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耕
第二講 論如析薪能破理
【議論類文章的選材】
一篇議論文說理是否有力度,能否吸引讀者的眼球,與它所選的材料有很大的關系。材料選得好,說理就有足夠的依托;材料運用得好,論證就有可靠的保證。那么,作為議論類的文章來說,要用好用足選材,就必須以“高雅、凝練”為原則和出發(fā)點,牢牢把握議論類文章的特點,不僅要讓所選之材平近、小巧,還要讓所選之材經(jīng)典、新穎。當然,這其中脫離不了對材料的巧借。只有這樣,高考考場所產(chǎn)生的議論文就有可能奔向一類作文。
一、選取事實論據(jù)的原則
論據(jù)分為兩大類:理論論據(jù)和事實論據(jù)。理論論據(jù)多是引用經(jīng)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它們都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能夠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議論文,用得最多的還是事實論據(jù),因為事實勝于雄辯,一般說來,事實論據(jù)比理論論據(jù)更有說服力。議論文論據(jù)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ㄒ唬┟鞔_的目的性。
論據(jù)是論證論點的根據(jù),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梢姡瑹o論是事實論據(jù),還是道理論據(jù),都應該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你的事實論據(jù)再典型,你的理論論據(jù)再精辟,也是沒有價值的。
對于內(nèi)涵豐富的材料,運用時要仔細斟酌。即使是同一個事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諸多因素的細微差異,就會打“擦邊球”,造成論據(jù)與論點的脫節(jié)。
(二)事實的確鑿性
事實論據(jù)要讓人相信,其材料必須準確真實,切忌張冠李戴甚至胡編亂造。不少同學因為材料記憶不準確,又懶得再去核實,就憑著記憶作文,結果把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事安到了愛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給孩子玩的獎章說成是金表;甚至還有同學說唐太宗勤于政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這些沒有事實根據(jù)可言的論據(jù),別人一眼就會看出破綻。自然,文章論證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見,論據(jù)真實可靠,論點才能令人信服;論據(jù)靠不往,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
(三)選擇的典型性
事實論據(jù)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實以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論據(jù)才能有說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顧此失彼,只選取身邊瑣事作為論據(jù),如論述“近墨者黑”這個觀點時,用“我鄰友某某鋃鐺入獄……”這樣的事例,往往令人難以置信,缺乏說服力,論辯性不強。
看來,論據(jù)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論據(jù)不典型,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就沒有說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個別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也就不能做為論據(jù),否則就會導致論點的謬誤。只要平時留心觀察,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為論據(jù)。
(四)運用的精練性
論據(jù)運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說明問題,寫議論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選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當然有時僅用一個事例來證明論點會顯得單薄,力量不夠,這時就應通過幾個事例來充實內(nèi)容。
敘述事實論據(jù)時,要簡明扼要,要突出重點和精華,要注意取舍。有時只要把能證明觀點的那個部分、側面說明就行了。它應該只是敘述而不是描寫,是擇要交代梗概,舍棄其中的細節(jié),舍棄其他與論點無關的部分,敘述只是為議論而服務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證明論點就行,對于初學寫作議論文的同學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ㄎ澹┎牧系男路f性
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系,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fā)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這些老掉牙的事例,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錯,但用得太多太俗,就會影響文意的表達,“父親用了兒子用,老師用了學生用”,文章當然也就沒了新鮮感,少了吸引力。
詩文貴在創(chuàng)新,論據(jù)的新包含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等。一般情況下,使用事實論據(jù)要有時代特色,要有新鮮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有時,我們找不到新的材料,當然也可以運用一些舊的材料,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力求舍棄大家都用的角度,讓人感到材料雖然是熟悉的,但你這樣運用這樣處理仍讓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動,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選取事實論據(jù)的方法
?。ㄒ唬┚偷厝〔默F(xiàn)身說法
你在沙漠中行走,如果見到天邊美麗絕倫的海市的海市蜃樓,而駐足流連,想擁入于懷,倒不如就腳下的沙礫尋找令人眩目的彩石。同樣,在作文選材中,貼近生活,尋找切實可行的材料就是最實惠最捷徑的方法之一。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泵鎸ωS富多彩的生活,變化萬千的社會,我們更多的是講究實用、實惠。好高騖遠,只是作為我們的追求而不能作為我們的手段。所以,平近、平易應為我們的選材的首選。
平近了,就容易讓自己接受;自己接受了,就容易生發(fā)好的深的感慨來;有了好的深的感觸,就容易感動、熏陶周圍的人,自然也就容易打動閱卷老師??紙鲎魑挠绕湓谶x材時,要避開自己陌生的材料,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親耳所聞的也好,親眼所見的也罷;親身經(jīng)歷的也好,了然于心的也罷;總之,必須是自己應有深切感悟的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深刻自己才能深刻他人;而深刻自己了,也就容易產(chǎn)生不一般的觀點和感慨來。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深化議論的根基。如果不懂裝懂糊弄讀者,沒有積累而“匆匆上馬”,欲“以已昏昏,使人昭昭”,那不僅是費力不討好,而且會使人掉如泥淖之中,甚至如果出現(xiàn)錯誤,則更是畫虎類犬弄巧成拙,在高考的作文當中,這種情況還是占相當一部分比重的。
要平近,就要做到平凡。平凡出真奇,則會更令人銘刻于心?!案腥诵恼撸群跚?。”史鐵生寫的感人之作《秋天的懷念》,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照顧雙腿癱瘓的兒了,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母愛。而這故事就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它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同時,卻透出一股汨汨流淌的親切之情,如泣如訴,動人心弦。而對于議論文,做到了平凡,也就容易具有普遍性,說理就不容易露馬腳,從而增強說服力。要平近,就要做到貼近生活。與生活相近了,就容易受到生活的熏陶;生活之水給予人的是不動聲色的浸潤,容易打動人,更容易深刻人。
(二)大材小用小材見大
對于一些同學來說,他們認為所謂議論文就是選用一些國家大事、世界焦點熱點,否則是不具備強大的說服力的。如果素材選擇的是一些大話題一些嚴肅的話題,那么議論性的文章確實容易深刻化,能夠產(chǎn)生轟動效應。但,正因為它大,所以也包含很多的角度,如果面面俱到,則容易成為敗筆。如美國打伊拉克一事,是很多角度可以闡述的,如果不加以細小化,那么只會失去大題材的作用。因此,只有從大話題的材料中,找準一個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將材料細化,也就是所謂的“大材小用”。
大題材,大話題,確實能吸引人們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歷練、一番拼搏、一點收獲、一種體驗甚至不經(jīng)意的一次攙扶、一次回頭一笑……就是這些點點滴滴,如果經(jīng)過我們的剪輯加工、精心組合,它們就會變得鮮明而豐厚、靈動而美麗,泛出生命的光彩來,因而顯得異常精致。對于議論文來說,我們要緊緊抓住身邊這些不經(jīng)意的小事,用不同尋常的眼光,著力挖掘它們內(nèi)在的閃光點,點明事情的積極意義,做到小中見大,也不失為一種可喜的處理方法。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其中就有一些是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小人物”,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當他們所擁有的確是一顆至高無上的心。挖掘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不也是力大無窮的“大材料”么?
