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從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開始選狀元,到清末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止,歷史上共產(chǎn)生了914名狀元;其中聊城有18人狀元及第(內(nèi)有武狀元2人)。
唐代有5人:孫逖(tì)、崔铏、孫
五代有2人:王徹、王溥;
北宋有3人:孫奭、王巖叟、李迪;
金代有1人:閻詠;
元代有2人:山琮、護都沓兒;
明代有1人:朱之蕃;
清代文狀元2人:傅以漸和鄧鐘岳。
清代武狀元2人:馬兆瑞、李孟說(讀:悅)。
另外武城可考的狀元有10人,其中唐代7人,五代2人,明代1人。
唐代
孫逖(696-761年)東昌府區(qū)人,唐開元二年(714),年18歲甲寅科狀元及第。同時一舉連中進士、哲人奇士、手筆俊拔三科第一,名噪一時,官至刑部侍郎,史學(xué)家,卒后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
崔铏(826?-886?)祖籍武城,生于博州(今聊城)人。
孫偓,生卒不詳,東昌府區(qū)人,唐喜宗乾符五年(878年)戊戌科狀元及第,官至戶部侍郎,同中樞門下平章事,封安東郡侯。
崔昭緯(?-896年),字蘊曜,清河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壬寅科狀元。昭宗大順元年(890年)十二月官至戶部侍郎,知誥制,同平章事。昭宗大順二年(891)拜相,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昭緯善鉆營,勾結(jié)宦官,外通藩鎮(zhèn),謀殺杜讓能、李谿,大力薦舉同宗的崔胤為宰相。為昭宗所惡。乾寧二年(895年)十月罷相,為右仆射,再貶梧州(廣西省梧州市)司馬,隔年五月八日賜死。
崔昭緯性情陰險,心術(shù)不正,善弄權(quán)術(shù),是晚唐奸相。
崔昭矩,清河人。字表謀。唐昭宗大順二年(891)辛亥科狀元及第。第二天,其兄崔昭緯官拜平章事。崔昭矩待人兇狠,又得勢于其兄,常盛氣凌人。同榜中有一進士名團所由,一日稍有閃失即遭崔昭矩鞭笞。后其兄崔昭緯為昭宗所殺。崔昭矩官至給事中而終。
五代
王徹(892-942),莘縣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狀元。
《舊五代史》第三十二卷、《唐書》第8卷莊宗紀中記載:“癸酉,詔翰林學(xué)士承旨盧質(zhì)復(fù)試新及第進士?!『?,禮部貢院新及第進士四人,其王沏改為第一,……禮部侍郎裴皞既無黜落,特議寬容。今后新及第人,候過堂日委中書門下精加詳復(fù)”。
王徹大名莘(今山東莘縣)人,生于唐朝景福元年(892),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狀元。父親王言曾任唐朝黎陽(今河南??h)令,勤政愛民,忠心無二,頗有政聲,在父親的影響下,矢志報國,深夜苦讀,成績優(yōu)異,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參加科舉考試,這年參加考試的舉子有數(shù)十人,主考官是裴皞,他出了兩道題:一是《君從諫則圣賦》,二是《臣事君以忠詩》,考完后,裴皞“精選其文”,結(jié)果只錄取了王徹等四人,當(dāng)時王徹還是排在第三名。
因為裴皞選士有別,引起了落榜舉子的不滿,四處活動,攻擊他營私舞弊:“今年新進士不由才進,各以阿私”,搞得輿論大嘩,于是唐莊宗下令復(fù)試,由大臣盧質(zhì)出面主考,結(jié)果“果有瑕疵”。但仍為原來的四人中選,無礙大局。從復(fù)試的卷面來看,原來第一名符蒙正,第二名成僚,但他二人的成績確實不如王徹和桑維翰。王徹的答卷“體物可嘉,屬辭甚妙,細披制做,最異儕流”,王徹的成績不但顯示了非凡的才華,維護了自己的名譽,而且也證實了此次復(fù)試的“公正性”。最后只好將考試的名次改為王徹第一,桑維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由于王徹中狀元引起了很大的風(fēng)波,更使他名揚士林,給家族增加了榮光,也為子孫鋪就了光明的前程。
王徹是三槐王氏家族中第一個狀元,不久即任左拾遺。累官至兵部侍郎。王徹后被追贈為魯國公,妻田氏,贈泰國夫人。
不料藩鎮(zhèn)石敬瑭乞求契丹國的兵力推翻了后唐,建立后晉,做了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國王自稱兒皇帝。在頻繁的改朝換代中,只要屬下對新王朝表示擁護,大都可以保留自己在前朝的地位,但是王徹非常憎恨這個兒皇帝石敬瑭,毅然辭官,歸家隱居,于后晉天福七年(942),因病逝世,年僅五十一歲。葬于莘縣群賢堡東側(cè)。后以孫旦貴于宋、累贈魯國公、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配田氏,追封秦國夫人。兒子王祜、仕宋、累官兵部侍郎、孫子王旦官至宰相。王溥,五代后漢乾祐元年(948)狀元。太子太傅。
