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雙生花種植日記:儒道并行下,看人與自然


儒家推展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道家探尋文明的限制,抉發(fā)自然造化與人性的真實,超越自私用智的偏頗。儒道雙行,恰如莊生講的“兩行”之理。

文/郭齊勇


簡單地說,儒家是人文主義的,道家是自然主義的,這種概括或許勉強可以成立,當然也不免以偏概全。儒道兩家本屬同源,歷史上不斷互動互補,相輔相成。中國文化中倫理秩序與自然秩序不相隔閡,道德智慧與自然智慧并舉互動。


知自然之道必知天,知人倫之道必知人(資料圖)


一、儒道各有偏重

說儒家是人文主義的,是說儒家重視社會倫理秩序與道德文明的建構。儒家善于繼承傳統(tǒng)文化、典章制度而又趨時更新,因革損益,凝聚社會人心,積極有為地推展事功。儒家所主張與推行的倫理教化,雖在實際運作中要打不少折扣,但大體上還是與民眾的要求,特別是社會的秩序化、和諧化,縮小貧富差距,端正人心,淳化風俗的要求相適合。用歷史的眼光看,“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是對當時經(jīng)濟政治資源配制的相對合理的選擇。


說道家是自然主義的,是說道家回歸自然,重視對社會倫理的解構?!暗馈笔谷f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它們使萬物生成、發(fā)展、結果、成熟,對萬物愛養(yǎng)、保護。它們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居功自恃,統(tǒng)領、管理萬物而不對萬物強加宰制、干預。一般說來,“道”成就了萬物之“德”,“德”代表了“道”,內(nèi)在于千差萬別的個別事物之中。按這種思路,老子亦肯定文明建構、人倫生活,如說:“始制有名”(32章);“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28章)社會的倫理生活、文明制度,按自然條理生成并無害處,害怕的是,人為作用的強化,或執(zhí)定于種種區(qū)分,將其固定化、僵化,則會破壞自然之道。老子肯定道德的內(nèi)在性,反省文明史,批評禮樂和倫理道德的形式化,亦與此一致。如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38章)老子批評圣智仁義,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毋寧說,他肯定的是真正的圣智仁義。老子知道,到了強調(diào)“禮”的時候,一定是忠信喪失,“禮”的秩序發(fā)生危機的時候。這恰好是人文睿智!牟宗三說:“道家不是從存有層否定圣、智、仁、義,而是從作用層上來否定?!^’‘棄’ 是作用層上的否定字眼,不是實有層上的否定。


可見,儒家建構人文,道家解構人文。道家強調(diào)無用之用;儒家強調(diào)有用之用。儒家之“有”“用”,即建構人文世界,“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無”“用”,則要從人文世界中超越出來,回歸到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儒家在人倫中,同時也在天、地、人、物、我的相互關系之中安頓生命,道家回歸自然,更是在天地自然中安頓生命。


知自然之道必知天,知人倫之道必知人,“天人合一”是儒道共同的信念。儒家的人文尊重自然,道家的自然包容人文。

感受自然的律動(資料圖)


二、儒家儒教人文中的自然

儒家的人文主義不反對自然與宗教,包含了自然與宗教,儒家的人文主義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儒家有對天、天命、天道的尊崇與敬畏,儒學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儒家的禮,包含了對昊天上帝至上神靈、對天地山川自然神靈與祖宗神靈的禮敬禮拜,此亦為尊重人與人文的源頭,儒家人有終極關懷與信念,以之安身立命。


