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殺蟲。治風(fēng)濕痹痛,痢疾,牙痛,疥癬。
禁忌血虛者不宜服。
海桐皮為豆科植物刺桐或喬木刺酮的干皮或根皮。刺桐大喬木,野生或栽培為行道樹,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喬木刺桐桐為喬木,生于山溝或草坡,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海桐皮采集在栽后8年左右即可剝?nèi)淦?,通常于夏、秋季采收。有剝?nèi)「善?、砍取枝皮和挖取根皮等方法剝后刮去灰垢,曬干?/p>
海桐皮始載于《開寶本草》,又稱釘桐皮或丁皮。一般均以皮上帶釘者為習(xí)用品。
海桐皮中藥材刺桐原植物【名稱】海桐皮
【出處】《開寶本草》
【別名】
釘桐皮、鼓桐皮、丁皮(《藥材資料匯編》),刺桐皮(《中藥材手冊》),刺通、接骨藥(《貴州草藥》)。
【藥用部位】
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
【成份】
樹皮含刺桐靈堿、氨基酸和有機酸。種子含油,油中含飽和有機酸36.7%和不飽和有機酸(油酸、亞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堿。
【采集】
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較易剝?nèi)。瑢淇撤內(nèi)「善?,刮去棘刺及灰垢,曬干?/p>
【藥材】
干燥干皮,呈半筒狀或板片狀,長約30—60厘米,厚約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邊緣不整齊,微突起或平鈍;皮上有大形釘刺,刺尖有時被磨去,可以剝落;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向延長;內(nèi)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平滑,有細縱紋。質(zhì)硬而韌,易縱裂,不易橫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富纖維性。氣微香,味苦。以皮張大、釘刺多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樹皮含刺桐靈堿、氨基酸和有機酸。種子含油,油中含飽和有機酸36.7%和不飽和有機酸(油酸、亞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堿。
【炮制】用清水浸泡,洗凈泥屑,切成小塊,曬干。
海桐皮補充信息:
不同地區(qū)海桐皮同名異物甚多,常見如下數(shù)種: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東北地區(qū);木棉科木棉B廣東地區(qū);蕓香科樗葉花椒福建和江浙地區(qū)。根據(jù)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海桐皮、炒海桐皮,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海桐皮具有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風(fēng)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痿弱,目赤翳膜,蟲牙疼痛,腹瀉痢疾,跌打骨折,濕疹疥癬。
(一)海桐皮的作用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濕邪為患,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沉重,重著粘滯不去。濕邪留滯關(guān)節(jié),陽氣不能布達,則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拘攣、腰膝疼痛等。海桐皮性味苦、辛.平。入肝、脾二經(jīng)??嗫稍餄耢顫瘢量勺吒Z行氣,性平無寒熱偏頗,寒痹、熱痹均可應(yīng)用。尤對風(fēng)濕痹證、四肢拘攣、腰膝疼痛效佳。【現(xiàn)代藥理研究】
海桐皮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海桐皮水浸劑(1:3)對多種致病癬菌及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海桐皮煎劑能顯著拮抗Ach所致收縮腸管作用。(二)海桐皮的性味歸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①《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⑧《本草經(jīng)疏》:"味苦辛。"
【歸經(jīng)】 入肝、脾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專入肝。"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殺蟲。治風(fēng)濕痹痛,痢疾,牙痛,疥癬。
①《海藥本草》:"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②《日華子本草》:"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③《開寶本草》:"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匿、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
④《綱目》:"能行經(jīng)絡(luò),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fēng)殺蟲。"
⑤《嶺南采藥錄》:"生肌,止痛,散血,涼皮膚,敷跌打。"
⑥《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散瘀,止痛。療咳嗽,止產(chǎn)后瘀血作痛。"
⑦《貴州草藥》:"解熱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癰,骨折。"
方劑制劑
神仙退風(fēng)丹(《百一選方》) :知母、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醒時,急于頭邊取三十丸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fā)風(fēng)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fù)。主治:大風(fēng)疾。海桐皮散(《腳氣治法總要》) :本品、羚羊角屑、薏苡仁、防風(fēng)、羌活、筒桂、赤茯苓、熟地黃、檳榔。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主治:風(fēng)濕兩腿腫滿疼痛,百節(jié)拘攣痛。海桐皮散(《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本品、當(dāng)歸、牡丹皮、熟干地黃、牛膝、山萸肉、補骨脂。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主治:腳攣不能伸舉。治風(fēng)蟲牙痛方(《圣惠方》) :煎水漱之。治風(fēng)癬有蟲方(《如宜方》):本品、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diào)搽之。治時行赤毒眼疾方(《本草匯言》) :本品一兩,切碎,鹽水洗,微炒,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海桐皮散(《圣惠方》) :本品一兩、防風(fēng)二兩、黑豆一兩。附子一兩,上為細末。羅為散。每服,以溫酒下二錢,日三、四服。主治:傷折,辟外風(fēng),止疼痛。治風(fēng)濕兩腿腫滿疼重,百節(jié)拘攣痛:海桐皮一兩,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兩,防風(fēng)、羌活、筒桂(肉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凈洗,焙干,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續(xù)傳信方》)【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
血虛者不宜服。《本草經(jīng)疏》:"腰痛非風(fēng)濕者不宜用。"《本草匯言》:"痢疾、赤眼、痹躄諸證非關(guān)風(fēng)濕者不宜用。"《得配本草》:"血少火熾者禁用。"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