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歷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進士第一名,任秘書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時,上表請修《世宗實錄》,與扈蒙、張淡等共同編修。郭威任樞密使時,率軍平河中叛亂,聘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榮請王溥選擇將帥,王溥舉薦向拱,再次取得勝利。世宗死,趙匡胤勢力強大,“王溥亦陰效誠款”,并獻奉宅園取悅于他。趙匡胤黃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階先拜”。964年正月,罷相,任太子少保。太平興國初年,封祁國公,982年八月去世。謚文獻。
王溥中進士及第,授秋書郎。時李守貞等三鎮(zhèn)叛亂,漢廷派郭威討伐,郭威素知王溥才學(xué)出眾,辟其為從事,為之效力。叛亂平定后,繳獲了一大批朝中官員與叛將往來交通的文書,郭威將名字記下,準備一一查實,王溥勸道:“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側(cè)”。郭威作了皇帝后,王溥步步高升,廣順初,授左諫議大夫、樞密直學(xué)士;二年(952年),遷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三年(953),加部侍郎,改端明殿學(xué)士。郭威臨終時,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任命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任命下達后,郭威說:“吾無憂矣”,當(dāng)日即死去。周世宗即位后,北漢乘周太祖之喪,由劉崇親自率兵大舉南侵。周世宗召集群臣商議準備親自迎敵,宰相中只有王溥一人,力主世宗御駕親征。這場戰(zhàn)爭沉重地打擊了北漢的囂張氣焰,為后周的鞏固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周世宗得勝還朝后,為褒揚王溥的遠見卓識,加封其兼禮部尚書、監(jiān)修國史。顯德二年(955),周世宗發(fā)兵攻打秦、鳳,王溥推薦向拱擔(dān)任主帥,果然大獲全勝,周世宗設(shè)宴慶賀,賜酒給王溥說:“為吾擇帥成邊功者,卿也?!?/span>
顯德六年(959),周世宗去世,年僅7歲的柴宗訓(xùn)繼位。第二年正月初一,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謊報契丹兵南犯,王溥,范質(zhì)等未辨虛實,倉猝命趙匡胤率兵出征。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四日黎明,率軍返回開封。在羅彥環(huán)的寶劍威逼下,王溥只好赽快給趙匡胤叩頭,高稱萬歲。趙匡胤為安定人心,暫時保留了王溥的相位,并進位司空,但免去了他參知樞密院事的兼職,乾德二年(964)正月,罷相,任太子少保,開寶二年(969)十月,遷太子太師,太平興國初,封祁國公,七年(982)八月去世,時年61歲。謚文獻。
政治上的失意卻使王溥有充裕的時間鉆研學(xué)問。王溥家藏萬卷,博學(xué)多識,尤長史學(xué)。周恭帝時,他曾上表請修《世宗實錄》,恭帝命他與扈蒙、張淡、王格、董敦等共同編修,建隆二年八月,書成奏上。他又以唐蘇冕所修《會要》僅詳高祖至德宗九朝典制,崔鉉修《續(xù)會要》亦止于宣宗,乃參以二書,復(fù)采宣宗至唐末史事,修成《唐會要》一百卷,從帝號開篇,以四夷終卷,共分514事目,其細瑣典故不能概以定目者,則別為雜錄.附于各條之后,其中間載蘇冕駁議,義例該備,足資考證,“于唐代沿革損益之制,極其詳核”。特別是在蘇、崔二書今已不存的情況下,該書是現(xiàn)存會要體史書中最早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王溥還廣搜后梁、后唐、后普、后漢、后周諸朝舊史實錄,分類纂輯,編成《五代會要》三十卷,共分279事目,卷一至六記帝號與宮中制度、卷七記樂、卷八記禮、卷九記刑、卷十至十一記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記官制、卷二十五至二十六記民族與周邊關(guān)系,內(nèi)引詔令奏議等第一手資料頗多,極富史料價值。又因其成書在新、舊《五代史》之前,歷來為史家所重,且歐陽修作《五代史》尊《春秋》之法,專務(wù)褒貶,許多重要史實,賴溥是編以傳。四庫館臣稱該書“收放失舊聞,厥功甚偉”,又說:“讀五代史者,又何能無此一書哉!”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二十卷,《翰林酬唱集》(王溥與李昉、徐鉉等唱和之作)一卷,均已散佚。
北宋
孫奭(962—1033年),字宗古,北宋學(xué)者、教育家,博州博平西古城(今肖莊鄉(xiāng)王菜瓜村西古城址)人,后徙居須城(今山東東平)。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狀元及第。宋仁宗兵部侍郎,工部、禮部尚書,太子少傅,卒贈尚書左仆射。