我國古代有巫覡傳統(tǒng),諸先王本人就是最高祭司,一身而二任。歷朝歷代天子在郊外祭祀皇天上帝,以確立天的至尊地位。在國都中祭祀社神,用以歌頌大地的養(yǎng)育之功。祭祀山川,用以敬禮鬼神。儒家祭祀最重視的是祭天祭地,祭天地就是追本溯源,尊重其所自出,在這層意義上,“天地”即人的父母。“天地”有著價值本體意涵,又具有宗教性意涵?!疤焐瘛笔侵辽仙瘢瑢μ焐竦某绨菀赜趯Φ厣竦某绨?,然后就是對山川諸神的崇拜。除祭祀至上天神與自然神靈外,還要祭祀祖宗神靈。這里反映出人文化的“禮”仍具有的“宗教性”與“超越性”。價值觀念、道德范疇“敬”、“仁”、“忠信”、“仁義”等,與“禮”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春秋時代以“禮”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將古代宗教人文化了,使之成為人文化的宗教。儒家、儒教,就是人文的宗教,道德的宗教。


儒家肯定“真情實感”、“切身體會”、“設身處地”,強調(diào)身體的感受。馮達文說:“在儒家這里,不需要過分虛無縹緲的神的靈召,也不需要過分復雜的理論建構,通過感受,我們很自然地就能走出自我,走向他人,走出功利,走向道義,從而使我們的靈魂乃至社會獲得拯救。通過開啟、激發(fā)我們的情感,或者說通過點出我們內(nèi)在生命的光明面,來使我們獲得拯救,這是孔、孟建立的原創(chuàng)儒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庇弥駥W家漢斯昆的說法,這是中國的智慧。孔子思想中心“仁”之人道精神有其“感通”之義,而這一“感通”的最終一層,是人與天的感通。人的宗教道德性的精神源自于“天”,而“天”不在生存、變化、發(fā)展、流行的人物之外,就在其中?!疤臁眱?nèi)在于一切人物之中。儒家講人性與天道的貫通、感通,強調(diào)了圣凡的統(tǒng)一,實際上承認人人有神性,物物有神性,生命圈層中人、動植物及其他物都有自身價值。


儒家的生態(tài)智慧與道德智慧使人節(jié)制自己的貪欲、占有欲,這是用人文主義的辦法來尊重、維護、回歸自然,以及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有著人與萬物一體同源的共同體悟。唯有如此,人才可能對萬物都持有深切的仁愛、關懷,將整個天地萬物都看作是與自己的生命緊緊相連的。在這種價值來源的共識之上,儒家的生態(tài)倫理可以建立范圍天地萬物的生態(tài)共同體,將生態(tài)系統(tǒng)真正視為人與萬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園。


文廟祭祀活動(資料圖)


人在天地之中一定要尊重山川、動物、植物等。這種尊重與敬畏,儒家通過祭祀山林川澤加以表達。《禮記》強調(diào),禮是符合時令,配合地的物產(chǎn)的。人取用動植物,依據(jù)于不同季節(jié)有不同的生物,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有不同的物產(chǎn)??梢娭贫Y與行禮的原則是不違背自然的原則,故一定時空條件下不適于生長的物產(chǎn),君子不用來行禮,鬼神也不會享用。以本地希罕的動物作為禮品,這種人是不懂禮的。行禮須以本國本地的物產(chǎn),根據(jù)土地的大小、年成的好壞,量力而行。


儒家以禮法保護生態(tài)資源有三個重要的內(nèi)容:(1)禁止滅絕性砍伐、捕獵;(2)保護幼小生命;(3)重“時”。禁止滅絕性砍伐、捕獵很好理解,因為這種行為與“天地”的“生生大德”背道而馳。保護幼小生命則與儒家重“養(yǎng)”的思想有關,“天地”生萬物則必又養(yǎng)育之,此乃天道之自然,“天地養(yǎng)萬物”(《易傳·彖》)。


儒家的“以德取物”觀,即取用有愛、有序、有節(jié)、有度等生態(tài)倫理思想,承認了植物、動物乃至整個自然界的生存發(fā)展權利。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以德取物”也保證了“取物不盡物”的理想得以實現(xiàn)。儒家主張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天人合德,節(jié)制人類無限制的欲望,反對對其加以破壞性地開發(fā)利用,從而得以實現(xiàn)永續(xù)利用。


