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收 情
一年一度的夏收在我村已全部結(jié)束。結(jié)束得那么悄然那么迅速。使人還未回過神來,麥地里已一穗小麥也看不見了,只剩下半截麥草安順地站在田里,靜等著把它們翻下泥土作糞土了。
夏收對于當今年輕人來說也就是地頭一站,看著聯(lián)合收割機轟轟隆隆的在地里轉(zhuǎn),自家的麥子收完了,掏腰包付錢,然后,把收下的麥子裝進袋子再找輛車運回家而已。實在不算回事。而對年長之人來說,那可是憶往事感慨萬千呀
二十世紀五十年年代的新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人民當家作主了。但田間勞動還是千年沿襲下來的老一套:人割畜碾,全家動員,因此有“秋忙夏忙,繡女下床”的俗語。
趕集
“四月芒種過芒種五月芒種齊芒種”這是咱襄陵地區(qū)關(guān)于麥收的諺語。是說“芒種”這個節(jié)氣在農(nóng)歷四月的話,芒種一過小麥就熟了。“芒種”這個節(jié)氣在農(nóng)歷五月的話,到芒種這天就成熟了。于是,在芒種前半個月集上就熱鬧了。賣麻繩.扢榪.簸萁.掃帚等農(nóng)具的,修叉的,修轡具的,賣菜的賣吃食的賣針線頂針等用品的小鑼擔子等都早早擺好了,單等趕集的人來買了。
吃過早飯,通往集鎮(zhèn)的大小道路上的人流,紛紛涌向集鎮(zhèn),不一會兒集上本不太寬的街道上就人頭攥動摩肩接踵了。你聽吧,老朋友多日不見現(xiàn)在見了打招呼的.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胸前吊著擺滿燒餅木盤在人群中叫賣的.推著小平板車賣切糕的,大人招呼小孩的.呼朋喚友的,間或夾雜幾聲牲畜的叫聲等。各種聲音熙熙攘攘,處處洋溢著豐收前的的喜悅。
圪場
夏收用具準備好了,還不行,還得先把打麥場圪好。平常的土場地里又是土又是石子的,那不能打麥。必須潑上水撒上草再用細碌碡滾壓,讓地面板結(jié)才行。圪場時,先要看場地平不平,不平的要先整平,才能潑水。細碌碡是用青石制成,圓周磨制的非常光滑。村里只有少數(shù)家里有。圪場時可以借著用。如果不想借也有把巖石碌碡圓周糊上草泥滾壓的。效果也行。
場圪好,面磨好,繩鐮等準備好就只等麥熟開鐮了。
在我們村每年公歷六月十二日只要天氣好就準時開鐮了。你看吧,這一天,嘎鴝貓叫,也就是三四點鐘吧,好多家地里就能聽見嘩嚓嘩嚓的割麥聲了。
最美的風景當是晌午時分了,也就是中午一點到三點的時候,家家地里都有人在割麥。你看那一望無際的麥浪里。黑黝黝的脊背時隱時現(xiàn),任憑烈日烘烤,一個個全然不顧。左腳前,右腳后,左手抓麥,右手揮鐮。兩腳有進有退,宛若舞步,有板有眼。雖豆大汗珠直往下淌,而人們?nèi)允瞧疵偢桑恍闹幌胫s快收完,不要讓眼看到手的金燦燦的麥子受了風雨的欺負。真是苦累于身體,舞韻于外行,歡樂于心中。
,
夏收時節(jié)是不分白天黑夜的。老年人常說秋忙夏忙繡女下床。意思是說在收秋打夏的大忙季節(jié)里連平時總不下地只在家里做針線活的姑娘媳婦們也要下地去干活了。因此人們也把夏收稱為龍口奪食,早飯午飯自然也在地頭吃。這樣,就能節(jié)約時間多干點活。人們邊吃著香噴噴的飯邊看著金黃麥子,那個心里美啊。個個眉梢都高高的揚著。 為啥?因為揎過碌碡沒糧吃的光景再也不會有了。
說起有板有眼的舞步來,還真不是簡單的我起先也不懂這些,怪不得我割麥總是割不快,腰還容易痠。腰痠得耐不住了,就要展腰。一展腰割麥就停止了,速度自然就更慢了。后來經(jīng)一位老農(nóng)指點才曉得割麥時腳亂動腰容易痠的道理。