孫奭從小就和家鄉(xiāng)的少年朋友拜同郡學(xué)者王徹為老師,學(xué)習(xí)鉆研五經(jīng)。他聰明好學(xué),學(xué)業(yè)成績特別好。老師王徹故去后,原來跟隨王徹求學(xué)的數(shù)百名學(xué)生也都拜孫奭為師,求教他解答疑難。他對同學(xué)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都給予詳細滿意的回答。由于社會的信任和支持,在孫奭年紀長成后,便在家鄉(xiāng)開辦起私學(xué),開始了他的教學(xué)生涯。
宋太宗時,孫奭參加了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以《九經(jīng)》及第,授予他莒縣主簿。后又升為大理評事、國子監(jiān)直講。當(dāng)時,宋太宗還親自到國子監(jiān)聽他講《書經(jīng)》,并對孫奭的講學(xu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嘉獎。
宋真宗即位后,委任孫奭為各王府的教師,同時兼職于太常禮院、國子監(jiān)、司農(nóng)寺。后累遷工部郎中、龍圖閣侍制、翰林侍講學(xué)士、禮部尚書、太子少傅等。
孫奭知識淵博,生性方直,守道自處,據(jù)事理,陳己見,遠見卓識,教學(xué)有方,深得皇上的器重。后來因為年老,他曾多次要求辭官回鄉(xiāng),都未被批準。經(jīng)他再三請求,皇上只好委以他太子少傅的官職,辭職回到家鄉(xiāng),不久因病故去。
孫奭在世七十多年,在宋王朝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作官達四十年左右,先后經(jīng)歷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但他一生所從事的主要事業(yè)是教育工作。在還沒有走入仕途前,即開始了他的教學(xué)生涯。當(dāng)他以《九經(jīng)》及第,被任命為莒縣主簿后,還沒有上任,他就向宋太宗遞上報告,要求到國子監(jiān)作教師。于是他被委任為國子監(jiān)直講。宋真宗時,他又被派任皇族中各王府的教師,同時兼任國子監(jiān)的工作。宋仁宗時,孫奭又被委任為宮廷教師,直到他臨去世的前一年,還在宮廷里孜孜不倦地講學(xué)。
孫奭在講述經(jīng)義時,總是把經(jīng)典歷史同當(dāng)時宋王朝治國安民的實際結(jié)合起來。諫喻宋王朝的各級統(tǒng)治者,以前代的“亂君亡國”為鑒戒,體恤人民的疾苦,以鞏固宋王朝的統(tǒng)治。大中祥符初(1008年),皇上將迎“天書”,孫奭直言上諫,“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明確反對天有意志之說。因為他長期擔(dān)任教學(xué)工作,宋王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不少官員都是他的學(xué)生,所以孫奭成為當(dāng)時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孫奭在長期從事教學(xué)和參政的同時,還認真選錄了五經(jīng)中的治政之言,輯成《經(jīng)典徽言》五十卷,另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jīng)節(jié)解》、《五服制度》等。參與校定《莊子》、《爾雅》釋文,考正《尚書》、《論語》、《孝經(jīng)》、《爾雅》謬誤及律音義。
王巖叟(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洼村)人。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十八歲狀元及第,而且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元及第。官至禮部侍郎、監(jiān)察御史、樞密院都承旨、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是宋朝執(zhí)政大臣之一。
王巖叟幼聰穎,語音尚未純正便已知曉文字。他18歲參加明經(jīng)科考試,在鄉(xiāng)舉、省試以及殿試中皆為第一。初調(diào)任欒城主簿、涇州推官,任職僅兩個月,便因胞弟去世而棄官歸鄉(xiāng)侍養(yǎng)雙親: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韓琦任大名府路安撫使時結(jié)識王巖叟,認為他德才兼?zhèn)?,遂召其管理國子監(jiān),后又任安撫司機宜文字官,兼理晉州折博、煉鹽事務(wù)。