另外,作文,尤其是議論性的文章,不純粹是枯燥的議論,很多在字里行間,融會了的作者一顆跳動的心,具有極大的人情味,將讀者和作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了。其實,高考議論性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因為這類作文最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從而產(chǎn)生共鳴,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來了。議論性的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就必須在選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時時關注身邊人身邊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細細顫會小人小事的閃光點,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實質(zhì)。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越過高考作文這道坎。
?。ㄈ┧街梢怨ビ?/span>
《詩經(jīng)》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币甑囊馑际钦f,學習別人的長處,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对娊?jīng)》亦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縱然是無瑕美玉,也需要切磋琢磨。作文更是如此,它需要借助其他材料的閃光點,合理切磋,為我所用。而這切磋的過程就是打磨拋光的過程,就是將作文材料精雕細琢的過程。
對于用別人文章中的材料,我們不能原文搬上考卷,那往往會給人以抄襲之嫌。如果對其中自己熟悉的幾個故事進行精選,然后將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表達某種新的思想,達到一種“可以攻玉”的境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移花接木,巧換粱柱”。在植物栽培中有一種名詞叫“嫁接”,如奈李就是桃樹與李樹的嫁接;“紅富士”就是國光蘋果與元帥蘋果的嫁接。它們通過嫁接,可以產(chǎn)生新品種或改善老品種。這種方法運用到作文上,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原來蘊涵的思想,得到新的發(fā)揮;也可以使淺層的含義得到深刻化。但是,這里必須要注意到,原材料應當具有可塑性??梢哉f,在其他的材料里融入新思想,是一種巧妙的借鑒,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不是抄襲。
要做到巧借,還可以巧妙地變換角度。將寫作中心對象“他”與“我”對換其客觀存在的位置,改變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并將“我”與“他”的身份、地位互換,讓“我”經(jīng)歷“他”經(jīng)歷的事,以“我”的親歷親感來演繹故事,來表現(xiàn)“他”的思想情感。這,我們常說“移形換位,避俗出新”。做到這點,就可以避免題材和立意的雷同,而不給人以厭倦之感,是選材新鮮的需要,是主題新穎的需要,是作文高分的需要。
對于議論性作文,同一種素材,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或者說進行新含義的挖掘,達到人說不不言,說人之未說,達到借別人的殼,用自己的魂的境地。
?。ㄋ模┤ゴ秩【砸划斒?/span>
真正的優(yōu)秀作文,不是在文章堆砌材料,而是根據(jù)立意對所用的材料精挑細選,其材料是相當精當?shù)摹R驗榻?jīng)典的材料更有代表性,更有說服力,更有表現(xiàn)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當然,引經(jīng)據(jù)典,用說服力強的名人軼事,肯定能夠說人于天下。如引用名言論證觀點,就能增強論證的科學性、準確度、可信度和說服力。在講誠信時,可以引“失信不立”(《左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得黃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了”(大仲馬)等名人名言,這些論據(jù),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所以有很強的說服力,用時也給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觀點,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
是不是非得要反映重大歷史意義、有深遠影響、有頭有臉的事情或人物,才能夠算經(jīng)典的材料呢?不盡然。只要你有慧眼識珠的見識,選材就會在你的眼底典型起來。只要你,永恒地追求真善美,選擇的材料給讀者以真善美的熏陶,讀了使人忘俗,讓人有嚼頭,使人情感得到陶冶,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你的文章就是格調(diào)高雅的文章,你的選材同樣是經(jīng)典的材料。對于記敘類的文章來說,材料能夠反映細膩的真情實感,能夠凸現(xiàn)深刻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成為高雅之文,該材料就是經(jīng)典的;而對于說理性的文章來說,材料能夠使文章理正辭嚴,意高文美,就是經(jīng)典的。魯迅先生的《未有天才之前》寫道: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chǎn)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侖過Al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后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chǎn)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痉怯型敛豢?,正同拿破侖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80年前,中國就在渴望出現(xiàn)一批天才,希望他們能給國家給民眾帶來美好的未來??傻搅私裉欤覀冞€在不斷地呼吁天才的出現(xiàn)。那么,用什么來證明觀點呢?魯迅選舉了兩個事例:一個是拿破侖說,他比Alps山還要高;另一個是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如果說拿破侖的事例算是經(jīng)典之事,那另一個則是通俗之事。前一個靠提取精華,而后一個則是一看就知道。但將兩個放在一起來比較,則有力證明了“天才須要生長的土壤”這個論點。所以,魯迅說:天才的匱乏是因為土壤不合適。天才成長的土壤,就是我們大眾。大家盼望天才的出現(xiàn),先需要自己把土壤做好?!疤觳糯蟀胧翘熨x的;獨有這培養(yǎng)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fā)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蔽覀冏霾涣颂觳?,我們就踏踏實實做土壤吧。從身邊做起,不要怨天尤人。能干什么就干點什么。有了我們這樣的民眾,天才會產(chǎn)生的。
(五)關注時事唯新是用
文貴有新。文章的創(chuàng)新是作文永遠追求的目標:“文章最忌隨人后”,蘇東坡如是說;“文章最忌百家衣”,陸游也道出文章應該創(chuàng)新的衷言。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在要求的范圍內(nèi),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獨到見解、認識,運用富有特色的表達形式,不落俗套,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創(chuàng)新,一是在內(nèi)容上有開拓,突破舊的,超越傳統(tǒng)的;二是在形式上與眾不同。
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確實需要材料來構建,文章的好壞與材料質(zhì)量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來看,他們大都能根據(jù)表達主題的需要,精心選取一些新穎典型、積極向上、具有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材料,體現(xiàn)了他們在選材方面的獨具匠心和豐富的生活積累。材料新,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讀到別具一格的內(nèi)容;材料新,更能得出新的觀點、新的聯(lián)想。言別人之未言,說別人之未說,其實就是對選材新穎的具體要求。無論是新鮮材料,還是“舊瓶裝新酒”??傊?,只要是能產(chǎn)生新的面貌,具備內(nèi)容的現(xiàn)實感,增強文章的沖擊力,而不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應該大膽地拿來,唯新是用。
【高考作文的用例策略】
高考作文的出彩可能在立意深刻、材料運用、語言優(yōu)美、結構新穎等四個方面,而在這四個方面中,立意深刻與寫作者的學識和思維水平直接相關,再加上考場作文的特殊性,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不太容易。對于言語和結構來說,容易出彩,但畢竟是形式,它受制了內(nèi)容,過分追求語言和結構的創(chuàng)新會產(chǎn)生華而不實的負面影響,所以,最應該、最容易出彩的是材料運用。材料用好,會直接幫助立意的深刻;材料表達得好,也能體現(xiàn)語言的優(yōu)美。再則,對于材料的運用,經(jīng)過平時嚴格、科學的訓練,學生做到訓練有素的話,在高考作文中容易“有備而戰(zhàn)”,牽一發(fā)而益全文。
一、單例說透
單例說透,就是只用一則材料,圍繞主題從多個角度來分析,翻來復去地議論,把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說透徹,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學在以“過程與獲得”為話題的作文時,采用了“單例說透”法:
被眾多媒體所廣為宣傳的徐立新的人生經(jīng)歷就很能說明過程與獲得的關系。從“黑幫老大”到“五星級義工”。徐立新經(jīng)歷了兩個過程。入黑幫,當老大,他“獲得”前呼后擁的生活,可伴隨而來的是內(nèi)心的恐慌、靈魂的譴責??僧斔麃淼缴钲陂_始新的生活,積極參與義工活動時,他發(fā)現(xiàn)良心得到安定,美好的生活又向他招手了--他獲得不曾有過的寧靜與光榮。假如沒有心靈的反思、靈魂的責問的過程,他也許就沉溺在那個“黑幫老大”的位置上,他本人不能獲得新生,社會也會少一個好人。
所以;過程的正確與否決定著獲得的好壞,而過程的對與錯又需要心靈的發(fā)現(xiàn)。
這篇作文在論證“過程與獲得”的辯證關系時,沒有像一般同學那樣,證明“過程”決定“獲得”時舉一例,“獲得”影響“過程”時又舉一例,而是只舉一例,然后緊扣這例子進行細致的辨析:把徐立新的人生經(jīng)歷分為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人黑幫”,“獲得”的是“恐慌”、“譴責”,第二個過程是“做義工”,獲得的是“寧靜與光榮”。然后以“假如”領起,通過假設沒有“過程”的后果,強調(diào)“過程”的重要性,緊接著在順勢得出“過程的正確與否決定著獲得的好壞”的結論時,又用“而過程的對與錯又需要心靈的發(fā)現(xiàn)”回扣前文。盡管只用一例,但作者分析時“一分為二”,又用假設推理,從而析理就比較透徹。
又如2003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感時花濺淚》中有這么一例:
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們對事物感情的親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黃花瘦”的女詞人李清照眼里,她前期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戰(zhàn)亂之苦,因此她才會“興盡晚回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然而世事滄桑,后期的她飽受戰(zhàn)爭流離之苦、喪夫之痛,對于她來說,這時的舟已是“載不動許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載體,后一舟卻成了愁緒與痛苦的寄托。難道是舟變了么?不,是她的感情變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對事物的認識抑或?qū)?,抑或錯?其實本無定論,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如果說上例是“一分為二”的話,此例是“合二為一”,作者分析李清照筆下的“幸福之舟”與“痛苦之舟”背后的原因是一樣的--“感情變了”,從而論證了“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與上例假設推理不同的,此例采用了設問析理的方法:“難道是舟變了嗎?她對事物的認識抑或?qū)?,抑或錯?”問答之間,理明題顯。
經(jīng)過以上例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單例說透”法,可以增強分析論證的力量,還可以節(jié)省寫作時間(不必想太多的例子)。在采用這一方法時,要在兩方面著力:
1.多向分析。一個例子要說透徹,關鍵是要換角度來分析,這是一個思維方法問題,既要善于看到一個問題的幾個側面,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幾個側面背后的共同點。一個例子單向分析是無法說透徹的。
2.動態(tài)分析。在析例時,不能就此事論此事,要看到事例的過去(原因),也要看到事例的將來(發(fā)展),分析與推理結合。這樣的分析是動態(tài)的、立體的,從而深刻起來。
二、雙例互襯
“雙例互襯”,就是一篇文章中寫兩例,兩例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做到不雷同,相互襯補,從而把相關道理闡述透徹。
2003年高考滿分作文《另一種哭泣》中就用到這種方法:
當我看見上高二的表妹為香港歌星張國榮跳樓身亡流淚時,我明白我的想法錯了。表妹并非張國榮的歌迷,也有足夠的理由和理智讓一向冷靜的自己避免那樣的哭泣??墒?,當她看見一個曾經(jīng)輝煌的生命在本應草長鶯飛的四月里孤寂回歸了人生的輪回時,她還是為之流淚了。我無法理解表妹的哭泣,那種哭泣是疏遠的感情的另一種存在的方式,是那樣的陌生。
可不久后,我便在《世說新語》上看到了這么一個故事:“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在得知一個才貌雙全的卻與自己非親非故的少女不幸身亡時,竟然淚灑靈堂。他那痛苦流涕的樣子令在場的人為之動容。我猜想:或許生活的坎坷與不順都未曾使他如此暢快淋漓地哭過吧,可當他看見一個正值青春年華即將含苞盛放的美麗生命香消玉殞時,他再也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悲痛,為長眠于地下的少女流下了熱淚。
本是疏遠的感情,可阮籍竟對生命如此地珍視與尊重,即使是一個素不相識的生命。
這篇文章寫了兩例:表妹為張國榮流淚是一例,阮籍為少女灑淚是一例。一今一古,一真實事例一古代故事,一普通女孩一著名詩人,這兩個例子互不雷同,相互映襯,恰當而又深刻地證明“疏遠的感情也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態(tài)度”,這樣寫不僅比證明“親密的感情影響認知”顯得立意深遠,而且用阮籍來襯表妹,更深的用意在于表明表妹這種為陌生人流淚正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對生命的珍視和尊重”情感的體現(xiàn),這種情感超越了時空,源遠流長。兩例選得好,說理顯奇效。
兩例之間既可以正襯,也可以對比。例如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英雄》(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中就用了此法。
西楚霸王,江東項籍。
手撫烏騅咯顯失色,目光在江東的山水迷霧中游移,他堅信,即使山下是淮陰侯的十萬鐵騎,他也能殺出重圍,再開一片天地。回想起年少意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驚!巨鹿之戰(zhàn)怒斬宋義,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軍二十余萬,各路諸侯轅門低首.叩關入秦,自號西楚霸王,封賞天下,何其壯哉!
起兵至今,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難道這垓下一役,前功盡棄?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話語:“霸王,你可知兵敗勢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勝.你卻活埋降兵二十萬,稱霸咸陽,你卻火燒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賜死子嬰、黔布,亞父極力反對,你卻執(zhí)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盡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離散,各謀生計,可憐虞姬,香魂一縷,隨風而息--
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聽從那些文臣武士的妙計。
可是他錯了,橫亙在面前的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烏江,而步步緊逼的是勢如壓城的千萬鐵騎。
遠方的冠蓋是漢王,一陣得意的歡笑震蕩四野:“項王,你可知你為何敗于我手?你自命天縱英才,可憑一己之力畢六國、平四海,可你錯了!我求賢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韓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氣走范增。如此,你眾叛親離,我漸豐羽翼,不納人言,你不見幽王烽火戲諸侯,代價是戎狄胡馬摧雕樓,始皇奢掠黔首,代價是誅秦族萬年遺臭,你一意孤行,我則充分聽取臣子意見。函谷關前,范增勸你強攻,你按兵不動;鴻門宴上,張良讓我謝罪,我以身脫險。項王啊項王,由此看來,只該我大漢八荒,橫掃六合,包舉宇內(nèi),席卷天下?!卑酝跽匦α耍錆M著苦澀。
作者也寫了兩例,項羽的故事和劉邦的故事,項羽相信自己,不聽文臣武士的妙計,落得“士卒離散”的下場,劉邦“則充分聽取臣子意見”,不僅“以身脫險”,還獲得了“包舉宇內(nèi)”的優(yōu)勢。兩例對比,“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孰是孰非,一清二楚。
運用“雙例互襯”法,最關鍵的是兩例相同之中要有顯而易見的不同,否則就是堆砌材料。除了相互映襯和正反對照關系外,兩例之間關系還可以有:前后轉折,縱向推進,點面結合。
三、排例造勢
所謂排例,即采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例子,就像排比的修辭手法一樣,可以是句與句之間的排比,也可以是段與段、板塊與板塊的排比。排列的效果是舉例充分,視野開闊,氣勢強烈,從而論證有力。
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擇善而從》(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一文就采用了“排例法”,文章利用三則歷史故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它們分別是“項羽之死”、“馬謖之死”和“桓公之死”,三則故事內(nèi)容類而不同,三則故事的評論同而有異,全文顯示了作者寬廣的視野,嚴密的思維,論證充分有力。這是一篇“排例造勢”的典范作文。同樣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此時有聲勝無聲》(語言與溝通)也采用了“排例法”,文章運用了一組排比段列舉大家熟知的“燭之武退秦師”、“曹植七步成詩”、“觸龍巧說趙太后”三個故事,論證了語言與溝通的緊密關系。
“排例造勢”法也可以在文章的局部運用,事例不用展開,一句一例,靈活機巧,氣勢浩然。例如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信他,抑或自己》一文在中間有這樣一段排例:
唐太宗虛懷若谷,善于納諫,終成一代名君;齊王接受鄒忌的進諫,聽取群臣吏民的意見,于是才有“諸侯皆朝于齊”的國勢;孫中山提出建設三峽的設想,豈不是因為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的結果?