在老農(nóng)的指點下,我也掌握了割麥的技巧。割麥時每趟占一耬也就是三行,左腳始終在這耬麥的左邊不能亂跑。右腳隨手從右到左而移動,每行割一把移動一下,三行的每一把都割完后,右腳也就到了左腳邊這行麥的后邊,割麥的一個程序完結(jié).接著右腳向右上方上一步左腳也上一步,割麥的又一個程序開始。 你看,三移一進有板有眼的步伐,伴著嘩嘩嚓,嘩嘩嚓,有節(jié)奏的割麥聲,儼然一場優(yōu)美的大舞蹈令人心醉。在這樣的舞蹈中一來腳不亂動,二來腰不亂扭,腰也痠得小了,割麥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了。
麥子割倒以后,還要捆起來。以便車運擔擔。五十年代以前村里車很少,基本都是用擔擔,所以捆麥很講究技術(shù),捆好了才好擔。好把式捆下的麥捆是扁高梯型,所以也叫麥個子。這樣的麥個子扁擔對角扎上兩頭翹,走起路來擔子閃麥個子也閃,那才好擔又神氣。差把式只會捆圓轱轤。擔上走路閃不起來死壓肩,那可累人了。這樣的擔子還容易挑擔。(即麥捆從擔子上掉下來)快挑擔時就得用手拽著麥個子象小旦一樣碎步走,那可難受哩。要是碰見淘氣包他還會逗樂大叫:“挑擔啦挑擔啦”。鬧的你哭笑不得。
社會上就是這么個樣子,那村也有幾個特別精干的棒小伙。你看他們或穿衫敞懷,或光膀子(五十年代還沒有背心),腰別手巾,(一尺多見方稀土布有兩組顏色線道道的洗臉擦汗用叫手巾,沒顏色線道道的用作洗鍋抹碗叫抹布)神采奕奕,呸一口唾沫在手上,兩手對搓再開握扁擔,來到一個麥個子跟前,站穩(wěn)馬步,扁擔豎起來,在麥個子上外角往下內(nèi)對角斜扎一個窟窿。拌倒扁擔,馬步,左小臂托擔,右手后壓扁擔,麥個子離地閃一閃,試好重心,扶扁擔,讓麥個子又站成原來樣子,抽出扁擔。再到另一個麥個子跟前和第一個一樣扎好試好重心,順勢左小臂上托身子一歪,右扁擔尖著地,麥個子頂在了空中。然后,再馬步,兩臂伸直兩手上下開握扁擔,嘿一聲,起立,下?lián)怆x地,六七十斤的麥個子舉在了空中。再穩(wěn)步向前,(新把式或有點風,腿打趔趄是常有的事。)到扎好窟窿的麥個子跟前,身稍下蹲,擔尖對準窟窿,手稍松,扁擔順順扎進窟窿。然后,前弓步,身體稍前傾,扁擔靠肩膀,兩手抓麥個子挺胸起立,擔子橫在了肩上,閃一下,重心好了。甩手開步。腳前邁,步步踏實,手擺動,嚓嚓有風。手巾衣襟隨風飄擺,一步一閃,步步生風,愈走愈快,好精神。路人看見,皆顯稱羨之意。人常說,桑木擔,兩頭尖,硬擔擔子不坐官么??梢?,有一根桑木擔,擔上擔子走路那也是一種享受里。
家道富裕的,那是不用擔擔了,或牲畜馱或車拉,五十年代雖還是木輪車,那也比擔擔省勁高效多了。趕著前后搭梯裝滿麥個子大車的趕車人興致更不比擔擔人差,左手抖韁,右手摔鞭,空中一個炸響,直把擔麥人的得意勁炸到了九霄云外,不由路邊一閃,車從身邊掠過,心中只剩了辛酸,再也愉快不起來。
麥子運到場里是不太干的,要攤開曬干才能碾凈。因此第一次攤場就需要有技術(shù)了。攤好了才能曬透以到碾的時候能容易碾凈。攤不好麥子互相壓得實實的,曬不透就碾不凈。
第一次攤場有兩種攤法。
一種是抓起一大把麥子,一臂把麥子頭夾在腋窩下,小臂托在下,另一手把麥身一壓,將麥子偓折成七八十度的角,然后兩手握住麥穗往下抖落,這樣一把一把麥子就高高地站立起來了。這種立法還好學,但速度有點慢。
另一種攤法是一個人把麥子撒亂在地上,有一定厚度時,另一個人用四股叉叉在亂麥子堆中間挑起,叉橫立一踅,一個鳥窩狀就立了起來。這個方法有點難,但練幾次也就掌握了其巧頭。
