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學(xué)派,公元前5-公元前4世紀間一批收費授徒、重點教授修辭學(xué)和論辯術(shù)并以此為職業(yè)的教師。自稱有智慧的人,實際以智慧為本錢,愛財不愛智。他們以雅典為中心周游希臘,不僅教授知識技能,也教授參政治國本領(lǐng)。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和安提豐。
智者學(xué)派的積極意義在于:1.在認識論、倫理學(xué)、政治學(xué)、修辭學(xué)、邏輯學(xué)等方面作出了貢獻;2.關(guān)注人類自身的問題,批判迷信、蔑視權(quán)威、高揚個性、鼓吹懷疑,引起了思想的解放;3.相對主義、懷疑主義色彩激發(fā)了蘇格拉底對事物本質(zhì)的探究,具有過渡意義。
消極意義:感覺主義、相對主義的傾向,往往歪曲真理、玩弄是非,從而成為詭辯論者的代名詞,破壞了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沒有認識到客觀的標準是不可回避的。
今天在這里重點介紹一下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的思想。
據(jù)說是第一個自稱為“智者“的人,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1.1 人是萬物的尺度
最早見于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中:“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蔽覀冋J為,他這里說的是“人”是指單個的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單個人的個體感覺。因而可以理解為:對于每個感知者來說,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個樣子。
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理解為:事物就是對我顯現(xiàn)的那個樣子。
放在智者運動的背景中來理解,普羅泰戈拉的這個命題對于破除神話傳統(tǒng),啟發(fā)人們重視自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從他開始把哲學(xué)的中心由自然轉(zhuǎn)向人事和人本身。另一方面,該命題表達了一種感覺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相對性,否定了事物和真理的客觀性。因此受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批判,黑格爾從哲學(xué)史角度出發(fā),肯定了這個命題所表達的思想之主觀能動性。
1.2 一切理論都有其對立的說法
這一命題可以看作普羅泰戈拉的方法論原則。在他看來,既然人是萬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個樣子,那么每個人的意見都是正確的,都可以提出與任何理論相對立的說法。這對后來的懷疑論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高爾吉亞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動家和演說家,他針對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發(fā)揮自己的雄辯術(shù)和邏輯推論,提出了與巴門尼德完全相反的三個命題。
2.1 無物存在
如果有某物,那么它有三種可能: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首先,如果該物(是)非存在,那就意味著它既(是)存在又非存在。這是不可能的。
設(shè)若該物存在,那么該物要么是永恒的,要么是生成的。1.如果是永恒的便是無限的,那就不在任何地方。2.如果它是生成的,那它要么從存在中生成,要么從非存在中生成。這兩種都不可能。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更不是既永恒又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
最后,前兩者情況皆不成立,由它們合成的第三種可能自然也不成立。因此得出結(jié)論:沒有此物,即無物存在。
2.2 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認識
首先,我們所思想的東西并不因此而存在。
其次,如果我們所想的東西是真實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東西就思想不到了。
高爾吉亞用此論證來批判和否定巴門尼德關(guān)于“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這一命題。
2.3 即使能認識存在,也無法把它說出來告訴別人
高爾吉亞對語言和存在作出了明確的區(qū)分,他認為:語言不是主體和存在物,所以我們告訴別人的不是存在而是語言。既然存在不能變成語言,即使我們認識了存在,也不能告訴別人。
2.4 淺談高爾吉亞的“反論證“
我們無法考察,高爾吉亞是在何種意義上作出這樣的推論。究竟是因為他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反存在論的思想呢,還是說他僅僅想要借此發(fā)揮自己卓越的雄辯術(shù)?
顯然,從內(nèi)容上看,高爾吉亞的論證具有明顯的懷疑論色彩,從形式上看也是牽強附會的。我們或許無法同意它的論證和結(jié)論,但至少可以認同它在哲學(xué)史上的意義:在客觀上揭示了主體與客體、語言與存在的矛盾,運用邏輯推論和抽象概念訓(xùn)練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推動了哲學(xué)思考的深入。
小丑的狂歡節(ji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