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簡稱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央直轄市,位于華北平原北端,當為東北和華北等地區(qū)樞紐。金時正式建都,稱中都,元為大都,明稱京師。轄八府,二個直隸州,十七屬州,一百一十六縣,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明史·地理志》)
天津市簡稱津,為中央直轄市,位于海河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后設海津鎮(zhèn),屬靜??h,明永樂初置天津衛(wèi)。
河北省簡稱冀,位于黃河下洲以北,東臨渤海,元屬中書省,明朝直隸京師。
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后,大都至漠北地區(qū),東起遼東,西至陜甘,仍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與其連年作戰(zhàn),為了鞏固邊防,充實糧餉,洪武年間就組織向京師地區(qū)(冀、京、津地區(qū))移民,靖難之役后,明成祖遷都北京,明朝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中心也隨之轉移,這樣永樂年間又多次往該地區(qū)組織移民,據(jù)《明史》、《明實錄》記載,向京、津、冀地區(qū)移民者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洪武年間四次。永樂二年九月,永樂三年九月,永樂四年正月,永樂五年五月,永樂十五年五月,永樂十四年十一月,永樂年間六次,共十次,大批移民該地區(qū)為正史記載之首。
遷民以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廣平府、順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屬縣為多,移民以永樂年間為多,洪武年間次之,是明朝移民的重點地區(qū)。
王彬、徐秀珊主編的《北京地名典》記載,石景山區(qū)古城村“據(jù)村譜記載:村民多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當與明初永樂帝八次向北京遷徙各州移民有關?!表樍x區(qū)龍灣鄉(xiāng)大北塢“此村建于明代初年,當時山西洪洞張姓遷此定居,后繁衍成村?!睉讶峥h楊宋鎮(zhèn)花園“該村成于明代,來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的趙姓人家遷到此地定居,成為最早的住戶,他們生息繁衍成村,取名為花園莊。”大興縣采育鎮(zhèn)“明洪武、永樂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東移民在此屯墾。”