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讀懂版
想要快速讀懂,只需要抓住重點:“血液三兄弟”(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就可以了。
01
白細胞(WBC)
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wèi)士”,當病菌侵入體內(nèi)時,白細胞能變形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
圖源:電視動畫《工作細胞》
臨床意義
白細胞增多
(WBC項出現(xiàn)“H”或者“↑”)
常見于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也有生理性的白細胞升高,常見于月經(jīng)前、妊娠、分娩、劇烈運動、飲酒、餐后等。
白細胞減少
(WBC項出現(xiàn)“L”或者“↓”)
常見于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臟功能亢進等。
需要結(jié)合臨床綜合考慮,此時你需要做的就是看醫(yī)生,以免耽誤病情。
比如下面這份報告單,白細胞明顯升高,最后確診為肺部感染。
02
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它是人體內(nèi)通過血液運送氧氣的最主要媒介,同時還具有免疫功能。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nèi)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zhì),能與氧結(jié)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在貧血性疾病方面,比紅細胞更能反應(yīng)貧血的程度。
圖源:電視動畫《工作細胞》
臨床意義
紅細胞、血紅蛋白增多
(RBC、HGB項出現(xiàn)“H”或者“↑”)
常見于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紅細胞增多癥等。
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
(RBC、HGB項出現(xiàn)“L”或者“↓”)
常見于各種貧血。你不用太緊張,去看醫(yī)生,一起找到貧血的原因即可。
如下面這份血常規(guī)報告單,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shù)值均小于正常值,可以診斷為貧血。
03
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臨床意義
血小板增多
(PLT項出現(xiàn)“H”或者“↑”)
常見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臟切除術(shù)后及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血小板減少
(PLT項出現(xiàn)“L”或者“↓”)
常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臟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如下面這份血常規(guī)報告,血小板數(shù)值顯著減少,最后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進階讀懂版
“進階讀懂版”適合想要了解更多更專業(yè)醫(yī)學知識的小伙伴們(不需要的可以直接拉到文章最后,讀“抽血前后注意事項” )。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外周血白細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大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增多
1
感染
急性或化膿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膿腫、癤腫、扁桃體炎、闌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敗血癥、猩紅熱、急性風濕熱)。
2
中毒
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有機磷中毒。
3
疾病
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shù)后、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
生理性
參見“白細胞增多”。
中性粒細胞減少
1
疾病
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中毒損傷及藥物
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及抗腫瘤藥、苯二氮革類鎮(zhèn)靜藥、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
嗜酸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
過敏性疾病
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 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2
寄生蟲病
血吸蟲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絲蟲病、絳蟲病等。
3
皮膚病
濕疹、天皰瘡、剝脫性皮炎、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等。
4
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疾病或創(chuàng)傷
見于傷寒、副傷寒、大手術(shù)后、嚴重燒傷等。
嗜堿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1
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結(jié)腸炎、紅斑、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及藥物等超敏反應(yīng)等。
2
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網(wǎng)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或轉(zhuǎn)移癌等。
淋巴細胞的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
主要見于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結(jié)核病、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結(jié)核及其他傳染病的恢復(fù)期等。
2
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淋巴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應(yīng)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治療及放射性損傷及T 、B淋巴細胞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的臨床意義
單核細胞增多
1
傳染病或寄生蟲病
如結(jié)核、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fù)期、瘧疾、黑熱病。
2
血液病及其它
單核細胞白血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
嗜堿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三者可以共同反應(yīng)貧血的類型。
如下面這份血常規(guī)報告,MCV、MCH、MCHC數(shù)值均顯著減少,最后診斷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缺鐵性貧血)。
如下面這份血常規(guī)報告,MCV、MCH數(shù)值均升高,最后診斷為大細胞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Point
患者抽血前后的注意事項:
血常規(guī)檢查影響因素很多,為保證檢測的準確性,請你注意以下事項:
體檢前3~5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避免飲酒。保證良好的睡眠,避免劇烈運動。
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禁食,可以喝水。
穿袖口寬松的衣服,抽血時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難度。
采血后按壓穿刺點3~5分鐘,直至不出血。
抽血后出現(xiàn)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yīng)立即平臥,必要時飲少量糖水,待癥狀消失后再離開。
如果檢測結(jié)果有異常,不要緊張,一定要看醫(yī)生,共同指導(dǎo)下一步治療方案(觀察、復(fù)查、進一步檢查等)。
如果是住院患者并檢測結(jié)果異常,請本人及家屬一定要遵醫(yī)囑,可能會多次抽血排除試驗誤差、治療前評估、治療效果評價及監(jiān)測治療后的不良反應(yīng),理解并尊重醫(yī)護人員,減少抱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