟。”劉占利說,古代有“祭山不祭顛”一說,曲陽縣城內(nèi)的北岳廟距大茂山尚有約70公里,之所以把祭祀地點定在縣內(nèi)而非山上,也與大茂山山道不通、不方便帝王祭祀有關(guān)?!霸谇宄醣痹栏撵胫螅柨h內(nèi)的北岳廟逐漸廢弛,成為地方祭祀場地?!?/p>
曲陽北岳廟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08年),其修建與曲陽縣遷址有著密切聯(lián)系。曲陽縣從秦代開始設(shè)置,漢文帝時始稱“上曲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上曲陽縣并入新市縣,稱新市縣。北魏宣武帝時恢復(fù)上曲陽縣,同時在縣城西南修建規(guī)模宏大的北岳廟,為曲陽未來城廟相融的格局埋下了伏筆。
北岳廟讓曲陽縣城因此不斷發(fā)展、繁榮(資料圖)
隋大業(yè)四年,隋煬帝曾親赴北岳廟祭祀,大批官員與外來使節(jié)助祭。唐貞觀年間,李世民規(guī)定北岳廟每年一祭,祭祀官員由刺史充當,且有大量專門人員負責祭祀工作。北宋真宗年間在北岳廟設(shè)立祭祀道場,祭祀儀式連續(xù)進行幾個晝夜不停,場面極其隆重?!盎实叟c朝廷對祀岳的重視,讓祀岳活動常年活躍,曲陽的北岳廟歷代增修不斷,也讓曲陽縣城因此不斷發(fā)展、繁榮?!眲⒄祭f。
到明代,曲陽縣城和北岳廟達到了繁榮的頂峰。據(jù)北岳廟內(nèi)遺存的明嘉靖年間《北岳廟圖記》石碑記載,當時北岳廟南北長524米,東西寬321米,占地面積達260畝。北岳廟的兩個廟門更是直接作為曲陽的城門而存在:被稱做“神門”的北岳廟南門,為曲陽縣城南側(cè)三個城門之一,北岳廟的西門即為曲陽縣城的西門。而當時北岳廟的占地面積更是超過了當時曲陽縣城總面積的一半,城廟融合的格局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城廟相融成為一體、城因廟而榮的狀況,不僅在五岳的祀岳廟宇中獨一無二,在全國也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觀,因而流傳有“先有北岳廟,后有曲陽城”的說法。
北岳廟主要建筑布局呈“田”字形分布,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木牌坊遺址、朝岳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德寧之殿等建筑,還有多處碑樓、碑亭,散布于中軸線兩側(c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位于中軸線北端的北岳廟主體建筑———德寧之殿?!啊聦帯?,意為‘以德治國,天下安寧’。”劉占利說,這座氣勢恢宏的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始建于北魏,之后歷代均有修繕或增修,五代時曾毀于契丹,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重建。
御香亭(資料圖)
自德寧之殿前的石階拾級而上抵達月臺,月臺四周以漢白玉石欄、望柱相圍,99只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立于望柱之上,極為靈動。在寬闊的月臺上仰視大殿,更顯恢弘與雄壯。大殿坐北朝南,占地2009.8平方米,通高約25米,進深六間,面寬九間,四周有回廊環(huán)繞,殿內(nèi)供奉著北岳恒山之神。大殿采用高規(guī)格的“重檐廡殿頂”,以綠琉璃瓦作脊,青瓦砌頂,體現(xiàn)著古代“祀岳”的重要性。
懸掛于大殿正中的“德寧之殿”大匾字體遒勁雄健,與建筑風格氣韻相合。據(jù)《德寧之殿大匾題記》記載,德寧之殿為“大朝至元七年正月初一日施主建”。
作為曲陽北岳廟的主體建筑,德寧之殿的敦厚雄渾之氣將元代建筑的典型風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德寧之殿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元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殿頂樣式與太和殿規(guī)格一致?!眲⒄祭f,重檐廡殿頂也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級別的象征,德寧之殿也是五岳祭祀中規(guī)格最高的古代祀岳建筑。