由上可知儒家批判寡頭的人類中心的人文主義,而極富宗教心靈,儒家的人文涵攝了自然、科學與宗教。儒家人文主義有深厚的宗教性,尊重并親和自然。


動靜互涵,虛實相濟(資料圖)


三、道家道教自然中的人文

道家以自然智慧批評、反思人文,超越人文,包含了、豐富了人文價值,使人文發(fā)展更加健康。在一定意義上,母寧說道家追求真人性、真人文。


老子之“道”是生成萬物的超越根據(jù),它涵括了“無”與“有”之兩界、兩層。道家以“無”設定真實的本源世界。就道體而言,道是無限的真實存在實體;就道用而言,周溥萬物,遍在一切之用?!暗乐w大用,在‘無’界中即用顯體,在‘有’界中即體顯用?!薄坝小苯缡窍鄬Φ默F(xiàn)象世界,“無”界是超越的精神世界,絕對的價值世界。相對的“有”與絕對的“無”相互貫通。這是就兩界而言的。若就兩層而言,“無”是心靈虛靜的神妙之用,是“道”之作用層;“有”是生、為、長養(yǎng)萬物之利,是道之現(xiàn)實層。《莊子·天下》贊揚關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敖ㄖ猿o有”是真正的哲學智慧。老子這種既無又有、既相對又絕對、即妙用即存有之雙向圓成的玄道,啟發(fā)了后世魏晉玄學、宋明道學(理學)之即體即用、即無即有的模型。但道家之道的現(xiàn)實方式是負的方法、否定的方式,是“不”“反”“復”,即通過虛無保證存有,通過不有、不恃、不宰、不爭、貴柔、守雌、不為,來長養(yǎng)萬物,那么這種“有”其實也是虛有。老子形上學的重心是“無”,是“道沖”,“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是不生之生、不有之有、不長之長、不用之用、不宰之宰、不恃之恃、不為而為。


老子講境界形態(tài)上的“無”,或者講“有”,大體上是從作用上講的。在宇宙、現(xiàn)象世界生成的過程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即“有”提供了客觀便利的條件基礎,但“有”一定要在“無”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作用、力量及活動作用的空間(場域)或空靈境界中,與“無”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有用之物,開辟出新的天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實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虛無之用是無限之用。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保?8章)減損知、欲、有為,才能照見大道。“損”,是修養(yǎng)的工夫,是一個過程?!皳p”就是做減法。我們面對一現(xiàn)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的內(nèi)在意蘊。宇宙、人生的真諦與奧秘,是剝落了層層偏見之后才能一步步見到的,最后豁然貫通在我們?nèi)说膬?nèi)在的精神生命中?!盁o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所以老子強調(diào)學習要做加法,求道則要做減法,減掉世俗看重的身份地位、功名利祿,減損又減損,一直到無為。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妄作妄為。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保?6章)意思是說:致力于“虛”要經(jīng)常要徹底,也就是不要讓太多現(xiàn)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識、規(guī)范、利害、技巧乃至仁義等充塞了頭腦,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這些東西,激活自己的頭腦,使自己保持靈性、敏銳,有自己獨立運思的空間?!笆刂小币彩恰笆靥摗?、致虛?!笆仂o”即保持閑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排除物欲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實實在在地、專心地保持寧靜。這也是隨時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欲爭斗等等引起心思的波動?!坝^復”,即善于體驗萬物都要回復到古樸的老根,回復到生命的起點、歸鄉(xiāng)與故園的規(guī)律。“觀”就是整體的直觀、洞悉,身心合一地去體驗、體察、觀照?!皬汀本褪欠祷氐礁祷氐健暗馈?。體悟到“道”的流行及伴隨“道”之流行的“物”的運行的這一常則的,才能叫“明”(大智慧)。反之,不識常道,輕舉妄動的,必然有災兇?!俺!笔浅WR、真相、規(guī)律,我們只有“知?!保庞写舐斆?,才有寬容之心,才能知道天下的公道,這才是與道相符的心態(tài),一生才不會有危險。體悟了“道”的秉性常則,就有博大寬容的心態(tài),可以包容一切,如此才能做到廓然大公,治理天下,與天合德。與“道”符合才能長久,終身無虞。通過“致虛”“守靜”到極致的修養(yǎng)工夫,人們達到與萬物同體融合、平等觀照的大智慧,即與“道”合一的境界。我們平常太忙,有太多的活動,要守守靜,反思反省;有太多的實務,要守守虛,多思考問題。我們要特別注意揚棄知性與物欲的牽累,做到動靜互涵,虛實相濟,這也是道家修煉的功夫。我們也要學會調(diào)節(jié)生命,學會排遣,不能一根筋的走到黑。道家道教的玄觀,是啟發(fā)我們超越現(xiàn)實,透視無窮。


