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老又進一步指出,PCI術通過球囊擴張和放置支架的方法擴張閉塞或狹窄的血管,只能是一種暫時的姑息的局部治療方法,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全身的病理疾病,PCI術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還將發(fā)展,術后發(fā)生再狹窄是必然的,因而PCI術后必須加強藥物治療,以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
從中醫(yī)理論講,PCI術只是一種治標的局部療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冠心病的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而“整體治療”、“五臟相關”是中醫(yī)的基本特點之一。術后采用中醫(yī)藥療法從整體上調整陰陽氣血,使“陰平陽秘”、“氣血調和”,正好可以彌補介入治療的不足。
針對PCI術后“本虛為主,兼有邪實”的病機特點,術后的治療也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扶正即補心、脾、腎三臟之正氣,臨證時需觀察以何臟虛損為主,補心氣以吉林參、紅參為主,心氣虛重者可用高麗參;補脾氣以黨參、白術為主,補脾不忘加用茯苓、豬苓等健脾利濕之品;補腎氣則以巴戟天、仙靈脾為主;大補元氣則應重用黃芪;若患者兼有畏寒、乏力、四肢不溫等陽氣不足的征象則可加用附子、干姜以溫補腎陽;祛邪即少佐活血、化痰、行氣之品,如丹參、赤芍、當歸、橘紅、枳殼等溫和祛邪之藥。對于氣虛痰瘀型的患者,則可用冠心方加減。該方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用黨參、五爪龍益氣;丹參以活血散瘀;易枳實為枳殼,以減行氣之力;易陳皮為橘紅以化脾胃之痰濕。
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介入治療前后,鄧老更強調要掌握“通”和“補”的時機和度,在PCI術前患者胸痛劇烈,應以“通”法為主,諸如活血、滌痰、溫陽、行氣等法,因患者多伴有冷汗出、乏力、肢冷等陽氣虛脫之證,故需兼顧益氣、溫陽之“補”法。術后雖然患者胸痛癥狀多已消失,但由于心肌頓抑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存在,患者的心功能低下,多表現(xiàn)為氣促、不能平臥、冷汗淋漓、四肢不溫、納差等,此時應以“補”法為主,重用益氣、溫陽之法,以達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目的,從而迅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休克狀態(tài)。
臨床研究證實,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較單純西醫(yī)治療可有效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yī)療費用,同時可明顯改善患者頂后。
鄧老注意到PCI術后有20%~40%的再狹窄發(fā)生率,使得許多患者接受再次靶血管血運重建術,這便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而鄧老提出要研制價廉、效高的中藥,以防止再狹窄的發(fā)生。
鄧老指出,再狹窄仍屬中醫(yī)學的“胸痹”范疇,“標實”是其重要的病機。但要重視正氣不足的內在因素,介入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瘀證,然胸痹終究是本虛標實之證,術后正氣仍不足。“氣不足者,邪必湊之”,從而導致瘀血和痰濁有形之邪的形成,再次閉塞脈絡。其中又以血瘀為主,因而氣虛血瘀為PCI術后再狹窄的主要病機。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我們研制出通冠膠囊(由黃芪、水蛭等藥物組成)。方中重用黃芪峻補元氣,益氣以助血行,取“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義?!墩渲槟摇分^:“黃芪甘溫,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水蛭味咸苦入血分,功擅破血逐瘀通絡,其力峻效宏。諸藥共用,有益氣活血、破瘀通絡之功效。
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通冠膠囊能有效抑制兔血管成形術后早期內膜增殖,抑制血管內膜PDGF-βmRNA和TGF-β的表達,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細胞外基合成,并具有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臨床研究證實,通冠膠囊可降低PCI術后血脂含量,抑制冠心病介入術后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可改善PCI術后高凝狀態(tài),調節(jié)體內凝血—纖溶系統(tǒng)平衡,將PCI術后6月的再狹窄發(fā)生率降低至13%左右。通冠膠囊藥簡而力宏,君巨佐使配伍嚴謹,其對冠心病的治療是多靶點、多層次的,不僅可以防治PCI術后再狹窄的發(fā)生,還可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值得進一步研發(fā)和推廣應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