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態(tài)度,叫「讓」。
問:諸位朋友,什么時候要讓?
答:爭執(zhí)的時候要退一步。要忍讓。
問:還有什么時候要讓?
答:禮讓。
問:哪些地方要禮讓?
答:見到長輩要禮讓。
很好,掌聲鼓勵一下。這位同學一下課都來聽課,真的很不簡單,他有做到孔子說的「好學近乎知」,一好學就離智能一步一步接近了。所以禮讓,在吃飯的時候要禮讓,在走路的時候要禮讓,所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所以要禮讓。讓路也是讓,讓食物也是讓,所以人與人相處有很多地方都要禮讓,當人人懂得禮讓的時候,人與人當中相處起來就非常舒服,所以禮讓是人與人之間最優(yōu)美的距離,所以人跟人要保持這個優(yōu)美距離。假如人無禮了,不禮讓了,就會發(fā)生很多沖突,甚至于連夫妻都會摩擦,所以再親的人也要守禮,這點很重要。你再親的人就不守禮的話,往往家里的人到最后忍無可忍就會爆發(fā)了。所以連你面對你的小孩你也要守禮,進小孩的門要怎么樣?還是要尊重他,還是要敲門,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做的,自己也要先做到,所以禮讓重要。當孩子懂得禮讓的時候,他將成為一個有分寸的人,懂分寸的人。
剛剛還有朋友提到言語沖突的時候要忍讓。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跟意見不和的情況,這個時候你要忍得住,所以忍能夠化干戈怒氣于無形之中,你假如忍不下來,可能一場口舌之戰(zhàn),甚至于肢體之戰(zhàn)就出現(xiàn)了。所以人假如忍不了一時之語言,忍不了一時之氣,有可能幾年的交情會毀于一旦,所謂一語寒心,三年交情就蕩然無存。我們因為氣憤的時候,一句很刻薄的話出去,可能這個朋友從此就不相往來了,所以忍的功夫特別重要。忍也是節(jié)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脾氣亂發(fā)。
有一個孩子也是差不多十幾歲,脾氣特別大。諸位朋友,孩子為什么脾氣特別大?原因在哪里?從小給他予取予求,啥事都順他了,你有一天不順他,他當然就跟你發(fā)脾氣,所以脾氣都是慣出來的。這個孩子脾氣很大,他的父親就跟他說,你每次發(fā)脾氣就到家里后門門柱上釘一個釘子,結果他每次發(fā)完脾氣就去釘一個釘子,過了一、兩個禮拜,他看到那整個柱子都快要釘滿了,他才體會到原來我的脾氣這么大,就開始懂得節(jié)制,懂得常常忍住自己的脾氣,慢慢幾個月下來,功夫也比較好一點了。后來他父親就跟他說,你今天假如沒有發(fā)脾氣,就到家門后拔出一根釘子出來,后來他就每天就開始可以把釘子拔出來。拔完之后,他的父親就帶著他看著這一根柱子,他父親說,你發(fā)完了脾氣就好象這個洞一樣,能不能回到它原來的位置?所以你每一句惡語就好象插一根釘子,在這些親朋好友的心上,縱使最后拔掉了,痕跡還留著,所以怒不可發(fā)。所以發(fā)完怒,對不起就沒事了嗎?很難再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所以能夠忍的人就能化干戈,能保持好人與人的關系,所以這個忍的功夫、忍讓的功夫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