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王巖叟到定州安喜縣任職二當(dāng)?shù)赜幸涣T官法吏,閑居鄉(xiāng)里,教人為訟。巖叟將其綁縛于市,痛打一頓,眾人對巖叟肅然起敬。知州呂公著贊其為“古之良吏”。這時皇帝讓近臣推薦御史,有位高官聽說了王巖叟的事跡,想推薦王巖叟,但又不認識王巖叟,派人找到王巖叟,欲讓巖叟前往一見。王巖叟笑答:“如此,我成了呈身御史了?!苯K于不去見。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以群臣固請,始同太皇太后聽政。同年六月,由秘書少監(jiān)劉摯舉薦,王巖叟以奉儀郎、安喜縣知事擢任為監(jiān)察御史。翌日,上疏論國家安危之大計,在于從諫用賢,不可以小利失民心。
哲宗初即位,宰相蔡確以立哲宗為帝,有定策功自居,和章悖一起固結(jié)朋黨,共謀誣罔太皇太后,以圖左右朝政。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王巖叟與劉摯聯(lián)手上章,蔡確、章悖二人遂相繼被罷。此舉為穩(wěn)固元祐新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祐三年(1088年),王巖叟以起居舍人入召,主管皇帝的起居事宜,并掌修記言之史。巖叟提倡節(jié)儉,他在向哲宗進讀《寶訓(xùn)》至節(jié)費一則時講道:“凡言節(jié)用,非偶節(jié)一事,便能有濟。當(dāng)每事以節(jié)儉為意,則積久累日,國用自饒?!?/span>
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巖叟又上疏哲宗,言三德之義,意在諷諫,字字珠璣。其略日:“三德者,人君之本,得之則治,失之則亂,不可須臾去者也。臣請別而言之。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之間,不以順己而忘其惡,不以逆己而遺其善,私求不徇于所愛,公議不遷于所憎。竭誠盡節(jié)者,任之當(dāng)勿貳;罔上盜寵者,棄之當(dāng)勿疑。惜紀綱,謹法度,重刑典,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遠聲色之好,絕盤游之樂,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斷天下之疑,邪說不能移,非道不能說,此人主之剛德也。居萬乘之尊而不驕,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聰明有余而處之若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如不及,虛心以訪道,屈己以從諫,懼若臨淵,怯若履冰,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以盡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蓖鯉r叟曾在侍講的時候奏道:“陛下退朝無事,不知何以消日?”哲宗答道:“并無所好,惟是觀書?!蓖鯉r叟又說:“陛下以讀書為樂,天下幸甚。圣賢之學(xué),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專與勤。屏絕它好,始可謂之專,久而不倦,始可謂之勤,愿陛下特留圣意?!?/span>(《宋史》卷342)哲宗認為說得很對。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王巖叟被任命為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當(dāng)時太皇太后曾對他說,因為大家都知道你的才望,所以這次才破格提拔使用你。王巖叟留身曲謝,并向太皇太后進言道:“陛下聽政以來,納諫從善,凡所更改,務(wù)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靜,惟愿于用人之際,更加審察?!?/span>
宰相劉摯被御史鄭雍、侍御史楊畏所劾,罷相。巖叟被指責(zé)為同黨,罷為端明殿學(xué)士、知鄭州。
元祐八年(1093年),王巖叟又被遷徙河陽,數(shù)月后去世,時年5l歲,贈左正議大夫二紹圣四年(1097年)二月,章悖、蔡卞等奸佞為報私怨又上奏,追貶王巖叟為雷州別駕:雷州人民為追念曾遭貶到雷州的寇準、蘇軾、蘇轍、王巖叟、秦觀、李綱等先賢,建有“十賢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亦親撰《雷州十賢堂記》。
王巖叟一生正直敢言,進諫無隱,凡有過舉,知無不言。司馬光贊嘆道:“吾寒心栗齒,憂在不測,公處之自如,至于再三,或累十?dāng)?shù)章,必行其言而后已?!?br>
卒后,追贈左正大夫。
