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的網絡世界》(連載之二十一)
第四章 “仁”與“禮” “樂”
大家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這個“仁”從何而來?它都包含了那些內容?怎樣才能達到“仁”的境界?“仁”與“禮”、“樂”究竟是個什么關系?在這一章里,我們來一起探討。
一、孔子“仁愛”思想的確立。
“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尚書·縢》:“予仁若考能”,這里是周公說自己仁愛恭順?!对姟む嶏L·叔于田》有“洵美且仁”,形容小伙子英俊而仁厚;《詩·齊風·盧令》有“其人美且仁”,形容獵人英武而仁愛?!秶Z》、《左傳》中的“仁”多指與忠、孝、敬、勇等德行相并列的一種品德,具體含義則不盡相同。如“愛親之謂仁”(《國語·晉語》),以愛親為仁; “以君成禮,……仁也”(《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以守禮為仁; “能以國讓,仁孰大焉”(《左傳·僖公八年》),以謙讓為仁等等。上古這些文獻典籍對“仁”的闡釋,是孔子“仁愛”思想的主要來源。同時,孔子又豐富了“仁”的內涵?!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之后的孟子對此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章 )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理念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恒久地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恒久地尊敬他。這種“仁者愛人”的觀點,將仁由“愛親之為仁”的血緣之愛擴展為一種包括血緣關系在內的人類之愛,與墨子的“兼愛”及基督教的“博愛”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的“仁愛”思想,與春秋前后其他諸子百家把“仁”與忠、信、孝、敬等其它道德范疇并列的一種德行不同,孔子常以其統(tǒng)馭諸德。
《論語.陽貨》: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鬃诱f:“能夠推行五種品德于天下的人,可以說就是仁了?!弊訌堈f:“請問是哪五種品德。”孔子說:“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恩惠。恭敬就不會被人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取得成功,施人于恩惠別人就心甘情愿為你效勞?!庇纱丝梢姡鬃右呀洶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聵藴屎屠硐牖娜烁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