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水網建設總體布局
兩縱十橫 六河連通 覆蓋全省
建設山西大水網
一、為什么要建大水網?
我省從2007年開始實施興水戰(zhàn)略,2008年利用國家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了水利建設投資力度,特別是投資140億元建成了35項應急水源工程。與此同時,“十一五”時期,我省對百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全省地表水的調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巖溶大泉和河流取水,全省境內陸表水供水總量有了大幅增加,構成了全省經濟社會供水的主要水源。
隨著35項應急水源工程相繼建成并投入運行,我省面臨的主要水問題將由“十一五”初期面臨的攔蓄不足轉為水資源配置能力問題。通俗地講就是“十二五”時期怎么樣把費很大勁蓄起來、攔起來、提上來的地表水、黃河水送到我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最缺水的地方。
大水網建設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將蓄起來的水和黃河干流的水配置到需要用水的區(qū)域;二是河庫連通后,提高各區(qū)域特別是城市和經濟中心區(qū)用水的保證率,尤其是特大干旱年的用水保證率。歸根結底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解決經濟社會發(fā)達區(qū)域用水需求較大、水量少和山區(qū)水量大、用水少的供需矛盾,這就是大水網要干的事。
二、大水網究竟是什么樣?
2011年以來,乘著中央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的東風,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建成35項應急水源工程,除險加固百余座病險水庫,全省境內陸表水供需宏觀達到基本平衡的基礎上,立足轉型跨越發(fā)展大局,做出了全面啟動“兩縱十橫、六河連通、覆蓋全省”山西大水網的重大決策。
根據規(guī)劃,山西大水網的總體構架為“兩縱十橫”:就是以縱貫山西南北的黃河北干流和汾河兩條天然河道為主線(兩縱),以十大骨干供水體系(十橫)為骨架,通過河庫連通工程建設,將黃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庫相連通,形成“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保障供應,豐枯調劑、結構合理,穩(wěn)定可靠、配置高效”的供水網絡。大水網供水區(qū)總面積達到11.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72.4%,覆蓋六大盆地、11個中心城市、92個縣(市、區(qū)),受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84%,占全省GDP的88.6%。
目前,山西大水網的東山供水、中部引黃、小浪底引黃等骨干工程均已開工并進入建設高峰。大水網工程依據全省工業(yè)布局和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對水資源的緊迫程度,重點解決水資源相對短缺、大型工業(yè)項目又較為集中的長治盆地、晉中南部經濟活躍區(qū)和呂梁、臨汾、運城地區(qū)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用水需求。
三、大水網建設難在哪里?
山西大水網的建設,是符合山西省情、具有山西特色的水系連通工程,同時也為全國其他省市構建江河湖庫水網體系提供了范式和借鑒,水利部部長陳雷批示“將山西作為試點,推動此事”。但山西作為華北地區(qū)的先行者,既無樣板借鑒,又無典型學習,攻關克難任務十分艱巨。
水利專家認為:大水網工程戰(zhàn)線長、隧洞多,沿線地形地質復雜,很多工程的施工難度前所未有。
資料顯示,大水網四大骨干工程輸水線路總長856公里,其中輸水隧洞長達630公里,隧洞長度甚至超過國內許多大型水利工程的隧洞長度,這在山西工程建設史上、在全國水利工程建設史上都是少有的。
不僅如此,大水網骨干工程近半數隧洞埋深在500米以下,地形和地質結構復雜,部分隧洞還穿越煤層及泉域保護區(qū)等特殊地質結構區(qū)域,工程施工過程中存在瓦斯、地下水多、巖爆等施工風險。國內專家曾說:“我們搞了幾十年水利工程,這么大的施工難度,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br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 面對這些難題,山西水利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拿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全力以赴加強大水網工程建設管理。