定福莊鄉(xiāng)趙村“明代成村,由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當初是一個小城鎮(zhèn),后因趙姓居多而得名。”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程氏宗譜>,豐臺區(qū)黃土崗鄉(xiāng)白盆窩村<郭氏家譜>,通縣侉店鄉(xiāng)賈瞳村<賈氏族譜>、西集鄉(xiāng)寨府村<郭氏家譜>,大興縣漚營鄉(xiāng)張各莊<劉氏家譜>,平谷縣門樓莊<張氏族譜>、東高莊<李氏家譜>、夏各莊<宋氏祖譜>、韓莊<韓氏族譜>、劉家店<劉氏宗譜>、王辛莊<張氏族譜>、北楊橋<孫氏家譜>、鎮(zhèn)羅營<萬氏族譜>、山東莊<馬氏宗譜>、大興莊<王氏宗譜>、莫城<孫氏族譜>、馬昌營<馮氏家譜>、南獨樂河<高氏族譜>、靠山集<賈氏祖譜>、黃松峪<張氏家譜>、熊兒寨<吳氏家譜>、樂政務<曾氏族譜>、大華山<鄒氏族譜>、小店<周氏族譜>、韓莊<韓莊宗譜>、馬坊<萬氏族譜>、徐辛莊<邢氏家譜>、宋莊<宋氏家譜>、胡各莊<錢氏族譜>、梨園<高氏族譜>、張家灣<孫氏宗譜>、西集<宋氏家譜>、郎府<趙氏祖譜>、臺湖<聶氏家譜>、次渠<任氏族譜>、馬駒橋<林氏家譜>、覓子店(盧氏宗譜>、大杜社<焦氏族譜>、永樂店<劉氏族譜>、大杜社<申氏家譜>,順義縣楊各莊<焦氏家譜>、李各莊<秦氏家譜>、趙各莊<婁氏家譜>、馬坡<姬氏家譜>、趙全營<常氏族譜>、高麗營<霍氏家譜>、孫河<韋氏族譜>、李家橋<滑氏宗譜>、平各莊<平氏祖譜>、李遂<呂氏家譜>、沙嶺<湯氏族譜>、北務<邱氏家譜>、尹家府<謝氏族譜>、龍灣屯<張氏家譜>、后沙峪<蔣氏宗譜>、南法信<桑氏家譜>、奉伯<艾氏家譜>、天竺<褚氏族譜>,門頭溝齊家莊<齊氏家譜>、黃塔<齊氏家譜>、北嶺<李氏族譜>、沿河城<張氏族譜>、齋堂<王氏族譜>、軍響<趙氏族譜>、清水<劉氏族譜>、青口白<祖氏家譜>、軍響<卞氏家譜>、大村<池氏家譜>、田莊<伊氏家譜>、上葦?shù)?lt;班氏家譜>、軍莊<辛氏家譜>、妙峰<沙氏家譜>、永定<侯氏族譜>、潭柘寺<段氏族譜>、色樹墳<莊氏家譜>,房山區(qū)史家營<史氏家譜>、班各莊<周氏族譜>、周口店<董氏家譜>、黃山店<李氏族譜>、岳各莊<沈氏族譜>、趙各莊<魯氏家譜>、張坊<商氏族譜>、河北鎮(zhèn)<施氏族譜>、七宅里<龐氏家譜>、崇各莊<牟氏族譜>、良鄉(xiāng)<范氏族譜)、葫蘆垡<洛氏家譜>、官道<鐘氏家譜>、窯上<尚氏家譜>、南召<原氏家譜>、琉璃河<赫氏家譜>、石樓<渠氏家譜>、竇店<鐵氏家譜>、長溝<荀氏族譜>、南尚樂<汪氏家譜>、十渡<顧氏家譜>、六渡<吉氏家譜>、霞云嶺<肖氏家譜>、南窖<仇氏家譜>、大安山<莊氏族譜>、長操<駱氏族譜>、蒲洼<喬氏家譜>,昌平縣老峪溝<何氏家譜>、高崖口<薛氏家譜>、蘇家詫<席氏族譜>、永豐屯<曷氏族譜>、北安河<孔氏家譜>、溫泉<秦氏族譜>、上莊<耿氏族譜>、東北旺<杜氏家譜>、清河<傅氏族譜>、洼里<景氏家譜>、孫河<陸氏家譜>,大興縣南各莊<錢氏家譜>、蘆城<葛氏家譜>、北臧村<寇氏家譜>、龐各莊<邊氏族譜>、魏譜莊<關氏族譜>、朱莊<胡氏家譜>、半壁店<常氏家譜>、定福莊<殷氏家譜