恢弘的德寧之殿內(nèi),還有另一處滄桑而神秘的藝術(shù)瑰寶,那就是繪制在殿內(nèi)東、西壁與北山墻上,傳說為唐代“畫圣”吳道子真跡的古壁畫。“據(jù)《直隸定州志》所載,‘北岳廟正殿西壁相傳為唐吳道子真筆’,《曲陽縣志》和廟內(nèi)現(xiàn)存的碑刻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眲⒄祭榻B說。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開元年間因畫功精湛而進入宮廷,擅長佛道、神鬼、人物題材,尤精于壁畫創(chuàng)作,被譽為“畫圣”。吳道子畫中人物的衣帶如被風吹拂,飄逸瀟灑,因而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吳帶當風”(資料圖)
存于北岳廟德寧之殿的壁畫面積達504平方米,北壁為《北岳恒山神出巡圖》,畫中岳神被隨從左右簇擁,煞是莊嚴。東側(cè)壁畫《云行雨施》,呈現(xiàn)了眾多天神行云施雨、普降甘霖的場景,畫中長達6.4米的“蒼莽巨龍”蜿蜒盤旋,極顯氣勢,為全壁畫的精華。西側(cè)壁畫《萬國咸寧》則展示了天神們興云布雨、為民造福之后返回時的情狀,最高處的“飛天神”為其精華。
北岳廟中的“飛天神”面貌威嚴,四肢雄勁。“飛天神”在當?shù)厮追Q“曲陽鬼”,民間流傳有“曲陽鬼,趙州水”的說法,就是指北岳廟中的“曲陽鬼”與趙縣柏林寺壁畫上的水,傳說都是由吳道子親手繪出。
北岳廟的古壁畫年代久遠,也產(chǎn)生了顏色退化、龜裂起甲等問題。2012年,著名壁畫修復(fù)專家李云鶴來到曲陽北岳廟,主持德寧之殿內(nèi)的壁畫修復(fù)工作。作為國內(nèi)最為資深的文物修復(fù)專家,李云鶴對北岳廟內(nèi)的古壁畫贊不絕口,但面對北岳廟壁畫是否為吳道子真跡的疑問,李云鶴則根據(jù)經(jīng)驗推測其為元代作品。
傳說的吳道子真跡雖然存在疑問,但“吳帶當風”的氣韻,卻實實在在地被北岳廟中的壁畫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在曲陽當?shù)?,北岳廟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別稱———竇王殿?!斑@個竇王,指的是隋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竇建德?!眲⒄祭f,相傳竇建德起兵反隋之后,率兵轉(zhuǎn)戰(zhàn)于曲陽一帶,當時就駐扎在北岳廟里。竇建德為人樂善好施,且軍紀嚴明,故而深得曲陽民眾之心,百姓感念其德,把作為竇建德駐兵之處的北岳廟稱為“竇王殿”(一說僅指北岳廟中的德寧之殿)以示紀念。
竇王殿(資料圖)
當?shù)匾晃焕先讼蛴浾咧v述了一則流傳甚廣的“竇王殿”傳說:竇建德起兵之后進駐曲陽,因為曲陽處在河北中部與山西的交通咽喉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想扼守此地而后稱王。他又看到氣勢恢宏的北岳廟宛如皇宮,心生贊嘆。他在駐扎期間,命人在曲陽建成“九門九關(guān)”,城中的街道也按照“井”字布局,期望著日后在北岳廟的大殿里稱王,因此留下了“竇王殿”的稱呼。
時光流轉(zhuǎn),失去“遙祀北岳之地”光環(huán)的北岳廟,在百姓中留傳更多的是“竇王殿”的稱呼,以至于數(shù)十年前,很多當?shù)厝松踔林恢栏]王殿,而不知道北岳廟,更不知道這座廟歷史上曾有的輝煌。
一個“竇王殿”的稱謂,透出了這座古廟的神秘和傳奇,也見證著這座“祀岳之廟”的沉默與失落。曾經(jīng)輝煌的北岳廟仍在曲陽縣城里肅立、沉默,用它滄桑的面貌和依舊恢弘的氣韻,向來此游覽的客人們無聲地陳述著那些曾在這里發(fā)生過的故事。(編輯:妙眼)
(本文由騰訊道學整理發(fā)布,轉(zhuǎn)載自 企鵝號“道教天天談”。圖文/魏如翔,燕趙都市報記者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