聽取別人的意見,方能集思廣益,兼收并蓄,最后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宏偉事業(yè)。
由于唐太宗和齊威王的事例,大家太熟悉,道理亦明顯,所以,作者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事例,三句三例,敘議結合,直奔論點。這樣寫,既充分證明了觀點,也有了強烈的氣勢,還有語言凝練的效果。
“排例造勢”還可以有如下的排法:
商紂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葬身火海;唐太宗虛納下言,開創(chuàng)“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諫于不顧,無奈客死他鄉(xiāng);齊威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從諫如流”勢在必行。
這樣的排例比上例就更復雜一些。整體排比,局部對照,充分顯示了作者靈活的思辨能力以及成熟的思維方法,因而論證也更充分、深刻、透徹。
無論是全文排例還是局部排例,都要求事例典型,否則容易墮入堆砌。述例時也有很強的技巧性,“全文排例”中述例要簡明扼要,而“局部排例”中根本不用“述”例,拿來例子就“論”。另外,為了形成氣勢,結構形式和句式的選擇顯得十分重要,要盡量做到段與段、句與句的結構相似,這樣才有排比的意味。
【論據(jù)使用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不合主題,牽強附會。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終于釀成了安史之亂。叛軍即將攻入長安,唐玄宗聽從了楊國忠的建議,逃往蜀地。逃亡途中,隨行將士越想越氣,好好的長安呆不住,弄得到處流亡,受盡辛苦。于是他們殺死了楊國忠并要處死楊貴妃。這可把唐玄宗難住了,他怎么舍得殺這個寵愛的妃子呢?但是眾怒難犯,唐玄宗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選擇,叫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別的地方,用帶子勒死了她。于是才出現(xiàn)了馬嵬坡上那一幕:楊貴妃淚眼漣漣,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飛……
(選自高考三類文《那一滴晶瑩的淚水》)
誤區(qū)揭示:這個材料寫的是“馬嵬坡事件”,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論據(jù),但是,讀罷這個材料我們感覺到能證明的觀點是“選擇”或是唐玄宗“忍痛割愛”,而與本文的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識”毫無關系。作者牽強附會,非要以此來論證主題,就犯了材料、觀點不相符的毛病了。此類現(xiàn)象在考場作文中頗多,值得關注。
誤區(qū)二:語焉不詳,不夠準確。
是誰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張學良,他通過分析當時中國的形勢,認識到只有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趕出中國,不能依靠外國的力量。當時日本的鐵蹄已經(jīng)侵占了大半個中國,可謂危在旦夕,而國內(nèi)又發(fā)生內(nèi)戰(zhàn),為日本侵華創(chuàng)造了有利時機。后來歷史事實證明了他的分析,經(jīng)過八年的艱苦抗戰(zhàn),我們終于勝利了。
(選自高考三類文《讀歷史》)
誤區(qū)揭示:事實論據(jù)在運用時要注意事件人物、時間、背景和過程的準確性。有的考生由于記憶不準,時常出現(xiàn)語焉不詳、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這種“硬傷”一般難逃閱卷者的法眼,成為影響得分的重要因素。如上面一例,將發(fā)動“西安事變”的發(fā)動者說成張學良一人,實際上是張學良、楊虎城兩人發(fā)動的,而且對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處,這些錯誤會使材料的說服力大打折扣,從而無法達到論證觀點的目的。
誤區(qū)三:直說結果,缺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滿堅強的天使。史鐵生曾經(jīng)說過:“困難的本質(zhì)對于人的傷害是一樣,如果不去尋找意義,生命就真的沒有意義了。”他二十一歲因病殘疾,大半輩子坐在輪椅上,晚年還受盡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續(xù)談》(《病隙碎筆》)也是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辛苦完成的。然而身體的病痛打敗了他嗎?沒有,堅強的史鐵生還被認為是近代最愛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筑起心中堅強的墻,才能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取得成功。
?。ㄟx自高考二類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誤區(qū)揭示:這個例子是議論文寫作中論據(jù)使用失誤的典型,這種運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結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說理透徹”的重要一環(huán)--剖析。在上面文段,作者給出了史鐵生這個素材,然后直接給出結果“然而身體的病痛打敗了他嗎?沒有”。至于史鐵生究竟是怎樣“雕琢心中充滿堅強的天使”的,這種雕琢的過程表現(xiàn)出人物怎樣的精神并沒有深入剖析。解決這種病癥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強化“剖析”意識,二是學會“剖析”方法,比如假設剖析、因果剖析等。
誤區(qū)四:一味堆砌,缺少聯(lián)系。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寫一部史書,從小研讀庫存史書,在不幸遭受宮刑之后,他并沒有因為世人的白眼與唾棄而選擇放棄,更加潛心鉆研經(jīng)史。他終于寫出了被后世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成為了厚實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千古流傳。
文化英雄魯迅用他那刀槍般鋒利的文字與國民黨,與黑暗社會作斗爭,雖然反動派對其恨之入骨,對其進行迫害,但魯迅毫無懼色,反而寫出來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敵人心痛。
?。ㄟx自高考二類文《面對挫折》)
誤區(qū)揭示:寫議論文少不了論據(jù),但是不是把幾個論據(jù)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顯然不是的,上面文段舉出兩個人物事例,卻不對兩個事例之間的關系作任何剖析,只是簡單地排放在一起,這樣用材料有什么論證效果呢?像這種運用人物材料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應當引起大家的重視,“議論”必須做到“擺事實,講道理”,光擺事實是沒有用的。像上面的材料,第一段后要剖材料與主題的關系,第二段后也要剖析材料與主題的關系,最后還要把兩則材料結合起來再深入剖析與主題的關系。
【事實論據(jù)的引述技法】
?。ㄒ唬⑹龆ㄏ蚍?/span>
在眾多的事實論據(jù)材料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較單一外,多數(shù)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這雖給我們選擇論據(jù)提供了廣泛性、靈活性,但如利用不好,常常弄得論據(jù)和論點不相吻合,甚至背離脫節(jié),使觀點和材料相差甚遠。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采用敘述定向法,在敘述材料時,根據(jù)所論證論點的需要,有所側重,有意識地突出強調(diào)所述事實論據(jù)與論點一致的地方,盡量將材料往觀點上靠。在運用此法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準確地把握材料與論點意義上的一致性,二是要多用些揭示性詞語給以標明,這樣,材料和觀點的統(tǒng)一性就更明確了。孫臏的故事同學們都比較熟悉,但如果論證角度不同,敘述材料時就應該有所側重。
假若論點屬于“嫉妒的危害”時,介紹的著眼點應側重于龐涓對孫臏的嫉妒等方面的內(nèi)容:
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yōu)點,就難以有大作為。戰(zhàn)國時的魏將龐涓,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對孫臏才智過人由嫉妒進而心生惡念,使孫臏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終也惡有惡報,兵敗身亡。 龐涓本來可以更有作為,但因為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yōu)點,心生嫉妒,想擠掉對方,結果不但沒學到對方的優(yōu)點,還斷送了前程,賠上了性命,這危害可謂大矣!