>、大辛莊<金氏家譜>、榆垡<栗氏族譜>、禮賢<裴氏家譜>、孫村<盛氏家譜>、凡河營<楚氏家譜>、采育(宋氏家譜>、青云莊<苗氏家譜>、大皮營<許氏家譜>、安定<賀氏家譜>,延慶縣張山營<姬氏家譜>、康莊<茹氏家譜>、西拔子<米氏家譜>、下屯<相氏家譜>、靳家堡(潘氏家譜>、沈家營<彭氏家譜>、井莊<康氏家譜>、大莊科<牟氏家譜>、四海<官氏族譜>、黑漢嶺<胡氏家譜>、花盆<師氏族譜>、沙梁子<路氏家譜>、千家店<蔡氏家譜>、白河堡<蔚氏家譜>、紅旗甸<石氏家譜>、香營<姬氏家譜>、劉斌堡<蒲氏家譜>、永寧<翁氏族譜>、清泉鋪<常氏家譜>,懷柔縣楊宋各莊<盛氏家譜>、范各莊<仲氏家譜>、黃坎<黃氏家譜>、辛營<毛氏族譜>、沙峪<鄧氏家譜>、北宅<戰(zhàn)氏家譜>、茶塢<解氏家譜>、黃花城<聞氏家譜>、湯河口<宮氏家譜>、八道河<洪氏族譜>、中富樂<溫氏家譜>、北房<鄭氏家譜>、廟城<趙氏族譜>、上甸子<董氏家譜>、古兆口<莒氏家譜>、新城子<郭氏族譜>、半城子<林氏家譜>、高嶺<唐氏家譜>、東莊禾,<邵氏家譜>、穆家峪<司氏家譜>、太師屯<馬氏家譜>、不老屯<顧氏家譜>、北莊<王氏家譜>、古兆口<弓氏家譜>等都記載其先祖為洪洞大槐樹移民。
天津市薊縣下營<張氏族譜>、小港<孫氏族譜>、羅莊子<常氏族譜>、洪水莊<馬氏族譜>、孫各莊<程氏家譜>、宋家營<芮氏家譜)、九百戶<張氏家譜>、五百戶<王氏祖譜>、李莊子<李氏族譜>、許臺子<馬氏家譜>、逯莊子<逯氏宗譜>、馬伸橋<岳氏家譜>、劉家頂(邵氏家譜>、白澗<支氏家譜>、洇溜<華氏宗譜>、禮明莊<劉氏族譜>、龍古莊<林氏族譜>、侯家營<薛氏族譜>、桑梓<丁氏家譜>、西塔莊<高氏家譜>、東塔莊<薛氏家譜>、楊津莊<郭氏家譜>、下窩頭<許氏宗譜>、東施古<康氏家譜)、上倉<梁氏家譜>、東趙各莊<朱氏家譜>、東二營<厲氏家譜>、邦均<穗氏家譜>、穿芳峪<白氏族譜>、洪水莊<宗氏家譜>、水不港<荀氏家譜>,寶坻縣趙各莊<趙氏族譜>、牛道口<戈氏家譜>、高家莊<佟氏家譜>、史各莊<辛氏家譜>、霍各莊<冉氏家譜>、方家莊<方氏祖譜>、新安鎮(zhèn)<戴氏家譜>、大口屯<索氏家譜>、馬家店<房氏家譜>、石橋<鄺氏家譜>、王補莊<明氏家譜>、何仇莊<葛氏家譜>、大仲莊<妙氏家譜>、袁羅莊<溫氏家譜>、林亭口<忠氏家譜>、郝各莊<繁氏家譜>、南仁<仉氏家譜>、周良莊<祖氏家譜>、黃莊<黃氏祖譜>、雙喜莊<項氏家譜>、八門城<蘇氏家譜>、大唐莊<柴氏家譜>、大白莊<金氏家譜>、爾王莊<燕氏家譜>、石臼莊<羅氏家譜>、黑狼口<管氏家譜>、糙甸<貢氏家譜>,武清縣河北屯<崔氏家譜>、崔黃口<陰氏家譜>、大黃堡<阮氏家譜>、上馬臺<查氏家譜>、聶莊子<冷氏家譜>、梅廠<喬氏家譜>、黃莊<黃氏家譜>、黃莊<黃氏族譜>、石各莊<岳氏祖譜>、陳咀<文氏家譜>、王慶<安氏家譜>、后巷<相氏家譜>、大良<池氏家譜>、大孟莊<覃氏族譜>、北蔡莊<蔡氏家譜>、泗村店<車氏家譜>、東馬圈<芮氏家譜>、大王古莊<武氏家譜>、高村<汪氏家譜>、南蔡莊<王氏家譜>、大堿廠<苗氏家譜>、東浦洼<路氏家譜>、徐官屯<祿氏家譜>、豆張莊<甄氏家譜>、黃花店<息氏家譜>,靜海縣臺頭<王氏家譜>、王口<孫氏家譜>、梁