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種相機的感光器畫幅大小不一樣,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等效XX的概念。例如等效焦距、等效放大倍率、等效光圈等。這篇文章就來聊聊各種“等效”。
數(shù)碼相機畫幅比例參考圖
“畫幅”是各種“等效”之說的源頭。行業(yè)習(xí)慣膠片時代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35毫米膠片尺寸作為標準量,即1倍。它的尺寸是36X24毫米,膠片上下方有卡孔,上下卡孔之間的距離是35毫米,這也是35毫米膠片稱呼的來源。35毫米膠片也被稱為135膠卷,是因為柯達公司賦予這個尺寸規(guī)格的型號叫135,使用135膠卷的相機也被稱為135相機。到了數(shù)碼相機時代,36X24毫米的規(guī)格被稱為全幅或者全畫幅。
全幅對應(yīng)的概念是“殘幅”。所謂殘幅,指的是APS以及APS衍生規(guī)格、4/3[等同于Micro 4/3]、1/1、1/1.7、1/2.3等等,手機感光器尺寸通常更小,有1/2.6、1/3.0、1/4等。關(guān)于畫幅,可以閱讀[Doc]Link=00002472[/Doc]一文。
焦距與等效焦距
全畫幅標準下鏡頭焦距與視野范圍對照圖
焦距是指的鏡頭光學(xué)中心到感光器的距離。焦距長度和視野寬度正相關(guān),焦距短則視野寬,反之亦然。
所有鏡頭包括手機的,都遵循統(tǒng)一的標準標注焦距。在不同的感光器的配合下,視野并不相同。
SONY 索尼 α7 [ILCE-7]全畫幅微型可換鏡頭數(shù)碼相機-實拍-頤和園西堤豳風(fēng)橋
制造商=SONY;型號=ILCE-7;鏡頭=FE 28-70mm F3.5-5.6 OSS;焦距=28毫米;等效焦距=28毫米;光圈=F6.3;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動;對比度=標準;飽和度=標準;銳度=標準;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400秒;曝光程序=光圈優(yōu)先;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3.12.05 13:56:48
SONY 索尼 α6000 [ILCE-6000]微型可換鏡頭數(shù)碼相機-實拍-頤和園豳風(fēng)橋
制造商=SONY;型號=ILCE-6000;鏡頭=E 19mm F2.8;焦距=19毫米;等效焦距=28毫米;光圈=F6.3;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動;對比度=標準;飽和度=標準;銳度=標準;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500秒;曝光程序=光圈優(yōu)先;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4.06.12 15:15:47
這兩張照片拍攝于分別使用全畫幅的索尼α7 [ILCE-7]和APS-C畫幅的索尼α6000拍攝。分別使用28毫米焦距和19毫米焦距,得到了視野相當(dāng)?shù)某上穹秶?,原因來自感光器面積的差異。全畫幅對角線長度是APS-C的1.5倍[是佳能的APS-C規(guī)格的1.6倍],而28/19也約等于1.5倍。這個1.5 就是等效系數(shù)。你可以簡單的理解APS-C是全幅裁剪得到的中間的一塊,裁剪過程會損失視野,如果希望保持視野不變[所謂的等效],就需要使用更短的焦距,而焦距的倍差,就是等效系數(shù)。
Micro 4/3相對全幅的等效系數(shù)是2,那么使用這個系統(tǒng)拍攝等效全幅28毫米的視野,需要使用14毫米焦距的鏡頭。
焦距X等效系數(shù)=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并不是光學(xué)概念,但它被眾多廠商和消費者接受。等效焦距讓我們清楚的知道對應(yīng)設(shè)備可以拍攝多大的視野。它對應(yīng)消費指導(dǎo)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焦距”本身,感光器越小的設(shè)備,提等效焦距就更多,而手機攝像頭,幾乎沒有提焦距的,因為毫無意義。公開說的“26毫米大廣角”之類的,都指的是等效焦距。
放大倍率和等效放大倍率
奧林巴斯 Olympus E-1 數(shù)碼單反相機-安裝了Zuiko digital 50mm 定焦微距鏡頭
非微距鏡頭一般都不太提放大倍率,而對微距鏡頭來說,放大倍率則是關(guān)鍵參數(shù)。放大倍率越大,就能拍出更加微觀的照片。我們以Zuiko digital 50mm 定焦微距鏡頭為例,因為諸位看到的大部分Soomal產(chǎn)品照都出自這款鏡頭。它在24厘米對焦時,可實現(xiàn)最大放大倍率為0.52倍。
這個倍率怎么算?很簡單,被攝物體和其在感光器上投影面積為1:1時,放大倍率即為1倍。嚴謹?shù)奈⒕噻R頭參數(shù)表,都會標注放大倍率,而在網(wǎng)站宣傳文案中就未必了,可能會冒出一個等效放大倍率。例如“等效全幅鏡頭1.04倍”。這種表述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Micro 4/3的鏡頭文案當(dāng)中,這種表述方法存在誤導(dǎo),放大比并不需要去等效,也沒必要,搞出“等效放大倍率”這個概念,純粹是為了讓這個參數(shù)變得更好看一點。如果這個概念是科學(xué)的,小卡片機的微距等效放大倍率就能上天了。
光圈和等效光圈
Canon 佳能 EFS 18-55mm IS 鏡頭 - 光圈模塊
相機鏡頭中通常有一個可收縮的裝置,用于控制通光孔徑,這個就是光圈機構(gòu)。手機鏡頭通常沒有這個部分,其鏡筒內(nèi)徑就是最大不可變的通光孔徑。這個孔徑需要多大,拍攝者和消費者都不需要了解到具體值。有個更直觀的參數(shù)就是光圈系數(shù)。
光圈系數(shù)=鏡頭焦距/鏡頭通光孔徑
例如,鏡頭焦距50毫米,通光孔徑25毫米,光圈系數(shù)就是2,記錄為f/2,偷懶的寫法是f2。這個值又被稱為F值,它簡單明了的體現(xiàn)了鏡頭的通光量能力。這種標注方法與畫幅無關(guān),相機手機乃至監(jiān)控設(shè)備的統(tǒng)統(tǒng)如此。
為什么需要大光圈?大光圈毫無疑問的會增加鏡頭直徑,讓鏡頭變得更粗更沉,但愛好者樂此不疲。因為大光圈能夠提供更短的曝光時間。大光圈鏡頭最初被稱為高速鏡頭。大光圈還能帶來更淺的景深效果。
等效光圈是一群老法師提出來的概念,其理論依據(jù)是在相同的等效焦距和F值下,小感光器的機型虛化不如大感光器機型。舉例:Micro 4/3 25mm F2的虛化能力是 全幅50mm F4的虛化相當(dāng)。這個例子是成立的。
但大光圈帶來的更高速的快門時間是實實在在的,沒法等效。大光圈能提升弱光下的拍攝成功率,這些道理很多手機用戶都懂,但鍵攝大師們通常給忽視了。
“等效光圈”僅在用于對比等效焦距下虛化差異時有用,不如叫做“等效虛化”?叫做“等效光圈”具有誤導(dǎo)性。
怎么看待各種“等效”
所謂“等效”,它需要有跨設(shè)備的普遍參考性,否則“等個什么效”,它適應(yīng)于相機手機等一切可拍攝設(shè)備?!暗刃Ы咕唷本哂羞@種通用性,從全幅機型到手機鏡頭,鏡頭參數(shù)更具可比性,簡單明了。而“等效放大倍率”和“等效光圈”則不具備這樣的通用價值,支持這樣概念的人,請描述一下iPhone 7的“等效放大倍率”和“等效光圈”是個什么情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