假若論點屬于“變通的作用”時,介紹的著眼點應側重于孫臏打破常規(guī)方面的內(nèi)容:
孫臏歸齊以后,先隱居在齊將田忌幕下,在一次賽馬游戲中,他用“以盈去虛”的戰(zhàn)術,助田忌勝威王而嶄露頭角,得到齊威王的賞識和重用。田忌賽馬,誰都會稱贊孫臏的聰明。孫臏之所以聰明,這與他善于“變通”的思維分不開。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guī)去思考,為何不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面去思考?這樣思維就具有了發(fā)散性。
上述兩段,就是根據(jù)論點的不同需要,對事實論據(jù)的介紹進行了不同的側重,并運用不同的議論性語言,揭示了迥然不同的思想意義。
?。ǘ┮該?jù)定點法
對于論題型的題目,有時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確立論點,而具體到動筆作文時,卻只需要確立一個論點。這樣確立文章的論點呢?這就要采用以據(jù)定點法,根據(jù)自己所占有的材料,來確定一個與材料最切近的論點,這樣寫文章,構思成篇快,而且觀點和材料也比較一致。
例如:有一個作文題目《談“理想” 》,這個題目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立意:①理想遠大的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②理想的實現(xiàn)不能耽于幻想,一蹴而就;③理想的真諦在于追求的過程而不在追求的結果;④理想的達成需要歷經(jīng)坎坷,埋頭苦干;⑤理想的追求應當與社會需要相契合。
現(xiàn)在如果我們占有下面兩則材料:
著名科學家彭家木1965年自愿放棄出國深造的良機,要求到邊疆工作,并把名字“家睦”改為“家木”,他說:“家木”合起來是“架”,我要為上海和邊疆之間架設橋梁,我要跳出小家庭到邊疆去,為邊疆‘添草加木’。”二十多年來,他矢志不渝,先后十多次離家到邊疆進行科學考察,并且三次深入環(huán)境險惡的羅布泊地區(qū),直至以身殉職。
秋瑾從小就立下報效國家的志向,1904年,她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籬,乘船去日本留學,決心用自己的汗水和熱血,使災難深重的祖國強大起來。她回國后,積極從事各項革命活動,最后英勇就義,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
從以上兩則材料來看,都涉及到了“理想的達成需要歷經(jīng)坎坷,甚至獻出生命”,很顯然這個觀點跟題目所涉及的第四個觀點較一致,只要依據(jù)材料,從這個方面選擇論點,自然就和事實論據(jù)相吻合了。
?。ㄈ┞?lián)新求異法
清代的趙翼在《論詩》中說過:“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敝v的是詩文貴在求新的問題。寫議論文時,事實論據(jù)的使用上也是這樣。對廣為人知的材料用起來一定要小心謹慎。當你為冥思苦想而終于得到一個老掉牙的材料而沾沾自喜時,“材料陳舊”的認識也就會出現(xiàn)在評卷老師的心里。選擇論據(jù)時,最好選擇新鮮材料做論據(jù),切忌避生就熟,盡選些人盡皆知的“陳谷子爛芝麻”。例如:論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如果選李白的“鐵杵磨成針”這個司空見慣的老例子,倒不如用齊白石 “礎石磨成泥”的美談。
齊白石年輕時是個篆刻愛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引就刻好了?!饼R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擔礎石,夜以繼日的刻呀,磨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一擔礎石終于“化石為泥”了,他的篆刻藝術也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顯然,這個例證,比“鐵杵磨成針”,比達?芬奇的“畫蛋”,比陳景潤的那“一麻袋草稿紙”,要來得更新,更能別開生面。
(四)以點代面法
為了使說理時論據(jù)充分,增強說服力,可以用以點代面法來盡量多容納一些論據(jù)。所謂“點”,就是文中需要詳寫的內(nèi)容,具體來說,就是那些比較具體、生動新鮮的材料;“面”是那些比較熟悉的、典型的事例,多用一串類似排比句的句型列舉出來,這樣,既能使論據(jù)數(shù)量充足,也不會因論據(jù)增多而使文章臃腫。
例如:在論證“努力請從今日始”這個論點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文學家魯迅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擠時間,拼命地學習和工作,他給我們留下了七百多萬字的寶貴文化財富。別人稱贊他是天才,他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了?!?。著名繪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不教一日閑過”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肯放過一個“今日”。為我國的繪畫事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革命家周恩來,科學家阿基米德、牛頓,不都是珍惜時間,抓住今日的典范嗎?我們也只有象他們那樣,抓住一個個今日,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活的瀟灑,才算不白活一回。
(五)以舊翻新法
議論文事實論據(jù)使用中我們最忌諱的問題之一是總是重復使用某些論據(jù),沒有一點新鮮感,以至于老師一見就煩。其實,如果在寫作時一時找不到新材料用做論據(jù),可以適當采用老材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善于強調(diào)老材料中為我所用的那一個側面,使老材料煥發(fā)新生。我們不妨把這種方法成為“新瓶裝舊酒”。例如一位考生在《選擇永恒》中,這樣論述永恒:
站在歷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歷史溝渠: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采菊……他們選擇了永恒---縱然諂媚污蔑蒙蔽視聽,也不隨其流揚其波,這是執(zhí)著的選擇;縱然馬革裹尸魂歸關西,也要揚聲邊塞盡掃狼煙,這是豪壯的選擇;縱然一生清苦終日難飽,也愿怡然自樂、躬耕隴畝,這是高雅的選擇……
顯然上例中的屈原、曹操、陶淵明都是人們熟悉的人物,該考生在這里沒有對他們的事例做長篇敘述,而以齊整的排比句式將他們的事例做了高度概括,既增強了說服力,又讓閱卷老師感到耳目一新。
【事實論據(jù)的分析技法】
?。ㄒ唬┱磳Ρ确ǎ?/span>
一種情況是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然后,對這兩個例子還要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證明論點。另一種情況是舉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里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再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以證明論點。
例如:黑格爾曾經(jīng)自夸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卻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zhàn)爭的淵藪。人們難以忘記60年前的那幕慘?。荷`涂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事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桿,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zhàn)后的善后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 60 年里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于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qū)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zhàn)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范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ǜ呖純?yōu)秀作文《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以上兩個論據(jù),一正一反,對照鮮明,有力地論證了“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這一中心論點。
(二)假言因果法:
就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jù)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必須較完整地引述論據(jù),然后提出形成條件并不存在的假設,并據(jù)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在不同的條件與結果的比較中,其形成條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論證。標志性詞語通常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例如:學習借鑒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然導致失敗。燕國壽陵的少年覺得趙人走路好看,便遠行到趙國的邯鄲來學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記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國的下場。東施羨慕西施的美麗,覺得她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便學習她的姿態(tài),照搬她的舉止動作;可她終究不是西施,在別人看來她不但不美麗,反而成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雞不成反蝕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進肚里。
倘使燕國的壽陵少年能在學步之時,融進自己的步伐特點,在借鑒的同時取長補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獨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國了,說不定還會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東施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特點,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許也會成為一種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賞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紙鰞?yōu)秀作文《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舉的是兩個反面論據(jù),接著用“倘使……就……”“假若……就……”兩個復句從正面假設分析,從而論證“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才會彰顯個性,取得成功”這一中心論點。
(三)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論據(jù)所述的事實,并據(jù)此推求形成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由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結果,推導出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從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使事例有力地證明觀點。標志性詞語:“為什么……因為……”“正因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
例如: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zhèn)守街亭,他把二萬大軍駐扎在高山上,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但唯有馬謖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zhàn)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依軍法被處斬,身首異處。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于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的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zhí)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高考優(yōu)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這段話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論證法。標志性詞語:“為什么……因為……”“正因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
?。ㄋ模┮饬x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評價法。就是敘述事實論據(jù)后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證明論點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zhì),揭示危害等。意義分析法標志性詞語通常為“從……中,發(fā)現(xiàn)……,感受到……”。
例如:現(xiàn)在有不少年青人不愿做諸如打掃衛(wèi)生、扶老攜幼和乘車讓座之類的小事,認為這樣做算不了什么。我看這類小事并不小。因為不打掃衛(wèi)生,將會到處垃圾成堆,蚊蠅成群,人們生活和工作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就不會有健康的身體和愉快的心情;不扶老攜幼,乘車不讓座,老幼病殘者出門就感受不到社會的溫暖。
在敘述完事例后,如何進行意義分析呢?