頭<石氏家譜>、子牙<儀氏家譜>、東灘頭<羨氏家譜>、沿莊<尤氏家譜>、大張屯<衛(wèi)氏家譜>、唐官屯<鐵氏族譜>、大郝莊<郝氏家譜>、大莊子<舒氏家譜>、西翟莊<翟氏家譜>、蔡公莊<呼氏族譜>、胡連莊<六氏族譜>、楊成莊<費氏祖譜>、徐莊子<南氏家譜>、獨流鎮(zhèn)<戰(zhàn)氏家譜>、北肖樓<肖氏家譜>、團泊<采氏家譜>、陳官屯<栗氏家譜>、三堡<莫氏家譜>、城關<妙氏家譜>,寧河縣董莊<支氏家譜>、趙莊<趙氏家譜>、大賈莊<明氏家譜>、潘莊<潘氏家譜>、趙本莊<藺氏家譜>、大辛<隨氏家譜>、豐臺<于氏家譜>、小李莊<隗氏家譜>、岳龍莊<屈氏家譜>、后刺<廖氏家譜>、任鳳<暴氏族譜>、北陳<沙氏家譜>、陡沽<奚氏家譜>、馬從<尹氏家譜>、廉莊<廉氏家譜>、苗莊<郗氏家譜>、寧河<方氏家譜>、淮定<仝氏家譜>、后沽<齊氏家譜>、大田<淮氏家譜>、小海北<葛氏家譜>、南澗沽<賴氏家譜>,塘沽區(qū)于莊子<畢氏家譜>、中心莊<祁氏家譜>、于黃港<平氏家譜>、北塘<冉氏族譜>、新河莊<遲氏家譜>、鄧善沽<黨氏家譜>、河頭<包氏家譜>、寧車沽<鞠氏家譜>、新城<柏氏家譜>,漢沽區(qū)雙橋<張氏家譜>、茶淀<李氏族譜>、蔡家堡<蔡氏家譜>、營城<姬氏家譜>,大港區(qū)趙連莊<喬氏家譜>、小王莊<王氏家譜>、大莊子<孫氏家譜>、中旺<成氏家譜>、徐莊子<徐氏族譜>、太平村<荀氏家譜>、沙井子<柏氏家譜>、中塘<蔚氏家譜>,效區(qū)大畢莊<畢氏祖譜>、張興莊<吳氏家譜>、張貴莊<章氏家譜>、荒草<晉氏家譜>、赤土<儀氏家譜>、霍莊<普氏家譜>、朱唐莊<田氏家譜>、雙街<張氏家譜>、雙口<王氏家譜>、北倉<李氏家譜>、天穆<鞠氏家譜>、上河頭<甄氏家譜>、張家寨<張氏家譜>、李七莊<李氏祖譜>、紀莊子道<牟氏家譜>、王穩(wěn)莊<龐氏家譜>、八里臺<楊氏家譜>、辛莊<楊氏祖譜>、南羊<楊氏祖譜>、李莊子<楊氏祖譜>均明確記載其先祖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而來此定居,其后裔繁衍成村,而后分布各地。
1983年5月贊皇縣地名辦公室編輯的《贊皇地名資料匯編》記載山西遷去居民情況如下:贊皇縣共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212個行政村。自明洪武、永樂年間至清初,由山西洪洞、陽曲、繁峙、太原、平定、巴州、樂平等縣(市)遷來贊皇居民分散在18個鄉(xiāng),65個村莊,多在槐、濟河兩岸,只有山區(qū)下馬峪、胡家庵、虎宅口三個小鄉(xiāng),沒有當時的遷民,可以說山西遷民遍及全縣鄉(xiāng)鎮(zhèn)。
由山西遷來居民的姓氏有馮、杜、張、楊、姜、趙、安、何、郭、王、于、耿、呂、池、任、周、劉、郝、焦、黃、李、侯、曹、陳、常25家。