李迪(971年-1047年),字復(fù)古,先祖是河北趙縣人,曾祖李在欽時舉家南遷,定居于范縣。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在殿試中名列第一,高中文狀元。因政績卓然遷起居舍人,以吏部尚書員外郎為三司鹽鐵副使,宋真宗稱贊其有宰相之才。宋真宗天1020年,周懷政等人欲發(fā)動政變,奉宋真宗為太上皇,禪位太子趙禎,結(jié)果未成。宋真宗大怒,責(zé)及太子趙禎,群臣無人敢為爭辯,惟有李迪從容上奏說:“陛下有幾位太子?太子方才十歲,怎么會用這樣的計策?”宋真宗頓時醒悟,即刻詔令周懷政等人斬首,未牽連太子。1022年,宋真宗病逝。第二年(即1023年),年僅十三歲的皇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劉太后垂簾聽政,李迪被罷官免職。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病逝,宋仁宗親政,李迪被召為資政殿學(xué)士、判尚書都??;不久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集賢殿大學(xué)士。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李迪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宋仁宗親自為李迪撰寫墓碑。
金代
閻詠,字子秀,號復(fù)軒。高唐縣城西閻寺村人。其先人六世登科。父輩時家道敗落,生活窮困,一家人常以喝菜粥度日。鄉(xiāng)人傳述,某年春節(jié),一樽清水、一盤白鹽充饑。故云:竹箸沾白鹽,清水迎新年。然聰穎堅強的閆詠不向困難低頭,在鄉(xiāng)親們的資助下刻苦攻讀,終成大器。
他于金朝承安年間(1196~1200),擢詞賦科進士第一(狀元,其故里原建有閆狀元石牌坊),嗣后曾在翰林院供職十載。他門生眾多,如金正大年間(1224-1231)進士康嘩、翰林學(xué)士閻復(fù)和康壁均為其門生。他們四人都是金、元時期較為著名的人物,世人并稱“二閻二康”。著有《復(fù)軒集》。終于河南治中。
閻詠后裔多為朝官,居于京都。相傳曾有鄉(xiāng)親前往求助,當(dāng)閻詠后裔問及狀元墓時,鄉(xiāng)親習(xí)慣地隨口說:“你說的那個鱉蓋子啊……”,因此得罪了閻氏后人,此后便無往來。故當(dāng)今閻寺無有閻姓,亦不知閻詠后人如何。只有閻詠墓仍臥在萬家洼,成為荒野中的孤冢。
元代
山宗,元代朝城人,元代大德三年狀元,歷官蔚州副使。山東朝城山姓始祖。
朝城山氏,自宋朝中葉自河南遷居朝城(今山東省莘縣董杜莊鎮(zhèn)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狀元山琮為始祖。
族譜記載“吾山氏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務(wù)之官,掌山林以官為氏。然迄商周以至漢魏歷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無所考。及傳至?xí)x始有吾濤祖、簡祖、遐祖相繼名諸簡冊。濤祖時稱“竹林七賢”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閱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說祖、悰祖、褥環(huán)祖相繼見于列傳,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歷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內(nèi)卜居魯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鎮(zhèn)守汶陽復(fù)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縣山家營一支即后裔也。再歷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時琮祖已傳六世,鎮(zhèn)祖卜居于齊東黃縣,由是西系尊琮祖為始祖,而東系尊鎮(zhèn)祖為始祖,各有族譜可據(jù)”。
護都沓兒又名護都答兒,漢姓馬氏,元朝東昌路聊城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元延祐二年乙卯科(1315年)右榜狀元。依例授為集賢修撰?!对贰芳o第二十五卷仁宗之二中記載:“三月乙卯,廷試進士,賜護都沓兒、張起巖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保ㄋ脑拢靶烈?,賜進士恩榮宴于翰林院?!薄靶脸螅n會試下第舉人七十以上從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長、學(xué)正,后勿援例?!?/span>
【注】元朝的科舉制度是延祐二年恢復(fù)的,延祐二年乙卯科是元代首科。
明代
朱之蕃(1548-1624),字元升,一作元介,號蘭隅、定覺主人,茌平縣樂平鎮(zhèn)朱莊村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已未科狀元及第,工書畫,卒后贈尚書。
其父朱衣,官至知府。朱之蕃先祖世居茌平,后附籍南直錦衣衛(wèi)(今屬江蘇南京),朱之蕃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回茌平認祖歸親,并親書《始祖母碑》立于祖塋。