一九五四年以前,還是各家單干,村貌還是多年難得改變的老樣子。打麥場還都設(shè)在村里。有的院子大的也做打麥場。但凡這樣以院做場的都不是四合院,大概原本就是場,后來住上人了。叫院的大門都是三尺來寬,叫柵門,叫場的門都大都能進大車。有的場在門前自然沒門也沒圍墻。場有合伙的有單家的。沒有場的家就得借用了。因此,古有三家不是場,兩家不是院之說。意思是說合伙場院的人家總免不了一些是是非非爭爭執(zhí)執(zhí)口舌之爭。農(nóng)村人厚道,爭執(zhí)的事總是有的,但因場里事務爭吵的我卻沒記得有過。到是熱情互幫的多。尤其是抗美援朝互助組時期,在共產(chǎn)黨員村干部及積極分子的帶動下,再加上原本純厚的民風,首先幫助軍烈屬幫助困難戶已蔚然成風。攤場.碾場.翻場.起場.扇場大家都互相幫助,每個場邊都有熱情茶水隨便喝。牲畜扇車不是每家都有的。借牲畜是要付一定酬勞的,牲畜要吃草料么。而扇車卻是人情白借了。相反,扇車主人如果能滕出空還得去幫忙。
扇場人少了不行,至少得四個人。一個人下?lián)P,一個人.zhao扇車。一個人搭再一個人拿掃帚。拿掃帚的活不是那么緊張,他還得替換地去zhao扇車,zhao扇車的人太累。
下?lián)P通常是女的,一只腳踩凳子一只腳踩在扇車前把上,兩手來回推拉扇車口上的大簸萁。那簸萁是下?lián)P專用的真大。
扇場開始了,在呼呼的風聲中混有麥粒的麥糠一木锨一木锨的搭在大簸萁里,又在簸萁的呲嘩呲嘩搖動聲中徐徐落下來。麥粒落在近處,麥糠飄向遠處。我最愛看zhao扇車的人,他一會兒用右手zhao,一會兒用左手zhao,一會兒又一手一圈的替換著zhao。真蕭灑。
大人們忙著,小孩子或打燈籠或拿掃帚掃,要是沒事就玩。那真是一副農(nóng)家樂的優(yōu)美畫面。
由于生產(chǎn)條件的落后,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脆弱,人們在收獲的喜悅之中,怕字總是時時擾在心頭。一怕冰雹。要是把麥子打落在地里,那可是條帚刷鍋——一點法子都沒有。二怕泊場。麥子沒有碾打完就被陣雨淋在場里,那也是夠慘的。多花工是肯定沒跑了,能少讓麥子出芽霉壞少受損失就是燒高香了。
大凡陣雨來臨都有先兆:你看那西天一朵有時有雨吊的雨云升起在晴朗的天空中。接著一股涼風——雨要來了。這種雨不一定打雷。滿天凈亮,就那一朵云,說下就下,說停就停。雨走了,太陽又紅了,麥子可就淋濕不能碾打了,翻曬干后再碾打吧。
不過這種后果是很少出現(xiàn)的。當陣雨來臨時,一聲吆喝,左鄰右舍都會來幫忙。有悶干的有邊干邊指揮的,男女老少都參戰(zhàn),手中家具都是特瘋。一家一戶,畢竟場小好收。一般都能趕雨前收起來。雖不細致,但損失畢竟只是皮毛了。
牲畜拉著石頭碌碡碾,人ZHAO扇車扇畢竟太慢了,麥子裝不到缸里,心里一塊石頭總落不了地。因此夏收也叫龍口奪食。所以,在收麥中大家都是沒黑沒明地猛干,和老天爺搶時間。割捆運碾扇曬直把人累的疲乏到極點。曾有人麥收完后連睡三晝夜的故事被人流傳。
一九五六年合作化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后,集體生產(chǎn)規(guī)模大了,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提高了,種子先進了,化學肥料充足了,產(chǎn)量年年替増,村里小場不適應了,野地.里大場出現(xiàn)了.可以利用自然風揚場了,。年青小伙子住在場里,一則擔任護場保衛(wèi)任務,二則擔任揚場的任務。畢竟自然風不會盡人意。人得服從自然,啥時來風啥時揚。風停了就休息。你看吧,半夜里大風來了,有人一聲吆喝,小伙子們撲楞楞就都蹦了起來。剎那間,眾多木銑上下狂舞,麥糠隨風呼呼飄飛??崴埔环ち覒?zhàn)斗的畫面。