其中絕大部分是明永樂年間遷來,洪武年間次之,其余為個別現(xiàn)象。邯鄲市地名辦公室李芳卿同志在《邯鄲縣遷民調(diào)查》中記載:“在查地名中,不少老人說凡是大槐樹來的遷民有明顯的生理特征,雙腳小指甲是雙層,我本人和同族人全是這樣?!焙惪h《李氏家譜》載:“明永樂年間李海龍應詔率三子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不久長子遷往東北,次子遷往邯鄲城,三子在姬莊定居下來?!爆F(xiàn)傳二十八世。這次地名普查中全縣20個公社,250個村,一半以上是從洪洞遷來的,差不多都有家譜、碑文記載?!逗颖笔∶洗寤刈遄灾慰h概況》載:“明永樂二年,孟氏自山西洪洞應詔遷來此定居,建孟村,其后發(fā)展,建國后,1955年11月30日成立孟村回族自治縣。”保定市有一校姓函告:祖碑記載其為蒙族,祖上為小校場官吏,明初改為漢姓校(音較),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后裔。1999年保定市文物局滿族人孟娜女士來洪洞大槐樹祭祖園祭祖,其父告他祖上為洪洞大槐樹移民。
中國歷史博物館傅振倫先生在《新河縣遷民調(diào)查》中記載:1982年我曾參與編纂《新河縣志》,調(diào)查各村姓氏遷徙,今摘錄明初來自山西洪洞者如下。
東順城官村:宋亮莊有蘇、李、趙、郭、郝、孫六姓明初遷來。東安家莊杜姓永樂年間遷來,安姓永樂三年遷來。
張挽官村:孫村(今名子林村)武姓永樂間遷來。東張磚村東、武兩姓永樂二年遷來。
良家莊官村:中良家焦姓永樂年間遷來。
后良家莊楊、洪二姓來自洪洞枕頭村。焦姓洪武年間來自澤州高平縣(據(jù)家譜)。
亭則頭官村:董村除元脫脫丞相后人元末遷來之外,陳、張、郭、穆、翟五姓均永樂年間遷來。
辛章官村:章、張等八姓來自山西,西高莊李、黃、史三姓永樂年間遷來。東高莊賈姓同。
千家村官村:東千家莊馬、谷二姓永樂年間遷來。
西千家莊張姓,永樂二年來自洪洞馬軍寨,黃家莊安姓,永樂二年來自洪洞枕頭村。
西順城官村:西頭張、信二姓來自洪洞。
大田莊翟、張二姓,護駕莊耿姓,西小屯寨宋、賈、忠、李等姓都是永樂二年遷來。
神首官村:王神首村王姓成化年間來自洪洞義馬村(有碑記)。
白神首村白姓,永樂二年來,傅神首村傅姓明初來。張神首村張、周二姓永樂年間來自洪洞椿樹胡同。陳閻官村:閻仙莊梅姓永樂二三年來。
大周莊王姓、小周莊張姓,來自洪洞。
荊楊官村:芝芳頭村劉姓來自洪洞,李家寨張姓、平樓村傅、劉二姓,埝城村王、李二姓,都是永樂時遷來。
西楊家莊楊姓,永樂二年遷來。
井口官村:沙井村李、崔二姓永樂時遷來。
曹馬官村:西馬莊李姓明初遷來,東尋葫蘆村米姓永樂時遷來。西小漳村李姓同,惟山村董姓于永樂二年遷來(有碑記)。
王府官村:王府村賈、劉二姓明洪武時遷來。
東順城官村:姬家圈村及北者化莊村田、李二姓都是永樂二年遷來。
北張化村張姓來自永樂時。
申家莊官村:楊家莊袁、李、韓三姓,明初遷來,西十里鋪閻、苗二姓永樂時遷來。
安莊王、郭二姓及白楊林北李姓都是永樂二年遷來。
申家莊陳、焦二姓來自高平縣。
團里官村:東團村趔姓,永樂二年來自高平縣。足家寨崔、傅、姬、石四姓,永樂二年遷來。
董村官村:董夏村何、郎、楊、李、宋、董、郭、袁、杜、程、張、聶、邢、高、邱、賈等姓,明初遷來。
南杜興村邱、陳、葛、張、趙、郎、李、高、劉、丁、東、尹等姓,永樂三年遷來。
郎家莊郎姓先由山西遷移陵川縣,永樂二年再遷于此。王、李二姓明初來自山西。周家堯村周、劉二姓,王村郭、李、程三姓,南魏莊魏、王、張三姓,都是永樂年間遷來.