萬歷二十三年(1595)殿試,朱之蕃傳臚第一,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諭德、庶子、少詹事,進為禮部侍郎,后改吏部右侍郎。萬歷三十三年(1605)奉命出使朝鮮,與其國才士互相辯難。賦詩贈答,應(yīng)對如流,且語言得體,不辱使命。以老母去世服喪,不復(fù)出仕,朝廷屢召,皆辭,寓居南京(南京莫愁路附近至今仍保留一條朱之蕃居住過的朱狀元巷)。天啟四年(1624)辭世,享年六十九歲。臨終前言:“人生聚則成形,散則成氣,一來一去而已”。卒贈禮部尚書。南京至今仍有朱狀元巷。朱之蕃工繪畫,竹石兼東坡神韻,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書法,真、行書師法趙孟頫,得顏真卿、文征明筆意,日可寫萬字。在他出使朝鮮期間,朝鮮人以人參、貂皮為禮品,請他作畫寫字。他將所獲得的禮品,盡行出售,另買書畫、古器以歸,其收藏極為豐富。
朱之蕃工繪畫,竹石兼東坡神韻,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書法,真、行書師法趙孟頫得顏真卿、文徵明筆意,日可寫萬字。在他出使朝鮮期間,朝鮮人以人參、貂皮為禮品,請他作畫寫字。他將所獲得的禮品,盡行出售,另買書畫、古器以歸,其收藏極為豐富。他于泰昌元年(1620)所作《君子林圖卷》,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著有《南還雜著》、《金陵四十景圖考》、《莫愁曠覽》、《奉使朝鮮稿》等文集。書畫作品還有《杉禽圖》等,詩句書畫多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目中。
清代文狀元
傅以漸,字于磐,東昌府區(qū)人(1608-1665年),順治三年(1646年)狀元及第。官至武英殿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進光祿大夫加太子少保。
鄧鐘岳,字東長,東昌府區(qū)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狀元及第,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
清代武狀元
馬兆瑞,生卒不詳,臨清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武狀元及第,授一等侍衛(wèi)。
李夢說,生卒不詳,陽谷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武狀元及第,官至兩廣鎮(zhèn)臺。
武城十位狀元
唐代7人,五代2人,明代1人。
唐代
崔明允(700?—760)博陵望族,開元十八年(730)庚午科進士榜首。天寶元年(742)又登“文辭秀逸科”。第二年生朝議郎,左拾遣、內(nèi)供奉,至禮部員外郎。其祖父崔誠,刑部郎中?!度茣蜂洿嫖?/span>2篇。與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有交往。岑有詩題為《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崔圓(704-768),字有裕,唐顯慶五年生于武城,崔圓少時孤貧,困境中促其發(fā)奮攻讀,喜學(xué)兵家,立志豪邁。開元年間中武科狀元,任京北府參軍,升會昌丞。曾長期為邊防鎮(zhèn)將,為防止少數(shù)民族入侵做出貢獻。
肅宗孝亨登基后,擢崔圓為中書令封趙國公。實封戶五百。干元元年(758)因失寵罷為太子少師,留守東都。后遷升淮南節(jié)度使,在任六年,帝頒詔請回京師,由于深得民心,當(dāng)?shù)匕傩蘸偷胤焦倮艄餐炝?,“檢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之職無法赴任,帝聞知深受感動,在淮南任上擢升為檢校左仆射,入知事省。唐大歷三年(公元768),崔圓病逝,卒后追贈太子太師。謚曰“昭襄”
孫伏伽,貝州武城人(一說是故城縣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弟。隋朝末年,孫伏伽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小吏,幾經(jīng)升遷,至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的法曹,負責(zé)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是萬年縣頗有點要勢的官員。李淵長安稱帝后,孫伏伽識時務(wù)的降順了大唐王朝。武德五年,孫伏伽已是頗受李淵器重的官員了。唐武德五年十二月舉行的科舉考試,孫伏伽在三十名舉子中名列第一。在中國科舉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個狀元便是孫伏伽。在“玄武門之變”中,孫伏伽擁護李世民,鞍前馬后奔走效勞。李世民即位后,賜男爵,食邑樂安,貞觀元年,又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貞觀五年,孫伏伽審理一樁案子不慎失誤,被罷免官職,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為刑部郎中,任職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少卿,旋即遷民部待郎。貞觀十四年,孫伏伽被擢為大理寺卿,數(shù)年后出任陜州刺史。永徽五年(公元654),孫伏伽年老辭官,四年后,即顯慶三年,孫伏伽于武城家中壽終正寢。
