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影視作品中涉及國民革命軍的軍服與軍銜甚多,但是與時代背景不符的也甚多,謬種流傳。試正之。 稱謂: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所統(tǒng)帥的軍隊統(tǒng)稱“國民革命軍”,1946年改稱“中華民國國軍”。
軍服制式:中央軍和地方軍的軍服制式長期不統(tǒng)一,尤其是地方軍(雜牌兒軍)五花八門。北伐時期,中央軍軍服為藍灰色中山服、大檐兒硬蓋兒帽。這在時下的影視作品中常見。1938年至1946年,中央軍軍服為黃綠色,平頂野戰(zhàn)帽、胸章、臂章,常服無肩章。至于美式軍服是在抗戰(zhàn)后期,遠征軍在印度訓練時才出現(xiàn)的。大部分中央軍則是在1946年3月以后才逐步更換的。
有些影視作品將抗戰(zhàn)時期的中央軍都穿上美式軍服是不對的。前幾天看到描寫抗戰(zhàn)時日占區(qū)開封的軍統(tǒng)人員竟然身著美式軍服,別說美式的,連軍服都不可能穿,真是胡編。
補:《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稱李宗仁回到大陸的第一站是上海,錯。應該是先到廣州再到上海。該書還稱杜聿明等是李宗仁舊部,也不妥。因為李是桂系,而杜是蔣介石嫡系,李統(tǒng)屬不了杜。
...
.........
1936年1月,國民政府頒布實行《陸軍服制條例》。此后國民黨軍隊將、校軍官冬季均穿呢子軍服,呢子的顏色為暗綠色,區(qū)別于普通軍官或將校軍官夏裝的黃色軍服 ,地方軍閥部隊軍服式樣與中央軍基本一樣,但顏色卻是五花八門,值得一提的是,國軍參謀人員的領章一面是交叉的竹節(jié),一面是軍銜,這在很多國產(chǎn)抗戰(zhàn)片上是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自此到1946年,國民革命軍是沒有肩章的,只有領章。以下分別是將、校、尉、士和兵的領章。將分為上、中、少,其中上將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但都是三顆星。校、尉都只有上、中、少,沒有大校和大尉。星都是三角形。這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有搞錯的。
這一時期軍人佩胸章和臂章。
將官的胸章邊框為紅色,沒有兵種色帶,左側的三角數(shù)量與領章上的三角數(shù)量相同,當是在國民黨軍中有“見紅就立正”的說法,就是指見到紅色邊框而是紅色兵種色 。校官的胸章為黃色邊,尉官的為藍色邊,胸章上帶所屬兵種色,黑色三角的數(shù)量與其領章上三角數(shù)量相同 。
1946年3月起全面改成美式的軍銜、軍制。軍人佩戴肩章。將為五角星,特級上將為五顆,一級上將為四顆,二級上將為三顆,中將兩顆,少將一顆。校為梅花,上、中、少分別為三、二、一顆。尉為長條,上、中、少分別為三、二、一條。
在影視作品中常見的錯誤有:
1.標志的位置不對,應該貼近肩章外側,而不能置于中間。
2.星花不對,有的仍用三角形表示將官。
3.最大的錯誤是星花的排列,中將和中校應該在外側并排,而不能順著長邊一字排列。上將和上校應該呈品字形排列,而不能一字排開。一級上將應呈菱形而不能呈口字形,特級上將應呈五邊形而不能呈口字形再上加一顆。
(參考《鐵血社區(qū)》)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