蘇田官村:蘇田村楊、白、孫三姓和毛家莊毛姓,都是永樂二年遷來。
南小屯張、李、靳、王、劉等姓,蘇章村劉、李、秦三姓,馮家莊馮、朝、司三姓都是永樂年間遷來。
西馬官村:田村宋姓明初遷來,馬莊程姓,陳村劉、趙、魏、馬、胡等姓和杏園谷、陳、翟三姓都是來自永樂年間。
沙洼官村:后沙洼村宋、溫、蘇、柏、鄭、呂、馬等姓明初遷來。前沙洼村蘇姓永樂二年來自高平縣。南小屯張、劉、趙、楊、郭等姓,永樂年間遷來。
城召官村:城召村后街傅姓成化十一年遷來,已十二世。
呂家莊傅姓成化年間遷來,范姓永樂年間遷來。邢彥村邢、孫二姓永樂年間來此。許家莊孔姓明初來自介休縣。
邯鄲縣地名辦公室在普查地名中發(fā)現(xiàn),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250個村莊,一半以上是自洪洞遷去的,幾乎都有家譜、碑文可稽。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曾在定縣搞過社會調(diào)查,最后由李景漢主編成《定縣社會概況調(diào)查》一書,調(diào)查的62個村中,有10445戶,約計5800人,分為529族,共110姓。調(diào)查這些家族的來源,除極少部分外,都說是在500年前,“燕王掃碑,,以后,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正定縣地名資料匯編》載:全縣223個自然村,明顯記載為洪洞遷民的有34個。還有一部分自然村,雖為移民置村,但未標明是從洪洞遷民?!冻砂部h地名志》載:全縣有31個自然村明顯記載為洪洞遷民。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的地方志、民間家譜、碑文記載以永樂年間遷民為多。《張文襄公年譜》也載:張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樂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傳至端徙南皮東門內(nèi)。'’這與“燕王掃碑”即“靖難之役”河北地區(qū)戰(zhàn)亂嚴重,以及朱棣遷都北京是有直接關系的。河北地區(qū)移民以姓氏(遷民始祖)為村名者甚多,分姓者也不少。這與當時地廣人稀為了占田及移民數(shù)量多有很大關系。新樂縣地名辦公室調(diào)查,新樂縣北齊同、石家莊、趙家莊、周家莊、王村、東張村等村莊全部是洪洞遷民移居去后以姓氏改立村名者。正定縣的羅家莊、趙村、吳家營、曹村等,成安縣的賈莊、龐莊、孫莊、大呂彪、楊莊等都是以洪洞遷民姓氏為名的?!稄V平府志》和《成安縣志》記載,遷民與土著分里甲之別。“屯因先世民尚稀,遷朔方(北方)關右(山西)民屯田焉。屯民即新徙者,社民即土著者”。大呂彪村呂彪從洪洞遷入后立呂彪屯。直到嘉靖時成安縣仍有社十三、民屯七、軍屯七,可見移民人數(shù)是不少的。
以上調(diào)查資料及家譜、碑文、信函資料確證,明朝洪武年間即向該地區(qū)移民,永樂年間移民為多,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京、津、冀地區(qū)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有129縣(市),其主要分布為:
北京、昌平、延慶、懷柔、密云、平谷、通縣、大興、房山、天津、靜海、武清、寶坻、寧河、薊縣、石家莊、唐山、靈壽、束鹿、晉州、藁城、趙縣、井陘、獲鹿、新樂、正定、深澤、無極、贊皇、元氏、欒城、平山、張家口、懷來、蔚縣、張北、宣化、涿鹿、懷安、灤平、隆化、豐寧、萬全、遷西、遷安、昌黎、盧龍、灤南、遵化、玉田、樂亭、灤縣、豐南、安次、蘭河、霸縣、固安、大城、秦皇島、安平、交河、肅寧、文安、永清、保定、淶水、阜平、唐縣、徐水、高陽、滄州、青縣、海興、任丘、武邑、故城、冀縣、丘縣、雞澤、臨西、任縣、涿縣、定興、安新、蠡縣、博野、定縣、淶源、新城、完縣、清苑、滿城、滄縣、東光、河間、獻縣、衡水、饒陽、阜城、景縣、棗強、深縣、武強、邯鄲、永年、曲周、魏縣、成安、大名、涉縣、廣平、臨漳、磁縣、武安、邢臺、柏鄉(xiāng)、隆堯、南宮、巨鹿、沙河、臨城、新河、清河、廣宗、內(nèi)丘、威縣、南和、南皮、孟村回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