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常見的文言句式
Ⅰ、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3)用“者”表判斷 :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用“為”聯(lián)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例如: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
①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③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 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 “ 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賤人。” 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對否定判斷學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注意。例如: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②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志判斷句。 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
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xiàn)。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點 :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Ⅱ、 被動句
所謂被動,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一)有標志古代漢語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有四種:
(1)用“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
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
①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②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guān)系。
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②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我擔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3)用“為”表示被動關(guān)系。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
①“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草房被秋風吹壞了)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二)無標志
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①“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
②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注意點: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用法。 “慈父見背“
Ⅲ、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jīng)常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2)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燭之武退秦師》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韓愈
(3) 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唯……是……”和“唯……之……”)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惟命是聽” “惟利是圖”
“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韓愈 “ 惟你是問”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太陽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父母唯其疾之憂。”
(4)介詞賓語前置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然,籍何以至此?”
(5) 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
(二)主謂倒置
這種句式為了強調(diào)謂語,表示強烈的感嘆,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 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悲哉,世也!(《工之僑獻琴》)
(三)、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戰(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后置最常見一種形式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后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于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史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秳駥W》〈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冻啾谫x》蘇軾
(四)、定語后置
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放在中心詞后。定語后置雖然沒有在《考試大綱》中單獨列出,但考題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1) 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②五谷者,種之美者也。(五谷是莊稼中的好種)
(2) 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后置。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云霞繪出色彩,已超過巧妙的畫師;草木裝飾鮮花,不依靠神奇的繡工)
(3) 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
(4) 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②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幾人歟?
⑸ 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
如: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Ⅳ、省略句
(1)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漢語都有省略,但古漢語的主語省略比現(xiàn)代漢語更多,更為錯綜復雜。例如:
①楚人為食,吳人及之。( )奔,( )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谟乐葜爱a(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御之者。然( )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宛、瘺、癘……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對話中或不發(fā)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特別是動詞謂語。例如: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 )而竭。
有時省略的動詞謂語或謂語部分(包括賓語),需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即參照上下文加以補充,才能準確地理解。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3)古代漢語的介詞結(jié)構(gòu)有時是可以省略介詞的。常見的是省略介詞“于”和“以”。例如:
①至則無所用,放之(于)山下。
②項王則受璧,置之()座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4)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guī)句子里,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里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xiàn)象。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例如:
?、賹m中府中,俱為一體。
②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5)動詞賓語的省略 :
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6)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Ⅴ、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者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
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1、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來)、
無以(沒有……用來)、
有所(有……的)(人、物、事)、
無所(沒有……的)(人、物、事)、
比及(等到……的時候)、
為……所。
所以……(“用來……的方法、手段等”
或“……的原因”)
2、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
如何、若何、奈何(怎么、怎么樣、怎么辦)、
何如(怎么樣)、
如……休(把……怎么樣)、
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不亦……乎(“不是……嗎)
如……何 (“對……該怎么辦”)
3、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這樣?。┑?。
4、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
無乃……乎、(恐怕、只怕)、
得無……耶,得無……乎(難道……嗎)、
不亦……乎(不是……嗎)
孰與、孰若,與……孰(跟……比較,哪一個……)
何……為(“為什么要……呢”或“還要……干什么”) “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其他:
見……于 (被動句)
以……為…… (“把……(當作)……”)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
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 (“與其……寧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