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指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制品。這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
柴窯的存在仿佛一個美麗的傳說,浩如煙海的典籍印證了柴窯的歷史地位。但柴窯的起源與發(fā)展過程,以及窯址、殘片是否存在,至今依舊是個謎,當下的爭議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都不會有答案。
柴燒陶藝的歷史和發(fā)展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tǒng)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在現代制瓷、燒制技術的條件下,一種與傳統(tǒng)柴燒審美截然不同的現代陶藝創(chuàng)作“燒制觀”在盛行,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使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與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不會重復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
柴燒既是如此古老而共享(中外皆然),就一項工藝的角度出發(fā),各方工藝師定會盡全力在這個舞臺上全力演出。不同地區(qū)的土,燃材、技法都會形成不同的風格,說白一點,什么土,什么地區(qū)就會有什么樣的作品呈現,這本來就是一個百家齊放爭鳴的時代,地區(qū)風格長久來深深地影響著工藝師的創(chuàng)作。有人說日本柴燒,燒的是意境、禪味。而歐美的作品則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那什么才是臺灣柴燒的風格呢?臺灣文化頗具多樣性,既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因地理位置與歷史原因受到日本的影響,各地匠人間的交流學習,經濟上的往來互補,便造就了臺灣柴燒的獨特風格。于是臺灣匠人因勢制宜的闡發(fā)了“Xin”柴燒的燒藝和美學概念。
薪——“薪火相傳”,木材古往今來是人類用的最大宗的燃材,在更早的年代甚至是唯一的。柴燒,就是用木材作為火的供給,燃燒所生的溫度,使之能達到陶土燒結的效果。木材燃燒所積累的碳素是改變水質量的要素,木灰所附著的胚體變化無窮,火的柔軟使曲線柔美自然,但她的猛烈又讓火痕形成獨一無二的美感。木柴的全程使用,也構成了柴燒的基本第一要素。
新——從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到環(huán)保,一切師事自然循環(huán)凈化的觀念。柴燒工藝中一直被詬病的問題就是砍樹、環(huán)保。就木材種類而言,不刻意強調木材的種類或是經濟價值,經驗顯示,木材的種類越多,反而有助于落灰的多樣性 ?!癤in”柴燒的精神:木柴燃燒產生二氧化碳+碳水混合物﹙水蒸氣+碳素﹚。誠然,二氧化碳是地球暖化的元兇,但它卻有一益﹙光合作用)。尤其是在山里,比起其他的日常生活的二氧化碳生產源,就量和質的方面,碳水混合物﹙水蒸氣+碳素﹚中的水蒸氣上升至云層,可幫助水氣凝結進而降下甘霖。至于黑色的煙,實質上是碳素,落入水中可凈化水質;落入土中能改變土壤的酸堿值。它的“黑”只是表面的顏色,并不是內在的好壞。
心——乃情懷也,也是工藝師渴望突破超越的心,絕不是一般“寄燒”作者所能體會的。在陶藝界,柴燒,是很多陶藝匠人的夢,但也是一些外圍人士謀利的工具。他們買幾個胚,付一點錢,然后坐享其成果。過不了幾天,被人稱做“大師”就欣然接受。反問柴燒真的有大師嗎?有何標準?恐怕是大師﹙失﹚所望。柴燒匠人追求燒藝的心境,不應該單純用器皿來衡量,他們的情懷和用心,更加值得我們敬佩。
柴燒到底好在哪?
對柴燒的追捧,還得從我們的鄰國日本說起?,F代柴燒并不僅僅像字面上看到的只是“用柴燒制”這么簡單。這個概念源于日本的寂侘美學,燒成的器具多用于茶酒具或是室內陳設。
因為柴燒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寧靜平和地雅致氛圍,同時色彩通常也很低調耐看,不會搶去主體物的風頭,所以已經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長的時間。
可以說,柴燒已然成為日本陶瓷的一大風格。例如極負盛名的信樂燒、志野燒等都是柴燒的門類。
近幾十年,這種審美趣味逐漸經過臺灣傳入大陸,正好契合了大家近日漸濃厚的,對于專屬定制、品質生活和回歸自然的追求,于是便風靡一時。
如何鑒賞柴燒
我們可以從材質與做工、落灰與火痕、韻味與意境幾個方面來考量。
材質與做工
材質與做工是最基礎的,做工的好壞除了眾所周知的成型、修坯等細節(jié)把握外,大部分取自欣賞者的審美偏好,無法一概而論。
但泥料的優(yōu)劣卻是有相對的標準的。柴燒一般會用混有一定熟料或者瓷泥的陶土。
這樣燒成的器物一來可以擁有帶有獨特質感的表面,二來由于含鐵,與火接觸的過程中氣氛的微妙變化會引發(fā)器體表面會呈現更加多樣的色彩。
陶藝家們通常會有自己的泥料配方,好的泥料不僅在燒成時好控制,更重要的是觸感和發(fā)色都非常舒服。
落灰與火痕
落灰與火痕是柴燒最獨特的地方。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裝窯的時候,制作者會謹慎地設想希望帶到的效果。例如將希望產生窯變的器物放在相對靠前的地方,把希望有垂釉的器物放在靠后,接近火舌尾部的地方等。
韻味與意境
韻味和意境是柴燒最高級也是最難描述的特質。
好的柴燒就像是服裝,掛在店里時不一定耀眼,然而一旦找對了符合自身氣質的那件穿上身,衣服和人都似乎獲得了新生,脫俗而獨特。
挑選柴燒地樂趣恐怕正在于此,唯有練就了一雙慧眼,可以想象出一件器物擺放在自己家中的樣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它令人驚嘆的美。
柴燒之美愈久迷人
柴燒之美,貴在原始質樸,意在回歸自然。倡導一種質樸、古拙的原始之美。
火中涅槃
燒窯過程中,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同時,木柴燃燒后的灰燼隨熱氣流竄入窯內,附著在陶坯上。
當溫度高達1200攝氏度以上時,木灰熔融,與陶壤中的氧化鐵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的落灰釉,呈現出斑斕的色彩。
獨一無二
柴燒陶器作品擁有渾厚內斂的質感,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火痕和落灰會因燒窯的薪柴材質不同、坯表落灰多寡、燒窯時間的長短、坯體在窯內的位置及所受的溫度差異而呈現各異,這也決定了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非大師,不柴燒;論燒藝,天知道
行業(yè)里流行一句話叫“非大師,不柴燒”,從側面反映出陶瓷藝人對于柴燒技藝的敬畏。目前中國大陸乃至臺灣地區(qū)能燒出柴燒精品的人屈指可數,種種客觀因素決定了柴燒陶藝與生俱來的難度。
柴燒作品成敗取決于陶藝家對火的把控,可以說,沒有兩年以上經驗的作家是燒不出優(yōu)秀作品的。
物以稀為貴
柴燒無法量產,為能燒出精品,每次只能用小窯燒造,且成品率很低,市場極其稀缺。近年來,柴燒作品越來越受到追捧,特別在臺灣地區(qū),柴燒已成為陶瓷中的奢侈品。
愈久迷人
柴燒茶具,不單單美麗,原料取自天然,完全沒有毒素,有凈化茶湯的效果。同時,柴燒茶具經過長時間茶湯滋養(yǎng),色澤更加溫潤。
臺灣陶藝師吳金維詮釋臺灣xin柴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