戰(zhàn)國時宴飲聲樂場景(資料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老子之道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有人由法地而法道,人由法天以法道,人直接法道,人法道之自然的四個層次。道的四層次是正反相涵與次第升進,在一種圓融無礙的大系統(tǒng)之中。


牟宗三特別強調(diào)“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中所包含的“道”的實現(xiàn)原理,“萬物將自化”“將自定”,自生自成,落在萬事萬物之自身?!澳沧谌谑且浴畬崿F(xiàn)原理’喻‘道’之玄妙之義,而因此將此一境界形態(tài)的形上學,落實于物物自定自化的‘自然’。此一‘自然’之義是不僅可以用來對宇宙萬物之客觀性作一真實之描述,也同時可以用來對人文化成之世界作一切實的詮解?!薄暗馈敝畬崿F(xiàn)與創(chuàng)造,由“道”而然的宇宙萬物與人文世界的發(fā)展,是自生自為自化,各有成就,“道”不塞、不禁、不擾,反而輔助萬物之生、成、長、養(yǎng)。這沖虛之道的“生生之德”當然與儒家肯定乾坤天地父母的大生廣生的“生生之德”不同,是另一形態(tài)的實現(xiàn)原理和“人文化成”觀念。


牟宗三又指出,道家“無為”是針對“有為”而來的,是對周文疲敝有感而發(fā)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貴族墮落腐化,禮樂典章制度墮落成了造作的、虛偽的、外在的、形式化的東西。“道家講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就是無所依靠,精神獨立。精神獨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所以講無為涵著自然這個觀念……向往自由自在,就一定要把這些虛偽造作通通去掉,由此解放解脫出來,才是自然……虛偽造作使得人不自由自在,道家對此有真切的感受,所謂‘存在的感受’”。


可見,道家道教的“自然之道”中,包含有人文主義的重要意涵:自本自生自成自化的人文化成觀;人格精神的獨立自由;追求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不單單是個體修養(yǎng)身心的方法,也是一個社會共存互尊的必須。(資料圖)


四、儒道兩行之理

道家的逍遙無待之游,是自我真實的自由人格之體現(xiàn),以“適己性”“與物化”為特征;儒家的剛健自強之道,是自我真實的創(chuàng)造精神之體現(xiàn),以“人文化成”為特征。古代的智慧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可大可久,講究空間的無限性與時間的延續(xù)性,強調(diào)對生態(tài)的保護。儒釋道三教都有關于生態(tài)保護的內(nèi)涵。道家認為,太過強勢,太過占有,太多的有為,恰好是適得其反。老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是互補的。孔子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了道德的理念與社會的理想而拼搏奮斗。而老子可以洞見這個世界深邃的問題,減損自己的功名利祿,達到大有為而不是盲目有為的狀態(tài),才能無所不為,才能洞悟道的本體。老子講無為而治,以正道治國。因為如果什么都要政府管,是很難管的,政府無窮大,也是有問題的。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賢人格。儒家心目中的圣人或圣王,有著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的輝煌。雖然“內(nèi)圣外王”一說出自《莊子·天下》,然而后來卻成為儒家的人格標準。內(nèi)圣指自我德性修養(yǎng),外王指政治實踐及功業(yè)。儒家強調(diào)在內(nèi)圣基礎之上的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因此,儒家人格理想不僅是個體善的修煉,更重要的是責任感和當擔意識,是濟世救民。儒家的人格特性包括如下內(nèi)容:自強不息、意氣風發(fā)、認真不茍、發(fā)憤忘食、兼善天下、關懷他人、系念民間疾苦、知其不可而為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德、立功、立言”,“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等等。儒者對國事民瘼有真誠的關懷,努力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業(yè),即使遭到貶謫也以深沉的憂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國家的興亡。儒家也有其超越精神,窮居陋巷,自得其樂,安貧樂道。孟子講的“君子三樂”,即“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理性之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之樂,正表現(xiàn)了儒者的情懷。