1、朝大處--揭示意義: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卻關系著千百萬人的利益和整個國家的精神風貌。
2、朝深處--揭示實質(zhì):積極做這類小事,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熱愛祖國和人民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
3、朝遠處--揭示影響:思想支配行動,一個人真心實意地做好這類小事,必須首先想到集體和他人。這樣堅持下去,就會逐步培養(yǎng)出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為人民服務的優(yōu)良品質(zhì)。
4、朝反面--揭示后果:反之,一個人如果“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事事處處怕吃一點虧,他的心地就只會越來越窄,為人越來越自私。
(五)同類歸納法:
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的例子,然后進行分析論述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但這個相同點必須緊扣論點;或者舉出一個例子,然后在分析過程中聯(lián)系其他類似事例,進行歸納總結,緊扣論點。
例如:左思為寫《三都賦》閉門謝客,數(shù)載耕耘。三九嚴冬,筆耕不輟;三伏酷暑,意興猶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獨對孤燈?!耙聨u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三都賦》轟動全城,一時洛陽紙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了揭示電和磁的奧秘整整奮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卻不斷地失??;不斷地失敗,卻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為揭示電磁奧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的研究領域,而他們成功的道路卻是相同的--付出,無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用同類歸納法論證觀點時,所舉之例應為同類例子,并且在分析論述時一定要緊扣論點找出相同點。
【正確使用論據(jù)的技巧】
技巧一:引用、舉例相結合。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既講究理論論據(jù),又講究事實論據(jù),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xiàn)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樁發(fā)明,竟把表投在鍋里,兩眼釘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肴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里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胡涂,我已經(jīng)吃過了?!?span lang="EN-US">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鬃蛹艺Z:“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贬愣淦?,不足為訓,但是忘其身則頗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實秋《健忘》)
運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圍繞“健忘”這個主題,作者精心選材,通過“愛迪生”“牛頓”“白居易”三個事例說明“健忘”的涵義、范圍,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忘不一定是壞事”。這些材料事實確鑿,引用恰當有力,典型準確,很有說服力。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典型的材料,說理怎能服眾呢?觀點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同類互補,深刻剖析。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xiàn)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比绻庥龃煺?,仍能以奮斗的英姿與之對抗,那么這樣的人生是輝煌的。
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著,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么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牧羊老人從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幾年后,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jié)。
昭君出走大漠,絲綢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駝鈴的丁冬聲,“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不應該是她真實心態(tài)的寫照吧!如果不賂畫師,終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換來了漢匈兩地人民的短暫安寧。
蘇武和昭君的舉動應該是對直面挫折、縮小痛苦的心理的詮釋。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ㄟx自高考滿分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
運用指南:如果手頭有兩個以上的人物素材該怎樣用呢?可以將幾個論據(jù)用排比方式組合起來,相互補充,形成集團效應。但要注意決不能只是簡單的材料堆積,要注意對材料的共同作用進行深刻剖析,將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起來。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為中心,聯(lián)想到兩個具有同樣性質(zhì)的人物:蘇武、王昭君,然后又對兩個人物所蘊含的精神進行深刻剖析,從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技巧三:正反對比,突出主題。
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里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中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們的人生輕松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里,葛朗臺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松地奔跑,最終被卷入世俗的濁流中……
?。ㄟx自高考滿分文《輕松起跑》)
運用指南: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yōu)與劣、好與壞、美與丑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于各種文章的寫作中。如上面文章,將“貝多芬”“居里夫婦”“陶淵明”同“別里科夫”“葛朗臺”進行對比,兩類人物的精神高、劣顯而易見,文章的主題也能得到鮮明地突出。
如以下文字,用周公、劉備的“兼聽”與楚懷王的“偏聽”對比來論證興亡之道:
試想,從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為選賢授能、“兼聽”,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個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劉備三顧茅廬求賢才,終有三國鼎立;蕭何月下追韓信,方有后來劉邦的強兵壯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為輕信讒言、“偏聽”,而使國家走向衰落、滅亡。楚懷王親小人遠賢能,怒疏屈原,楚國不久就走上了亡國之途。
--浙江考生《情感與理智》
技巧四:連續(xù)設問,強化論證。
蘋果落地在我們看來是最尋常不過的事,蘋果熟了掉下來砸著蘋果樹下的人也是司空見慣的,可蘋果掉在牛頓頭上卻“砸”出了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學基礎的三大力學定理,為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你能說牛頓是因為比我們多了份機遇才有如此偉大的創(chuàng)造嗎?假如曾經(jīng)有蘋果砸在你頭上,會是怎樣的結局呢?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門就被蘋果砸到了呢,還是在慶幸自己真幸運,然后贊嘆蘋果的味道真好呢?其實,上帝給每個人的機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發(fā)現(xiàn)并珍惜它。機遇像一塊粗糙的石頭,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獲得新生。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頭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頓這樣的“雕刻家”擁有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才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
?。ㄟx自高考滿分文《創(chuàng)造源于執(zhí)著的追求》)
運用指南: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事實論據(jù)需要同剖析論證結合起來??梢葬槍κ录?,從事件的原因、本質(zhì)與發(fā)展入手,運用假設思維、因果思維連續(xù)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在“問”與“分析”的過程中破解事件的內(nèi)涵。如上例,針對“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這一事件,連續(xù)發(fā)問,多角度、多層次探究事件蘊含的內(nèi)容。說理有據(jù),論證有力。
技巧五:層層堆疊,鋪排有力。
所舉事例在性質(zhì)、層面、角度或其他方面無任何變化,只是數(shù)量的增加,通常這種簡單的例舉應盡量避免,因為它對論證論點的普遍性幫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況下,這種方式會變得相當有力。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帶鉤,自是對其痛恨無比。然而,當他認識到管仲的才識時,放下心里的厭惡,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主。
劉邦不喜韓信的出言無忌,卻委其以重任,讓韓信統(tǒng)兵作戰(zhàn),征討四方,終于滅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驕子。
房玄齡曾為李建成出謀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豈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房玄齡為相,遂有“貞觀之治”之盛世。
一一山東考生《勿以好惡論斷之》
運用指南:有意的鋪排與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夠使語言構成一種鋪張之態(tài),如以上這一例子,排比舉例簡潔充分,一個接一個,讓人不能不信服其論述的觀點。我們在作文時,如果所舉事例是眾所周知的,鋪展開來則難以給讀者新意,這就不妨考慮用排比舉例。
技巧六:化用語句,信手拈來。
可以選擇一篇課文,也可以是幾篇課文。由于對課文的語句比較熟悉,稍加改換,即可為我所用,如以下這段文字便是:
以主觀情感之親疏行事,往往會造成極大的損失?;栌篃o道的楚懷王。因?qū)櫺培嵭涠帕思槌甲嬔?,放逐了屈原,因而?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聽信讒言,結果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最終都城被攻破,成為亡國之君。倘若懷王能不以自己情感行事,聽信屈原的逆耳忠言,恐怕也不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孰之過,豈一情字所能釋懷?
--山東考生《怎一個“情”字了得》
運用指南:本段文字恰到好處地化用了《屈原外傳》中的一些語句,而最后一句又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聲聲慢》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做到語言簡潔而且內(nèi)蘊非常豐富。
【考場作文怎樣用好事例論據(jù)】
事例論證是寫好議論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動的事例論據(jù),除了要做到敘例高度概括、敘述為議論服務等之外,在事例敘述完后,用簡潔的語言提煉出所選取的觀點,對所敘述的事例進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方面,同學們常犯的錯誤是:只敘述事例,而不進行分析,形成“論據(jù)+論據(jù)=觀點”的錯誤形式。其實用事例論證法寫作文好比用磚壘墻,事例是“磚”,而分析議論則是磚與磚之間的“泥”,離開這些“泥”,“墻”就不牢固。用好事例論據(jù)有如下幾種方法:
1、例后假設
“例后假設”即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如:
前蘇聯(lián)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青年時代一度希望成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報考一個著名的合唱團,竟被錄取了??墒?,他經(jīng)過再三考慮,最終放棄了歌唱事業(yè)拿起了戰(zhàn)斗的筆,成為一代文學大師??梢娬_的選擇使他的青春無憾,人生無悔。
敘述完一個事例之后,就得出了畫橫線部分這樣的結論,使事例和結論之間銜接不緊湊,結論也顯得太突兀。在得出結論之前要進行假設性分析:
如果高爾基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也許幾十年后,世界上只會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學巨匠了??梢娬_的選擇使他的青春無憾,人生無悔。
進行假設性分析,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
2、例后評論
“例后評論”就是在敘述完事例后,為了密切所舉例子和觀點的關系,或為了突出事例所蘊涵的意義,對其進行評論。如:
舍棄應該舍棄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爾基在他的房間失火時,他沒有顧及衣物、家具、財產(chǎn),甚至沒有顧及生命,從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幾箱書籍。他舍棄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財富,守住的是啟迪心志、凈化心靈的真正的財富。正確的舍棄,使他的人格獨具魅力。
如:
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巷”,起因是張、葉兩家爭地。張家主人乃當朝宰相,張老夫人致信給他,他回信卻說“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家讓出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讓出三尺,便成了現(xiàn)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棄了自己面子上的威嚴,以寬仁禮讓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氣概,化干戈為玉帛,止爭斗于未起。如果沒有超出常人的高風亮節(jié),怎會做出如此的舍棄?