2012年,省水利廳專門出臺了《大水網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制定了十分詳盡的工程建設管理流程和實施細則,并成立了大水網工程實施領導組,下設技術設計、招標合同、施工、工程概算、地質技術、財務監(jiān)審、監(jiān)理監(jiān)督等七個工作組,對工程建設質量、資金使用等各個方面進行全程監(jiān)管,并推廣標準化設計、集約化生產。
與此同時,成立重大技術攻關組,多次派出技術人員對國內外大型調水工程進行考察學習,邀請國內外權威專家對大水網骨干工程長隧洞施工、高揚程泵站等關鍵技術進行咨詢論證,及時研究解決大水網建設的重大技術難題。
百年工程,質量第一。為了確保大水網工程質量,山西省制定了近乎嚴苛的施工管理辦法。例如,為加強工程建設人員管理,隧洞工程所有進洞施工人員,必須身份證、工作證、培訓證三證齊全;為進一步提高硬件建設,每個工作面必須按照相應技術參數、建設步驟進行標準化建設,特別是對隧洞襯砌、圍巖支護等工作,組織專家根據隧洞實際情況,制定了相關技術指標并嚴格予以執(zhí)行。
四、山西省大水網建設
1、戰(zhàn)略提出
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山西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瓶頸。山西省“十一五”期間實施了興水戰(zhàn)略,大部分區(qū)域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xiāng)的供水體系,水源工程實現從“短板制約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轉變,但還存在抗御特大干旱能力弱、供水工程體系不完善、區(qū)域之間豐枯調劑能力差、安全保障程度低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山西省從抗御特大干旱自然災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水要求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出發(fā),確定“十二五”期間水利工程建設的中心任務是著力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啟動“山西大水網”建設。
2、指導思想
以提高全省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的,以已建水利骨干工程為基礎,以建設六河連通工程為重點,形成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的“兩縱十橫”大水網。實現多源互補,豐枯調劑,保障應急,促進發(fā)展的供水目標,基本建成可抵御特大干旱能力的供水體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規(guī)劃目標
根據山西自然地理條件、水系分布情況、供水體系布局,按照河湖連通、科學調度的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思路,以骨干水源工程為龍頭,以天然河道和輸水工程為通道,以地表水、地下水、巖溶泉水優(yōu)化配置為中心,以正常年份、一般干旱年、嚴重干旱年和特大干旱年的不同水源調度方式為手段,構建覆蓋全省重點保障區(qū)域的供水體系。在此基礎上,以六大主要河流和區(qū)域性供水體系為主骨架,通過建設必要的連通工程,使各主要供水區(qū)域都擁有“主水”和“客水”兩類水源,具有平時和應急兩種供水能力。在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特大干旱和水污染等突發(fā)事件時,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統(tǒng)一調度各種水源,滿足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通過聯合調度和優(yōu)化配置,實現山西省供水體系從點到面、從面到網、從調蓄能力到配置能力的提高,實現從“基本保障型”向“安全保證型”的跨越。
4、總體布局
以六大主要河流和區(qū)域性供水體系為主骨架,通過必要的連通工程,構建以黃河干流為自北而南的取水水源、汾河干流為縱貫南北的輸水通道、大中型蓄水工程及泉水為水源節(jié)點、桑干河等天然河流及提調輸水線路為東西向水道的水網框架,形成“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豐枯調劑;保障應急,促進發(fā)展”的山西大水網。
大水網中的“兩縱”,第一縱是黃河北干流線,北起忻州偏關縣,經萬家寨水利樞紐,南至運城市垣曲縣,全長965公里,向境內供水;第二縱是汾河-涑水河線,以汾河為主干,通過黃河古賢供水工程將汾河與涑水河連通,形成815公里的水道?!笆畽M”是指橫跨東西的太原市和朔同盆地、忻定盆地、運城涑水河等十大供水體系,供水區(qū)總面積可達7.66萬平方公里,占有山西全省總面積的49%,受益人口2400萬。同時,通過相關調水工程的建設,實現黃河干流、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主要河流的連通。
聯系客服