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超大型礦床的提出是一個理論誤導,是主觀想象,研究后的結論和研究前差不多,并無新意。
14.熱液研究奇怪的是只注意水(H2O),這是一大偏見。普遍忽視堿(Na、K)。我們稱之為“堿盲”(很多深妙的成礦機密恰好蘊于此中)。
3.層控礦床是個陳舊的老概念,早已過時。
⑤證明不了存在殼幔循環(huán)。
④洋殼俯沖擠壓不可能導致弧后拉張。中國大陸東部不是弧后拉張。
⑤無力把水圈、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以及無力把氣象、海洋地震、火山、厄爾尼諾、森林區(qū)域性大火等自然災害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地球科學。
5. 在大地構造研究上只考慮力、熱是不夠的。普遍是忽視幔殼的潰變(由幔汁滲入引起)。最初的板塊動力來自何方?一直是謎。至于構造摩擦熱也經(jīng)不起推敲,摩擦熱很有限。很多強摩擦的剪切帶上并不見巖漿。
8.熱點說也有類似重要缺陷。事實證明不存在脫離物質的單純熱性。熱流的載體究竟是什么?至今未給解釋。試問光是熱流怎么有時出現(xiàn)巖漿,有時出現(xiàn)熱液,有的生成油、氣?為什么還有低溫巖漿(NaCO3熔漿才550℃)?金伯利巖為什么沒有巖漿?金剛石為什么沒有被熱流燒掉?……全球劃分出來60多個熱點區(qū)完全可以用幔汁噴流區(qū)來代替。須知,當初提出Plume、Hotspot的學者缺少地球化學知識,居然把地球只看成是單一物理體。然而,地球是物質的。物性不可能脫離物質。
9. 地幔對流說又是一個理論誤區(qū)。他們(尤其是西方學者分科太細太偏) 提出這一假說時不知道地球的地質研究成果。例如無論地幔還是地殼都已經(jīng)分出了3—4層,表明不存在整個的地幔對流,雙層對流也缺乏依據(jù)。再說,對流的推動因素是什么?如果是熱,豈不又限于幔柱、熱點的上述理論陷阱之中?地幔對流熱物質上升,為什么冷的一半又能下降到深部? 理論的虛構性之強,稍有頭腦者不可能信以為真。洋殼重可以俯沖,大陸殼輕,不可能產(chǎn)生俯沖。
10. 大地構造的板塊理論把板塊越分越小。原來地球只劃分了六片,后來劃出了幾百片。實際和昔日稱為“陸塊”含義重復。當然,板塊一詞今后可以沿用,但板塊構造理論在大陸上是失效的,登不了陸。2002年美國構造學家發(fā)表白皮書正式承認了這一缺點。他們現(xiàn)在提出“流變”是更重要的構造理論。
11.一旦把大地構造基本概念轉向“幔殼流變”,就等于宣告統(tǒng)治地球科學幾百年的固體地球觀的壽命終結。我們十年前即提出了應該代之以“流體地球觀”(強調地質運動主要動因源自類似病毒的幔汁潰變效應,而固體則是被動的)。后來我們又提出“氣體地球動力學”和“幔汁輻射”為地球動力學的基本內(nèi)因。
2)海嘯、厄爾尼諾、濤動、冷洋、冰封等則歸于海洋學科,由海洋部門的海洋專業(yè)培養(yǎng),好像和其它分支學科無關。然而這種孤立考察問題造成許多認識困惑。
3)區(qū)域干旱、熱災、森林草原大火、沙漠化、沙塵暴、霾霧、臺風拐向,特大暴雨、冷災、暴雪、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等,統(tǒng)歸氣象部門,并認為這些災害只是大氣環(huán)流異常,只局限于大氣圈的研究,和其它分支學科無關。而且不恰當?shù)靥貏e強調和地質作用無關,強調氣象學研究的是百年尺度以內(nèi)的事件,而地質作用動輒以百萬年(Ma)為單位,故在上述災害成因上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地球是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地球,對大氣災害不產(chǎn)生影響。我們的研究證明以上結論都是不恰當?shù)?。地球排氣對氣象災害有決定性的影響,強大的地球排氣可以產(chǎn)生13種災害效應,不考慮將會遇到很大的理論困惑;另外,前已述及地球排氣天天時時在不均勻進行,怎么說是Ma尺度?我們已經(jīng)有了多年衛(wèi)星熱紅外、水氣、CO2排放等監(jiān)測資料及圖像作證。
TOP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