畫線部分就是對事例的評論。因為有了這段評論,事例所蘊涵的意義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觀點關系更密切。
3、例后比較
“例后比較”即在敘述完事例之后,對所敘事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發(fā)現(xiàn)不同,使讀者深刻理解所舉事例的內(nèi)涵,強化所論述的觀點。
左思為寫《三都賦》閉門謝客,數(shù)載耕耘。三九嚴冬,筆耕不輟;三伏酷暑,意興猶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獨對孤燈?!耙聨u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三都賦》轟動全城,一時洛陽紙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了揭示電和磁的奧秘整整奮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卻不斷地失??;不斷地失敗,卻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為揭示電磁奧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的研究領域,而他們成功的道路卻是相同--付出,無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畫線部分將左思和法拉第進行比較,告訴讀者雖然他們的時代、國籍和研究領域都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付出。這樣的比較,就強化了他們的相同點,使“付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備了更廣泛的意義。
4、正反對比
“正反對比”就是把一個正面的例子和一個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來對這個例子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照分析。如:
孫臏與龐涓同出于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說是精于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nèi)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才有了馬陵道之勝。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效勞于優(yōu)劣不同的兩個統(tǒng)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孫臏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正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梢?,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
畫線部分是對事例進行的對照分析,只有這樣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的觀點。
5、例后設問
“例后設問”就是在敘述完事例之后,針對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進行發(fā)問,然后再分析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如:
法國著名數(shù)學家費爾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陪伴者會議廳,研究數(shù)學只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但他卻在數(shù)論、概率論、解析幾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費爾馬定理”至今還沒有任何人能夠證明。為什么費爾馬在政壇勤奮一生,卻沒能結出碩果,而在數(shù)學方面成績斐然呢?這是由于他沒有搞政治的天賦和特長,在數(shù)學方面卻具備非凡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由此看來,門捷列夫所說“終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其中的畫線部分,引領出對事例的分析,既對門捷列夫所說提出疑問,又揭示了費爾馬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
6、化用事例
“化用事例”即用一兩句話對所選事例進行高度概括,然后再運用到議論的行文中。這樣的前提是,所選事例必須是眾所周知的。如:
伯牙對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絕唱,蘇秦、孫敬對知識的追求讓懸梁刺股一言成警訓;賈島對詩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傳千古;只有追求,才會有收獲。
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早已蕩滌了風波亭上的點點殘血;幾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里的聲聲嘆息。然而,岳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顆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歷史的書頁中,化做了民族的魂。
這兩段文字共使用了六個事例論據(jù),但沒有展開事例,而是把事例論據(jù)融入行文中,使得整個句子抑揚亢墜,節(jié)奏感強。
【高考議論文論據(jù)的來源】
1.源自課本。
這是學生最熟悉的一座論據(jù)的寶山。它有兩個特點:一是量多,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課文里,都可以找到鮮活論據(jù);二是熟悉,學生看課外書如是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留下的只是一鱗半爪的印象,而課本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和練習的鞏固,加上有些課文要求復述,有些語段要求背誦,課文給學生的印象深。請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來,因感情親疏而導致錯誤認知事物的事例不勝枚舉。李牧一心為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謂戰(zhàn)功赫赫,卻因趙王的不信任而慘遭殺害,最終也斷送了趙國的大好江山。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卻因為對馬謖的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卻街亭,從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李白才氣超人,“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卻因唐玄宗的疏遠而一生漂泊,壯志難酬……可以說,歷史上許多悲劇的誕生都是由感情的親疏引起的。
--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學生電視辯論賽總決賽》
例子來自《六國論》以及杜甫《蜀相》、《春日憶李白》中的詩句,這些例子可靠、典型,特別是詩句的運用,不僅有力地論證了論點,也陡添文采。這也從另一方面給我們一個啟示,課文作為教學的范例,其地位不容忽視。有些師生因受高考不考課文的觀念的影響,對課文抱著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實不足取。
2.源自經(jīng)典名著。
名著范圍廣,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經(jīng)典性。從某種角度說,名著是課文的延伸。每個考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閱讀過名著,教師在平時教學選自名著的課文時,無論是介紹作者、寫作背景還是對課文的分析,或者做練習時,都會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情節(jié)。另外,讀本中也不乏名著節(jié)選或梗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運用起來也比較熟悉。這些論據(jù)同樣可靠、典型。例如:
孔夫子一襲長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諸葛斬馬謖,忍痛割愛,那是諾言,是軍紀,是理性啊!海明威獨守大海般的憂傷,梵高獨具向日葵般的孤單,冉?阿讓受折磨一生,最終顧全大局,為保全德國機密而殺死情人。.
--湖北考生《捕捉理性的靈光》
例子源自中外名著,為我們所熟悉;用來論證理智戰(zhàn)勝情感,十分典型。而且使文章顯得深邃厚重,處處閃爍理性的靈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運用并不要求考生對原著要熟悉到多深的程度,比如,你不一定讀過《老人與?!?、《梵高傳》、《悲慘世界》,但你同樣可以將其作為論據(jù)。當然,平時在繁忙的復習中做一定的積累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3.源自報刊、媒體。
如果將教材喻做作文論據(jù)的河水,名著喻做論據(jù)的井水,那么,報刊就是論據(jù)的泉水,帶著質(zhì)樸清新的泥土氣息,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類論據(jù)考生較少使用,主要是因為這類論據(jù)需要平時多加積累,考生在使用時得在可靠、典型方面細加斟酌。例如:
看見過這樣一幅動人的漫畫:椰樹下,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慈愛地望著吊床上并排躺著的三個嬰兒,對上帝祈求:“上帝啊!我愛他們,請每天賜他們一碗飯吧!別給他們罪惡?!?span lang="EN-US">
這位老人就是韓國前總統(tǒng)金大.中。我們可以想像獲悉三個兒子涉嫌經(jīng)濟犯罪時這位老人心中的悲痛。但他沒有利用自己的職權為兒子開脫,反而勇敢地走上電視臺向全國人民道歉。
--浙江考生《揮刀斬索搭橋渡人》
這個例子顯然來自報刊等媒體,它讓評卷教師看了眼睛為之一亮。因為這一例子不僅新穎,而且有力地論證了理智不為情感牽系??梢?,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應該對時事多加關注。這樣,在作文中才能左右逢源。
4.源自生活。
這種論據(jù)針對性較強,運用起來也比較靈活。特別是在考場上作文,儲備的材料用不上時,可以通過對生活的回憶和挖掘,再針對論點進行設例。如湖北一考生在《莫把情云遮慧眼》中引用了:一個年輕的女職員為了愛而貪污公款,最終入獄:一位母親,抱著身患絕癥的兒子踏上黃泉路;一個老實的農(nóng)民,講哥兒們義氣,幫朋友藏贓款,稀里糊涂地便成了窩藏犯……
諸如此類的論據(jù),也許是從報刊媒體上看到,也許是道聽途說,也許是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總之,它們有力地論證了因情感而喪失了理智這一論點。這類論據(jù)比較新穎,但在可靠性和典型性方面應細加斟酌,并盡量少用。
5.源自典故。
這類論據(jù)比較典型、可靠,但不易記住,在運用時,對典故的敘述要求比較嚴格。一般地說,儲備得少,正好與考場作文的論點相契合的機遇也不大,考生也就較少運用。但“物以稀為貴”,人無我有,一旦用妥了,同樣是取得高分的法寶。如:
《呂覽·去私》篇載:晉平公讓大夫祁黃羊推薦南陽縣縣令,祁黃羊毫不遲疑地說:“叫解狐去當,他一定能夠勝任。”晉平公驚訝地反問道:“你說的是解狐嗎?他不是你的仇敵嗎?”祁黃羊笑了笑說:“您讓我推薦的是縣令,并沒問我誰是我的仇敵呀!當縣令,我認為解狐最合適,他能干得很好,因此才推薦他。”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為百姓擁戴的好縣令……
--吉林考生《怎一個“情”字了得》
這一論據(jù)有力地論證了不因情感的親疏而影響人才的選拔,十分典型、可靠,博得了評卷教師的好感,可謂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議論文的說理方式】
許多同學寫作文有一個習慣,給我一個觀點我立刻一個例子、兩個例子、三個例子,并沒有接下來分析說理,缺少對材料的利用和分析,沒有就例說理,即就著這個例子緊接著再講一點道理,使得這個例子更好地為證明觀點服務。這樣就顯得思想淺薄,使文章的論證缺乏說服力。那么,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述觀點,把論證推向深入?下面就介紹幾種基本的分析方法。
關鍵是分析論據(jù),找準論據(jù)和論點的契合點,把握四個思考方向:1、朝深處想,揭示實質(zhì);2、朝大處想,揭示意義;3、朝遠處想,揭示影響;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靈活運用七種方法:1、假言因果法;2、同類歸納法;3、披文示意法;4、意義分析法;5、正反對比法;6、敘議交融法;7、因果分析法
(一)假言因果法:
就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jù)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必須較完整地引述論據(jù),然后提出形成條件并不存在的假設,并據(jù)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在不同的條件與結果的比較中,其形成條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論證。標志性詞語通常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span>1)實例借鑒:
示例1
(觀點:堅持才能成功)
?。ㄊ吕W立西為了發(fā)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干,一直實驗了606次,才獲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實驗次數(shù)命名的新藥606。(敘述例子)
