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姚滬生是一九七一年初秋來到東北邊陲石人溝大隊插隊落戶的,一同來石人溝大隊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還有劉根發(fā)和李云峰,他們?nèi)嗽臼且ケ贝蠡谋鴪F的,因為家庭原因,政審復審時被退了回來。
石人溝大隊偏僻閉塞,是一座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村子不太大,一百多戶人家,共有社員五百四十三人,包括上海來的這三名知青,一共五百四十六人。這個大隊是全公社生活水平最低的大隊,也是全公社光棍最多的一個自然村。
這三名上海知青都是高中畢業(yè)生,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這樣的一個窮山溝,他們?nèi)颂貏e沮喪,情緒特別低落。要是去了兵團或農(nóng)場,生活條件就會好一些,他們的心情也不至于這么糟糕。
生活水平差也就算了,可居住條件更差。因為大隊里沒有可供知青居住的地方,大隊書記陳順生就把他們仨安置在了大隊的牲口棚里,和飼養(yǎng)員擠在了一鋪火炕上。廚房就在火炕的外屋,燒炕做飯都是那一口鍋灶。
初秋的天氣還和夏天一樣炎熱,蚊子肆虐,臭氣熏天,再加上飼養(yǎng)員滿身的牛糞味,這三名知青剛走進居住的地方時,他們?nèi)藥缀跏峭瑫r捂著鼻子跑出了牛棚大院。飼養(yǎng)員幫忙做的第一頓飯,他們仨幾乎沒動碗筷。
艱苦簡陋的生活條件一時半會難以改變,他們?nèi)艘矝]有任何選擇,只好硬著頭皮住下來,慢慢適應。
都說時間是一劑良藥,這話還真有道理。也就十來天的時間,他們?nèi)硕紱]有那么強烈的反應了,飼養(yǎng)員做的飯菜他們也能吃下了,感覺牛棚的臭味也不那么濃烈了。只是蚊子太多,飼養(yǎng)員點燃玉米秸稈蓋上牛糞熏蚊子,他們又受不了嗆人的煙味,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解決。
一個多月的時間似乎就在轉(zhuǎn)眼間,這三名上海知青剛剛適應了山溝里的生活,一年之中最忙碌的秋收勞動開始了。石人溝大隊雖然偏僻,可這里的人均耕地并不少,那年正好風調(diào)雨順,玉米高粱都獲得了大豐收,村邊那幾畝水稻收成也不錯。要是年年風調(diào)雨順,石人溝大隊的社員群眾早就過上好日子了。
第一年秋收,成了這三名上海知青人生中最苦的體驗,磨破的手掌慢慢結(jié)痂變成了繭子,紅腫的肩膀蛻了一層皮,他們的臉黑了,人瘦了,可他們的身體都強壯了,有力氣了。石人溝大隊收成最好的一季讓三名上海知青趕上了,社員群眾都說這三個上海娃子有福氣。
秋收結(jié)束后,按照以往的慣例,社員群眾該休息放松了,冬季是社員們最享受的一季,他們基本天天呆在家里貓冬,就算隊里有點農(nóng)活,也都是零活。天天呆在家里熱炕頭上的社員冷不丁出去干點靈活,就像現(xiàn)在人過禮拜天一樣愜意。
歇息了兩天,三名上海知青到公社弄了半袋子生石灰,把他們居住的房子墻壁粉刷了一下,還買來了兩張炕席。弄好住的地方,三名上海知青又跟著社員們上山砍柴,冬季取暖要燒劈柴,燒玉米秸稈和高粱秸稈容易堵炕洞。
在砍柴的過程中,姚滬生仔細觀察了石人溝大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形。那里的地形是兩山夾一溝,山溝成喇叭狀,山溝很深,村子坐落在溝口的半山坡上,要是在山溝里修一條攔水壩,讓山溝形成一個水庫,石人溝大隊的耕地百分之七八十能在灌溉范圍內(nèi)。有了水庫,就不怕天旱不下雨了,莊稼也能像今年這樣年年都能豐收了,石人溝大隊下游的幾個村子也能受益。
姚滬生把自己的想法先說給劉根發(fā)和李云峰聽,得到了他倆的認可,他們?nèi)艘黄鹑チ舜箨爼涥愴樕摇?/p>
看到三名知青登門,陳支書一臉驚愕,把他們讓進屋里說:“你們找我有事???”“陳書記,我們?nèi)齻€到村東的山溝里察看了一下,覺得東溝的地形適合修建一座小型水庫。有了水庫,咱們就不怕天旱不下雨了?!币f出了他們的想法。
陳支書停頓了一下說:“這倒是個好事,可目前咱們大隊沒這個能力???人工、石料是能解決,可石灰、水泥咱們?nèi)ツ呐。俊逼鋵?,陳支書也有過這個想法,只是他覺得這是個大事情,說說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知青電視劇劇照圖片
在陳支書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三名上海知青并沒死心,他們又去了幾次東溝,做了測量,繪了圖紙,又去公社和縣里兩趟,還買了相關修建水庫的書籍和石灰燒制技術資料。