崔元翰(729-795),博陵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喪而隱居教書治學(xué),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經(jīng)史、工詩文,年近五十始舉進士。府試、省試皆第一,中狀元后,博學(xué)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贊曰:"不十五年,當(dāng)掌詔令。"貞元三年(787)召入朝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七年知制誥。于朝中言辭溫厚,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fēng)范。然而他生性剛烈,不為世所容。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不久病故。
兄崔昭緯為狀元、后為宰相。其弟崔昭矩,狀元。
崔昭緯(851-896),字蘊曜,武城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壬寅科狀元。祖父崔庇,官至酸棗令;父崔璙官至鄂州觀察使。崔昭緯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歷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加兵部侍郎知制誥,昭宗大順二年(891年)晉尚書右仆射,拜相。他倚仗權(quán)勢內(nèi)結(jié)宦官,外連藩鎮(zhèn),凡不利己時便差人密告強藩王行瑜,令其上書反對,他暗地相助,制天子以固其權(quán)。其性情險刻,心術(shù)不正,善弄權(quán)術(shù),是晚唐奸相之一,后被唐昭宗所殺。
崔昭炬(861?-921)字表謀,崔昭緯之弟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辛亥科狀元。崔昭矩性情暴躁,待人兇狠,憑借其兄的權(quán)勢,常常難以容人。為虎作倀,竟無端鞭笞同榜進士。及第后,先后任禮部尚書,考功員外郎。其兄昭緯被賜死后,其地位迅速下落,官至給事中而終。后雖未被列入奸臣傳,但名勝不佳。
“祖孫狀元”崔峴、崔膠。崔峴(811—871)清河人。崔膠的叔祖。唐武宗時,崔峴于會昌元年(841)辛酉科狀元。中狀元后事跡不顯,生平事略難以查考。與崔膠為祖孫狀元。
崔膠(863—923)字壽卿,武城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狀元,及第后官至侍御史,清河人崔峴,唐崔膠的叔父崔彥昭,進士出身,官至尚書右仆射。一家三代在朝為官。
五代
崔光表,武城縣人。生卒年不詳。五代后唐
清朝徐松撰《登科記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八頁中記
崔詹(870—930?)博陵安平人。生卒年月欠詳細記錄。后唐天佑四年(907)丁卯科狀元。及第后不久,朱全忠便脅迫袞帝禪位,唐亡。崔詹成為唐代最后一位狀元。后事后梁、后唐兩代,曾任戶部郎中知制之職。官中書舍人。崔詹一生歷盡坎坷,
最后善終。后人惜其才華未得充分施展。
明代
韓克忠(?-1245年),字守信,東昌府武城縣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夏榜狀元。
洪武三十年(1397)韓克忠參加會試,因劉三吾,張信做弊,所取考生皆南方人事發(fā)后,朱元璋大怒,殺死張信凌遲劉三吾,親自閱卷,所取六十一人皆北方人,韓克忠便是其中之一,六月殿試,韓克忠奪得進士第一名。中狀元后,韓克忠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任修三個月,便升為國子監(jiān)的副長官—司業(yè)。國子監(jiān)是最高學(xué)府,位于南京雞鳴山下,祭酒為國子監(jiān)長官總領(lǐng)監(jiān)務(wù),司業(yè)負責(zé)教務(wù)工作。
韓克忠出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時,國子監(jiān)學(xué)政廢弛,混亂不堪,韓克忠與祭酒張顯宵整飭學(xué)政,修訂監(jiān)規(guī),使國子監(jiān)再次興旺起來。第二年,即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駕崩,遺命皇太孫朱允文嗣位,年號建文,擢韓克忠為河南按察使僉事,分領(lǐng)各道司法事務(wù),出任河南不久,韓克忠罹病,卒于任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