?。傺哉f理)“新藥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如果歐立西僅僅實驗一次,失敗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新藥當然不會問世。就是他實驗了605次,失敗了以后不再堅持,也絕不可能有新藥的制成;正是因為他堅持到了最后,才獲得了最后的勝利。(分析例子)所以,可以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保僭O橋梁)
示例2
(觀點:學會“照鏡子”方能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己)
(事例)李世民懂得鏡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又能看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嗎?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而成為一代名君。(假言說理)假如當初唐太宗非但不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將"鏡子"棄之,砸之,又哪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span>2)方法點撥:
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如果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
?。ǘ┩悮w納法:
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的例子,然后進行分析論述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但這個相同點必須緊扣論點;或者舉出一個例子,然后在分析過程中聯(lián)系其他類似事例,進行歸納總結,緊扣論點。
(1)實例借鑒:
示例3
觀點:只有付出,才有收獲
左思為寫《三都賦》閉門謝客,數(shù)載耕耘。三九嚴冬,筆耕不輟;三伏酷暑,意興猶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獨對孤燈。“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三都賦》轟動全城,一時洛陽紙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了揭示電和磁的奧秘整整奮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卻不斷地失?。徊粩嗟厥?,卻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為揭示電磁奧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的研究領域,而他們成功的道路卻是相同的--付出,無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示例4
觀點:樂觀是成功的保證
牛頓發(fā)明地心引力學說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哈費發(fā)明血液循環(huán)學說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達爾文宣布進化論的時候,全世人反對他;貝爾第一次造電話的時候,全世界人譏笑他;萊特初用苦功于制造飛機的時候,全世界人譏笑他。講到孫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講革命救國的時候,有一次聽的人只有三個。
但這許多人都因抱著樂觀主義的精神,而為后世所稱道。也正因有了極強烈而有效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才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勝利,獲得了成功。
?。?/span>2)方法點撥:
所舉之例應為同類例子,并且在分析論述時要緊扣論點找出相同點。
(三)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釋它的含義,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當然解釋意思本身也是在證明觀點。
?。?/span>1)實例借鑒:
示例5:
常見有這種人,遇事總是自慚形穢。我認為,做人還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jīng)說過:“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span>
(解釋)天下人也是如此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間存在有能力、有風度、有才華的人們,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紛繁復雜,天下人更是多種多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暗」窡o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價值,自有其自然選擇的位置,何必因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長成的,如果小狗們自輕自賤,縱使長成大狗,也會在自卑的壓迫下碌碌無為。何況,小狗的嬌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們望塵莫及的。”
示例6: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青翠的竹子在向你昭示著它的意氣,昭示著一種貫穿生命的不屈與堅韌。
“不愛沙灘擢貝子,揚帆擊楫戲中流”,是浪頂峰尖的弄潮兒在向你昭示著他的意氣,昭示著一種蓬勃于血脈中的勇敢和無懼。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驕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著他的意氣,昭示著一種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堅定的信心。
(2)方法點撥:
同學們寫作文喜歡引用名言名句。但往往只是簡單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時這樣的效果不好,可作適當分析。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
(四)意義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評價法。就是敘述事實論據(jù)后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證明論點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zhì),揭示危害等。意義分析法標志性詞語通常為“從……中,發(fā)現(xiàn)……,感受到……”。
(1)實例借鑒:
示例7:
觀點:要正視歷史
德國總理勃蘭特,20世紀80年代訪問波蘭時,虔誠地跪在被納粹分子殺害的人的墓碑前。這一跪,不僅顯示了德國人民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和懺悔,也跪出了勃蘭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示例8:
觀點:頑強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貝多芬28歲那年得了耳病,到57歲逝世,中間20多年的歲月,都是在與可怕的聾疾苦戰(zhàn)。但是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意志與病魔作斗爭,終于在逝世前幾年寫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戰(zhàn)斗力的作品《第九交響曲》。
試問,是什么使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頑強的意志。我敢肯定說,正是貝多芬有了頑強的意志,他才有了不屈的奮斗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樂高峰,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
(2)方法點撥:
要緊扣論點,選擇恰當?shù)慕嵌葋矸治鲈u價,語言要精煉,要言不繁,點到為止。
(五)正反對比法:
一種情況是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然后,對這兩個例子還要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證明論點。另一種情況是舉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里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再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以證明論點。(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1)實例借鑒:
示例9:
觀點:勤能補拙
就拿我國明代的張溥來說,他小時候很“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并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后燒掉,接著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來,他逐漸變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
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著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以后,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不難看出,張溥雖然很“笨”,但他肯勤學苦練,正是勤學苦練才使他的文思變得逐漸敏捷起來,26歲就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而仲永雖然天賦出眾,但他后來不思進取,不能做到勤學苦練,因此,長大以后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由此可見,盡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異不可否認,但后天的勤奮則能彌補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示例10:
觀點: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
孫臏與龐涓同出于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精于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nèi)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才有了馬陵道之勝。
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效勞于優(yōu)劣不同的兩個統(tǒng)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孫臏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正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梢?,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
?。?/span>2)方法點撥:
注意由事例推及觀點,在舉例后輔以論理,一正一反,比較闡述。言之成理,增強說服力。
?。⒆h交融法:
敘述交融法即敘中有議,議在敘中的一種分析方法。
(1)實例借鑒:
示例11:
人才到處都有,問題在于是否有人去發(fā)現(xiàn)他們。追溯歷史,要是蕭何不與韓信幾天幾夜地談話,他哪里知道韓信是天下無雙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出訪巧遇苦讀的史可法,他怎會發(fā)現(xiàn)史可法是可造之才呢?要是沒有伯樂深入馬群調(diào)查研究,人們又怎么能鑒別出日行千里的良馬呢?
(2)方法點撥:
在論證過程中,將論據(jù)的敘述融于排比兼反問的說理之中,一箭雙雕。做到語言簡潔有力,信息含量豐富,邏輯性強。
?。ㄆ撸┮蚬治龇?/span>
就是抓住論據(jù)所述的事實,并據(jù)此推求形成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由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結果,推導出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從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使事例有力地證明觀點。標志性詞語:“為什么……因為……” “正因為如此……所以……” “之所以……是因為… ”
(1)實例借鑒:
觀點12:
觀點:瞬間鑄就永恒
一位母親帶兒子乘纜車觀光,突然纜車從高空墜落,在落地的一剎那,母親用雙手高高舉起兒子。兒子活了下來,而母親離開了人世。無獨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員從倒塌房屋的廢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軀體,她雙手上舉,手中托著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兒……這兩個感人的情節(jié)在當時只是一瞬,而它卻永遠留在人們記憶深處,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這短暫的一瞬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這就是偉大而崇高的母愛!母愛在這一瞬間體現(xiàn)得如此動人心魄!母愛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讓一個柔弱的母親用自己的死去換取兒女的生。正是母愛的偉大力量使得原本轉瞬即逝的剎那保存到永遠。世界上所有的母親都是愛的天使,她們用無數(shù)愛的瞬間鑄就了一個個不朽的永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