有了自然風揚場,費力低效的扇車自然也就退休了?,F(xiàn)在雖然難覓其跡,但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發(fā)明的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功不可沒的扇車在我腦中永遠記憶猶新。
扇車屬于大型農(nóng)具,不是一般家庭所能置得起的。所以,在夏收時的晚上,扇車格外忙碌。有扇車的自然要占先,沒扇車的就得排隊了。最后一家常常要到深夜才能該上。這就免不了要受扇車主人的味氣了。“完了么,要睡覺里。”扇車回不去不能關(guān)門休息。也難為了扇車的主人,明天還要起早干活呀。說歸說,麥子總得扇完。向主人賠個笑臉,說個好話也就是了。
扇車的數(shù)目雖然屈指可數(shù),可我姥姥家就有一個,平時在它的專用窯兒里象寶貝似的保存著。它是全村最優(yōu)秀的一個。人們一使用就要夸獎幾句ZHAO著輕快扇著風大的話。聽著人們的夸獎再結(jié)合行家里手的評論我就去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我姥姥家的扇車和別的扇車就是不一樣:頂部風口曲線上揚,其他家的扇車則是平平向前。曲線上揚不但美觀而且出來的風呈上揚勢,扇場效果特別好。風口下唇板子處置更獨特,不象其它扇車是釘死的,而是左右兩邊各用兩條木條活卡在那兒,手搖著是活絡的。扇起來嘩啦啦一直脆響,著實悅耳好聽。做這個扇車的木匠肯定是個頂尖的技術(shù)好手,不但聰明,而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
七十年代,我村有了拖拉機,牲畜再不用進場了,人們可長出了一口氣,終于從幾百朝年的碾場苦活中解放了出來。拖拉機在場里轉(zhuǎn)著,人們坐在場廈下邊喝著茶水邊看邊聊天。
以前.站在場里趕著牲畜碾場那可不是人干的活,牲畜力量有限,要碾出最佳效果就得正當晌午太陽最紅時趕緊碾。你看吧,正當晌午烈日當頭,。不知牲畜熱不熱反正有鞭子趕著,不想走也得走。趕牲畜的人站在場中間,趕著牲畜一圈攆一圈的轉(zhuǎn)著,麥場里四五十度的高溫,火燎火燎的一會兒衣服就汗?jié)裢噶恕,F(xiàn)在的年輕人肯定是遭不了那個罪的。
拖拉機碾場再用石碌碡那就大牛拉小車了,于是二米來長的鐵碌碡出現(xiàn)了。后來又有人提出鐵牛拉個鐵碌碡算個啥呀,后面再拉張耱片吧,這個建議馬上被采用。人站在耱片上拖拉機拉著滿場轉(zhuǎn),衣襟隨風飄擺,頗有海上沖浪的感覺。當然,那就是精干年輕人的活了。
拖拉機碾場算是有了機械化的味道了,雖然還有攤場翻場起場的活很累,但人們已很感滿足了。有拖拉機的那一年四十天結(jié)束了夏收,人們感嘆道:“今年真快,四十天場里就完了。”四十天還算快呢。
以后,隨著脫粒機的出現(xiàn),夏收的速度那就更快了。“今年真快,三十天就完了。”“今年真快,十五天就完了。”人們夏收后的感嘆逐年在變。
現(xiàn)在,有了聯(lián)合收割機,兩天,只要兩天全村的小麥就全部收獲完畢,而且完得那么輕松。碾打小麥永遠成了歷史。鐵碌碡已被廢品收購站回收,石碌碡被丟在角落里被人忘記。村里的場已建上了新房,村外的場又復耕種上了莊稼。
以后,夏收還會更快,人們盼望著更大的變化。到那時,農(nóng)民該改稱工人了,不。該改稱電腦操作員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