過了十來天,三名上海知青又去找陳支書,陳支書只是搖頭,還是覺得難辦。三名上海知青還是不死心,他們?nèi)チ斯绺镂瘯姷礁镂瘯魅魏凸鐣?,他們齊聲背誦: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然后說明了要在石人溝大隊東溝修建水庫的想法,并把圖紙拿給書記和主任看。
沒想到公社書記是個急性子,竟當即拍板,立馬叫上公社相關人員去了石人溝大隊。看過地形,聽了三名知青的論述,大家都覺得切合實際,可以在東溝修建水庫。公社書記和革委會主任交頭接耳嘀咕了一會子,說馬上就開工,并動員其他大隊社員義務幫工,公社全力支持,石灰自己燒制就,水泥求助縣里。
當年冬季,二百多名社員進駐東溝,還有公社的兩名技術員,社員們開始采石備料并修建石灰窯,技術員詳細勘測設計,確定了準確的砌壩位置、壩頂壩底寬度和高度,計劃預留三個泄洪洞和兩個閘口,姚滬生他們協(xié)助公社派來的技術員打零雜。
看似容易的水庫建設,修建起來難度可不小,計劃一年半完工的石人溝水庫建設工程,耗時三年還沒完工。因為修水庫耽誤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三名上海知青還遭到了社員群眾們的指責甚至辱罵。因為工程施工不順利,公社書記似乎也后悔了當初的決定,還把責任推給了三名上海知青,筑壩工程幾次中斷停工。
一晃就到了一九七五年,好多上海知青都通過招工或推薦上了大學,姚滬生、劉根發(fā)和李云峰還留在石人溝大隊繼續(xù)修建水庫,繼續(xù)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他們也有返城的強烈愿望,可考慮到自己的家庭問題,考慮到還未完工的石人溝水庫建設,他們誰也不敢打聽返城的事情,只能積極參加生產(chǎn)勞動,老老實實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
一九七六年夏初,石人溝水庫總算竣工了,實際蓄水量比原計劃大了一倍,實際工程量也比原計劃多出了三分之一。那年夏天,連續(xù)三天的暴雨,水庫蓄水量達到了三分之二還多。
一九七八年的那場大旱,石人溝水庫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石人溝大隊和下游幾個大隊的基本農(nóng)田都獲得了豐收,其他得不到灌溉的耕地基本絕收,好多地方的山坡地顆粒無收。
糧食豐收了,水庫發(fā)揮作用了,大隊的社員們和公社領導才想到上海的這三名知青,他們還在石人溝大隊默默地勞動著,沒被招工,也沒被推薦上大學。當時,全國插隊落戶的知青還在農(nóng)村勞動的已寥寥無幾了。
考慮到這三名上海知青的突出貢獻,公社推薦他們到林業(yè)局的制材廠當工人,三名知青都想回上海,他們誰也沒去制材廠工作。
一九八〇年夏天,劉根發(fā)和李云峰的父母都被平反摘帽了,他倆先后回到了上海,安排了工作。姚滬生通過高考,于一九八一秋天離開了石人溝大隊,他在石人溝大隊生活了整整十年。
去年國慶節(jié),姚滬生和他愛人一起來到了石人溝村。村子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石人溝水庫繼續(xù)發(fā)揮著蓄水抗旱的重要作用,還成了旅游景點,光垂釣一項就有不菲的收入。他和愛人來到了陳順生老支書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當年的老房子已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式房子,可惜的是老支書已經(jīng)去世六年了。老支書的女兒陳美英一眼就認出了姚滬生,她跑過來握住姚滬生的雙手,泣不成聲。她說她父親臨終前,好幾次呼喚姚滬生的名字。
姚滬生和他愛人在陳支書的女兒家住了一晚,第二天看望了村里的老人們,然后又去水庫看了看。在水庫景點,姚滬生聽到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問他爺爺:“爺爺,這水庫有啥用???是誰修建了這么大的水庫?”“這水庫啊,能蓄水抗旱,造福農(nóng)業(yè),還能來釣魚游玩,你說有沒有用?這座水庫是上海知青幫忙修建的,修了好幾年呢。”那位白發(fā)老人看似面熟,可姚滬生真的想不起他是誰了。
網(wǎng)絡圖片
第三天一早,姚滬生夫婦倆就坐車去了縣城,他聽陳支書的女兒說當年的那位公社書記還健在,他想去拜訪一下。臨走前,姚滬生答應等明年國慶節(jié),叫上劉根發(fā)和李云峰,他們再一起回來看看鄉(xiāng)親們。姚滬生夫婦還鄭重邀請陳支書的女兒,抽時間攜家人去上海做客。
曾經(jīng)生活了十年的石人溝,姚滬生真的是難以忘懷,難以割舍,這里將成為他一輩子的牽掛。鄉(xiāng)親們至今還記得他,他心里很溫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