道家莊子的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天人的理想人格,與儒家有別,其特性是:一任自然,遂性率真;與風情俗世、社會熱潮、政權架構、達官顯貴保持距離;獨善其身,白首松云,超然物外,恬淡怡樂。這是莊子和道家的神韻情采。與儒家積極入世的現(xiàn)實品格相比較,道家凸顯的是超越和放達,既積極肯定、參與、改造現(xiàn)實,又以保持距離的心態(tài),否定、揚棄、超越現(xiàn)實。目標都是讓現(xiàn)實更美好!


莊子之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與道同體,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遙、放達、解脫的秉性,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無窮、無限的境界。這深刻地表達了人類崇高的理想追求與向往。這種自然無為、逍遙天放之境,看似玄秘莫測,但實際上并不是脫離實際生活的。每一時代的類的人、群體的人,尤其是個體的人,雖生活在俗世、現(xiàn)實之中,然總要追求一種超脫俗世和現(xiàn)實的理想勝境,即空靈凈潔的世界。任何現(xiàn)實的人都有理想,都有真、善、美的追求,而道家的理想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合一之境。儒家的成圣人成賢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佛家的成菩薩成佛陀,都是道德人格的追求。


兩者相濟相參,并舉互動。(資料圖)


儒家推展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道家探尋文明的限制,抉發(fā)自然造化與人性的真實,超越自私用智的偏頗。儒道雙行,恰如莊生講的“兩行”之理。


儒家的“誠恕”之道與道家的“齊物”之論一樣,不單單是個體修養(yǎng)身心的方法,也是一個社會共存互尊的必須。否則,各種紛爭、意見、利益沖突就會瓦解整個人類社會。我們要多闡發(fā)多實踐“恕道”與“齊物”的理念,這才真正是國家間、民族間、文化間、宗教間、人與人間相接相處的正道。


儒家“謙讓”與道家“不爭”,同樣是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工夫?!吨芤住酚小吨t卦》,《四書》《老子》《莊子》中有大量關于謙退的指點,盡管語言表達各有特點與機巧,但給人們的啟發(fā)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曾國藩說:“凡作人,當如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時。花盛則易落,月滿則必缺,水滿則易傾,人滿則招損?!暶?,宜常存一不自滿之心,庶幾以謹厚載福?!边@就是曾氏學習儒道并結合自身生活的體驗與感受。


儒家的人文主義中有自然主義,道家的自然主義中有人文主義。儒家的道德智慧中有自然智慧,道家的自然智慧中有道德智慧,兩者相濟相參,并舉互動。儒道之間有批評有爭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正因此而能“合而不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潮。兼顧儒家儒教與道家道教之“兩行”,才合乎中國之“道”之流行的妙諦。


參考

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6頁。

馮達文:《中國古典哲學略述》,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2頁。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987年三版,第168-169頁。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第260頁。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6—87頁

王澧華:《王澧華評點曾國藩批牘》,長沙:岳麓書社,2014年,第43頁。


(編輯:若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
兩朵奇葩共綻放 ——看儒道兩家
南哲思享 | 徐小躍:道家及老子思想研究(上)
樸拙美初探(上)
《道德經(jīng)》是怎樣一部書
什么是儒釋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